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熹家训(关于《观书有感》的作者和朝代)

人生百味 2023-07-20 11:19:55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关于《观书有感》的作者和朝代

1、《观书有感》其一

作者:朱熹 朝代:宋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wèn qú nà dé qīng rú xǔ ,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白话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如果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观书有感》其二

zuo ye jiang bian chun shui sheng , meng chong ju jian yi mao qing,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xiang lai wang fei tui yi li , ci ri zhong liu zi zai?hang。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话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扩展资料:

《朱熹家训》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

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

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

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

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观书有感》

朱熹家训有德者年虽下于我的下一句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有道德,如果不讲道德的话,那么他在这个社会上是无法生存下去。

【感悟】年龄并不是待人的唯一标准,不能做好好先生、乡愿,见到什么人都点头哈腰。只要是有德君子,虽然比我小,也要尊敬对待。对于那些无德之人,即使比我年长,也要远离三尺。

江西最古老的家训是

江西最古老的家训是朱熹家训。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1]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谱》)

如何评价朱熹这个人?朱熹与家人的关系如何?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将理学发扬光大,在儒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这位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能有这么大的成就,确实是一件让人敬佩之事。

朱熹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是一味褒义,褒贬都有,争论还是满大的。朱熹在南宋末年,被打入伪道学之中,认为他是儒学史上的败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个说法,是因为当时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罪状中不仅直指朱熹的错误观点,甚至还涉及到私德之中。

沈继祖等一干人等,大肆批判朱熹,说朱熹不仅诬陷忠良,并且私德有亏。说朱熹不仅和自己的儿媳妇偷袭,让已经丧夫的妇人还了孕。同时又诱娶两名尼姑为妾,还将这两个尼姑带到大街上招摇过市。

朱熹到底有没有干这些看起来是 *** ,败坏纲常之事,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争论的地方。许多人认为沈继祖应该不会没有证据就这样诬陷朱熹,有些人有认为朱熹也不可能这么招摇。这些事情很大一部分,都是政敌为了攻讦朱熹,然后胡编乱造的。

不管这些事情是真是假,朱熹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绝对不低。所以后世的评价大部分还是倾向于褒义的,对朱熹大肆赞扬。

康熙称赞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南宋词人辛弃疾评:“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甚至连外国学者,对于朱熹等学者提出的理学思想,也表示了自己的尊敬和赞同。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一精心表达的自然体系时,我们不能不承认宋代哲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从《朱熹家训》中看出,朱熹是位纯朴善良的老人。朱熹一家家庭和睦,朱熹本人也重德修身。

朱熹少年之时就失去了父亲,和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他四十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孝顺的朱熹坚持为自己的母亲守墓,筑寒泉精舍,全自己的孝道。在为母亲守墓期间,他不通外界,不睦荣华,一心著述,是他思想沉淀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朱熹十九岁的时候娶刘勉之之女刘清四为妻,此后夫妻和睦,感情甚笃。刘清四去世之时,他伤痛异常。后来他病情加重,临终之时还拖着自己的病体,写下了一篇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 ,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

朱熹有一个女儿名叫朱兑,后来嫁给了黄干家中。黄干在外任职之时,朱熹有一次上门看望自己的女儿。黄家当时家庭贫困,拿不出大鱼大肉招待,朱兑只能准备葱汤麦饭招待久而不见的老父。对此朱兑十分的愧疚,朱熹知道自己女儿的心思,高兴的吃了这顿简便的饭菜。

吃饭之时,朱熹笑着说:“我儿切莫介意,这菜肴不同一般,可称美味可口。”吃完饭之后,还大笔一挥,写下了“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朱兑看见这首诗之后,这才展开了颜,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朱熹留下的这首诗,后来成为了黄家的家训,后世子孙以此为标准,安于清贫,积极向上。

只从对待自己的老母亲,自己相守多年的妻子,自己远嫁的女儿来看,朱熹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从这些故事也可以看出,朱熹一家人的关系是十分和睦友爱的。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