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北宋士大夫有纳妾蓄妓风尚,他却例外。婚后30多年妻子没生育也从未想纳妾,夫人背着他买美女在卧室,自己借故外出。司马光不加理睬美女无趣而返,夫人又安排美貌丫鬟时干脆翻脸:“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张氏终身未育,司马光收养养子亦未再娶。
司马光砸缸: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元丰7年(1084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通史巨著,内容以总结历史统治者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为主。在政治上,司马光守旧,竭力反对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长期辞官退居。宋神宗死后,他被召入京,主持国政,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新政。司马光死后被追封为温国公,葬于家乡夏县。入朝为官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据史书记载,司马光幼年聪颖好学,尤喜《左氏春秋》,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他不仅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他好读书,求甚解,又有选择,他不喜佛、老,对历史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宋仁宗宝元初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的时候,中进士甲科,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知同礼院,改并州通判。嘉佑六年(1061年)升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神宗即位后拜翰林学士。
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派领袖,他顽固地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竭力反对、阻挠王安石变法。当神宗准备任命他为枢密副使时,他坚持不受,并以废除新法为条件相要挟。他还以故交旧友的面目三番五次给王安石写信,攻击其变法是“侵官、生事、征事、拒谏”,致使“天下怨谤”,遭到王安石的严厉批驳。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看到新法已势在必行,便自请离京,出知永兴军,第二年至洛阳,任两京御史台。清廉简朴
司马光政治保守,无可讳言;但他襟怀坦白,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华靡的品格却也是公认的。史书上记载着他这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一直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以他为邻。
司马光敢于直谏,不阿谀奉承;他举忠斥奸,不为身谋。在一篇《谏院题名记》上,他要求做谏官的“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吁名者,犹汲吁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他曾经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他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更是一直被众传颂。仁宗皇帝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财宝,司马光领衔上书,陈述国家穷困,不愿受赏。但几次都未被批准,最后他将赏赐自己的一份交给谏院,充作公费。他在洛阳任职时,曾买地修筑了一所居住、读书、游览的“独乐园”,幽雅简朴,他非常满意。但当皇上的使臣到这所宅院来向他问政时,却为这低矮的瓦房、间隔的陈设暗暗发笑,他不能相信名扬天下的“司马相公”会这样寒碜!司马光的妻子死后,没有钱办理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们主张借些钱,也该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呕心沥血著《通鉴》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主持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他的名字将和这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
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出仕后也一直坚持读书,尤其留心研讨历代史书。他在馆阁校书以及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满架满架的都是史书,几间屋子都放不下,如此浩翰的朝野史籍,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他逐渐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间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于是在嘉佑年间,司马光便在公事之余开始了《通志》的编写和工作。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他写好的《通志》进献给英宗皇帝。《通志》共八卷,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主要写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的盛衰兴亡,供皇帝参考。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奉费用,增补人员,专事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感动,很快便在右掖门处的秘阁内设立了书局,并请来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班,刘恕、范祖禹等人,共同讨论了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由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担任文字的校对工作。
第二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开经筵,在迩英阁进读《通志》,他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名《资治通鉴》,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要亲自为《资治通鉴》作序。这就更加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最后脱稿修成,前后共成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丰富的历史事实。全书计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这部书,取材甚广,网罗极富,除依据正史处,还采用了野史杂志三百二十余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极严,考辨异同,尽力求真,所以记述内容,比较翔实可信,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通鉴》文字以荀悦的《汉纪》为宗,力求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朴质精炼,富有文学意味。不仅可以作为历史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当作文学作品欣赏。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特别是在洛阳的十五年里,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编书,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家里实在等不上他回来吃饭,便将饭送至书局,还要几次催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草字。他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闷热难堪,洒下的汗珠把书稿都浸湿了。后来,他请匠人在书房里挖了一个大深坑,砌上砖,修成一间“地下室”,他就在这个冬暖夏凉的地方,专心致志地埋头编书。他对史料考核极其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改。《通鉴》编成后,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本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啊!重执政废新法
元丰八年,神宗病逝,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宣仁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被起用为陈州知州,路过京城时,被留作门下侍郎,次年又升尚书左仆射,与吕公著(尚书右仆射)同执朝政。司马光执政后,便开始排斥打击变法派人士,接连上表,彻底废止新法。
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病逝,终年六十八岁,朝廷赠以“太师”、“温国公”等称号,派专员扶灵柩返夏县安葬,谥“文正”。
古代社会,有顾廷烨这种不纳妾的。
1、天作之合——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作为贵族中的顶流,他的妻子只能在皇族或者世家中诞生,这是他享受了家族荣耀之后必须付出的代价,与平民恋爱结婚什么的,不存在的。同样作为当时次级世家的郗家女儿郗璿,与贵族子弟联姻,是她逃不开的命运。
魏晋名人有个比较奇葩的特点,对外貌衣着的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长得越帅知名度越高,中国十大美男多半出自魏晋,甚至世说新语还专门开了一篇容止来描述他们的音容举止。在年轻时就已经名满东晋的王羲之,不仅才华横溢,习得一手好书法,更是相貌堂堂,大帅哥一只。
王羲之一生淡泊名利,对功名利禄并不热衷,喜好书法,碰巧的是,他的妻子郗璿同样喜欢书法,且书法还不错,虽没有王羲之的师傅卫夫人名声大,却也被赞为“女中笔仙”。家世优渥,门当户对,夫帅妻美,爱好相同,更完美的是王羲之一生只有郗璿一个妻子,两人婚后非常恩爱。
王羲之的一生由于大多时间远离朝堂中心,与妻子家人游玩山水,因此幸运地躲过了东晋对世家的清算,两人育有七子一女,王羲之死后他的妻子还活到了90高龄。
2、七出不出——司马光
历史上对司马光的评价砭褒不一,但司马光有一点却可以碾压大部分的古代名人——他是一夫一妻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司马光的妻子张氏,是龙图阁学士张存的三女,两人都出身书香门第、官宦家庭。
古代的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能不能碰到合适的人全凭运气,司马光和他的妻子很幸运,他们彼此情投意合,感情很好。
北宋时期文官地位很高,士大夫阶层碾压宦官、外戚、武官,且大多都很富足,因此蓄妾狎妓之风盛行,数得着名字的北宋名人基本都是妻妾加歌姬的配置,女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玩物,那时的女子除了正妻,其他人地位非常低。
在古代,如果正妻多年没有生育是可以休妻再娶的,就算没有休妻,也会纳妾以绵延后代,并且这种行为还受律法保护。
很不幸,司马光的妻子就不能生育,这对古代女性可以说是灾难,但是司马光不仅没有休妻再娶,连纳妾也不愿意,他的夫人因为无子非常内疚,主动为丈夫搜罗美女,但被司马光拒绝。张夫人终身未育,后来司马光的哥哥过继了自己的孩子司马康给两人作为养子。
3、无妃无嫔——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在古代妻妾制度合法合理的情况下,连普通士大夫都很难做到的事情,他身为一个帝王却做到了,在现代看起来也很不可思议。
历史上不少朝代都出现了后宫和外戚干政,外戚权力过大甚至能够推翻王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制定了明朝独特的选妃制度,一是妃嫔身份只需要是普通的良家女子就可以,二是加大对后宫的管理。
从民间选妃有利有弊,好处是选出的女子必定品貌都不错,符合皇帝的审美,皇帝在选择妃嫔的时候有很大的自由,选出合自己心意的不难,弊端就是妃嫔无背景,身后家族不能成为皇帝助力,这也是明朝虽然外戚干政不存在,但宦官集团祸国屡禁不止的原因。
明孝宗朱佑樘的皇后张氏出身于普通家庭,她的父亲是国子监生张峦,因为自身品貌出色,在孝宗朱佑樘还是太子的时候,张皇后被选为太子妃,同年,孝宗成为皇帝,册封张氏为皇后。少年夫妻情谊甚笃。
张皇后不仅品貌俱佳,还多才多艺,对孝宗也是体贴入微,两人在宫中起居都在一处,日常相处也是如同平常夫妻般举案齐眉,言笑合乐,最重要的是,孝宗朱佑樘因幼时经历非常反感后宫倾轧,更不喜妻妾众多,加之从小深受儒家教育影响,身端品正,不贪恋女色,私生活放到今天也无可指摘。
朱佑樘本身的成长经历养成了仁厚的性格、严正的品行,张皇后本身的人格魅力让他深深的喜欢,多方面的因素让孝宗朱佑樘后宫一生无妃无嫔,只宠张皇后一人,他们的二子一女也全是张皇后一人所出,这样的深情和厚爱,在古代帝王中仅此一份,别无二家。
4、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5、王维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唐代诗人中,王维有着“诗佛”之称。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有妻子时也可纳妾,丧妻者可续弦。但王维妻子故去后,不止没再娶正妻,连小妾也没有,堪称是一夫一妻的典范了。
Ⅰ 你知道司马光的嗯,故事怎么写吗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Ⅱ 用自己的话写司马光这个故事,写几句。怎么写
写作思路: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通过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记忆,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
正文:
北宋时,有一个很聪明的小孩,他就是司马光这个小孩,生来聪慧,喜欢动脑筋,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与众不同。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花有树还有假山,大家你追我赶玩得很高兴。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爬到了假山上去玩,突然,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边上的大水缸。
水缸里满满的都是水小男孩被吓到了,在水里挣扎着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快救救我....
这时小朋友们才发现有人掉缸里了,大家惊慌失措,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胆小的孩子都吓得哭起来了。
这时,司马光说:“大家不要害怕,我们赶紧想办法把他救上来。”大家面面相觑,甚是慌张,聪明的司马光正在努力地思考着“我们都比水缸矮又不能把他捞上来,要是能把水缸里的水倒出来就好了,可是,我们怎么才能把水倒出来呢?”小小的孩子不慌不忙,苦苦思索着。
当他看到假山边上一块块的石头时突然灵光一闪,他高兴地想到“我可以用石头把水缸砸破啊”,随即他又想到,“万一砸到小伙伴怎么办呢?” 于是他跑过去捡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对大家喊道:“大家不要着急,我有办法了。”他举起石头朝水缸砸去水缸破了个窟窿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小男孩终于被救出来了。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直夸司马光聪明机智。
这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它启示我们遇事不能慌张要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
Ⅲ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怎么写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3)司马光的故事怎么写扩展阅读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经过他的兄长司马旦的家。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
从小到大到老,他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
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好品德。如果人们做了不好的事,就说:“司马君实莫非不知道吗?”
Ⅳ 司马光是什么故事
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
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灵,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诚信卖马
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低调淡泊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他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到小时後长辈会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宝元年间中举时,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酒席宴会上,每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被同行的人提醒后,司马光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
司马光有一个老仆,一直称呼他为“君实秀才”。一次,苏轼来到司马光府邸,听到仆人的称呼,不禁好笑,戏谑曰:“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经是宰相亦,大家都称为‘君实相公’!”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了司马光,都毕恭毕敬地尊称“君实相公”,并高兴地说:“幸得大苏学士教导我……”司马光跌足长叹:“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坏了。”
坚不纳妾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丈母娘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司马光不客气了,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唯独一人笑道:“可惜司马光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司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为命。洛阳的灯会享誉天下,逢元宵节,张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也点灯,何必出去看?”张夫人说:“不止是看灯,也随便看看游人。”司马光一笑,说:“看人?怪了,难道我是鬼吗!”
典地葬妻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读历史,让人深思。
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苦读寒窗,跻身仕途,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荣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司马光不为所动。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其友刘贤良拟用50 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婉言拒之,他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藏书
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政治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后诏他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书成,共294卷,上下贯穿1 362年治乱兴衰之史实,参阅了龙图阁、天章阁、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及私人藏书,采正史之外,用杂史著书凡322家,集文献史料之大成,被誉为“典籍之总会。策牍之渊林”,与《史记》、《汉书》相媲美。书成之后,为便于翻检,编《资治通鉴目录》30卷,以明取材不同之故,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家藏书富,居洛阳时,买田20亩,建“独乐园”,藏文史书籍万余卷。又置“读书堂”,辟精善之本5 000卷,又得神宗赐书2 400卷,以资著述。善保护图书,每年二伏至重阳间,在天气晴朗之日,设案以曝书籍。桌案洁净,铺以茵缛,然户端坐看书。阅书时,不以空手捧书,唯恐手汗渍湿。藏书几十年,其书仍新如手未触一样。
Ⅳ 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1、砸缸救人
司马光在6岁时,开始读书,7岁的时候,就把《左氏春秋》倒背如流。在他8岁的一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院中玩游戏。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小朋友,满脸是汗地跑到大缸旁,想伸手捧点儿水洗洗脸。一个不小心,就掉进了装满了水的大缸里。其他的小伙伴们听到动静后,就都急忙跑过来,想把他救出来,但是他们个头太矮了,够不着。
小伙伴们都吓坏了,慌慌忙忙地跑去找大人。司马光刚想去找大人,但是来不及了。就急中生智拿起了旁边的一块大石头,向大缸砸去。“砰”的一声,大缸里的水一涌而出。小伙伴得救了,其他的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大人们都称赞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就这样,司马光的故事顿时间,传遍了中国各地。
2、睡“警枕”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出于这个原因,他经常受到先生的谴责和被同伴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毛病。为了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醒。从此他天天早早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了一个学识渊博、写出了《资治通鉴》。
3、勤学惜时
当司马光在私立学校读书时,他一直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为训练记忆力,他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司马光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利用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为他后来着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往往忘记吃饭。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被子、一个圆木的枕头。
4、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司马光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青核桃。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
但是这个过程恰巧被父亲亲眼看见,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怎么能这样撒谎!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给司马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还是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间,司马光总是十分的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5、撰写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耗时19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记载16个朝代,历经19年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君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1、砸缸救友
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庄重的像成年人,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很喜爱它,回来给家里人讲述,就能懂得书的主要意思。从此手不离开书,甚至不知道饥渴冷暖的地步。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孩子爬上水缸,一脚踏空掉下去淹没在水缸里。孩子们都抛下他跑走了,司马光拿起石头撞击水缸,撞破了它,水喷涌出来,那孩子就得救了。
2、诚信卖马
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
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
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3、坚不纳妾
司马光与其妻子张氏,一直相敬如宾,恩爱非常。两人结婚三十多年,但张氏一直没有为司马光产下一男半女,张氏心中一直很愧疚。
但司马光一直安慰张氏,最后两人过继了司马光大哥司马旦的次子,并取名为司马康。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
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
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
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4、典地葬妻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
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
5、藏书故实
司马光家藏书富,居洛阳时,买田20亩,建“独乐园”,藏文史书籍万余卷。又置“读书堂”,辟精善之本5000卷,又得神宗赐书2400卷,以资著述。
善保护图书,每年二伏至重阳间,在天气晴朗之日,设案以曝书籍。桌案洁净,铺以茵缛,然户端坐看书。阅书时,不以空手捧书,唯恐手汗渍湿。藏书几十年,其书仍新如手未触一样。
——司马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7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腹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