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有一个厉害的人,他写的东西凡是认字儿的人都听过,但这人一生的抱负不是去写文章, 而是去打仗。他年纪轻轻就参军,有一次带了30个人纵马冲进有5万敌军的大营,一路砍过去,不仅杀了很多小兵,顺带着还把一个叛徒的头也砍了,30个人毫发无伤的回去了。
辛弃疾文武双全却还得不到朝廷重用,简言之就是生不逢时。他出生的地方已经被金人统治,小小的他看到在金人统治下的百姓民不聊生。他想找机会奋起反抗。终于在他21岁的时候等到了这个机会。趁着金人大举南下攻宋之时,辛弃疾就在金人的大后方组织力量抗金。就这样他一路抗金来到了当时的南宋王朝。
他并不知道当时的南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从上到下都充满了一种求和以保太平的态度。辛弃疾来到南宋是想大展拳脚,大战一场的。结果到了南宋却犹如一拳打到棉花上,想用力都不知道往哪使。
如果他能换一个时代,哪怕是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战国时期,也会有比在南宋更好的发展。起码在战国时期政客的不同意见会被人听见。辛弃疾生活的南宋,任凭他有北伐打击金人的勇气和坚韧不屈的性格,但是面对软弱内斗的南宋王朝,他依然毫无办法。
而且辛弃疾不止是一个政客,更是一个文人。文人墨客往往自视清高,他对于生活、工作的不满往往会通过诗词体现出来。这给了一些人打击他的理由,本来他从金国到南宋的这段背景就被人诟病,再加上他清高孤傲的性格,让他难以融入南宋的政治圈。他虽然有才干,在任期的地方也干的不错,但是始终不被重任。他纵有满腹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在经历了人生起起落落之后,最终抑郁而终。
自己性格的原因。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位伟大的词人,其词豪放,恢弘大气。但是大家应该应该也读过这首词
?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怎样的无奈啊。
其中原因就要从辛弃疾的身份说起了。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原是个武将。梁衡曾这样评论过辛弃疾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原来辛弃疾如同普通热血青年一样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甚至不惜血溅沙场以身殉国。因为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然而当时执政者却想委曲求全,屈辱享乐,完全不愿意去起兵反抗。甚至打压那些想用武力斗争的人,比如辛弃疾。因此纵使辛弃疾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正是因为他这么满腔的报国之志让统治者害怕。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他的官职一贬再贬。最后辛弃疾不得不归隐田园,字号稼轩,在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他是武将,他的性格便是如此固执强硬,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即使是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他的词全都是都血写出来的,他每每抑制不住自己想举刀上战场时就,将满腔悲愤化作诗词。
他将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南宋,但却不得明君;他满身精湛武艺,但却生不逢时;他一腹欲舒之词,但却无人能解。他的不幸有时代的原因,但我想也有他自己性格的原因。
辛弃疾真的是南宋不可缺少的一名大将,而且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非常的优秀,数量也很大,而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视,并不是因为辛弃疾犯下什么错,而是因为辛弃疾收复失地的这种迫切心理与南宋王朝求和求安的态度大相径庭,南宋真的就是一个不愿意去开战的王朝,尽管自身实力还算强劲,也有不少能上阵杀敌、有勇有谋的威武将军,但是就是选择颓败。
这就是直接导致辛弃疾一腔抱负却无用武之地的原因。在我们看来,辛弃疾就是一个铮铮铁汉,绝对的硬汉,但是这样的角度不全面,毕竟辛弃疾也是写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柔情郎君。其实提到南宋,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就是岳飞。岳飞和辛弃疾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在岳飞离世的时候,辛弃疾出生了。
就好像意味着,老天就是不会让南宋轻易覆灭。在辛弃疾出生前,岳飞最后一次北伐,可是夺去岳飞生命的并非穷凶恶极的金人,而是他身后仰仗的国家。南宋的北疆被金人占领,一块块领土的丢失并没有让南宋清醒过来。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这也就意味着辛弃疾从小便在金人的领土里长大,受尽屈辱和磨难,让辛弃疾心怀大志。
辛弃疾在22岁的时候带领了五十个兄弟杀进金人军营,捉拿叛徒押送会朝廷,当时的金人军营可是有足足5万人呢,辛弃疾的队伍就是毫发无损。用?一战封神?来形容辛弃疾正是没差了,皇帝也对其赞不绝口。辛弃疾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于是一封封请求对金人开战的请战书却没换来他想要的结果。他并不明白,也永远明白不了。因为那些王公贵族从来没有那种被敌人统治的屈辱感。南宋要用辛弃疾就用,不用的时候就放在一边。这让辛弃疾一生颇为坎坷,穷尽一生,也没能收复失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7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韩愈——文人怕穷多好财
下一篇: 宋朝军事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