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奸臣难当严嵩替嘉靖试服仙丹

人生百味 2023-07-20 13:28:14

嘉靖皇帝好仙丹,往往让严嵩试服,严将服后的感觉,逐一上奏:“伏蒙圣问服药一件,仰惟圣慈惓惓轸念,天高地厚之恩……无任感激。臣昨岁八月服丹只五十粒,乃致遍身燥痒异常,不可以忍……至冬发为痔疾,痛下淤血二碗,其热始解……臣惟一意尽忠报主,以祈天之佑而己,伏乞圣明俯察。”

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其子严世藩代笔,严世藩极为擅长写青词),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明史》把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说他“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卖国求荣, 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明朝最红火的“偶像”严嵩,却因为做了一件事走向失败,他做了什么?

严嵩把蓝道行介绍给嘉靖皇帝,结果反被蓝道行给坑了,走向失败。严嵩能够在嘉靖朝当上权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全心全意的帮助嘉靖皇帝修道,但结果最后却也因为修道之事被皇帝拿下。

明朝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个个都很有特点,虽然这些特点可能并不是对朝政有好处。其中嘉靖皇帝就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皇帝,心机非常深,工于心计。在和整个文官集团的对峙当中,也能够游刃有余。不多评价他的治国能力有多好,但是帝王权术他玩的是非常熟悉。在统治后期沉迷修道,甚至因为修道差点被宫女给杀死。

严嵩能够上台一方面在于他能力确实有,皇帝需要一个能干的大臣去处理政务。另一方面在于他够揣摩上意,尽心尽力地为嘉靖皇帝修道办事。所以我们说,严嵩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嘉靖皇帝的替罪羊,他揣摩上意所做的事情,其实本身是皇帝的意思,只不过他做了出头鸟,所以才当上历史上的大奸臣。

扳倒严嵩的是徐阶,他利用严嵩能够揣摩上意知道嘉靖皇帝喜欢修道,就把一个叫蓝道行的道士推荐给严嵩,让严嵩再推荐给嘉靖皇帝。这个道士就陪伴在嘉靖皇帝身边。徐阶知道严嵩要向皇帝上密奏的时候,就提前告诉这个道士,这道士就告诉嘉庆皇帝有奸臣要奏事,这个时候严嵩没过多久就过来,皇帝心中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又过了几日,皇帝问这个道士天下为什么不能够长治久安?他回答说是因为有奸臣作乱,这个奸臣就是严嵩,皇帝问他为什么上天没有惩罚这个奸臣?这道士也确实很会说话,他说:“这是上天留给皇帝的机会皇帝把这个奸臣给杀了,那就积攒了功德,如果上天替皇帝做到这件事情,那等于是增加了皇帝的罪责。”后来在其他大臣的弹劾之下,嘉靖皇帝惩罚了严嵩父子,严世蕃被处死,严嵩被抄家流放,最后严嵩死得很是凄惨,都没地方下葬,也没人来吊唁。

曾经享誉大明的少年严嵩,最后怎么变成奸臣的?

奸臣严嵩之所以会从怀揣梦想的有志青年变成一代权奸,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下,为什么严嵩会有这样的一个变化?第1个方面,少年严嵩备受排挤逐渐黑化。第2个方面,嘉靖统治下的官场让严嵩不得不发生改变。第3个方面,在受到诱惑的时候,严嵩并没有牢记自己的初心,而是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严嵩在年轻的时候受到打击排挤,心态发生变化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每个人生下来不是天生的坏人,而是经过环境心态以及身边人给予的回应,使他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奸臣严嵩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要知道,严嵩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怀揣梦想的,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屡遭打压,排挤,甚至是威胁到自己生命的时候,严嵩心态上发生了变化,做好人真的不容易那么就做坏人。

严嵩的奸臣之路与嘉靖的统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有明君不出奸臣,嘉靖绝对算不上是一个明君,在嘉靖王朝当中你当忠臣是没有好下场的,嘉靖皇帝也不允许你违逆他的意思,所以在嘉靖这一朝乱臣贼子居多。也正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和对这位皇帝老板的了解,严嵩决定不走清官正臣这条道路,而是一路向奸臣的道路上奔跑而去,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更高的官位,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皇帝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荣华富贵。

严嵩变成奸臣,是受到的诱惑太大

严嵩能变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臣,与他所受到的诱惑太大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在嘉靖皇帝手底下能当内阁首辅这么多年足以说明奸臣严嵩的手段,但是我们反过来看身居高位。受到的诱惑就自然更大,正因为受到的诱惑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严嵩作为奸臣没有办法把握自己就只能把坏事做尽做绝。

嘉靖皇帝沉迷于炼丹,二十多年不上朝,为何还被称为明君??

明朝皇帝大多不务正业,这是很多人对于他们的评价。就像明武宗整天顾着玩乐,待在豹房里不肯出来,明熹宗一生沉醉于木工,不爱江山爱木头。而今天要说的嘉靖皇帝,整天就想着长生不老,为此沉迷于炼丹,做出不少荒唐事。不过即使他为了炼丹,二十多年不上朝,仍然有人称他为明君,这是为什么?

朱厚熜

他不是以皇长子身份继位,他是明武宗的堂弟,由于明武宗一生只顾玩乐,并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在武宗去世之后,经过皇太后和阁臣商量之后,推举朱厚熜为继承人,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嘉靖皇帝。

祈求长生不老

嘉靖皇帝喜爱问道,有些不怀好意的道士,就趁机向嘉靖进谗言,说民间有方法可以使人长生不老。嘉靖本身就是个极度自信的人,他当上皇帝之后,肯定要一直将大权掌握在手中,所以便命人到处招揽道士,为自己提炼长生不老药。

又有道士说,如果不专心修身养道,是达不到长生的效果的,为此嘉靖干脆二十多年不上朝,白天就专心修身养道。长生不成险些丢命。

为了好好专研长生之术,嘉靖抓来很多宫女,为其在清晨采集甘露炼药。很多宫女都因此病倒了,大家对嘉靖都恨之入骨,于是就合谋打算杀死嘉靖。

一天晚上,众宫女偷偷潜入嘉靖的寝室,将绳子套进他的脖子。大家在手忙脚乱之中,不小心让绳子打了死结,嘉靖怎么样都死不了。这时候有人感到害怕,便去向皇后告密,皇后带人前来救了皇帝。

后来这些宫女都被处死了,而嘉靖也吃一堑长一智,便搬离了原来的寝宫。

智而不庸,是为嘉靖

就是因为嘉靖皇帝沉迷炼丹,宠信奸臣严嵩,加上二十多年不上朝,很多人就为他冠上?昏庸?的称号,在我看来,嘉靖的作为是可以肯定的,他的聪明才智、领导才能,绝不亚于太祖、成祖。

一、嘉靖早期的时候,明朝的统治是得到肯定的。那时候嘉靖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开创了?嘉靖中兴?。处置了钱宁、江彬等武宗时期的佞臣,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繁荣,史书记载?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二、炼丹的确让嘉靖分了些心,但也不是全无好处。有道士趁机假借上天的旨意,说严嵩是佞臣,希望皇帝能够远离他。嘉靖一听就处置了严嵩,奸臣已除,这是炼丹带来的有利副作用。

三、嘉靖是个极度自信的人,试问这样的人当皇帝,怎么可能不将大权握在手里。虽然他将修身养道作为平生大事,但管理朝政也没有怠慢。他白天讲道炼丹,晚上就批阅奏折,有时候批阅到凌晨五点,才短暂休息一下,这样的皇帝又怎能是昏君呢。

另外严嵩在朝地位举足轻重,可是嘉靖因为一句话,就可以轻松铲除他,连严嵩的子女都没有躲过,可见嘉靖一直将实权掌握在手中。

海瑞对嘉靖的评价是:?嘉靖,家家乾净?。

所以在我看来,嘉靖皇帝并不算昏君,?昏?代表头脑迷糊、神志不清,而嘉靖一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并没有耽误任何国家大事。可是误信严嵩等奸臣,为炼丹枉顾宫女健康,确实出现了头脑不清醒的时刻,但好在他也及时醒悟了。

?庸?代表着不高明、无作为,而嘉靖这一生,完善内阁、推行改革、抗击倭寇、等功绩是不容许忽略的,因此有人称其为明君,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判断,以及对他政治上功绩的肯定。

历史上有朱允文这个人????

朱允文
建文帝朱允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的孙子。由于朱标早逝,朱允文被册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即位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削番。这一措施触动了众番王的利益,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朝廷军队最终难以低档强大的燕军,朱棣率军攻进了南京城。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自焚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 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自焚说。

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 起来。

我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 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 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 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 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 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 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 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 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 。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 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 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 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 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难辨 。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 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 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 》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马皇后。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 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 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 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金鲤出没云。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龛,可旁为榻。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 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对于建文帝出亡也是将信将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于是派户科给事中胡分巡全国。《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 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以故在外最久。”朱棣是让胡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探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他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永乐二十一年,胡匆忙赶回北京, 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休息,听说胡回来后马上接见,二人一直谈 到四更。《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看来胡是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 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 ,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北京西山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九十余。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十七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 。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4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12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江苏吴县说 《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 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藏于吴县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殒于此,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四川望京寺说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 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决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当然,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2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