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代徐渭《竹石图》

话历史 2023-07-20 13:07:31

明代徐渭《竹石图》,此图画雨竹,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湿润形态,以一枝饱蘸水墨之笔,在半生的纸上,用娴熟的草书笔法尽情挥写,充分显示出驾驭水墨技巧的水平,特别是那块以淡墨染面,以浓墨积阴的石头,确有玲珑剔透的效果,不愧为徐渭的佳作。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汉桥话画: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

《竹石图》,清代,郑板桥,纸本水墨,纵217.4厘米,横120.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名画鉴赏

《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燮62岁时所画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笔致瘦硬的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极尽变化,神韵具足。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应,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画法写成,这正是郑板桥的典型风格。整个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郑板桥画竹以“简、瘦”为上,此图以简劲笔锋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竹竿虽细却不弱,竹叶少而腴,不乏葱翠富强,一竿修竹顶天立地,其他竹子则交错纷杂有致,虚实、浓淡、高低、远近两相呼应,在妙趣横生间又生一种孤傲之气。

画作上的款书直抒胸怀,题句云:“昔东坡居士作古木竹石,使用枯树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为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维在活而已……”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首先是作画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从,食古不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迹”,“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须依样画葫芦”;其次是创作不能恪守陈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现手法;再者是创作不迷信古法,不固执己见,做到一个“活”字。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正是从生活形象到艺术形象的加工、提炼、概括、提高的过程。“意在笔先”是必须遵循的法则,而只有对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郑板桥《竹石图》

这幅《竹石图》,郑板桥将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而且竹的纤细清飒之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在构图上又将竹与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而且他的书法是越到晚年越是风神独具、挥洒自如、翰墨苍劲。“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曾感叹: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画趣拾珍

郑板桥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且在三绝之中又有三真,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真趣味。

郑板桥的绘画成就极高,尤擅画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他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他自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郑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其创作体会鲜明地表露于一则题画中:“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浮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笔下的竹注重“瘦与节”的结合,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据说,曾经有一大户大家请郑板桥画竹,酒过之后他便向这家墙壁上大盆洒墨,扔笔不画,晚上风雨大作把墙壁上的墨迹冲刷一遍,第二天一大早竟是一幅淋漓尽致的墨竹,还有几只麻雀以为来到了竹林撞昏在壁下。传说自然不可全信,但却可想见郑板桥作画的创造性。

郑板桥《幽兰图》

他所画之兰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秀逸,幽香扑人,且常借题画诗发泄心中的牢骚和愤懑,如“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反映了他清高、落落难合的态度。他还画过破盆兰花、峭壁兰花,也都隐喻胸中抱负不得施展的遭遇。

他的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入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标新立异,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

数千年来的中国文人是耻于谈钱的,大多以为俗不可耐,而郑板桥却有着独到的雅俗观,认为拿画换钱没什么可羞耻的。30岁的郑板桥教书已经难以糊口,于是就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当了10年的职业画家,就是在后来担任县令期间也认为“苟不入仕途,鬻书卖画,收入较多于廉俸数倍”,并想好了自己的退路,要与李姓的朋友一起以卖画为生,在《署中示舍弟墨》的信中写道:“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与李同老”。果然,他辞官之后到病逝之前一直作为职业画家,卖画谋生20年。《申报馆丛书?续集》载,人们持金银来郑板桥门下求画,门堂外总是布满客人的鞋子,客人在里间默默地等待书画的出炉,买画的人不乏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更多的买主则是盐商、徽商之类的富商大贾。郑板桥把书画作品作为商品来推销,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明码标价,按质论值,公开表明自己职业画家的身份。

而说到郑板桥接下来便一定会引出“扬州八怪”的话题,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当属代表人物,文献载乾隆东巡时曾封郑板桥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指的是清朝康熙中期至乾隆中期活动在扬州的一些职业画家,虽然名以“八怪”,但并没有真正特指哪8位画家,而艺术史家汇集种种史籍,被列在“八怪”名下的居然有15位画家之多,除了郑板桥外还有金农、黄慎、高翔、李方膺、边寿民、高凤翰、汪士慎、李觯、边寿民、杨法、李苑、陈撰、闵贞、罗聘等等,而且这15个人中真正是扬州人的只有高翔一人,罗聘祖籍安徽移居到扬州,而其他人更是天南地北,因为种种原因才在扬州落脚卖画。所以像这样一群既没有地缘关系,又没有师承关系,却能走到一起,并被划为一个画派,在对籍贯与门户十分重视的古代中国是个不多见、也进步不少的现象。首先他们都是活动在扬州地区。扬州滨海,有盐业之利,盐商成为雍正、乾隆两朝全国最富有的商贾,带动了扬州一地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但在古代中国,历来对职业也有高低之分,商人的社会地位从来都很低,富商们为了改善自己以及家族的地位,不仅让后代人读书做官,同时也附庸风雅,扶植一下当地的文化艺术事业,在自己的家中组织一下文人雅集,八怪中人都不是些普通的画匠之辈,多为饱学之士,极富风雅,而且这些画家虽然有的曾经为官,但最终都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所以他们的门槛也没有不卖画的士人们那么高,于是盐商与以八怪为代表的优秀职业画家之间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像“扬州八怪”中的很多人在没有定居扬州之前都寄居在这些商贾家中。除了与盐商的关系之外,这些人的画风都有与当时主流风格拉开距离,注重个人感受、个性抒发、自成一家的一面,于题材方面也有新的拓展,表现了过去被文人忽视的下层生活,像黄慎笔下的渔夫、渔妇等。他们的画作在当时之人以及在他们身后一些清朝人眼中却是“前卫”之作,褒贬不一。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都有所了解,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别,结合自身的遭遇,对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是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而当时的清王朝又正处于盛世,他们的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他们当中作官的力争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维护封建秩序;无意官场的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所以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嫉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 “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留下了许多言论,可以说是扬州八怪中的思想家,他由官到民,由士变商,由文人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生活经历,最终形成了疏离正统艺术、标新立异、以怪为上的画风,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郑板桥书画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追随者甚众,并有了“板桥派”之称,后世不少名家也宗学其法,吸取他勇于革新的精神,纷纷创立新格,如近代“海派”诸家以及现代齐白石等人。

郑板桥出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县禀生,家道中落后以授徒为生,生活清苦。郑板桥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母费氏抚养。费氏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抛下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来到郑家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给小板桥充饥。后来她自己的儿子虽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然留在郑家吃苦。郑板桥特为乳娘写了一首诗,讲述患难恩抚的经过情景,诗为:“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郑板桥的继母郝氏贤慧而有爱心,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的煎熬,于板桥十四岁时去世,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打击。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郑板桥幼随父学,16岁随陆震学作词。后因娶妻生子,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开设私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雍正十年(1752年),郑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郑板桥总结自己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春,郑板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五年后调潍县又做了七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郑板桥曾赋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县官的恶习和俗气。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潍县出土过各类青铜器,上古的礼器、乐器等更受鉴藏活动的重视,乾隆帝曾颁布周代以前的十种礼器样式,置于孔庙大成殿,推动了鉴藏活动对上古礼器的追求和尊崇。而郑板桥担任潍县县令后却独独青睐于古铜镜,对当地出土的古铜镜兴发了购藏之举。金德瑛是郑板桥同科状元,路经潍县自然要看望共同经历了风雨的同窗。此时,二人都已成了白发点染的老人,相见时自然感慨万端,金德瑛获知同窗正因赈济灾民遭人诬告,分明感到他在感念情怀中透露着一种慷慨悲凉、人生升华的无穷魅力。

长夜苦短,相逢在潍县的两位老友终于到了分别的时刻。郑板桥从他购藏的100余面古铜镜中精心挑选了5面赠送给金德瑛,并赋诗道:“土花剥蚀蛟龙缺,秋水澄泓海月残。料得君心如此镜,玉堂高挂古清寒。”同窗友人亦在官途,必然头顶“明镜高悬”的大匾,而心中的明镜更要紧。赠镜赋诗是要老友“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常常返观自照,做那明断高堂、解民倒悬的清官。金德瑛答以长诗,以“等闲长物无所以,照胆照妖殊可以。藉将鉴戒白头心,漏尽钟鸣庶行止”等句自明心志,表示与郑板桥皓首同心。郑板桥收藏古铜镜原来有此深意:他是要友、要己以镜鉴戒警人生。这种意识代表了文人铮铮铁骨、涤污荡秽的清高自善,代表了文人两袖清风、关情遗爱的入世为众,同样也折射着他“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人生风采。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郑板桥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发生严重灾情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并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的果断救活了很多百姓。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给他带来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百年未见的旱灾,钦差姚耀宗不闻不问,反而向郑板桥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姚耀宗怒而撕画。家人劝道: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着自己所有的书画去扬州卖画为生。临行前向送别他的潍县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

郑板桥辞官回家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天夜里,他辗转不眠,恰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可是假装熟睡任他偷拿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又听到:“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翻墙而出,正要上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于是细心避开,脚刚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郑板桥52岁得子,标准的老年得子,在重子嗣的封建男权社会,其意义非同凡响。当时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而家属都在老家,相隔千里,他很牵挂儿子,于是写信回家叮嘱弟弟如何培养侄儿,一定要“爱之必以其道”,在玩耍嬉戏中可以培养他仁义真挚的性格,不要把他培养成刻薄急躁之辈。郑板桥重视细节,建议弟弟:如果儿子正在吃糖果,一定要让儿子拿自己的糖果跟大家分享,都是父母所生,都值得疼爱,没有什么老爷下人之分,千万不能让儿子去欺负佣人家的小孩。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里,郑板桥毕竟是做官的,他的儿子自然要比佣人的儿女高人一等。郑板桥其实是在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他认为“中举,中进士,作官”都比不过“明理做个好人”,明白大家都平等的道理,就会做一个平等待人的人,而这样的人渐渐多起来就会有一个平等待人的好环境,优势的衡量标准不再停留在财富地位这样单一的基础上,彼此承认,彼此尊重。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退一步海阔天空,自然会求得心态平和。

郑板桥经历了前50年清贫的游历闯荡生活,耳顺之年又被贬官,颇为失意,在壮志未酬的情况下,他意识到了“糊涂”的可贵,提出了“难得糊涂”。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摩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夜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谈吐高雅举止不凡,与人交谈起来十分融洽。老人的家中有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实为世间极品,郑板桥十分叹赏。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因砚台还有许多空白,郑板桥觉得老人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老人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高洁雅士,顿感自身的浅薄,敬仰之心犹然而生。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郑板桥便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世的人们感慨“难得糊涂”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横联形式挂于家中,作为处世的警言。如果生活在一个社会公平、制度透明的时代,大家是没有难得糊涂这样的感触的。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一种自勉,一种妥协,是在“康乾盛世”这个大背景下对封建社会的绝望,也是一种智慧。无为、遁世、明哲保身的思想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无奈!

其实“难得糊涂”的含义是多种多样,极为丰富,不说明白反而让这四个字更具魅力。 “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心中有远大志向的人自然对枝节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做中流砥柱;“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难得糊涂”是一种资格,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处事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难得糊涂”是一种气度,使人超凡脱俗、胸襟坦荡、气宇洒脱、包容万象。

名家小传

郑板桥画像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善画兰、竹、石、松、菊,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主张继承传统“学七撇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恩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传世作品有《竹石图》、《梅竹图》、《墨竹图》、《兰竹石图》等。?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赞美墨竹的和诗句

1. 关于墨竹画的诗句
关于墨竹画的诗句 1.有关郑板桥作品《墨竹画》的介绍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

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1 695—1 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

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

1 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

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 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 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 2年县令。

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

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

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

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 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 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 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 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 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 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 想的火花。

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
2.郑板桥的题墨竹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3.郑板桥的题墨竹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墨竹: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4.《墨竹题图诗》 大意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诗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县官。 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是山东受灾,饥民无数。

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做画,成就此篇,送予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并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

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四字表明自己的态度。

前人画竹多写实,竹干粗,竹叶小。板桥笔下的竹子竹干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虽是风吹萧萧作响,但竹叶绝无风吹雨打之态,表现出作者“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参考资料:。
5.>中竹子 的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诗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县官。

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是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做画,成就此篇,送予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并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四字表明自己的态度。

前人画竹多写实,竹干粗,竹叶小。板桥笔下的竹子竹干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虽是风吹萧萧作响,但竹叶绝无风吹雨打之态,表现出作者“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清郑燮绘兰竹石图轴的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运笔秀劲潇洒,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书法创“六分半”体,又称“乱石铺街体”,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著有《板桥全集》。因其独具艺术创新的言行和长期流寓扬州卖画,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中国出了几套书法邮票,就是五体,隶书,行书,楷书,草书,

新中国书法邮票自成一系
进入新世纪,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陆续面世,2003年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篆书》,2004年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隶书》,2007年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楷书》,2010年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行书》,2011年即将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 第一套古代书法邮票是《中国古代书法——篆书》,“篆书”最古是大篆,起源于西周末年,东周时在秦国一带流行。其次是小篆,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邮票中选用的《毛公鼎》和《泰山刻石》是最有代表性的篆书精品。《毛公鼎》的铭文字体属于大篆,书法风格浑厚、凝重而不失典雅。《泰山刻石》是小篆最经典的作品,形长方,笔画回转流畅,用力匀和,笔势飘逸生动,且通篇排列整齐,气势磅礴,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第二套古代书法邮票是《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成熟于汉代,以东汉碑刻成就最高,因而书史上称为汉碑。《中国古代书法——隶书》4枚邮票上的碑刻,具有隶书风格的典型性及在书法史上很高的知名度。“乙瑛碑”为汉代正体隶书之最典型作品,字体端庄典雅,浑厚流美。“张迁碑”,其书法造型古朴奇崛,气韵高古雄强,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曹全碑”,用笔轻巧,笔划灵动飘逸,为汉碑灵巧秀美的代表。“石门颂”,书法风格卓然,笔势简约,时而奔放,后人推为汉隶“野逸派”代表。

第三套为《中国古代书法——楷书》邮票,6枚,展现了魏唐楷书大家的经典之作。“宣示表”是楷书之祖钟繇的代表作,笔法质朴浑厚,字体端正古雅,全是真书笔法。“张猛龙碑”线条方圆兼济,用笔如断金开玉,显示了魏碑由粗到细的演进过程。“九成宫醴泉铭”系唐代大书家欧阳询书,用笔方整,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雁塔圣教序”,唐大书家褚遂良的代表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颜勤礼碑”是颜真卿60岁所书,用笔奇伟,结体磊落,集雄奇、淳润、精丽于一身,集中表现了“颜体”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受到书家重视和学者的崇拜。“玄秘塔碑”,为柳公权63岁成熟之作,字体内敛外拓,干净利落,端庄秀丽,创造了楷书史上的鼎盛时期。第四套古代书法邮票为全球首套宣纸材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于2010年5月15日发行。此套邮票,以有着“天下三大行书”美誉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为题材,方寸间吐纳中国古代书法“颜筋柳骨”的高贵气质,时空中再现传统手工宣纸“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神奇魅力。这套邮票一套6枚,由我国著名的邮票设计大师王虎鸣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其中,版式二采用传统手工宣纸印制,全球限量发行。据了解,此套邮票的发行一举突破了用传统手工宣纸印制邮票的重大工艺难关,实现了“国家名片”与“国宝宣纸”的完美结合,使得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通过一枚枚精致的邮票得以更广泛、更久远的弘扬与传承。同时,此套邮票还围绕“徽文化让生活更多彩———无徽不成镇”这一主题,在设计中融入了安徽馆的背景宣传资料。首套宣纸材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特种邮票的诞生,首开国内外邮票印刷领域之先河,也是我国乃至世界邮票史上的一大奇迹。它的面世,必将成为广大集邮爱好者追踪热捧邮品中的珍品与极品,成为最具中华文化“妙味”、最为靓丽的“国家名片”。 2011年即将发行的第五套古代书法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草书》。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继我国发行“篆书” 、“隶书” 、“楷书” 之后,将于今年4月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邮票内容为《平复帖》(陆机)、《初月帖》(王羲之)、《古诗四帖》(张旭)、《自叙帖》(怀素)等。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名家有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宋克、徐渭、傅山等。今草的出现,使汉字在书写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所追求的是凭籍书写人自己的感情、意绪,率意挥洒,创造形体连绵、郁勃淋漓的“写意画。《平复帖》。草隶书9行86字《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现藏故宫博物院。 相关内容:新中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新中国已发行的第二轮生肖邮票第2枚主图均为文字,有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其中1998年1月5日发行的1998—1《戊寅年》邮票中,“虎”字邮票画面精选唐代大书家颜真卿所书《裴将军诗》中的著名草书。颜真卿世称鲁颜公,行书刚劲多姿,不袭前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邮票上的草书“虎”字极有气势,点画之间随意天成,转折运笔在自然中显示高度的艺术修养,其一笔连贯的神韵,喻一生通达顺畅之意。1999年1月5日发行的1999—1《已卯年》邮票上的草书“兔”字(图1)选自《五体字典》,流畅灵秀,尤其是倒数第二笔的那一钩,很有动感,能让人品出“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意味。2000年1月5日发行的2000—1《庚辰年》生肖邮票上的“龙”字(图2),是以草书擅长的大书法家、明人吴亮的作品,字犹援笔掣电,随手万变,笔力精妙,飘逸自然,又谨于法度,透出“扁代草书之冠冕”的妙趣。

宋代四大家之一的米 ,被苏东坡誉为“米 超逸人神”。1987年9月5日J.142《中国艺术节》邮票主图即为米 的浓墨大书“艺”字,呈现逸迈奇强,矫然拔秀之势。

别号“扬州八怪”的郑板桥“三绝诗画书,一官归去来”,独步文坛、书坛、画坛。1993年11月22日发行的1993—15《郑板桥作品选》邮票精选出6幅佳作,缩成方寸,用来表现他的诗、书、画、印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他的书法更别致,隶、楷、行三体相参,古秀独绝,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很浓,且墨色有浓有淡,浓淡相宜,结实而不堆塞,遒劲而多妖媚,朴茂劲拔,奇透多变。邮票的第1图“竹石扇面”上的题字为“越年老兄,板桥郑燮”,潇洒劲秀。第2图“兰花册页”,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竖长撇法行运,很见书法功夫。第3图“兰竹石大中堂”书画各半,题跋打破了传统的“上宜齐头,下不妨参差”的形式。第4图“竹石图轴”为大中堂,画书诗俱佳,是为晚年的精品。第 5图“瓶菊册页”把名、印置于小盂中,十分别致。第6图“书法扇面”是郑板桥书法的代表作,内容为一首小诗,描写夏日暴雨将过的景色,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从单个字看,好象古体,字的间架用笔多变,从全篇看,行款活泼自由,不是一行直写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十分灵巧别致,一眼望去,如“乱石铺街”,开一代书风。

吴昌硕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艺术家,诗、书、画、印四绝于天下,1984年8月27日发行的T.98《昊昌硕作品选》邮票第1图“书法”选用吴昌硕76岁时书写的一付对联“金石乐,书画缘”,透出他的书法功力,票面作仿旧洒金处理,体现了作品的原貌。

齐白石书法初学何绍基,后改学金农、板桥,1980年1月15日发行的T.44《齐白石作品选》邮票画面上的题字、题款、题记及题诗,情景哲理兼容,行草苍劲豪迈,篆书雄放奇拔,小型张上的“祖国万岁”为齐白石95岁时创作,画文行墨纵横雄健,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希望。

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书史驻名,1996年4月5日发行的1996—5《黄宾虹作品选》第1图“书法”,选用“陆子成书作新语,许君集字述古文”一联,这是画家集大篆拼成的联语字体,用篆书写成。“陆子”指楚才子陆贾,“许君”指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他著的《说文解字》一书,集秦代小篆、战国故字9353个,古摘文等异体字1163个,黄宾虹正是用这一联,表明了他对许慎的推崇。

当代学者型画家傅抱石亦工书法,涉猎四体,字迹潇洒飘逸。有趣的是,在1994年10月5日发行的1994—14《傅抱石作品选》邮票第3图“大涤草堂图”上,却欣赏到了徐悲鸿的题字“元气淋漓,真率上诉”,徐曾从康有为学书,并研临北碑,书法超脱奔放,浑穆雅丽,格调高逸韵远,独具个性。

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潘天寿是又一位中国画艺术大家,其书法功力深厚,篆隶行草俱能。由潘天寿之子潘公凯、儿媳励国仪共同设计的《潘天寿作品选》,6枚邮票都有题款,行草疏疏斜斜,有黄石斋(名黄道周,明代大书法家)之风,笔墨老辣雄俊,自成刚健林茂之风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1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