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祖孙三代都为不世出的名将人数并不多,著名的有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人。若论最有名的,恐怕非成吉思汗家族莫属。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祖孙三人都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代名将。但成吉思汗家族是皇族,本文姑且不算,舍此之外,非皇族而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祖孙三代名将的家族也当是蒙古族人。
汉族祖孙三代名将中王翦家族为秦国统一做出的贡献是最杰出的,而该蒙古人家族也为蒙古的统一崛起和元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该蒙古族祖孙三代的名字分别是:速不台、兀良合台、阿术。
可以这么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上没有哪个家族抑或哪个民族的祖孙三代名将有速不台家族那样充满光芒和闪耀历史,就是王翦家族都比不上。
速不台:成吉思汗的“四犬”之一,一生为蒙古的统一和崛起立下了赫赫战功。桓州之役先登,败摩诃末,征花剌子模,攻取撒马儿罕、不花剌城,越过高加索山,破钦察人与阿兰人。歼灭俄罗斯各公国与钦察联军,献计三峰山,西征陷莫斯科、基辅等城,征服俄罗斯各公国。攻掠匈牙利,歼6万匈牙利军。
兀良合台:征辽东、败金军。西征波兰,取得里格尼茨大战的胜利。灭大理、平云南、服越南,蒙古“斡腹之谋”的主要行动实施者。兀良合台是蒙哥大汗时期多次大战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阿术:随父灭大理,平云南。攻克襄樊、取汉口、夺鄂州,丁家洲歼灭南宋主力,围临安退南宋两淮强援。阿术一生多次参与主攻,经历大小一百五十余战,从未有败绩。
速不台家族是征服半个地球的人,从蒙古高原一直打到多瑙河、西伯利亚、云贵高原和江南,试问这么牛的祖孙三代名将还有其他家族能比得了的吗?
从汉自唐以来,是我国士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他们世代为官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甚至一度与皇族分庭抗礼,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十大名门望族,看看有没有你们所属的姓氏。
1、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姓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2、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3、弘农杨氏,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震”,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其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
4、太原王氏,始祖为太子晋,死后其儿子宗敬为避乱,于是迁族人与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
5、琅邪王氏,今作琅琊,是琅邪临沂的郡望,其祖上可追溯到西汉的王吉,历魏晋琅邪王氏经入仕逐步成为当时的头号门阀士族。作为起自汉代的老牌世族,琅琊王氏一直尊崇儒家文化,特别看重的品德是孝与悌精神,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孝子王祥,至今为后人称道。在琅琊王氏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中,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宰相,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自琅琊王氏。
杨家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族,杨家将满门忠烈、精忠报国的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经流传于天下,被人们所传颂。可是,在北宋历史上,其实还有一个“种家军”,他们世代镇守西北边疆,在苦寒之地和西夏厮杀百年,三代人人马革裹尸,只是,他们却很少被人提及。
北宋初年,李元昊背叛北宋,占据西北大量土地,建立西夏。西夏建立后,与北宋屡战不停,他们时常劫掠北宋西北百姓,当地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甚至迁居到了南山(秦岭)一带。当时北宋在西部的军备不足,难以应对西夏,种世衡建议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东北200里处建起新城,以抵御西夏。北宋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并命他镇守西北。
种世衡是一位名将,他曾在范仲淹帐下,范仲淹赞誉他是“国之劳臣也”。(《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种世衡得令后,挑选出数千精壮青年,并训练他们的骑射本领。在种世衡的带领下,西北很快就有了一支能战的部队,抵御西夏的防线也逐步建立起来。
种世衡深知民间疾苦,他体察民情,颁布政令之前总会考虑百姓,而且还会提前公布出来,并布告征求意见,等到完全可行后才正式实行。种世衡率领的军队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他们军纪严明,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爱戴。由于种世衡祖孙三代皆有将才,所以时人将种家人率领的西军称为“种家军”。
人们常说杨家将满门忠烈,但却不知种家尤有胜之。种世衡死后,他的八个儿子皆在军中服役,保卫北宋西北边疆。
种世衡的八子种谊是“西军战神”,他曾率种家军,于兰州渡河抗击西夏军,大获全胜。种谊建功后被调回京城,任西京洛阳使。后来西夏又犯边关,种谊立刻从洛阳起兵奔赴前线。两军行到洮州时,大雾弥漫,不可见状。部下建议等雾气消了以后在进攻,但种谊却说:“晨雾蔽野,数步不可辨物。吾军远来,敌军不知虚实,正可乘此一鼓而下也!”结果种家军全力出击,敌军果然连忙撤退。
《宋史》载:“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由于种谊屡战屡胜,西夏人对他惧怕不已,每闻种谊率军赶来,西夏军便不战自溃。当地的百姓们夸赞种谊说:“得谊,胜精兵二十万!”
种世衡第五子种谔更加了不得,他与大哥种诂、二哥种诊各统一支劲旅,号称“三种”。公元1081年秋,北宋讨伐西夏,种谔率军进攻米脂,西夏调动八万大军驰援。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种谔大胆的分出伏兵,对西夏援军进行突袭,将西夏军截为两段,最终大败西夏军,攻克米脂,这便是闻名北宋的“米脂大捷”。
公元1083年,种谔病死在军中,时年56岁。西夏军听闻种谔死后,欣喜若狂,他们调集大军,前来攻打西北。然而,种谔儿儿侄辈的种师道、种师中、种朴等人也已经成长起来,他们被百姓尊称为“小三种”。见西夏军来势汹汹,“小三种”率领种家军浴血奋战。在仲师道等人的率领下,种家军赢得多场战役的胜利,占领了许多战略要地,北宋终于赢得了对西夏的主动权。
可是,就在北宋对西夏赢得了主动权,曾经的仇敌辽国也灭亡的时候,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金国,却于公元1126年初春不宣而战。金军的铁骑连战连捷,一路上攻城略地,还没等宋军反应过来,就已经包围了京师汴梁。
种师道见京都危机,立刻率领西军日夜兼程奔赴汴梁。当大军行至洛阳也就是种家的老家时,种师道的幕僚建议种家军先驻扎在汜水,以保万全。其实,这也是当时大部分宋军的做法,他们见金军来势汹汹,不敢与之战斗,纷纷驻足不前。
然而,种师道却没有这样做,他明白对于金人,不能露出自己的胆怯,而且京师急需援兵,他不可驻足不前。所以种师道率领西军往东赶去,并一路上散发揭榜,宣称西军百万大军即将抵达汴梁,以让金军不知虚实。种家军当然没有百万,但是金军见种家军来援,不知虚实,于是立刻北撤,不敢妄动。
宋钦宗问种师道退兵之策,种师道建议抵抗到底,不可言和,并继续等其他的勤王大军。可是已经被吓破了胆的宋钦宗先是主张和谈,等到汴梁城下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后,他又脑子一热主动出兵进攻金军。结果消息泄露,宋军大败,汴梁之围更加危机。
宋钦宗不敢再与金军战斗,他派人与金人和谈,将太原割让给了金国。然而,已经在太原城内抵御数十天的军民们却拒绝了这份屈辱的圣旨,他们与金军展开血战,誓死保卫太原城。种师道深知太原的重要性,他建议宋钦宗不可放弃太原,钦宗于是让种师中率领一支种家军,北上解太原之围。
种师中是一位老将,他深知金军强大,准备徐徐推进,但重臣许翰误听谍报,催促种师中进军。种师中不听,许翰就参他手握重兵,却逗留观望。种师中无奈之下只得轻装上阵,却中了金军的埋伏。宋军损失惨重,种师中率领将士浴血奋战,最终战死沙场。与此同时,太原沦陷,金军在太原城展开了大屠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9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