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十分喜欢进士,他每次和朝臣谈话,都要问上一句:你中过进士吗?如这人说他是哪一届哪一榜的第几名,宣宗就非常高兴,会继续询问他中榜时的赋诗赋题等等。如这人没有,但宣宗认为他是个人才,就会非常惋惜,叹息良久。就这样,经过唐文宗、唐宣宗两朝的熏陶,就连宦官也开始读书了。
二唐代处于科举考试的初期,在整个科举史上开考密度最大。
综合《文献通考》、《册府元龟》、《玉芝堂谈荟》、《登科记考》、《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自建国当年即武德元年(618年)开始,法定是年年开考。289年间共举行科举考试266次,实际上也几乎是年年都开考。其中,麟德二年(665年)的那次因主考事先泄露考题被揭发而作废,应除去。上文已述,唐代的科举考试分许多科目。单就人们最看重的进士科而言,剩下的265次(其中有14次是分两处或4处开考,各派知贡举,各自出题,各自放榜,未经统一阅卷、排名,未曾产生状元。真正全国统一排名的考试只有251次)除2次未见录取人数记载外,其余263次共录取进士6637人。录取人数最少的贞观十二年(622年)、显庆元年(656年)、麟德元年(664年),都是3人;最多为咸亨四年(673年)因上两年停贡举而至79人;平均每次25.24人。拿289年平均,每年取进士22.97人。唐代每年所补充的官员绝对远远不止这个数。开元十 七 年 三 月 , 国 子 祭 酒 杨 瑒 便 上 言 曰 :“ ……每 年 应 举 , 常 有 千 数 , 及 第 两 监 , 不 过 一 二 十 人 …… 臣 窃 见 入 仕 诸 色 出 身 , 每 岁 向 二 千 余 人 , 方 於 明 经 、进 士 , 多 十 余 倍 。”
可见,尽管举子们竞争很激烈,但唐代的科举并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它的途径还有很多,唐代的进士只占整个官僚队伍中的极少数,形不成气候。
初唐时期时期更是如此。据统计,玄宗开元初年法定的全国官员总数为18 805人,而自开国初至此际95年间进士加诸科总共取士205人,这些人即使有一半能活这个时候,也只能占官员总数的5.47%!因此,政府也好,民间也好,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后来的宋、明、清诸朝。相应的,官私著作中对科举之事亦远不如宋、明、清时期那么关注,那么津津乐道。直到晚唐宣宗十年(859年)政府才开始注意对科举资料的收集与保存(P828)加之年代久远,资料散失,有关唐代科举的资料甚难搜集。即使是对于后世特别看重的状元,当时人们的兴趣也不是很大,资料亦难找寻。笔者经过10来年的努力,虽较《登科记考》有所进展,但到目前为止(笔者将《登科记考》所考定的139名状元去掉了9个,另外增加了21个,也仅查找到151位唐代状元的姓名(含1人有姓无名),只占唐代状元251名的60.16%,且较多已知名姓的状元其字号、生卒年、籍贯及生平事迹无从考订。
三唐代科举还有许多跟后世不同之处,最突出的有两点。
其一:对于考场的种种犯规行为一直都较为宽容,根本没有出现过象明、清时期那样血淋淋的科场案。
《 唐 会 要 》卷 七 六 载 :“长 庆 元 年 敕 :‘ 今 年 礼 部 侍 郎 钱 徽 下 进 士 郑 朗 等 一 十 四人 , 宜 令 中 书 舍 人 王 起 、 主 客 郎 中 知 制 诰 白 居 易 重 试 。’ 复 落 十 三 人 。 三 月 丁 未 诏 :‘ 国 家 设文 学 之 科 , 本 求 实 才 ,苟 容 侥 幸 ,则 异 至 公 。访 闻 近 日 浮 薄 之 徒 , 扇 为 朋 党 ,谓 之 关 节 , 干 扰 主 司 。 每 岁 策 名 ,无 不 先 定 , 眷 言 败 俗 , 深 用 兴 怀 。 郑 朗 等 昨 令 重 试 , 乃 求 深 僻 题 目 ,贵 观 学 艺 浅 深 。 孤 竹 管 是 祭 天 之 乐 , 出 于 《 周 礼 》 正 经 。阅 其 呈 试 之 文 , 都 不 知 其 本 事 ,辞 律 鄙 浅 ,芜 累 至 多 。 其 温 业 等 三 人 , 粗 通 可 与 及 第 。 其 余 落 下 。 今 后礼 部 举 人 , 宜准 开 元 二 十 五 年 敕 , 及 第 人 所 试 杂 文 , 先 送 中 书 门 下 详 覆 。 侍 郎 钱 徽 贬 江 州 刺 史 。’”
《 登 科 记 考 》卷 二 二 载 : 大 中 元 年 正 月 , 吏 部 宏 辞 举 人 漏 洩 题 目 , 为 御 史 台 所 劾 。 侍 郎 裴 稔 , 改 国 子 祭 酒 ; 郎 中 周 敬 复 , 罚 两 月 俸 料 ; 考 试 官 刑 部 郎 中 唐 扶, 出 为 虔 州 刺 史 ;监 察 御 史 冯 颛 , 罚 一 月 俸 料 ; 其 登 科 十 人 并 落 下 。 《 旧 唐 书 · 宣 宗 纪 》、《 唐 会 要 》卷 七 六 亦均 载 此 事 ,只 是 时 间 各 有 参 差 。
《宣宗纪》、《登科记考》接下来还均有记载说:“御史台奏:‘据正月八日礼部贡院捉到明经黄续之、赵弘成、全质三人,伪造堂印、堂贴,兼黄续之伪着绯衫,将伪贴入贡院,令与举人虞蒸、胡简、党赞三人及第,许得钱一千六百贯文。据勘黄续之等 罪款,具招造伪,所许钱未曾入手便事败。奉敕并准法处死。主司以自获奸人,并放。’”因考场作弊被处死的仅见此一例,这是因为其事涉“造伪”。据《唐会要》卷四一,在唐代,“造伪”属仅次于“十恶”的重罪,所以处罚较重。然而,此次被处死的3人皆既非考官,亦非考生。
可见,作弊情节过于恶劣的涉案人也只偶然有极少数被处死,一般对考生的处罚都只是不予录取,或者再加上几年不许参加考试;而对于考官的违规则只是贬官降级,没有太当一回事。即使是事先泄漏了考题,致使考试作废,或者落实收受了贿赂,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有一例——麟德二年的主考左史董思恭原拟判死刑,结果还是免死、流放,其他的依然只是贬官。
据《登科记考》,仅进士科为争夺状元桂冠就有:强要状元竟遂愿、自定状元自写榜、“诈和”取得第一名、取舍决于场外人、名次定在开考前、权臣倚势搞裙带、还情送顶状元冠等15次不正当竞争,当时人们都不举发、不追究,也就是说都能容忍。
清人王世祯就看不懂唐代的科举,他说:“唐人最重进士科,然主司、举子关节交通,不以为怪。”的确如此。由于科举取士并非主要的入仕途径,其它的门路尽多,加之录取了也不是立即有官做,到能做官时起点也很低,科举得手并不能象宋中期以后那样“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所以制度较松弛,人们对科举考试公正性的期望值并不高,犯不着对考试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动干戈。我们不可以看明、清科举的眼光去看唐代科举。
其二:宗族子弟照样参与科举竞争,与天下寒士一起追求榜上有名而不加限制,当时人们也都能接受,相关史书中均不见有臣下就这一问题上过奏章,这也是宋以后所见不到的现象(宋代还有微量的残存)。依据《登科记考》的记载,并参之其它史籍统计,唐代已知的151名状元中,宗室出身的就有李程、李从实、李肱、李筠等4人,占2.65%。普通进士名单不全,无法统计,估计宗室出身的一般进士还会超过这个比例。而宗室总人数在当时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绝对没有这么大。宗室子弟本来就有恩荫、特赐等种种特权,在享受教育方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又在科举考试中也占有优势,是极不合理的。宋以后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作了种种限制,应该说是很大的进步。
跟这一点密切相关的是:笔者发现,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那些未留下姓名或虽知其名姓却找不到家世资料的状元,也不一定就是出身“微寒”,仅仅由于他们影响太小而唐代又不怎么重视状元。56个家世较为显赫的状元中就多半其祖辈、父辈或兄弟辈在新、旧《唐书》中有传,而本人则只字不曾被附带提及。
这些情况表明,唐代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掌权者并没有将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有意无意地在制定有关章程时留下一些余地,不糊名,不誊录,甚至不硬性规定非依考卷高下决定取舍与名次不可。这不甚严密的制度执行起来再打些折扣,于是朝里有人好做官,朝里有人易争先,所以郑氏、归氏、孔氏、赵氏、崔氏等大家族出状元都是一窝一窝的。中下层读书人不仅难以争先,甚至难以录取。可以说,唐代的科举考试实质上是上层社会内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庶族从豪族手里分权,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在全社会范围内挑选人才。所谓“为国选才”只是一句空话。直到宋代中期以后,科举考试的制度日趋严密完善,有“殿试”、“读卷”、“糊名考校”、“分房阅卷”、“公立甲次”等措施,而名次的确定又有“初考”、“复考”、“详定”3道关,且有宗室一般不许参试,高官及考官的子弟或亲戚参试要回避,并另设试场、另定名额、分别录取等规定,选才的范围才逐渐扩展到中下层。
明朝科举制度
科举始创与隋唐,而后经历了宋元明清的发展,直到1905年废除。每个朝代虽然都用的是科举制度,但每朝每代又有其各自的特点,不尽相同。明朝科举制度,上承唐、宋、元三代,下启清朝,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明朝科举制度的了解和研究,明朝时期的科举的特点又有哪些呢?这也正是本文要论述的。
一、学校教育为科举考试服务
明朝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从学校学习的内容到科举考试内容的学习,科举考试方式方法的培训及各级学校教育的教学、管理、考核、奖惩以及通过科举入仕等诸多方面,都充满了浓厚的为科举考试服务的色彩。《明史·选举志一》中记载“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这正说明了学校作为科举取士的基础教育作用,明朝科举取士的过程也正是学校科举一体化的过程。
明朝的学校包括两大基本系统:在中央一级,即所谓的京师首善之区有国子学;在地方一级,按照行政区划,其级别依次为府、州、县学。国学由三个分支即南京国子学、中都国子学、北京国子学。国子学中的学员一般来自官僚子弟和平民中的德艺优秀者。府、州、县学的诸生,只有通过岁贡和选贡进入到国子学当中才有机会被授予官职。明朝万历年间,国子学已经达到能够垄断教育教学的所有层面。而且自明初以来的中央国子学的学校功能是越来越为科举服务也愈益在形式和内容的衔接上靠近科举。
明朝地方学校的另一大系统是地方儒学——府、州、县学。它承担着为国子学输送监生的责任和义务,在不同时期输送的名额都有一定的规定。地方的府、州、县学同中央国子学一样纳入了科举的轨道。当时的地方的府、州、县学无论是在督学之制还是教学内容上都体现着其是为科举服务的。
明朝学校科举一体化的特点决定了明朝地方府、州、县学的基本办学教育走向,它同中央国子学一起构成了明朝封建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举取士制度则是明朝各级学校教育的必然归宿。
二、科举与理学的渐进与紧密的结合 宋明理学的产生, 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唐的韩愈、李翱, 其后又经过宋初三先生和北宋五子的努力经营, 到南宋时期, 理学已经从儒学中脱胎出来, 逐渐发出了耀眼的异彩, 一时之间, 大师名儒迭出, 至朱熹则集其大成, 完成了理学这种新式儒家理论学说的创生。明朝继元崛起,在政治地位上把理学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处。洪武二年( 1369),太祖开科取士, 宣布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其中经过些许曲折, 到洪武十五年( 1382), 以理学为宗的科举制度最终被确立下来,科举与理学渐进并紧密的结合。
永乐十二年(1414),中央政府下令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其目的十分明显, 就是在思想界确立一种权威思想, 为其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服务。概而言之, 前两部为圣贤经义要道, 后一部则是搜罗节选周、程、张、朱阐注六经的著作。这三部大全的颁布, 标志着理学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但是这三部大全, 由于皇帝的诏命, 篡修不到一年, 三部草草而就的著作就成了朱明近三百年来的理学的权威解释。为了更好的传播统治阶层的思想理念, 如何完备科举制度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科举制度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在太祖成祖两朝奠定了基础, 科举考试独重进士一科, 而
题目又专取《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和《四子书》之内容。这些内容的标准答案就是以三部大全为准绳的。不仅如此, 在考试问题上, 也出现了体裁严密的八股文,“其文略纺宋经义, 然代古人语气为之, 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通谓之制义”。这种文体并不考察思想的创造, 它最为重视的是考生的考试技能, 这正是标准化考试需要的, 但是对于学术之创新又是危害极大。而且明朝的政策:“使中外文武, 借由科举而选, 非科举, 毋得为官。”这样科举考试便成了士人入仕最为重要的途径, 尤其对于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社会士人而言, 更是如此。而理学传播的最基本的团体就是这部分人, 他们在功名利益的吸引之下, 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三部大全之中, 而科举考试又有严格的标准答案, 此种情况下就不允许他们有什么自己的创造。这样大量的知识分子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的精力就被束缚在三部大全之中, 除此之外, 几乎一书不读, 理学的发展自然就后继乏人了。《明史·儒林传序》云: “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 论者谓科举盛而学术微”, 如此评价, 可谓一针见血。
明朝科举与理学的结合,将理学推上了思想王者的殿堂,但是,随着八股文的实行,科举不再是注重考察思想的创造,而演变为重视考生的考试技能,而且人们的思想渐渐的受到禁锢,学术式微,学风也脱离了务实的思想。
1. 在线翻译古文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是怀州人。
令狐楚认为他才能出众,让他跟随在自己的门下,教给他作文之法,给他优厚的待遇。开成二年高锴主持贡举,令狐楚与高锴友善,他在高锴面前极力夸赞李商隐,于是李商隐被选拔为进士。
又中了书判拔萃科。令狐楚又奏请让李商隐任集贤校理。
令狐楚罢相出朝期间,王茂元镇守兴元,他一向喜爱李商隐的文才,就上表奏请让他做掌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为妻。李商隐被授予侍御史的官职。
因王茂元是李德裕党人,文士们就嘲笑谴责李商隐,认为他欺诈无德,品行低劣,一起排斥他。李商隐来到京城,很久未获官职。
他就又投靠桂林总管郑亚,在幕府中任判官,后来又随着郑亚贬官到了循州,三年后才回京。李商隐归朝后受到宰相令狐绹的追究,令狐绹恨他忘了令狐家的恩情,见利忘义,苟且迎合,接受小人征辟,就回绝与他见面,一点也不留余地。
重阳节那天,李商隐来到令狐绹的衙厅,留下题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题道:“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
令狐绹见到诗后动了恻隐之心,就补授他为太学博士。李商隐刚直廉洁令人敬畏,他出任广州都督,有人袖藏黄金来贿赂他,李商隐拒绝他说:“我的性格本来就是这样,难以改变,不是怕此事被人发觉。”
不久,他又入朝当了检校吏部员外郎。任期满后,客居荥阳去世。
*****有一地方少一句*******最后一段搜不到了**********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
: 每当李商隐写文章时,总要查阅书籍,他把书籍排列左右号称“獭祭鱼”。而他的文章旨趣很能打动读者,人们称他的文笔空前绝后。
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李商隐的文章自成一格,后代学诗文的人十分重视,称为“西昆体”。
读的时候就是累了点。.。
2. 李商隐传 古文翻译 翻译: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
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
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原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出处:出自现代作家董乃斌的《李商隐传》。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
3. 李商隐传 古文翻译 翻译: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
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
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
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 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
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原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出处:出自现代作家董乃斌的《李商隐传》。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
4.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原文: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亻甫,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八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椽曹,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未,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耒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土禀终身.弟羲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旧唐书》 译文: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亻甫,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钱奏,明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谒令狐,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讠耒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2.A 13.A 14.B 15.(1)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故应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
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令狐楚”“子”;谓语动词:“卒”“为”“背恩”“恶”“来游”“调”。
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比如本语段是写李商隐因为党派之争被人误解陷入困境。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是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二是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三是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四是抓住名词、动词以及特殊句式断句。
比如本题就是借助名词和谓语动词来断句的。 13. 试题分析:选项A中“弱冠”是指古代男子十五岁错,弱冠应是指男子二十岁。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 14. 试题分析:B项,李商隐在令狐楚摩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
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B李商隐在令狐楚摩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
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15.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虽——虽然,素——平时,秉政——掌权,用——起用。
(2)持——坚守,恃——倚仗,薄——鄙薄,坎壈——坎坷。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比如本题“用”在此处是一个动词,根据后面的“为河阳帅”,可以推断“用”是动词,应译为“起用”的意思。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恃”“薄”“素”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
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
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 。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
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 >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
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B小题1:D小题1:C小题1:B小题1:略 小题1:此处“礼”应为动词,讲作“以礼相待、礼遇”之意。
小题1:两处“其”都是代词,他的。A项中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用。
B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第一个“乃”是副词,才,第二个“乃”是副词,表肯定,就是。
小题1:①②⑤是写其仕途如意。小题1:李商隐补为太学博士时,令狐楚已故。
小题1:(1)“为”“资装”“令”(2)“左迁”“废罢”“未几”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县令。
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二十岁还不到。
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汴州,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
开成二年,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会昌二年,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
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
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綯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
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綯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
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钱奏,明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綯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
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谒令狐綯,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
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没多久也就病死了。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
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
他和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
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
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商隐传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小题1:D小题1:A小题1:C小题1:C小题1:(1)令狐楚镇守天平、汴州,李商隐跟随为巡官。
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长安。(3分)(2)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忘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
(3分)(3)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被免职,回郑州,没多久就病死了。(4分) 小题1:当涂:做官小题1:A“以”均解释为“因为”; B“卒”,①死 ②兵卒; C“而”,①却 ②表修饰; D“为”,①表被动 ②成为小题1:①②说明李商隐受到重视;⑤说的是李商隐的弟弟小题1:鄙薄李商隐的为人,不愿意举荐他为官的是令狐楚的儿子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1)“镇”“ 从”“ 资装”(2)“卒”“ 为”“ 恶”(3)“左迁”“ 废罢”“ 还”“ 未几”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
令狐楚出镇河阳,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令狐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
令狐楚镇守天平、汴州,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长安。
开成二年,才中进士,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会昌二年,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得以侍奉御史。王茂元欣赏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
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綯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忘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
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年,白敏中执掌朝政,令狐綯在内署,共同排斥李德裕,并将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跟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拟钱奏,第二年,令狐綯做宰相。
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綯不理睬他。卢弘正出镇徐州,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
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谒令狐綯,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任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被罢废,回郑州,没多久就病死了。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
在令狐楚府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于是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开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哀悼和祭奠之辞。
他和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胜他一筹。
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
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唐宣宗李忱(810~859),宪宗第十三子,母孝明皇后郑氏。郑氏本李妾,元和二年,李反叛,被平定,李父子处死,宪宗纳郑氏。元和五年六月 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长庆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李怡幼时,宫中都以为他并不聪明。太和以后,他更加韬晦,与众人一起,不爱说话。会昌六年三月,武宗病 重,多日不能说话,宦官在宫中秘密商议,立光王李怡。二十日下诏称:皇子年幼,立光王怡为皇太叔,更名忱,军国政事令权勾当。皇太叔见百官,满脸哀容,裁 决庶务,都合于理。三月二十三日,武宗崩,以李德裕摄冢宰。二十六日,皇太叔即皇帝位,是为宣宗,时年37岁。 >宣宗不喜李德裕,认为 李德裕专权。在即位当天,宣宗便问左右,奉册近我的是太尉(李德裕)吧,他每看我,使我感到畏惮。四月一日,宣宗开始上朝听政,四月二日,以李德裕为荆南 节度使,李德裕为相五年半,位重功大,如此快被罢相,众人无不惊骇。四月四日,又将贬工部尚书、判盐铁转运使薛元赏为忠州刺史、其弟京兆少尹、权知府事薛 元龟为崖州司户。这样贬、罢武宗时大臣,是与宦官及牛党的活动有关的。随后又杖杀道士赵归真等人。宣宗一面对武宗宠幸的道士赵归真开杀戒,自己于十一月也 受三洞法篆于衡山道士刘玄静。 >宣宗不仅排斥武宗时的大臣,还尽反武宗时的国政,五月五日开始,推翻会昌年间灭佛措施,增设佛寺、剃度 僧尼,并任用牛党人士。五月五日任牛党官员白敏中为相,白敏中在武宗朝受到李德裕的照顾和提拔,这时便对旧日恩人李德裕落井下石,尽力加害,李德裕从正一 品大员,连连被贬、降、逐,至为从八品下的崖州司户,于大中三年(849)十二月十日病死在崖州(治所舍城,今海南琼山东南)。李德裕贬海南时,士人曾有 “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之咏。《旧唐书》史臣感李德裕之死,以“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呜呼烟阁,谁上丹青?”叹之(《旧唐书》卷174《李德 裕传》)。与此同时,武宗朝被贬南方的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李珏等受到升官,所任地方官职亦向北迁移。明年正月十七日改元大中。 > 大中元年二月,因天旱,宣宗减膳撤乐,出宫女,纵鹰隼,止营缮,命宰相卢商与御史中丞封敖疏理京城狱中犯人。疏理犯人出现了偏差,大理卿马植指出,卢商等 只知宽宥,凡死刑,都免死。官员犯赃、故意杀人,平日大赦都不免的,他们都原宥了,这就使贪官不受惩罚和有所畏惧,死者含冤无告。这样做恐怕不是消灾的做 法吧。宣宗诏中书门下两省五品以上官再予议论。这是在求消灾之中,推行反会昌年间所为的做法。至闰三月,宣宗又下诏,会昌五年所废寺院,让僧人修复,官府 不许禁止。宣宗恢复崇佛做法过头了,大中五年六月,进士孙樵上书指出:“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馔,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武宗愤 其然,发十七万僧,是天下一百七十万户始得苏息也。陛下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至今不绝,度僧几复其旧山天。陛下纵不能如武宗除积弊,奈何兴之 于已废乎!……愿早降明话,僧未复者勿复,寺未修者勿修,庶几百姓犹得以息肩也。”(《资治通鉴》卷249,唐宣宗大中五年)七月,中书门下也指出,皇帝 崇奉佛教,耗财力又生事扰人。认为:“是时君、相务反会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复其旧。”(《资治通鉴》卷248,唐宣宗大中元年) >大中元年年底,吏部奏报,会昌四年所裁减的州县官,复为官者383人。会昌年间裁减的冗员,又复用了。 宣宗君臣对武宗年间宰相李德裕更是不遗余力进行打击。十二月,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正月,会昌年间有人推荐丁柔立,认为他为人清廉正直,可以 任课官,李德裕没有任用。宣宗即位,丁柔立为右补阙。大中二年正月,对李德裕被贬潮州,丁柔立上疏为之讼冤。结果,丁柔立被贬为南阳尉。宣宗与执政之牛 党,听不进一点不同意见,竭力排斥、打击异己,宣宗为政之失,由此可见。 >宣宗即皇帝位后,对旧怨宿仇,亦恣意报复。五月二十一日,太 皇太后郭氏崩于兴庆宫。郭太后,是孙女,父郭暧,母升平公主。宪宗为广平王时,娉为妃。生穆宗。元和八年,群臣请立为后,宪宗恐后得尊位,自己受钳 掣,故未立。宣宗母郑氏,系郭太后之侍儿,有怨恨。所以,宣宗对郭太后奉养之礼薄。郭太后郁郁不乐,曾登勤政楼,有陨楼之意,为左右救持。宣宗听说后大 怒。当晚,郭太后暴崩,中外颇有异论。宣宗因母郑氏,不想郭太后与宪宗合葬,有司请葬景陵外园,礼院检讨官王奏宜合葬景陵,神主配宪宗室,宣宗大怒。宰 相白敏中诘问王,王据理而论,白敏中大怒,王言辞不让而更为锋利,另一宰相周墀赞叹王孤直。第二日,王被贬为句容县令。 >对 待藩镇,宣宗更为软弱。大中三年四月,卢龙节度使张仲武死,军中立其子张直方,五天后,宣宗便命张直方为卢龙留后,六月命张直方为节度使。闰十一月,卢龙 兵变,张仲方被逐,军中推周?为留后,明年八月,周?死,军中推张允伸为留后,宣宗同意。大中九年正月,成德节度使王元逵去世,军中立其子王绍鼎,宣宗即 命为留后。对河北藩镇的替代,宣宗不再过问,只是例行公事地下诏承认。 >藩镇的兵变等问题,已不止发生在北方,而是扩及全国各地。大中 三年五月,徐州军乱,逐节度使李廓;同月,武宁作乱,为节度使卢弘止平定;大中九年七月,浙东军乱,逐观察使李纳;十一年五月,容州军乱,逐经略使王球; 十二年四月,岭南军乱,囚节度使杨发;五月,发邻道兵讨平之,同时,湖南军乱,逐观察使韩;六月,江西军乱,逐观察使郑宪;七月,宣州将康全泰作乱,逐 观察使郑薰;容管奏都虞侯来正谋叛,经略使平定之。藩镇内部的兵变,反映宣宗时期,对地方的控制力愈加削弱了,社会秩序愈加不稳定了。 宣宗大中三年,收复了河湟地区。河湟地区在安史之乱后,因忙于平叛,国力不支,逐渐为吐蕃所占。宣宗时之所以能收复河湟地区,主要原因是,武宗会昌 年间做了军事,特别是财政的准备(李德裕建立备边库),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吐蕃发生内乱,大大削弱了力量。这样,大中三年八月,唐收复了秦、原、安乐三 州及石门等七关。大中五年,沙州(今甘肃敦煌)归唐。大中五年正月,天德军奏报:趁吐蕃大乱,沙州人张义潮帅豪杰报甲起事于州门,唐人响应,吐蕃州将惊 逃。张义潮摄州事,奉表归唐。朝廷即以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此后,张义潮发兵略定沙州附近的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张义潮派其兄张 义泽持十一州图籍入朝,于是河、湟之地尽归于唐。十一月,唐设置归义军于沙州,以张义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又以其判官曹义金为归义军长史。
唐承隋制,以科举制度取仕,这与以前历史上的世袭与举孝廉、方正以及九品中正取仕制度相比,先进多了。因为凭考试取仕为士子们提供了一个均等的机会,你考不上怨谁?但进士考试得先取得资格,须先具备两种条件之一:或为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的考试合格生,或为参加州县乡贡考试通过取得“怀牒”即履历证明者,方可入京参加尚书省举行的进士考试。不用说考取进士有多难,就是取得上述两种资格之一,对许多人也决非易事。而进入进士试的考试内容也很复杂:一是“贴经”,考对经书的熟悉程度;二是“墨义”,考对经书中事实的具体了解;三是“时务”,是汉代“策问”的继续;四是“文艺”,现场命题的诗赋、箴论、表赞的限题(诗则限韵)写作。在不同的大比之年,还分别有宰相的廷试或皇帝的殿试。以上各关全通过了,才能录为进士,是为“及第”。当时的进士试每年一次,报考者数千人,限额录取不过二三十人,所以被取上是非常难的。士子们如无“白发死章句”和较高的写作能力与应对时务策问的能力,是绝对考不上的,甚至考前没有点儿名声和“干谒”能力也不易被注意到。
为什么进士这么难考,却又有那么多士子趋之若鹜,像挣命一样去追逐?这是因为当时的士子们,如果不走这条路,几乎是别无人生之路。唐代社会以进士独为矜贵,当时在政治权力层,除了军阀系统和宦官系统,中央的省、部、寺和御史台、京府各机构,以及地方各州县的官吏如刺史、县令、参军、丞、尉、主簿等,皆由进士承担。这意味着一个人如无进士资格,除了由皇帝钦点或重臣推荐给皇帝准任,要想进入中央掌控的官府系统成为大小有个品级官,是万不可能的。所以在当时考中了进士就是考中了未来,就是取得了走进仕途的入门证。如果考不中进士,现在与未来都是空白。所以当时的士子们差不多只有一个情结,拼却终生也要中进士。当时考进士没有年龄限制,以致一些士子考到七十多岁了还要考。唐昭宗时代的曹松等五人,都以七十以上高龄新科进士及第,史称“五老榜”。这些人考上以后,除了去“校书”“正字”,再也派不了别的什么官,但对于他们本人来说,也足以自慰平生了。中国古代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就是那个人所共期的“四个自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黄金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这几个“自有”,其实并不是开卷自得的,而是读到能以书中之得去兑换到进士头衔之后方有可能的,否则什么也没有。在唐代的无数诗人中也有不为这“四有”所诱惑的人,如写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王之涣,写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孟浩然,自称“东海钓徒”的秦系等人。但是未进进士门就轻视进士头衔的士子诗人极少。倒是有无数的士子们为了进士考试耗尽了一生,以致志愿未遂而抱恨终生。
在我们所熟悉的诗人中有不少是屡试进士而不中者,这使他们终生为之痛苦,以致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
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着名的“推敲”诗人贾岛,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屡考屡败,穷困得囊中如洗,不得已而出家为僧,穷困了大半辈子。他“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中那个敲门的和尚,说不定就是他本人。后来经人推荐给唐宣宗,授给他一个四川长江县主簿的末品官职,典领文书事务。后迁为普州司仓参军,也还是县令的佐官。他在挂冠以后家里穷得一文不名。他以作诗为寄托,说着自己的困窘。每至年终的除夕之夜,都把一年所写之诗放于几案之上,加以焚香礼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以此为穷苦中的一点安慰。贾岛死时,家中只有病驴一头、古琴一张,科场中士子们心中梦想的“书中四有”,对他来说全都是泡影。
贾岛是考不中进士靠皇帝旨令授官为主薄的,但实现起来必得无人反对,一旦有人出来说点儿什么,也会使中旨失效。诗人张祜很会作诗,时有诗名,欲考进士不得高人推荐,没有考试资格。但他的诗流传很广,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篇,如写宫人不幸的《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中多是数量词,但数量词却字字与血泪悲剧的深重程度密切相关,一写出即在六宫中传唱。此诗的笔法与功力,可谓于史少见。当时很有政治和文化权威的天平节度使令狐楚,非常欣赏器许张祜的人品与诗品,收集张诗三百首,献于朝廷,并以《题张祜诗册表》进言,评荐有云:“凡制五言,包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几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谨令缮录,诣光顺门进献,望宣付中书门下。”穆宗看了张祜的诗一时拿不定主意。当时的中书令是元稹,属于诗人宰相,皇帝征询他的看法,他说:“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太过,恐变陛下风教。”这一棒子打杀了张祜的仕进机会,使张祜万劫不复。早年他考进士不被白居易推荐,后来又被元稹阻难,使杜牧甚是不平。杜牧为此在诗中说:“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话虽是如此说,但在以权力认定人的水平的社会里,谁大谁的意志就是标准。元代着《唐才子传》的辛文房,在说到元稹之行时非常愤怒:“忌贤妒能,迎户而噬。”认为元缜未等人家来到身边就张嘴咬人,实在是小人之行,致使张祜以处士身份在不得志的岁月里郁郁而终。
在诗人的进士梦里,有人以不信命运的精神愈挫愈奋,完全相信自己能考上。唐穆宗时的刘得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是唐室一位公主的儿子,他的兄弟们都以皇亲国戚的身份谋得要职,独有他要靠自己的能力仕进为官,不以关系挤占本属于别人的爵位。刘得仁的五言诗写得清莹有体,独步诗坛。他以自己的学养和诗才屡赴科场,考了三十年依然未得成功。他的诗才成了他诉说悲苦心情的能力。他自伤:“献赋多年客,低眉恨不前。”他希望眼前一切障视之物都能除去,“何当开此日,无物翳平川”。在《省试日上崔侍郎》诗中,几乎是向考官血泪一样地悲诉:“如病如痴三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回看骨肉须堪耻,一着麻衣便白头。”由于他有这种功名自误的愧悔,历史上的相似事例也特别使他共鸣,以致在汉代找到了久闭长门宫的陈阿娇:“争得一人闻此怨,长门深夜有妍姝。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钗嫁匹夫。”我们在这种人与我的双重对象化吟咏中,可以感到他的悔悟之情,恨憾当年的书生意气的自负,换来的是这样的结果。在刘得仁赍志以殁之后,在长安荐福寺挂单的江南诗僧栖白非常同情刘得仁的不幸,以诗悲悼其人:“思苦为死身到此,冰魂雪恨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恨始销。”其实,即使真的在刘得仁坟上为他种植几棵桂树,这位一生为进士考试而终无所得的诗人,也不会消解失落科场的无穷之恨。
在唐代考不上进士的诗人,除了对于考试内容的经典细读的不适应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些原因,这些原因是不公开的限制,但它会使应考的诗人不论专业卷答得多么好,也会被当局所删除。这其中有三个人是最显眼的,他们是方干、李贺、罗隐。
方干是晚唐大中年间的诗人,他幼有清才,其诗人们多有称誉。如同代人孙■论其诗“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鸣也,灵鼍于众响”。五代人王赞评其诗说:“镘肌涤骨,冰莹霞绚……丽不葩芬,苦不癯棘……词若未至,意已独往。”有笔不到意到的超越之妙。当时的诗人李频曾向他学诗,后来考上了进士。在李频及第后,他满怀感触地寄语他的学生:“弟子已折桂,先生犹卧云。”在方干屡试不第后,曾有浙东团练观察使王大年知其为人有操守,欲荐于朝廷,托中书舍人吴融草表上荐,可在议事过程中王大年却突然去世,荐举之事也作罢了。在方干名满江南、殁后十年时,有宰臣张文蔚奏请皇上对五位名儒不第者赐官以慰其魂,方干是其中之一。从朝廷这个举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屡试不第的有名士子和诗人,他们的功名无就是当朝有愧,并会使他们死去成为冤魂。当然这对于那些考不上进士的名人是适用的,而一般的士人不论怎样含冤而殁,也不会引起宰臣与皇帝的半点怜惜。其实,方干十几次入闱而不被录取,还有一个他最初不知道的原因:他貌丑且是兔唇。这个生理缺陷,在他参加考试之后即被有司掌握,看到他的考试成绩也认为他有才,然而“才则才矣,不可与缺唇人科名;四夷所闻,为中原鲜士矣”。方干知道朝廷这个看法后,再也不自讨没趣了,遂回镜湖,在行吟醉卧中消磨难如人愿的余年。历史上有一个“死后识方干”的说法,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所记述的陈浦诗。陈浦诗才很好,学唐人能得神趣,但无人赏识,他投诗于袁枚求教,袁枚九年后才想起来读,虽发现陈诗不凡,但欲见其人却已去世。袁枚捧读陈浦的“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的诗句,深愧今日也是“识方干于死后”。总览历史,一个有才华的人在生前埋没而不为有司所发现,如玉埋荆山,是社会和其人的一个悲剧;而在死后被有司发现,为了遮掩当初有眼无珠的冷漠,而又欲得后来的发现之功,在他的名字上缀饰无数的花彩,总不免带有许多闹剧的味道。
在唐代考不上进士并为此而愁肠纠结、痛彻于心的诗人还有李贺。李贺是唐宗室,他父亲叫李晋肃。“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按照宗法制度避皇帝避亲长之讳的礼数要求,唐代进士考试如试题中有家讳,即托疾退出考场。李贺是报考时家中父有“晋”名,与进士试无关,但反对者认为报考进士就算是“犯讳”。所以李贺一报考,那些卫道者与利害相关者便大造舆论,众加非之。面对这牵强附会的非议,当时在朝廷和在文坛皆负有盛名的韩愈出来仗义执言,写《讳辩》专论文章,予以有力驳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这个犯讳风波是不是阻碍了李贺的报名考试,两《唐书》的李贺传皆云未参加考试,但李贺诗中却有一篇含有十三首诗的《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证明李贺曾经参加过乡贡(即府试)考试,这是参加国家级的“礼部试”的资格考试,与进士试不是一个层次,即使合格了也不是进士。因此,李贺的府试是因为不合格而未参加礼部试,还是因为犯讳而不能参与礼部试,至今仍是一个历史之谜。但不论如何,李贺也没有得到进士头衔的仕途敲门砖。在当时初入仕途的进士,几乎都是派到县里当县尉,是最低的俗吏,谁都不愿意干,但李贺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他可能是靠姓氏和诗名才在太常寺谋得一个奉礼郎的职务,这是卑微得不能再卑微的职务,是从九品上,具体工作就是宫廷祭祀时掌管君臣板位的摆放、祭器的陈设、跪拜之礼的赞导等。李贺对于这个职司感到十分厌烦和羞耻。因为他看到在这种场合里,那些趾高气扬的诸公骄焰逼人,只想远远躲开他们,拿着箕帚去打扫垃圾。为此他在《赠陈商》诗中大发义愤:“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凄凄陈述圣,披褐钽俎豆……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李生师太华,唯欲承箕帚。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这里寓有李贺对于现实的极度不满和对于未来的热切梦想,他盼望有天眼睁开的时日,虽然要经历“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但那时节“雄鸡一声天下白”“寒风又变为春柳”,是可以期之有时的。可是只活了二十七岁的李贺,始终也没有盼来这个时日。李贺在成为青年诗人之后,深知“寻章摘句老雕虫”的喜好不会有什么可以期望的结果,因此热望在讨伐军阀割据的战争中自己能执坚披甲,报效国家,于是高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但李贺天生瘦弱,又有不得志的忧愁久伴,使他“一生愁心谢如枯兰”,根本无力以行。为了排遣愁苦无聊的人生感受,他白天骑着瘦马,带着一个童仆出门巡行,每有感想触动就写下来装在袋子里,到晚上回家,母亲让婢女掏出袋子里的诗笺,看了之后又心痛又生气地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李贺就这样不胜其愁,重病不起时恍惚中见有天帝使者持板书相召:“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并听到天上使者特别一声安慰:天上比人间快乐!李贺就这样离开了没有给他留下一点好感的人间。李商隐就李贺弥留之际的幻象,在为其人作传时痛惜地说:“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李贺的梦幻和李商隐的说梦,都是批判现世虐待了天才。杜牧在为李贺作序时深憾其英年早逝,对其诗作评价甚高,认为李诗其态、其和、其格、其勇、其古、其色、其怨恨悲愁、其虚荒诞幻,皆承楚骚之风,在诗史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在唐代没考上进士的诗人士子中,罗隐也有他屡试不中的隐因。罗隐生活在晚唐,他与很多士子一样,从青年时代即满怀进士梦,一次一次地进考场,考到五十五岁已十次入闱,头发都考白了,仍未得蟾宫折桂,穿着打扮还是士子的白衣白帽。罗隐十进考场而不得仕进,这在当时是朝野闻名的典型,受到人们的白眼与嘲笑。而他也愈恨世道的不公,因此作诗着文讥讽当道,粪土权门,得到的结果是能解一时之愤,更有上层加大的反弹。罗隐是浙江新城人,他入京城长安应试常从江西钟陵经过,在那里结识了一名叫云英的歌女,并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处境一起喝过酒。在一别十二年后,他们又在钟陵相遇,这期间在云英的想象中罗秀才早应是进士及第,未想到今日见到的罗隐仍是一身白衣白帽的落第士子,于是便带有调侃性地问罗隐:“罗秀才怎么现在还没有脱掉白衣?”这时的罗隐早已经历了“掩耳恶闻宫妾语,低颜须向路人羞”的历练,仍有诗人自作解嘲的闲心,反讽云英:“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怜俱是不如人。”罗隐这种人我共嘲的言论,并不会引起什么不良后果,如果是涉有对于权贵的讽言,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北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述有罗隐不得仕进的原因:有一次罗隐乘船出行,撑船的告诉罗隐船上有一位朝官,罗隐对于权要十分轻蔑,故意大声说:“我用脚丫子夹笔写文章,也比他们用手写出的文章还要好。”与罗隐同船的这个朝官是韦贻范。在罗隐几试不成后,朝中有人秉公提议应邀罗隐入朝为官,这时韦贻范出来坚决反对,他转述了罗隐在船上的话,并警告性地挑拨说:“如若叫罗隐登科入仕,我们这些朝中大臣必将被视为糠了。”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唐昭时任左补阙的诗人韦庄,出于惺惺相惜之意,提出当时多名有奇才而无显遇的士人,为使他们免于“衔冤抱恨,竟为冥路之尘”,请朝廷赐进士及第,此中有罗隐在内。但结果却如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载,唐昭宗欲以甲科进士衔授予罗隐,有大臣奏曰:“隐虽才,然多轾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谤;将相臣僚,岂能免于凌轹?”皇帝问有何讥谤之词,对曰:罗隐有《华清》诗:“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昭宗闻言,再也不议罗隐之事了。其实这首诗对唐明皇歌颂有加,而涉及杨贵妃事,也是朝野共知的天宝遗事,但这也是不为朝廷所容的。罗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按下来,漂泊于京都内外,沉埋于草野之间,一直用诗诉说着他胸中的悲愤与遭遇的不幸。晚唐时代皇帝昏庸无能,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怪事多多。唐僖宗广平二年,黄巢起义军打进长安,僖宗李儇率臣下逃亡成都,其中包括有耍猴人相伴。这个耍猴人给猴子穿上朝服,能在朝上与朝臣一起站班跪拜,使皇帝大为开心,于是封耍猴人为身着朱服的五品供奉。消息传到罗隐耳中,他十分气恼,他感到这是对像自己这样终身不得仕进的广大士子的极大嘲讽,他写下了有名的七绝《感弄猴人赐朱服》:“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罗隐在无路可走时,得长安的一位卜师和卖烧饼的老妇示以放弃科考的指引,回到浙江钱塘老家,投了独立一方的钱,在那里以非进士出身而成为座上宾并得以重用。否则他作为关山难越的失路之人,谁知还要在士子悲途上徘徊多久?
唐代以进士取仕的制度涉及无数的诗人,他们有人因此而官高名显,也有人为此而困苦沉沦。这其中的李白与杜甫与进士取仕制有怎样的关系,也是不能绕过的问题。如果简捷回答就是:李白未走以进士求官之路,杜甫两次以进士考试求官皆未成功。
李白在年轻时代即满怀经国济世之志,渴望功名,自负才力。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自己之志向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所以“投竿佐皇极”,大展经世才,是他平生自许。在当时的一般士子,普遍走的都是考进士而求仕,而李白狂放疏阔,忍受不了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穷年苦读,在“白发死章句”的别无聊赖中争取未来,他要别寻通向仕途之路。所以尽管青少年时期的李白也遍览百家之书,但他兴趣所向却是老庄、佛经、阴阳五行、纵横术、任侠、击剑,还有不按章法、任性所为的诗作。这一类为进士考试所无用的偏学,在同时代的士子中是无人可比的。然而带着这些学问走进以儒家正统为标准的进士考场,只能是天生我材不得用,无法适应所问之题。所以十分聪明的李白,深具不向科举之路讨没趣的自知之明,因而从未有考进士的想法。然而在当时欲当官必走进士路的情况下,李白却既想当官入又不想考进士,那是坐等天上掉下官帽落在自已的头上吗?不,他是别有蹊径,以求奏效。原来李白的清高只是他性格的一个侧面,笑傲王侯,粪土权门,那都是他用不着的势力;而对于他着实有用的王公大人,他也是不得已而低首下心,登门上书求为引荐的。为了进入仕途,他除了广造自己的诗名,就是上书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中、高不等的官员。如他以文气磅礴着称的与韩荆州书、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主题都是推销自己以求推举,但皆无效果。出人意料的是李白结交了道友、高级道士吴筠,他们在剡中谈诗论道,吴筠对李白很赏识,于是进京向唐玄宗和作为女道士的玉真公主推荐了李白。李白得到了“王命三征”,入京面圣,“攀龙九天上,忝列岁星臣”之机,自以为从此可以辅佐君王、兼善天下了。实际上授予他的“供奉翰林”,不过是“但假其名,而无所职”的一个帮闲的词臣。李白在这个有名无实的名分上混了三年,他自己也看透了,也干够了;唐玄宗也看够了,也用够了,给了他一个“非廊庙器”的恰当鉴定,“优诏罢遣之”,也就是史所共载的“赐金放还”。李白入朝三年,徒得虚衔,最大的收获就是亲自体验了宫廷生活,为他以后写诗丰富了题材,而他本人在朝廷的实遇与传说,足可为吴承恩写孙悟空大闹天宫提供许多世俗的素材。
比起李白,杜甫的求官心理更为迫切,他走的是传统儒生的进士之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杜甫在东都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这一年共录取了二十一名,杜甫以二十四岁的士子名落孙山。这个年龄第一次落榜在当时是常事。杜甫又经过十四年的准备,于唐玄宗天宝六载第二次参加进士试。当时的宰相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此人忌贤妒能,独揽朝中大权,迫害过朝中许多贤臣,对于这一年的进士考试,李林甫“阴谋独秉钧”,他使礼部以一个不准及格的方式,把全部士子一律拒之于进士门外,以证明本朝政治清明,野外遗贤。杜甫这一年已经三十八岁,改变穷愁的希望一下子被击毁,逼使他只有另谋进入仕途之路。杜甫这期间流落长安,在贵族府中当门客,时去采药,又与其诗同献与接纳自己的人。他在诗中说这时他“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天宝十载正月初八,唐玄宗举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的大典,杜甫写成三篇赋进献,给玄宗留下了好印象,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祟,还是没有什么入仕的作用。但这时杜甫写诗很多,也有不少名篇,他也以诗投寄给许多高官。当时他呈献给左丞相韦见素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不像李白那样在上书中主要是自我张扬,而是把自身的谦卑与自负结合得很得体,感动了韦丞丈,对他这个没有进士资格的诗人,任命了一个河西县尉的官衔。杜甫早从朋友高适那里知道县尉是一个“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俗吏,于是拒绝了这个任命,改任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职责是看守兵甲器仗、门禁锁钥之类,品级属于正八品下。这就是杜甫改考进士路而献赋投诗的仕进之路。到头来,他的命运也还是“儒冠多误身”。
在唐代以科举取仕的制度下,读书人除了拼命于科举之路别无出路。然而真正能取得进士资格的人只是极少的幸运儿,而大多莘莘士子只有空耗寿命,美梦成空。上面说到的几个人,只因为他们都是比较有名的诗人,他们科考路上耗去的寿命精力更易引人同情,并形成为诸多的文字记述,而千千万万的默默无闻的士子之不幸,早已与草木同朽了。
在本篇末以一首《进士梦》收结:士子求官唯一途,科登高第外皆无。白头难醒黄粱梦,未免归终意不如。
唐朝 诗人进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6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太宗巧释丹阳公主对薛万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