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唐朝曾有一本专门讲述怎样罗织罪名迫人认罪的奇书《罗织经》。此书宗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至连武则天读后都拍案惊奇道:如此心机,朕未必过也。但由于频频制造白色恐怖,遂寻了个理由,借来俊臣的脑袋一用而化解众愤。后这书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大概,皇家也不好意思珍藏。
(来俊臣像)
(罗织经)
《罗织经》原文:
閱人卷第一
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實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
事上卷第二
為上者疑,為下者懼。上下背德,禍必興焉。
上者驕,安其心以順。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持己見,福禍相異,咸於此耳。
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臣強則死,念妄則亡。周公尚畏焉,況他人乎?
上無不智,臣無至賢。功歸上,罪歸己。戒惕弗棄,智勇弗顯。雖至親亦忍絕,縱為惡亦不讓。誠如是也,非徒上寵,而又寵無衰矣。
治下卷第三
甘居人下者鮮。禦之失謀,非犯,則篡耳。
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辟。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
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纔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以警其心。恩威同施,纔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
控權卷第四
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假天用事,名之順也。自絕於天,敵之罪也。民有其愚,權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難附焉。
亂世用能,平則去患。盛事惟忠,庸則自從。名可易,實必爭;名實悖之,權之喪矣。嗜權逾命者,莫敢不為;權之弗讓也,其求乃極。機為要,無機自毀;事可絕,人倫亦滅。利祿為羈,去其實害;賞以虛名,收其本心。若此為之,權無不得,亦無失也。
制敵卷第五
人皆有敵也。敵者,利害相沖,死生弗容;未察之無以辨友,非制之無以成業。此大害也,必絕之。
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為虛,智者不計毀譽;利為上,愚者惟求良善。
眾之敵,未可謂吾敵;上之敵,雖吾友亦敵也。親之故,不可道吾親;刑之故,向吾親亦棄也。惑敵于不覺,待時也。制敵於未動,先機也。構敵於為亂,不赦也。害敵於淫邪,不恥也。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為甚。使視人若寇,待親如疏,接友逾仇,縱人之惡餘,而避其害,何損焉?
固榮卷第六
榮寵有初,鮮有終者;吉凶無常,智者少禍。榮寵非命,謀之而後善;吉凶擇人,慎之方消愆。
君命無違,榮之本也,智者捨身亦存續。後不乏人,榮之方久,賢者自苦亦惠嗣。官無定主,百變以悅其君。君有幸臣,無由亦須結納。人孰無親,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賢愚,任人勿求過己。
榮所眾羨,亦引眾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減。大仇必去,小人勿輕,禍不可伏。喜怒無蹤,慎思及遠,人所難圖焉。
保身卷第七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君子惜名,小人愛身。好名羈行,重利無虧。名德不昭,譭謗無損其身;義仁莫名,奸邪不以為患。陽以贊人,置其難堪而不覺;陰以行私,攻其諱處而自存。
庶人莫與官爭,貴人不結人怨。弱則保命,不可作強;強則斂翼,休求盡善。罪己宜苛,人憐不致大害。責人勿厲,小惠或有大得。
惡無定議,莫以惡為惡者顯;善無定評,勿以善為善者安。自憐人憐,自棄人棄。心無滯礙,害不侵矣。
察奸卷第八
奸不自招,忠不自辯。奸者禍國,忠者禍身。
無智無以成奸,其智陰也。有善無以為奸,其知存也。
智不逾奸,伐之莫勝;知不至大,奸者難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為忠;上所棄者,忠亦為奸。
勢變而人非,時遷而奸異,其名難恃,惟上堪恃耳。好惡生奸也。人之敵,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道同方獲其利,道異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為奸;忠致禍,人難為忠。奸眾而忠寡,世之實也;言忠而惡奸,世之表也。
惟上惟己,去表求實,奸者自見矣。
謀劃卷第九
上不謀臣,下或不治;下不謀上,其身難晉;臣不謀僚,敵者勿去。官無恒友,禍存斯虛,勢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敵以遠,須謀於今;去賊以盡,其謀無忌。欺君為大,加諸罪無可免;枉法不容,縱其為 禍方懲。
上謀臣以勢,勢不濟者以術。下謀上以術,術有窮者以力。臣謀以智,智無及者以害。事貴密焉,不密禍己;行貴速焉,緩則人先。其功反罪,彌消其根;其言設繆,益增人厭。行之不輟,不亦無敵乎?
問罪卷第十
法之善惡,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罰罪也,乃明罪焉。
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舉之則顯。上不容罪,無諭則待,有諭則逮。人辯乃常,審之勿憫,刑之非輕,無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釋耳。人無不黨,罪一人可舉其眾;供必無缺,善修之毋違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人異而心異,擇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潰。
身同而懼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憐不可存,憐人者無證其忠。友宜重懲,援友者惟其害。
罪人或免人罪,難為亦為也。
刑罰卷第十一
致人于死,莫逾構其反也;誘人以服,非刑之無得焉。刑有術,罰尚變,無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智者畏禍,愚者懼刑;言以誅人,刑之極也。明者識時,頑者辯理;勢以待人,罰之肇也。
死之能受,痛之難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親,罰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證不可得,偽其證率真。刑有不及,陷無不至;不患罪無名,患上不疑也。
人刑者非人也,罰人者非罰也。非人乃賤,非罰乃貴。賤則魚肉,貴則生死。人之取捨,無乃得此乎?
瓜蔓卷第十二
事不至大,無以驚人。案不及眾,功之匪顯。上以求安,下以邀寵,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榮以榮人者榮,禍以禍人者禍。榮非己莫恃,禍惟他勿縱。罪無實者,他罪可代;惡無彰者,人惡以附。心之患者,置敵一黨;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官之友,民之敵;親之友,仇之敵,敵者無常也。榮之友,敗之敵;賤之友,貴之敵,友者有時也。是以權不可廢,廢則失本,情不可濫,濫則人忌;人不可密,密則疑生;心不可托,托則禍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尋隙求功。餌之以逮,事無悖矣。
来俊臣作为唐朝最著名的酷吏,竟对李隆基生父用刑,他难道不怕死吗?来俊臣这么大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背后有武则天的支持,他当然非常怕死,但他很清楚,只要武则天一天不倒台,他就不会死。其实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发明了来氏族八法,用来作为审讯逼供的手段。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可以说是臭名昭著。可就是这样一个残忍冷血的人,在当时的唐朝是朝廷里面炙手可热的人物。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这种行为非常符合武则天的口味。或者换了一个说法,他就是为了迎合武则天的喜好而做出这样的事情,他很清楚这样做能够帮助他飞黄腾达。至于说对李隆基的生父用刑,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考究的,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可靠了,应该是民间谣传。
因为我们很清楚当时的唐朝名义上还是李家的唐朝,无论这个人有多胆大,他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当时他确实是对很多身份尊贵的人用了极其残酷的刑。这也导致他当时得罪了非常多的人,在武则天倒台之后,这些人对他仍然非常记恨。
他最后的结局也是非常凄惨,受到了很多人的报复。其实他当时应该也非常清楚,当自己的后台没有了之后,肯定会有这样的报复。只能说被当时所受到的待遇冲昏了头脑,才有这样不理智的想法,也可能是这个人本来生性就非常残忍。不管怎么说,这个人在历史上也都是一个反面的教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后果。
来俊臣是个恶人,武则天为什么要重用他?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做“请君入瓮”。就是讲的武则天手下两大酷吏,来俊臣拷问周兴的情景。
具体故事我就不讲了,来俊臣作恶多端,在武则天当政前期几乎是滥杀无辜,狄仁杰甚至都被他抓去过。满朝大臣敢怒不敢言,而武则天却放任他不管,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又把他杀掉了,很多人不解,但是更多人赞叹武则天的政治手腕真的十分高明。
要理解武则天的这一做法我们先要从武则天登上皇位开始看起。武则天登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个女子谋权篡位对于男人主导的社会是不能容忍的,因此朝堂有很多不满的声音。可是武则天不能一个个安抚解释,于是来俊臣的出现让她看到更快速高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让他们不敢说话就好了。
于是武则天早期利用来俊臣、周兴等人大搞酷吏政治、告密政治,搞得满朝文武无不胆战心惊,生怕第二天就因为说错一句什么话被抓走。而来俊臣等人完成的十分出色,他层出不穷的刑具以及其他恐怖的手段成功在朝堂上形成一种高压氛围,让大臣们不敢随便对武则天指手画脚,朝政也逐渐开始稳固下来。
而武则天也不傻,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在利用来俊臣等人时顺便把他当做挡箭牌。比如说狄仁杰被抓,狄仁杰二话不说就认罪了。来俊臣就没把他怎么样,只等他被判决了。没想到狄仁杰暗中通知儿子去告御状,武则天为他 *** 。很多老臣都被武则天救过,武则天因此树立起光辉形象,锅全都让来俊臣他们背了。
当然经过几年发展,武则天已经完全掌控朝政,不再担心会有人对她指指点点了,因此来俊臣的作用也就没有了,武则天顺理成章把他杀掉了,大快人心,大臣还傻傻为武则天点赞呢。
狄仁杰官至宰相,被来俊臣以谋反罪下狱,他是如何自救脱险的?由于狄仁杰为人正直,充满睿智,不阿谀奉承,深得得武则天的心,但也树立了不少政敌。在被来俊臣污蔑后,狄仁杰做法令人不得不称赞。重臣一旦背上谋反的罪名就是株连九族的后果了。但是狄仁杰反其道而为之,在进入监狱后没多久就承认自己谋反,但是也秘密给武则天写了一封信,也因此保全了性命。最重要的是武则天选择相信了狄仁杰。
在武则天上位以后,她重用武氏的人,以武承嗣等人为首,横行朝野。而当时的狄仁杰是深得民心,破了好多冤案,也得罪了很多朝廷的大臣,其中就有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酷吏来俊臣。因此来俊臣把谋反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最后被捕入狱。
在狱中的时候,狄仁杰深思该如何自救,这时想起来一本书,非常著名的阴谋学巨著《罗织经》,里面详细的记载了如何将一个人从无罪变成罪不可恕,且难以找到破解法。所以反其道而为之。就承认了谋反的罪名,因此使得麻痹了来俊臣等人,放松警惕获得了为自己辩解的机会。
他在狱中写下鸣冤的书信,将书信藏在衣服里密封。让狱吏送回家清洗,狱吏看见是一件棉衣就没在意,就送回家了。而狄仁杰的儿子深知必有原因,为此他仔细查看,发现了书信,便秘密上交了武则天,本身武则天就深知狄仁杰为人,对此有怀疑,所以看到书信后,才得此就狄仁杰一命。
在此可谓见到狄仁杰的聪明和卓远的见解,以及在政权中能保持一颗为民而不被权贵侵蚀的心。
介绍周兴、来俊臣?1、周兴
周兴(?—691年),雍州长安人,武则天重用的酷吏之一,官至尚书左丞。周兴滥杀无辜竟达数千人,创造多种刑法,用刑残酷。
天授二年(691),也被人告发谋反,被来俊臣用请君入瓮之计制服,武则天将他流放,途中被仇家所杀。
2、来俊臣
来俊臣(651年—697年6月26日) ,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武周时期著名酷吏。
无赖出身,善于告密,得到武则天信任,先后任侍御史、御史中丞、太仆卿,组织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设立推事院,联合党羽朱南山等撰写《罗织经》,制造各种残酷刑具,大兴刑狱,采取刑讯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状致人死地,大臣和李唐宗室遭到枉杀灭族者达数千家。
贪赃枉法,横行无忌,联合侯思止、王弘义等援朋结党。最后,企图陷害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武则天最亲信的人物,诬告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显谋反,遭到卫遂忠告发。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等乘机揭露来俊臣种种罪恶。武则天下令处死来俊臣,将其酷吏党徒全部流放岭南,延续十四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宣告结束。
扩展资料:
周兴和来俊臣本来都是小官,因为善于编造罪名,制造冤狱,陷害好人,很快便升为高官。两个人豢养了几百名流氓无赖,专搞告密活动。
他们想陷害谁,就派几个人在各地同时告密,所告的情节内容完全一样,然后,下令把被告逮捕,严刑拷打。被告往往屈打成招,含冤而死。来俊臣写了一本《罗织经》,教他的党徒怎样去罗织罪名,使被告无法申辩。
周兴、来俊臣使用的刑罚名目繁多,十分残酷。让犯人跪着,手捧木枷,枷上放瓦罐,叫“仙人献果”;让犯人站在高木上面,脖子上挂巨石,叫“玉女登梯”。
用铁圈梏住犯人的头,再往圈里钉木楔,直到把犯人钉得脑裂髓出;此外还有用竹签刺人指甲,用热醋灌鼻等。往往不等上刑,犯人就已吓得魂飞天外,宁可承认罪名,求得快死。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想当太子,豫王李旦成了他的绊脚石。武 承嗣先派人告密,杀了豫王的两个妃子,之后又诬告豫王谋反。
武则天派来俊臣处理。来俊臣把豫王身边的人全都抓来审问。开始这些 人都替豫王辩解。来俊臣下令上刑,没过半个时辰,一个个血肉模糊,奄奄一息,只好按着来俊臣的要求胡说一气。
他们刚要在纸上画押,只见一个人闯了进来,大声喊道豫王根本没有反心,为什么硬逼他们乱说?我是乐工安全藏,我可以剖心作证。”
说完拿出刀来,照胸前一划,血流如注,五脏都露了出来。这件事太突然,来俊臣也惊慌失措了。武则天听说以后,叫人把安全藏抬进宫去治疗,并下令停止审讯,把抓来的人全部释放,一场大冤案才算避免了。
酷吏的横行,引起了人们极大不满。武则天看到群情激愤,想杀几个酷吏,缓和一下矛盾。天授二年,有人告发周兴曾参与杀害废太子李贤,武则天让来俊臣负责审问他。
一天,来俊臣假装去拜访周兴,两人边吃饭边聊天,兴致很高。突然,来俊臣对周兴说现在的犯人狡猾得狠,他们大都不肯轻易认罪,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
周兴说这有什么难的,取一个大瓮架起来,四周用炭火烧,然后把犯人放进瓮中,还怕他不认罪吗?
来俊臣听完,马上吩咐手下人抬来一个大瓮,四周架上炭火,眼看把大瓮烧得烫热,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拱了拱手,说皇上让我来审讯老兄,请君入瓮吧。
周兴愣了愣神,如梦初醒,慌忙低头认罪。来俊臣按规定判了周兴死刑,武则天出面干预,改成了流刑,结果在流放的路上被人杀死了。
周兴死后,来俊臣并没有收敛,他的野心越来越大。想用诬告的办法除掉武承嗣、武三思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自己独掌大权。
武承嗣等人知道来俊臣手段毒辣,便先发制人,把他抓了起来。武则天也想赦免他,无奈许多大臣上书,要求处死他,武则天只得下令把他处死了。
——周兴
——来俊臣
来俊臣怎么死的被武则天处死了。
来俊臣想罗织罪名诬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想诬告皇嗣李旦及庐陵王李显与南北衙禁卫军一同谋反,希望借此窃取国家权力,卫遂忠告发他。
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恐惧,共同揭发他的罪恶,将他关进监狱,有司判处他死刑。武则天想赦免他,处死的奏章送上已经三天,仍不批下。
王及善说:“来俊臣凶残狡猾,贪婪暴虐,是国家的大恶人,不除掉他,必然动摇朝廷。”武则天游览宫廷园林时,吉顼牵马,太后向他询问宫外的事情,他回答说:“外边的人只奇怪处死来俊臣的奏章没有批下来。”
武则天说:“来俊臣有功于国家,我正在考虑这件事。”吉顼说:“于安远告李贞谋反,后来真的反了,于安远现在只任成州司马。来俊臣聚集为非作歹的人,诬陷好人,贪赃受贿的财物堆积如山,被他冤屈而死的鬼魂满路,是危害国家的坏人,有什么可怜惜的!”武则天于是批准处死他。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六月三日,武则天将来俊臣斩于闹市并陈尸示众。人们不论是老少都憎恨他,争相去剐他的肉,很快就把他的肉割的丝毫不剩。
扩展资料:
来俊臣的残酷手段:
唐朝女皇武则天有两个酷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
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
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
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6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