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却不敢出兵将其征服

话历史 2023-07-20 12:27:34

纵览中国历史,但凡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针锋相对,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不卑不亢,绵里藏针,表面上给了“天朝”面子,实际却暗藏“奉陪到底”的强硬。

小小日本,为何敢杀大明使臣?这首先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其一,南宋灭亡;其二,日本抗元。

南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的榜样。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进行哀悼。可见,日本的“中华情结”何其深厚。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两伐日本,结果船队均被台风摧毁。通过抗元,日本大大提高了战胜中国的信心,对中国也不再崇拜。

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在日本人的眼里,已经失去了正统地位。中国自南宋以后就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了。

朱元璋鄙视日本由来已久,在他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小丑。但日本却认为自己比明王朝更有资格继承中华大统。大明与日本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然而,面对朱元璋的步步紧逼,日本当政者还是寸步不让。他们除了上述两个原因,还有什么更撑得住的理由呢?

追寻历史的深处,我们发现:日本当政者的“战略”眼光原因,甚至占据日本对抗中国底气的更大比重。

怀良亲王认为,中国作为一支大陆力量,对外张力极其有限,从未有征服海上岛国的记录,何谈海战胜利经验?所以,这个执掌日本大半江山的王者,虽承认本国实力还没有强到能战胜中国的程度,但料定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远征军都做不到的事,朱元璋的战争威胁不过是说大话而已,所以自己也来个以牙还牙,放出“大话”—放马过来,俺不怕你!

果如日本所料,尽管日本一再不敬,朱元璋仍然只是大话压人,始终不敢轻举妄动。不知他是忌惮日本“神风”,害怕重蹈蒙古之辙,还是韬光养晦,总之后来没和日本一般见识。

再后来,朱元璋在留给接班人的丹书铁券中,明确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原来,他从日本的应战书中找回了面子—既然日本称我为“天朝”,自称为“臣”,朕也就宽怀大度,不再追究日本杀使者的事情了。

朱元璋此举看似大度,实则无奈—我不打你了,你也别惹我。大明时期,中日力量虽不对等—大明国力明显高出小打小闹的日本几筹,但从两国对抗的气势上看已呈均势。

在遭到倭国两次羞辱后,朱元璋本来要派军讨伐,刘基为何劝阻?

朱元璋的才识相信大家有目共睹,在遭到两次的羞辱后,刘基为何劝阻呢?

起初在明朝初期,由于日本人不识抬举,朱元璋就很生气,一直想要去征服日本,却被刘基两次拦下。在朱元璋刚打下明朝时,为了让周边的小国知道自己的强盛,陆续派出使者走访,其次还要检查是否有元军的人员。明朝使者出使安南、高丽等国的行程,全都非常愉快。各国统治者均愿意向大明进贡。但在出使日本时,却发生了事故。

当时日本有一南一北两个天皇,因为正处于镰仓时代和战国时代的过渡时期。由明朝使者杨载率领的使者团,率先见到了南朝的怀良亲王。怀良亲王是醍醐天皇的儿子,打仗非常勇猛,但性情急躁凶狠,是个头脑简单的莽夫。派出使者也被怀良亲王杀了。盛怒之下,朱元璋准备立马出动部队铲除日本。这时候,一旁的刘伯温却站了出来,不让他打。主要是因为要攘外必先安内,元军还没杀完,不能一时大意,其次就是因为距离比较远,万一打了败仗,对明朝的统治不利。

第二年,怀良亲王没有再杀人,他在给朱元璋的回信里写道:“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亡,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弈,有何惧哉?”这位怀良亲王虽然不再那么粗野,但意思还是一个,你要打就打,我根本不怕。

这次朱元璋忍无可忍时,却收到了西北战乱未平的消息,不得不放弃攻打。世事本无常,其实打不打都是一种选择,或许打了,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明天,但希望更多是尊重历史,坚持历史。

明初的日本拒不臣服且斩杀使臣,朱元璋为何将其列入“不征之国”

明朝初期,由于沿海地区时常遭受倭寇袭扰,再加上张士诚、方国珍残部与倭寇勾结,朱元璋称帝后曾遣使与日本交涉,结果五名使者被怀良亲王所杀。此后,由于倭寇时常袭扰,而部分日本大名又态度傲慢,导致两国关系极为紧张。然而,即便如此,朱元璋却将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严禁子孙后代对其武力征讨,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元末时期开始,便已经有倭寇袭扰沿海,朱元璋称帝后诏谕四方,然而仍有倭寇“乘中国未定,寇掠沿海”。与此同时,还有张士诚、方国珍的残部逃亡海上,时常与倭寇勾结劫掠货船和袭扰沿海地区,因此朱元璋对日本从一开始就几乎没有任何好感。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朱元璋派杨载出使日本,国书中明确提到, “宜朝则来廷,不则修兵自固。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 然而,由于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收到国书的乃是南朝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他不仅没有臣服,反而杀了使团中的五人,又将杨载扣留了三个月才放回,而倭寇则仍然横行浙江、福建一带等地。

由于当时对日本局势不明,明朝以为怀良便是日本国王,因此眼见倭寇闹的不停,明朝又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派莱州同知赵秩前往日本,谴责“国王怀良”,迫于国内的局势,怀良亲王这次并未太过为难赵秩,派遣了僧人前往大明奉表称臣,送来了贡马和特产,并释放了此前劫掠的七十余人。

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怀良亲王的使者抵达京城,明太祖朱元璋对此大为欣喜,设宴犒劳使臣。在得知日本民间崇信佛教后,朱元璋还命僧人祖阐、克勤等八人与日本使者一同回国,又给“国王怀良”送去了《大统历》和文绮、纱罗等。

这次来往虽然使得双方关系缓和了很多,但恐怕令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 怀良亲王于洪武五年(1372年)便由于战败而退隐了。而此后与大明往来的日本使团,完全就是假借“日本国王怀良”的名义, 因此非但没能禁止倭寇的袭扰,就连前往日本的祖阐等人也被拘留了两年才被放回,以致两国的关系始终较为恶劣。

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有大名派僧人宣闻溪等假借“国王怀良”名义前来朝贡,由于没有国书奏表,朱元璋并未理会。不久,又有其他岛屿的大明派遣僧人来朝贡,朱元璋以以不能代表日本国王为名不予理会,并以倭寇时常袭扰为由,名中书省行文责备。

此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二年(1379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十九年(1386年)先后有日本大名派遣使臣,或以“国王怀良”的名义,或以“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前来朝贡,但由于时常有倭寇袭扰的原因,朱元璋对其全部予以拒绝,并多次行文谴责日本“国王怀良”和“征夷将军源义满”。

洪武十九年(1386年),“林贤案”爆发,朱元璋查明胡惟庸曾派林贤前往日本,意图借助日本方面的力量谋反,而日本方面也的确派了僧人如瑶等人以朝贡为名,意图行刺自己,只是因为当时胡惟庸已死这才作罢。于是,林贤最终被诛灭九族,而朱元璋也就此中断了与日本的来往。

也正因此,在多年后钦定《皇明祖训》时,虽然朱元璋也将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但在其国名旁边,却特别标明 “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从以上明朝与日本的来往历史可以看出,明朝初期与日本的关系较为恶劣。按理来说,既然双方关系如此恶劣,明朝不征讨日本也就罢了,朱元璋反而将其列入了“不征之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对手,没有征讨必要。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说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意思是说,这些国家隔山望海、偏居一隅,就算得到了其土地和百姓,反而由于交通不便而无法有效统治,反而要付出极大的统治代价,完全就是不划算的买卖。

紧接着,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又写道,“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北方的蒙古等草原部落不仅与大明接壤,而且自古以来双方便征战不休,这才是应该重点防御的对象,应该时刻予以防备。

可见,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朱元璋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倭寇虽然时常袭扰,但由于双方隔着大海,并不会对大明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失,而劳师远征又实在有些划不来。

原因之二:元朝前车之鉴,征讨代价太大。 事实上,面对倭寇的不断袭扰,以及日本方面回书的语气,朱元璋并非没有过动兵的想法,但经过认真思虑后,朱元璋最终还是放弃了使用武力,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元朝两次出兵日本,结果因遭遇飓风而遭遇惨败的前车之鉴。

例如《明史·日本列传》中便提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曾致书日本,谴责其国王和征夷将军,并意图动用武力,而“国王怀良”则给明朝回书,意思日本并不怕明朝动武, “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原因之三:急需恢复国力,水师战力不行。 在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战乱,再加上明朝初年连年对北元动武(洪武年间曾先后十三次北伐),此时的大明急需要迅速稳定国内形势和恢复国内经济,此时再远征日本显然不是个明智选择。

此外,此时的大明水师并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曾三次到访过大明的日本僧人祖来,曾给日本大名写了几封信(1988年公开),其中分析了明朝不可能对日动武的理由,其中明确提到,此时的明朝水师剿灭海盗尚且吃力,更遑论远征日本。而组建水师又并非一日之功,且需要大量钱财,对于此事的大明来说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由于以上三点原因,朱元璋非但始终没有对日本动武,反而将其列入了“不征之国”。当然,不征讨日本,也不代表明朝不予以防范,为了减轻“倭患”,朱元璋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中断与日本的贸易来往, 朱元璋先后多次下令实施海禁政策,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四年(1371年)又颁布“禁海令”,规定:“……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七年(1374年)则撤销了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和广东广州三次市舶司。

二是加强沿海卫所战力, 洪武六年(1373年)任命于显为总兵官,巡视倭寇时常出入的地区。洪武二十年(1387年),派江夏侯周德兴前往福建滨海四郡,修筑城墙一十六座,并从拥有三个男丁的百姓家中抽取一个男丁充当戍卒,增设四十五个巡检司,共计新增兵力1.5万人。又令信国公汤和巡视浙东、浙西,整顿海防,修筑城墙五十九座,又从每户有四个男丁便抽取一人充当戍卒,从而新增兵力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分别戍守各个卫所。闰六月,朝廷又命令苻坚准备海船一百搜,广东准备两百艘,于同年九月在浙江等地搜捕倭寇。

如上,朱元璋之所以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主要是受限于当时的明朝局势。在北元威胁仍然存在,而日本又远在海外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必要武力征讨,再加上元朝的前车之鉴,以及当时明朝的水师战力,迫使朱元璋不得不放弃武力征讨。

题外话:《皇明祖训》中提到的“不征之国”一共有十五个,分别是: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北部)、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南部)、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岛八昔)、西洋国(今科罗曼德尔海岸)、爪洼国(今爪哇岛)、湓亨国(今马来半岛)、白花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三弗齐国(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渤泥国(今文莱)。

朱元璋为何一生痛恨日本国

朱元璋为何一生痛恨日本国

朱皇帝在诗中斥责日本国王无道,民众都是盗贼,还鄙夷地称日本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

如果给已经当上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一个问卷,问他最恨的人和最恨的国家,他会怎么填?

最恨的人:无。元顺帝、陈友谅、张士诚、韩林儿、胡惟庸、李善长,这些阻碍朱元璋登上和坐稳皇位的人都早已被一一消灭了,朱元璋的人生座右铭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最恨的国家:日本。因为同样是不顺、不恭,触了逆鳞,朱元璋却无法伸出惩罚的手。

明初,来朝的国家有日本、占城、真腊、暹罗、琉球和西洋诸国,但朱元璋最反感日本。

朱元璋的书房里挂着把日本扇子,是明军从一次剿灭倭寇战斗中缴获献上的。他以此为题写过一首《倭扇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诗中斥责日本国王无道,民众都是盗贼,还鄙夷地称日本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

光是心里鄙视也就罢了,有一次,朱元璋接见日本使者答里麻,居然遇到一件让他火冒三丈的事。

明初来朝贡的外国使者很多,一般使者来华先被礼部官员接到京师的会同馆住下,第二天到奉天殿等待皇帝的接见。接见时,朱元璋先问:?尔国王安否??再问:?尔使者远来勤劳??然后使者磕头,贡献方物,完毕。

这天接见答里麻,朱元璋一时起了兴致,多问了第三句:?尔国风俗如何??可以想象,这纯粹是上国之君对夷狄小国的敷衍之问,不料答里麻早有准备,伸直脖子晃着脑袋吟诗作答:?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这首诗明显和朱元璋的《倭扇行》唱反调,傲慢之意一目了然,因此朱元璋?恶其不恭,绝其贡献,示欲征之意?。

鉴于倭寇屡次侵掠海滨郡县,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派杨载出使日本,赐玺书声讨其罪。国书写得异常霸道,完全是老子训儿子的口气:?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联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一要其称臣,二要其取缔倭寇,三甚至还扬言要缚其国王,征服日本。

收到这封国书的并不是朱元璋想象中的日本国王,而是控制九州的南朝实力派人物怀良亲王。

怀良亲王可不是个善男信女,铜簸箕碰上了铁扫帚。

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战争时期,怀良亲王是南朝后醍醐天皇第十一皇子,头衔是征西大将军。南北两朝在九州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筑后川之战中,怀良亲王亲自上阵督战,身中三箭而不退,南朝大胜。

无论身份还是性格,怀良亲王看到这封劈头盖脸训斥的国书,自然一头恼火,加上受蒙古来袭后遗症的影响,日本人对中国来使有一种警觉和鄙视的排斥心理,当场杀了使者中的五人,把杨载等两人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

使臣被斩!这还得了?

坐上万乘之位后,朱元璋命令手下大将平四川、克云南、攻辽东,都是大军所至兵不血刃,可称传檄而定。受到?君臣跣足语蛙鸣?的化外小国斩使之辱,朱元璋的愤怒可想而知。估计当晚,书房里那把倭扇成齑粉矣。

怀良亲王完全重复了当年北条时宗斩杀元朝使者的一幕,但思前想后,朱元璋却不敢效仿忽必烈的天子一怒兵伐日本。

眼看倭寇骚扰越来越严重,隔了一年,朱元璋再遣使臣赵秩出使日本,递交国书给怀良亲王。吸取上次?直抵其国,缚其王?的教训,这次的国书完全走怀柔的路子,大意是说:?最近几个被倭寇抓走的俘虏逃回本国,我这才知道早些时候的倭寇来犯,不是贵国王的本意,而是盗贼所为。所以我已经让海军方面暂停造战船了。果然能够革心顺命,共享太平,不是件美事吗??

硬的不行,软着来。在这封国书中,朱元璋对日本大加安抚。不过,赵秩还是差点遭遇前任使者的下场。怀良亲王见他姓赵,怀疑他是当年元朝使臣赵良弼的后代,并且是代元朝出使,喝令左右斩杀。幸好赵秩没有慌张,耐心说明现在中国当政的是明朝而不是蒙古,自己也不是赵良弼的后代。这才打消了怀良亲王的敌意,并同意派回使入明朝献马和方物,并且送还明州、台州被虏男女七十余口。

此后,朱元璋从在华的日本僧人口中,了解到与之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大失所望:敢情一直在对牛弹琴啊。这期间,日本的大名也出动了几次贸易船,每次都因为没有正式的国书而被朱元璋赶走。

明太祖希望的日夷来朝的圣世景象依然没有出现,在一再失望之下,洪武十四年再次遣使,在指责日本国王的国书中以开战相威胁:

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隙之源乎?若叛服不常,构隙中国,则必受祸。如吴大帝,晋慕容廆、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获男女以归。千数百年间,往事可鉴也。王其审之。?

国书到达日本九州后,同样被扣在怀良亲王手中而没有到达北朝,当时北朝幕府大兵压境,南朝节节败退已处苟延残喘之中。怀良亲王这次收敛了脾气,没有斩使,只是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国书:

?臣闻中国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节选)

这封回书有抑有扬,强直豪壮,文采斐然,?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的豪言,实在是才子手笔,放之世界史上也应该是著名的国书。文中用典很多,我实在怀疑是中国文人手笔,不像是日本精通汉学之人能写出的。

武则天当年废中宗自立,读完才子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氏檄》后感慨:?宰相安得失此人??但朱元璋不会这么说,因为宰相都被他杀光了。

说起来,两位宰相胡惟庸、李善长的死也和日本有关。

胡惟庸是从龙功臣,官居左丞相,位于百官之首,却被朱元璋处死,李善长受株连一起被杀。朱元璋给胡惟庸加的罪名是:秘密交结宁波卫指挥林贤,让他向日本国王借兵谋反。?日本国王?怀良竟?遣僧如瑶率兵卒四百余人,诈称入贡,且献巨烛,藏火药、刀、剑其中,包藏祸心。?

胡惟庸擅权跋扈是真的,?通倭?却是真假难辨,史学界一般视为?莫须有?,只是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一贯手段。杀掉宰相后,朱元璋顺势定下了有明一代不立宰相的祖训,说到底,还是为后世儿孙扫平障碍。

堂堂中华之主,却受到夷狄小国如此奚落。?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汉朝镇守西域的大将陈汤敢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而作为开国雄主,连一代天骄的蒙古人都被他赶到了漠北,日本如此无礼,朱元璋为什么不征讨?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从政治上考虑,天下初定,朱元璋深知休养生息的重要,不愿再起干戈,在祖训里他不厌其烦地告诫后代不要?穷兵黩武?。从战略上考虑,北方的蒙古残余才是心腹之患,日本虽然不臣,但远在大洋深处,劳师远征,胜败难料,他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当然,如果朱元璋能预知他一手开创的大明江山后世屡遭倭寇侵犯,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出动百战之师,不惜一切为子孙拔掉这根荆棘。

朱元璋忍下了这口恶气,不过?怒日本特甚?,从此对日本派来的朝贡一概拒绝接受,宁愿与日本老死不相往来。不过,担心后代不能像自己一样能忍,朱元璋把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勃泥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并写入《祖训》传后世子孙。朱元璋在?日本国?旁特意添加了小字注释:?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怒日本,但持重不敢出兵,这恐怕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

风水轮流转,转到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当皇帝时,日本人突然一改傲慢不恭的死硬面目,低头哈腰请求称臣朝贡。当好大喜功的中国皇帝朱棣遭遇拜金为上的日本将军足利义满,两个国家又重新好得像蜜里调油一般。朱棣甚至夸奖道:?海东之国,未有贤于日本者也。?不过,这一次蜜月,能延续多久呢?

?

先斩使,再称臣,又反目。日本和明朝的外交史上,一次次上演白云苍狗的时代闹剧。嘉靖皇帝忍无可忍:断贡!这下更惹了马蜂窝,翩翩使者不见了,头缠白布的倭寇呼啸而来!

朱元璋很厌恶日本,甚至不册封其国王,为何却将其列入不征之国呢?

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成就的皇帝,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使得中国重新回到汉民族的统治之下,可谓是功莫大焉。同时朱元璋又是农民出身的黄队,知道民间疾苦,因此关心农事,抑制豪强,惩罚贪官,从而使得被元末混战所破坏的社会生产重新恢复过来,开创了洪武之治。而且作为一位马上的天下的皇帝,他知道战争对社会生产的破坏之大,同时也为了睦邻友好,少生战乱。其在给子孙留下的《皇明祖训》的开篇便确立了十五个?不征之国?,但是令人想不通的是,这十五个?不征之国?中竟然有日本。要知道那时候中日的关系可不友好,朱元璋对日本也是厌恶至极,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将日本纳入不征之国呢?

在历史上日本曾多次侵略中国,虽然其都被中国给打败,但其仍然贼心不死,在元朝时期日本的流浪浪人就开始骚扰中国沿海,他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而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朱元璋即位。所以面对这样的日本人,朱元璋是极其厌恶的,认为他们阴险狡诈,时刻都有图谋不轨之心。因此,朱元璋对日本的态度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在明朝建国初年他拒绝接受日本使者的朝贡,并将日本使者扣押。更有甚者,他还拒绝册封日本国王。因为按照惯例,当中国处于大一统王朝时,日本国国王都是由中国皇帝册封的。但是由于对日本的厌恶,朱元璋终生都没有对日本国王进行册封。直到朱棣即位明朝才正式赐龟钮金印,册封日本国王。

那么大家可能会想,既然朱元璋那么讨厌日本,为什么出兵灭掉日本呢?况且倭寇还经常侵扰明朝的海疆,朱元璋对此难道能够容忍吗?这就与当时明朝的国情有关了。当时明朝初建,统治还不十分的稳固,其还有着自己最大的敌人蒙元,不然之后的朱棣也不会五伐漠北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侵扰沿海地区的倭寇,朱元璋也只有采取守势,实行禁海的策略,并积极组织防御。就这样双管齐下,到洪武末年倭寇侵扰行为果然减少。

除了有明朝建国初年国力不济的原因,朱元璋没有讨伐日本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离中国的距离较远,并且还有海洋的天险。要知道当年盛极一时的蒙古人攻打日本时,就是因为海洋天险而遇到海难,被日本人称为?神风?的台风弄得船毁人亡,才会大败而归。这个前车之鉴也令朱元璋警醒,不敢随意的攻打日本。因为这场战争必然会劳民伤财,甚至还会动摇国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9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