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裴行俭壮士埋伏运粮车(儒将之雄,鉴人如镜——裴行俭)

历史典故 2023-07-20 10:34:02

突厥阿史德造反(公元679年)集众兵数十万,唐朝都护萧嗣业力战而死,朝中下诏书命裴行俭为襄道大总管,率兵前去讨伐。先前萧嗣业向朝中请求补充粮食,中途都被敌人截抄,裴行俭说:“应该以计谋制服敌人。”于是诈称运粮车三百辆,每车上埋伏壮士五人,都带有利刀强弓,以瘦弱的士兵拉车,又埋伏精兵跟在车队后边。突厥兵果然来抢掠粮车,老弱兵卒纷纷往险要地区逃走,贼兵追逐到有水草的地方,就解下鞍来牧马,正要取下车上粮食时,车上的壮士突然冲出,埋伏的兵也到了,突厥军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从此以后,突厥人不敢再接近运粮车了。

儒将之雄,鉴人如镜——裴行俭

? ? ? ? 裴行俭,绛州闻喜人。唐贞观中,举明经, 拜左屯卫仓曹参军。苏定方大将军甚奇之,尽以用兵奇术授行俭。

? ? ? ? 时高宗将废皇后王氏而立武昭仪,行俭以为国家忧患必从此始。

? ? ? 麟德二年,累拜安西大都护,拜 司文少卿。迁吏部侍郎,与李敬玄为贰,同时典选十余年,甚有能名,时人称为裴、李。

? ? ? ? 吐蕃背叛,诏行俭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寻又为泰州镇抚右军总管。

? ? ? ? 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扇动蕃落,侵逼安西,连和吐蕃,议者欲发兵讨之。行俭建议曰:“吐蕃叛涣,干戈未息, 敬玄、审礼,失律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身没,其子泥涅师师充质在 京,望差使往波斯册立,即路由二蕃部落,便宜从事,必可有功。”高宗从之,因 命行俭册送波斯王,仍为安抚大食使。途经莫贺延碛,属风沙晦暝,导者益迷。行 俭命下营,虔诚致祭,令告将吏,泉井非遥。俄而云收风静,行数百步,水草甚丰, 后来之人,莫知其处。众皆悦服,比之贰师将军。至西州,人吏郊迎,行俭召其豪 杰子弟千余人随己而西。乃扬言绐其下曰:“今正炎蒸,热坂难冒,凉秋之后,方 可渐行。”都支觇知之,遂不设备。行俭仍召四镇诸蕃酋长豪杰谓曰:“忆昔此游, 未尝厌倦,虽还京辇,无时暂忘。今因是行,欲寻旧赏,谁能从吾猎也?”是时蕃 酋子弟投募者仅万人。行俭假为畋游,教试部伍,数日,遂倍道而进。去都支部落 十余里,先遣都支所亲问其安否,外示闲暇,似非讨袭,续又使人趣召相见。都支 先与遮匐通谋,秋中拟拒汉使,卒闻军到,计无所出,自率儿侄首领等五百余骑就 营来谒,遂擒之。是日,传其契箭,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简其精骑, 轻赍晓夜前进,将虏遮匐。途中果获都支还使,与遮匐使同来。行俭释遮匐行人, 令先往晓喻其主,兼述都支已擒,遮匐寻复来降。于是将吏已下立碑于碎叶城以纪 其功,擒都支、遮匐而还。高宗廷劳之曰:“比以西服未宁,遣卿总兵讨逐,孤军 深入,经途万里。卿权略有闻,诚节夙著,兵不血刃,而凶党殄灭。伐叛柔服,深 副朕委。”寻又赐宴。谓行俭曰:“卿文武兼资,今故授卿二职。”即日拜礼部尚 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 ?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内二十四州并叛应之,众数十万。单于 都护萧嗣业率兵讨之,反为所败。于是以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 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兵十八万,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三十余万, 连亘数千里,并受行俭节度。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行俭行至朔州,知萧嗣业 以运粮被掠,兵多馁死,遂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赍陌刀、劲弩, 以羸兵数百人援车,兼伏精兵,令居险以待之。贼果大下,羸兵弃车散走。贼驱车 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杀获殆尽,余众奔溃。 自是续遣粮车,无敢近之者。及军至单于之北,际晚下营,壕堑方周,遽令移就崇 冈。将士皆以士众方就安堵,不可劳扰,行俭不从,更令促之。比夜,风雨暴至, 前设营所水深丈余,将士莫不叹伏。贼众于黑山拒战,行俭频战皆捷,前后杀虏不 可胜数。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以其首来降,又擒其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 依狼山。行俭既回,阿史那伏念又伪称可汗,与温傅合势,鸠集余众。明年,行俭 复总诸军讨之。顿军于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与温傅,令相猜贰。伏念恐惧, 密送降款,仍请自效。行俭不泄其事,而密表以闻。数日,有烟尘涨天而至,斥候 惶惑来白,行俭召三军谓曰:“此是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然受降如受敌,但须 严备。”更遣单使迎前劳之。少间,伏念果率其属缚温傅诣军门请罪,尽平突厥余 党。高宗大悦,遣户部尚书崔知悌赴军劳之。

? ? ? ? 行俭尤晓阴阳、算术,兼有人伦之鉴。自掌选及为大总管,凡遇贤俊,无 不甄采,每制敌摧凶,必先期捷日。时有后进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以文 章见称,吏部侍郎李敬玄盛为延誉,引以示行俭,行俭曰:“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杨应至令长,余并鲜能令终。”是时,苏味道、王剧未知名,因调选,行俭一见, 深礼异之。仍谓曰:“有晚年子息,恨不见其成长。二公十数年当居衡石,愿记识 此辈。”其后相继为吏部。皆如其言。行俭尝所引偏裨,有程务挺、张虔勖、崔智 辩、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尽为名将,至刺史、 将军者数十人。其所知赏,多此类也。

? ? ? ? 行俭尝令医人合药,请犀角、麝香,送者误 遗失,已而惶惧潜窜。又有敕赐马及新鞍,令史辄驰骤,马倒鞍破,令史亦逃。行 俭并委所亲招到,谓曰:“尔曹岂相轻耶?皆错误耳。”待之如故。初,平都支、 遮匐,大获瑰宝,蕃酋将士愿观之,行俭因宴设,遍出历示。有马脑盘,广二尺余, 文彩殊绝。军吏王休烈捧盘,历阶趋进,误蹑衣,足跌便倒,盘亦随碎,休烈惊惶, 叩头流血,行俭笑而谓曰:“尔非故也,何至于是!”更不形颜色。

? ? ?高宗以行俭工于草书。尝以绢素百卷,令行俭草书《文选》一部,帝览之称善。行俭尝谓人曰:“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唯余及虞世南耳。”

裴行俭简介

裴行俭

裴行俭(619—682年),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

裴行俭出身名门望族,曾祖父裴伯凤,北周时期任骠骑大将军、汾州(治今山西吉县稷山西南)刺史、琅邪(郡治临沂,今属山东)郡公。祖父裴定高,任冯翊(今陜西大荔)郡守,袭封琅邪公。父亲裴仁基,任隋朝左光禄大夫,后欲归唐,结果事泄,被洛阳守将王世充杀害,唐高祖武德年间被追赠为原州(治今宁夏固原)都督,谥曰忠。兄长裴行俨,更是当时著名的勇将,与裴仁基同时遇害。

不仅如此,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裴氏家族自古便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连 *** 对裴氏家族赞誉不已。据记载,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在上下两千余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专使25人,进士68人(其中状元6人),郡守以下各种官员更是不计其数。裴氏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

裴氏家族自秦汉魏晋兴起,历六朝荣盛,在隋唐时期更是红盛至极,正因如此,裴行俭幼年时便以门荫弘文生。唐太宗贞观中期,裴行俭举明经,拜左屯卫仓曹参军。当时大唐名将苏定方任大将军,无意中发现了裴行俭具有很高的军事造诣,感到非常惊奇。苏定方爱材心切,便对裴行俭说:“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新唐书·裴行俭列传》)此后,裴行俭便随苏定方学习军事,由于苏定方对裴行俭非常器重,将自己多年的用兵的经验倾囊相授,这使裴行俭受益非浅。

拜苏定方为师,是裴行俭一生中的重要转捩,为其将来建功立业,并最终成为一代名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显庆二年(657年),裴行俭迁任长安(今陜西西安市)令。当时唐高宗李治废皇后而将立武昭仪(武则天)为后,裴行俭觉得此举将给国家带来祸患,便与与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褚遂良私下议论此事,大理袁公瑜乘机向武昭仪的母亲杨氏告了密,结果裴行俭遭到诬陷,被贬出京城,出任万里之遥的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都督府长史(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记载,裴行俭被贬的时间为永徽六年,即655年,这与657年出任长安令的时间相冲突,本文以新旧《唐书》所记为准)。

裴行俭到西域后,并没因此事沉沦下去,凭借自己的能力,于麟德二年(665年),出任安西大都护。当时西域诸国多慕名归附,裴行俭因此出任司文少卿。

总章二年(669年),裴行俭因政绩出色,被调回京城,任司列少常伯。当时,唐朝太平已久,参加铨选等候授职的人越来越多。裴行俭便于员外郎张仁祎开始设立长名姓历榜,开列候选人姓名、资历,规定铨选注授官职的办法。同时还规定州县官员升降的等第和官吏资格的高低等次。此后即成为固定制度,一直沿用。

裴行俭的成绩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于咸亨初年恢复官名,改任吏部侍郎。在任期间,裴行俭并与李敬玄、马载共同负责选举十余年,名盛一时,当时人称“裴李”、“裴马”。上元二年(675年),政绩出众的裴行俭又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之职。

上元三年(676年)闰三月初一,吐蕃为打通东线,向唐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州(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河州(治袍罕,今甘肃临夏)、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等地发起进攻,杀掠吏及马牛数以万计。唐高宗诏令裴行俭为洮州(治临潭,今属甘肃)道左二军总管,不久又任泰州(治龙门,今山西河津东南)镇抚右军总管,受洛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牧、洮州道行军元帅、周王李显节度。因李显未能成行,裴行俭也没能率军出征。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18州,唐天山南路之地尽为吐蕃所占。当时西突厥在阿史那步真可汗去世后,各部落多有散失,酋长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收集余众,附于吐蕃。咸亨二年(671年)四月,唐廷令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安集所属部众。调露元年(679年)二月十一日,吐蕃赞普去世,子器弩悉弄继位。唐高宗知消息后,即令裴行俭乘机进攻吐蕃。但裴行俭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便进言道:“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零二》)唐高宗觉得言之有理,便停止了行动。此时,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却联合吐蕃,进兵安西(都护府治所碎叶镇,今俄罗斯托克马克),威胁唐在西域的统治。

六月,唐廷商议发兵讨伐事,多数人主张发兵征讨,但裴行俭认为不妥,他说:“吐蕃叛涣,干戈未息,敬玄、审礼,失律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今伊朗)王身没,其子泥涅师师充质在京,望差使往波斯册立,即路由二蕃部落,便宜从事,必可有功。”(《旧唐书·裴行俭列传》)裴行俭提出的智取之策得到了唐高宗的认可,被任命为安抚大食(今 *** )使。裴行俭奏请肃州(治福禄,今甘肃酒泉)刺史王方翼以为副使,充任检校安西都护。

七月,行俭等进至西州。由于裴行俭曾在西州任职,颇有威名,所以裴行俭一行一到,城内的官吏百姓都出城相迎,裴行俭乘机召集当地豪杰子弟千余人随已西行。然后派人到处扬言说:“今正炎蒸,热阪难冒,凉秋之后,方可渐行。”(《旧唐书·裴行俭列传》)阿史那都支闻讯后,遂不加戒备。随后,裴行俭又以打猎为名,召四镇(龟兹、毗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均在今新疆境)胡人酋长,对他们说:“忆昔此游,未尝厌倦,虽还京辇,无时暂忘。今因是行,欲寻旧赏,谁能从吾猎也?”(《旧唐书·裴行俭列传》)结果很快便召集四镇诸部落子弟近万人。由于所召之人均没有受过军事训练,裴行俭再次以打猎为名,对军队进行了整编。

数日后,一切准备就绪,裴行俭遂率军倍道西进。在行至距阿史那都支部落10余里时,裴行俭先派使者向阿史那都支问安,表示此次出行意在游玩,并非讨伐。然后继派使者促其相见。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原本相约于秋中抗拒唐使,不料唐军速至,计无所出,被迫率儿侄首领等500余骑出迎,裴行俭遂尽俘阿史那都支等人。然后传其契箭,悉召诸部酋长前来听命,一并执送碎叶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与此同时,裴行俭又派出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进袭李遮匐。途中恰遇李遮匐使者,裴行俭当即令使者返回劝谕其主子,并讲明阿史那都支被擒等情况。李遮匐计穷,也被迫投降。于是裴行俭遣波斯王子自行还国,留副使王方翼于安西,加筑碎叶城,自己亲自押俘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返回长安。王方翼在加筑碎叶城时,还在城中立碑,以歌颂裴行俭的事迹。

此次作战,裴行俭以护送波斯王隐蔽进军企图,制造缓期西进、游猎等假象,迷惑、麻痹对方,暗中召集部伍,快速进兵,致使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猝不及防,完全被动,终于兵不血刃将其俘获,使其还未起兵便已失败。

唐高宗接到捷报后,非常高兴,设宴犒劳裴行俭,并对裴行俭说:“比以西服未宁,遣卿总兵讨逐,孤军深入,经途万里。卿权略有闻,诚节夙著,兵不血刃,而凶党殄灭。伐叛柔服,深副朕委。”(《旧唐书·裴行俭列传》)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同年十月,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东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率部反唐,管内二十四州皆应之,有众数十万,严重威胁了唐朝北疆的安全。唐廷以都护府长史萧嗣业率军进击,结果失败而归。此后突厥乘胜南下,攻掠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被刺史霍王李元轨用计击退。初五,唐廷遣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屯兵井陉(今河北井陉北),右武卫将军崔献屯兵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以防突厥深入。突厥引奚、契丹攻掠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又被户曹唐休璟率兵击破之。

十一月初六,唐高宗再次赐酒宴,意犹未尽地说:“卿文武兼资,今故授卿二职。”(《旧唐书·裴行俭列传》)当即以裴行俭为礼部尚书,并兼检校右卫大将军。通过平定阿史那都支一战,唐高宗知道裴行俭善于用兵,可当大任,便于二十七日诏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和周道务将兵18万出兵征讨东突厥,还令西军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东军幽州都督李文暕,督率所部,受裴行检节度。至此,唐军总兵力达30余万,分路北进。唐军军“旗帜亘千里”,史称“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旧唐书· 裴行俭列传》)同时,唐高宗还命回纥兵自漠北南下,准备南北夹攻,一举击破突厥,以安定北边。

裴行俭率军进至朔州(治今山西朔县),得知萧嗣业是因运粮被劫,以至士兵饿死所至,于是胸有成竹对部下说:“以谋制敌可也。”(《新唐书·裴行俭列传》)然后又具体地说:“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前日萧嗣业粮运为突厥所掠,士卒冻馁,故败。今突厥必复为此谋,宜有以诈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零二》)裴行俭将计就计,用伪装粮车300辆,每车内伏壮士5人,各持陌刀(长柄两刃刀)、劲弩,以老弱士卒数百人牵引而进,并伏精兵于险要地段,待机出击。突厥见粮车,遂派兵抢粮,押运的士卒弃车散走。突厥兵驱车就近水草,解鞍牧马,欲取粮食,车内壮士当即跃出,突然袭击,突厥兵惊恐奔逃。唐伏兵也乘势突击,大败抢粮的突厥兵,杀获几尽。经过此战,突厥军再不敢靠近唐军的粮车。

裴行俭引军进至单于府北。一天傍晚,已宿营完毕,所扎大营四高中低。裴行俭见后,令将士移营于高冈,但属下认为:“士安堵,不可拢。”(《新唐书·裴行俭列传》)裴行俭坚决不从,并强令将士加快搬迁速度。当晚,暴风雨大作,前置营地很快便被淹没,水深丈余,唐军将士见状无不叹服,但不知其中是何原故,便问裴行俭,裴行俭笑着说:“自今第如我节制,毋问我所以知也。”(《新唐书·裴行俭列传》)从此更加唐军将士听命于裴行俭调遣(因为裴行俭本是文官,未立战功,虽有西域一战,仍很难服从)。

永隆元年(680年)三月,裴行俭挥军北进,与突厥战于黑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青山),大破突厥军,俘阿史那奉职,前后杀获不可胜数。阿史那泥熟匐为其部下杀死,持其首级来降。突厥余部西退狼山(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境)。裴行俭于是凯旋而归。

此战,裴行俭妙用“木马计”,以伪装粮车诱突厥就范,然后以突袭、伏击和快速进攻,击败突厥,维护了唐北疆的安全。

裴行俭撤军后,突厥余众再围云州(治今山西大同),被代州都督窦怀愆、右领军中郎将程务挺率部击破。永隆二年(681年)正月,突厥又攻原(治今宁夏固原)、庆(治今甘肃庆阳)等州。唐廷于初五令右卫将军李知十等率兵屯泾(治今甘肃泾川北)、庆二州,以备突厥。时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连兵反唐,进犯唐地。唐高宗于二十三日再度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曹怀舜、幽州都督李文晾为副,率军进击,以图击破突厥,安定北方。

三月,曹怀舜与副将窦义昭领前军北进。因轻信关于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均在黑沙(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北)以北、左右只有20名骑兵以下、乏粮的军情报告,便留老弱于瓠卢泊(今呼和浩特东北),率轻锐倍道兼行,欲寻突厥决战。但至黑沙,一无所见,人马疲顿,只得引兵徐还。及至长城北,方遇阿史德温傅部,双方小战即各自引去。曹怀舜等撤至横水,又遇阿史那伏念军。于是曹怀舜、窦义昭、李文晾及副将刘敬同四军合为方阵,且战且行,过一日,阿史那伏念军乘风进击,唐军扰乱,曹怀舜等弃军而走,唐军大败,死者甚众。曹怀舜等聚集散兵,收敛金帛贿赂阿史那伏念,与其约和得还。阿史那伏念部也向北撤去。

闰七月,裴行俭军于代州陉口(今山西代县西北陉岭关口),荐于唐军屡败,突厥军尚强这一点,裴行俭没在强攻,而是多次使用反间计,使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互相猜忌。阿史那伏念恐惧,于是留下妻子、辎重于金牙山,亲率轻骑南下欲袭曹怀舜部。裴行俭乘其后方空虚,即令副将何迦密自通漠道,程务挺自石地道,率军突袭突厥牙帐金牙山。阿史那伏念与曹怀舜约和而还后,及至金牙山,失其妻子、辎重,士卒又多染疾病,被迫引军北走细沙(今地不详)。裴行俭遂令副总管刘敬同、程务挺等率单于府兵追击。阿史那伏念表示请执阿史德温傅以自效,裴行俭表示对此保密,并答应降后不杀。但阿史那伏念当时尚有犹豫,加上自恃道远,估计唐军必不能至,于是疏于戒备。结果唐军迅速赶到细沙,阿史那伏念闻讯惊乱不已,不能整其部众,只好执阿史德温傅取小道来降。当时唐军营前尘土飞扬,侦察兵惊慌来报,但裴行俭却镇定地说:“此是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然受降如受敌,但须严备。”(《旧唐书·裴行俭列传》)于是命令严加防备,只派遣一名使者到前边迎接阿史那伏念。不久,阿史那伏念果然带阿史德温傅来降。至此,突厥尽平余部。裴行俭带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回长安。唐高宗见裴行俭再次战胜突厥,非常高兴,派户部尚书崔知悌到军中犒劳。

此战,裴行俭于进攻中用间,适时捕捉战机,乘虚奔袭突厥牙帐,继而快速追击,迫使阿史那伏念猝不及防,不得不执阿史德温傅而降。

十月,裴行俭回京。但与以往不同是,这次获胜裴行俭不但没被得到奖赏,反而遭到诬陷。原来侍中裴炎一来妒忌裴行俭之功,二来与程务挺关系很好,便上奏说:“伏念为副将张虔勖、程务挺所逼,又回纥等自碛北南向逼之,穷窘而降耳。”(《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裴行俭只是因以往的功绩才被封为闻喜县公。不但如此,唐高宗还将已许诺不杀的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温傅斩首于市,此从而开了唐朝杀降将的序幕,为将来突厥上层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了祸根。裴行俭感叹道:“浑、浚前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旧唐书·裴行俭列传》)从此,他便称疾不出。

裴行俭智取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后,又有阿史那车薄率西突厥十姓(10个部落)于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反唐,四月围攻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威胁唐西北边疆。为此,唐高宗只好起用熟悉西域风土人情裴行俭为帅。初八,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率3总管兵分道进攻西突厥。裴行俭以国家利益为重,准备再次出征。但是还未出发,裴行俭便于四月溘然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裴行俭的去世,使唐高宗非常难过,鉴于裴行俭为大唐所立的功绩,唐高宗追赠他为幽州(洽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谥曰献。并特令皇太子差六品京官一人检校家事,待子孙能自立时乃停。唐中宗李显继位后,又追赠裴行俭为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大都督。裴行俭少子裴光庭,在开元年间官至侍中,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宰相。

裴行俭工于草书,为当时名家,唐高宗听说,曾令他用百卷素绢,草书《昭明文选》一部,反复披览,十分欣赏。裴行俭因此被赐帛五百段。裴行俭曾对人说:“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唯余及虞世南耳。”(《旧唐书· 裴行俭列传》)他的“其先器士后文艺”的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裴行俭著有文集二十卷,所撰《草字杂体》达数万言。

裴行俭还通晓阴阳、算术,每次出征必选吉日。裴行俭鉴别人才也很准确。任吏部侍郎时,前进士王剧、苏味道都未成名,裴行俭偶然见到他们,便觉非等闲之辈,对他们另眼相看,对他们说:“二子亦当掌铨衡之任。”(《旧唐书·王勃列传》)并说:“有晚年子息,恨不见其成长。二公十数年当居衡石,愿记识此辈。”(《旧唐书·裴行俭列传》)当时,王剧的弟弟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才而闻名,吏部侍郎李敬玄盛赞四人,但见面后,裴行俭便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沈嘿,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其后,王剧、苏味道相继为吏部,王勃落水淹死,杨炯死于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患病不愈,投水自尽,骆兵王因谋反被处死,一切皆如裴行俭所言。

此外,裴家流传在民间的传说也很多,如戏曲《墙头马上》就是描写裴行俭家中的事情,不过裴行俭在戏里面却成了一个巴结权贵的反面人物。

历史上,裴行俭素以儒将称著,当时唯刘仁轨能与其相比。史书称:“昔晋侯选任将帅,取其说《礼》《乐》而敦《诗》《书》,良有以也。夫权谋方略,兵家之大经,邦国系之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强弱,则冯众怙力,豨勇虎暴者,安可轻言推毂授任哉!故王猛、诸葛亮振起穷巷,驱驾豪杰,左指右顾,廓定霸图,非他道也,盖智力权变,适当其用耳。刘乐城、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旧唐书· 裴行俭列传》)

裴行俭的军事生涯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仅指挥了三次作战,但仍给留下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值得后世兵家学习和借鉴。

裴行俭军事思想: 1、先谋后战,以智取胜的军事思想。裴行俭熟读兵法,深知“兵者诡道”的道理,所以在历次征战中,均是以智取胜。或瞒天过海,隐蔽作战意图,麻痹对方,然后攻其不备,一战而胜;或用“木马计”,以伪装粮车诱突厥就范;或于进攻中用间,适时捕捉战机。三次作战都集中体现了这个思想,尤其以“木马计”最令人叫绝。纵观有唐名将,有如此境界者,唯裴行俭、李光弼、张巡三人而已。所以说用“智”是裴行俭最具代表性的军事思想。 2、主张“慎战”,不打无把握之战的战略思想。这点在处理吐蕃问题的时表现最为突出。当时吐蕃赞普去世,八岁的器弩悉弄继位。而唐高宗只看到了吐蕃新君继位,表面上似政局不稳,欲乘机进攻吐蕃。但裴行俭却知吐蕃内部团结,大臣和睦,尤其是手握大权的钦陵,更是用兵如神,多次击败唐军,如果朝廷冒然出兵,定遭大败,所以他劝唐高宗不要出兵。唐高宗采也纳了他的建议,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3、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大将风范。裴行俭虽是文官出身,但每逢大事,却总是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在征阿史那都支时,裴行俭出发后,需经大漠,结果向导因沙暴带错了路,形势十分危急。但裴行俭神色自若,安营扎寨后后,佯装虔诚祭祀,并告诉部下:“水泉非远。”(《新唐书·裴行俭列传》)部下听后,军心方安。不久云收风静,数百步之外,水草丰美。众人皆佩服不已,将其比作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后来率军突袭到阿史那都支的牙帐时,并不急于进攻,而是让阿史那都支产生错觉,然后兵不血刃,计擒阿史那都支。此外征讨阿史那伏念时,凭“自今第如我节制,毋问我所以知也”一句,其风范如何便可想而知。 3、采取先缓后急,麻痹对方,然后攻其不备,实施连续作战,速战速决的作战指导。在三次征战中,裴行俭或制造缓期西进、游猎等假象;或伪装粮车诱敌就范;或用巧用离间计,以求迷惑以、麻痹对方,当敌人放松戒备后,采取突袭战术快速进兵,使敌猝不及防,完全陷于被动,然后再连续作战,速战速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来取得最大的胜利。 4、善于用间,以间破敌。凡历代名将,均不乏用间者,如田单、王翦、韦孝宽、长孙晟等。在双方相持不下时,用间往往能等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裴行俭小试牛刀,便取得了重大胜利。 5、待人宽厚,善于抚众。史书中虽没明确记载这点,但从几件事便能看出。在征讨阿史那都支时,裴行俭将临时招募的勇士在短时间内训练成正规部队,可见练兵水平之高。一次裴行俭命令随从取犀角、麝香,结果都给遗失了;又有皇帝下令赏赐裴行俭马和马鞍一套,礼部令史在送来时,因马跑得太快,结果马倒鞍破,这两个人都畏罪逃走。裴行俭派人将他们召回,并安慰道:“尔曹岂相轻耶?皆错误耳。”(《旧唐书·裴行俭列传》)并待之如出。在平定阿史那都支时,唐军缴获了大量珍宝,胡人酋长和唐军将士都想一饱眼福。裴行俭遂专门设宴,让众人观赏。珍宝中有一个玛瑙盘,宽二尺多,光彩照人。军吏王休烈捧著盘子上台阶时,跌了一跤,将盘子摔碎,王休烈吓得面如土色,连连叩头,连血都流了出来。而裴行俭却连惋惜的表情都没有,并说:“尔非故也,何至于是!”(《旧唐书·裴行俭列传》)裴行俭还将唐高宗赏赐的资产金器3000多件和牲畜3000多头,几天内全部分给亲朋属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6、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材。裴行俭除了善于识人外,还发现并培养了程务挺、张虔勖、崔智辩、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等大批军事人材,这些人后来为大唐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皆为一代名将。仅官至刺史、将军的就达数十人。。 7、长于理论,善于总结经验。裴行俭早年随苏定方学习兵法,在军事理论上造诣颇深,加上文官出身,所以善于总结经验。裴行俭曾撰写兵书《选谱》十卷,书中记载了安置军营、行阵部统、克料胜负、甄别器能等四十六诀,后 来武则天令秘书监武承嗣到裴家将其全部取走,藏于宫内,未能流传下来,甚为可惜。

名将裴行俭威震四夷

导语:裴行俭是唐初的一员大将,深受房玄龄等名臣的赏识,下面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裴行俭吧!

大唐王朝统治者李氏出身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以武立国,加之平和开放的态度,所以武将的地位比宋、明时期高的多,因此这个时期将星璀璨,名将如云。但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都埋没在故纸堆之中,其中有一位值得一提。他出身望族河东裴氏(中眷裴),是裴行俨(隋唐演义裴元庆的原型人物)的弟弟,李靖的徒孙,苏定方的徒弟,他的名字叫裴行俭。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裴行俭字守约,619年出生,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裴行俭出生那年,父亲裴仁基与兄长裴行俨谋划杀死王世充,归降李唐,不料计划泄露,裴仁基父子遇害,裴行俭幸免于难。王世充被平定后,唐高祖李渊追封裴仁基为原州都督,谥为忠。

裴行俭幼年时以门荫补弘文生,深受房玄龄等名臣的赏识,贞观年间中举明经科,被封为左屯卫仓曹参军。当时裴行俭的上司、左屯卫大将军苏定方非常对其非常器重,“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于是将自己用兵奇术全部授予他(苏定方是名将李靖的门生)。

657年经过六次升迁后,裴元庆担任长安令。当时的唐高宗力排众议,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裴行俭认为国家的忧患从此开始注定,私下里与长孙无忌等人议论此事,被人告发,被贬为出京,到西域担任西州都督府长史。事实证明裴行俭此次贬谪是因祸得福,一方面他避开了朝廷内激烈的政治斗争,另一方面他自己的军事才能得到施展之地。

665年裴行俭升任安西大都护之职,“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降”,他的威名声震西域。不久后,裴行俭被征调回京,先后担任司文少卿、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负责官员的选拔工作长达十余年,“甚有能名”,他与李敬玄被人并成为“裴、李”。裴行俭所创造的“长名姓历榜,引铨注”为后世所沿用。

678年吐蕃名将论钦陵大破李敬玄率领的唐军,此后不断拉拢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蚕食唐朝的势力范围西域地区,怂恿其进犯安西都护府,这严重威胁了唐朝的西部边防。为此裴行俭提议吐蕃刚获得大胜,士气正旺,不宜正面出击。应该以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的名义,率军途径二国,“以便宜取之,可兵不血刃而禽也”。

679年裴行俭轻装简从率领少数人前往西域,历经沙漠、炎热等自然环境的挑战,抵达西州,得到了当地各族人们的欢迎。裴行俭利用自己的声望,在当地挑选“豪杰子弟数千人”,并扬言“今正炎蒸,热坂难冒,凉秋之后,方可渐行。” 阿史那匐延都支侦之后,放松了警惕。裴行俭又招集安西四镇的“诸蕃酋长豪杰”,以打猎的名义招集万余人。

裴行俭率军倍道而行,在离阿史那匐延都支所部十余里时,派阿史那匐延都支的亲人向他问候,“外示闲暇,似非讨袭”,麻痹阿史那匐延都支,此后还派人邀请阿史那匐延都支相。本来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约定秋后起兵,仓促间毫无主张,竟然率领500人前来,结果当场被擒,不久后被逼无奈的李遮匐也前来归顺。

裴行俭兵不血刃就摆平了西域的叛变,唐高宗非常高兴,“卿文武兼资,今故授卿二职”,特意下诏封他文武双职(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

不久后东突厥的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单于管内二十四州并叛应之,众数十万。”唐朝的当地驻军被打败,唐朝的北部边疆出现严重危机。为此唐高宗封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直接率领18万人,加上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部总计30余万,均由裴行俭节度。裴行俭统帅30万人的.军队出征,此“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作为一员名将,裴行俭深知劳师千里远征,粮道最为关键。于是伪作粮车三百乘,每车埋伏五个壮士,各持陌刀、劲弩,再用百余个老弱病残押送,同时安排精兵埋伏于险要之处。结果当敌军偷袭粮草时,负责押送的人四散奔逃,“贼驱车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杀获殆尽,余众奔溃”,从此唐军的粮道再也没被截过。

终于历经长途跋涉,裴行俭所部抵达单于都护府北部,安营扎寨,设置堑壕。傍晚时分各项防御工作刚刚完成,裴行俭突然下令大军转移。部将纷纷提出士兵鞍马劳顿,不可劳扰。裴行俭不予理睬,大军只好依然移营到别处。结果到了晚上,“风雨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将士们莫不叹服,向裴行俭询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裴行俭却说:“自今第如我节制,毋问我所以知也。”(从今你们听我安排就是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此后裴行俭率军与叛军交战,屡战屡胜,叛军内部出现矛盾,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以其首来降”,裴行俭率军胜利回师。但裴行俭前脚刚走,阿史那伏念又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联合。于是第二年裴行俭再次率军北上,用反间计挑拨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用阿史那伏念攻击阿史德温傅。

没过几天,烟尘涨天而至,负责侦查的斥候一脸惶惑。而裴行俭则召集三军,解释说“此是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并派出一个使者前去迎接。不一会儿,果然是阿史那伏念率军捆着阿史德温傅诣前来请罪,于是尽平突厥余党。裴行俭再一次兵不血刃就获得了胜利。

唐高宗非常高兴,派属下前去犒劳军队,但侍中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的洗马裴)嫉妒裴行俭的功劳,怂恿其他将领程务挺、张虔勖上疏说阿史那伏念归降是因为受到北部的回纥的威胁,并非是裴行俭的功劳。于是裴行俭仅仅被封为闻喜县公。而归降的阿史那伏念连同阿史德温傅被一同处斩。

裴行俭得知后,感叹道:“浑、浚前事(西晋时王浑、王浚争夺平吴之功),古今耻之。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于是称病不出。而阿史那伏念的弟弟阿史那元珍拥众复叛,682年4月朝廷任命裴行俭为金牙道大总管率军讨伐突厥,大军还未出发,裴行俭突患疾病,4月28日病逝于京师延寿里的家中,时年64岁。唐高宗下诏追封其为幽州都督,谥曰献。

《孙子兵法》中讲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而裴行俭的用兵显然属于一流的名将,宋代设立武庙七十二将,裴行俭名列其中。此外他还通晓天文,懂得阴阳、算术,每次出征都能算出胜利之日,裴行俭死后,武则天命人前往他家,将裴行俭的安置军营、行阵部统、克料胜负、甄别器能等书,全部收入皇宫。

除此之外裴行俭还是书法大家,擅长草书、隶书,著有《草字杂言》一书,唐高宗也曾亲自向他求字裴行俭还善于识人,有人曾推荐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他预言到“才名有之,爵禄盖寡。杨应至令长,余并鲜能令终。”后来果然如此。

稍微介绍一下裴行俭的家庭,他的原配妻子出身河南陆氏,是兵部侍郎陆爽的女儿,继室夫人库狄氏。裴行俭死时,他的长子早逝,长子裴贞隐早逝,次子裴延休、三子裴庆远、四子裴光庭全都年幼,为此唐高宗特人照顾。武则天称帝时,曾多次召见库狄氏夫人,并任命他为女官。四子裴光庭在开元年间曾担任吏部尚书、侍中等高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6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