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肃宗向回鹘借兵镇压叛乱后来却扰得长安鸡犬不宁

华里士 2023-07-20 09:58:02

回鹘属于铁勒部族,怀仁可汗统一了铁勒诸部落,势力不断强大,最盛时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安史之乱后,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无计可施,只好请求回鹘派兵支援。此时怀仁可汗已经去世,回鹘的第二代汗王葛勒可汗派遣太子率领精兵四千人开赴唐朝,参与镇压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作为回报,唐朝答应每年送给回鹘绢帛两万匹。

都说请神容易送神难。

来到唐朝的回鹘军队虽然战斗英勇,但是目无法纪,每到一处则大肆劫掠,与叛军无异。这给唐朝留下了一个大隐患,无异于是在心脏上安装了一枚定时炸弹。

收复长安之后,回鹘军在长安城里公开抢劫,而唐朝政府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默许他们的行为。这些回鹘人长期盘踞在长安城里,衣食住行都由当时的鸿胪寺负责。他们在街头耀武扬威,惹是生非,当地百姓非常痛恨这些少数民族士兵。

借着镇压有功,回鹘还要挟唐朝,用他们的马匹换取唐朝的绢。等价交换也就算了,毕竟唐朝也需要马。可是,他们竟然逼迫唐朝用高于市价好几倍的价格来进行交换,回鹘的一匹马要换唐朝的三十到四十匹绢帛。

一次,回鹘运来两万匹马,要求换回唐朝的五十万匹绢。这跟打劫完全没有两样。当时即使唐朝愿意,也拿不出那么多绢帛。经过多方交涉,回鹘才同意减掉一半。

安史之乱结束后,经过朝廷多次协调督促,回鹘部队才陆续离开大唐返回回鹘。繁华的长安城才终于摆脱了这些异族士兵的骚扰。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何借兵回纥洗劫陪都洛阳而誓死保卫京师长安?

安史之乱发生后,由于叛军蓄谋已久,一时叛军处于上风,唐政府很快就组织兵力反攻,与此同时吐蕃、回纥甚至西域等地区纷纷遣使请求帮助朝廷讨伐安禄山,但为何又只有回纥兵入唐参战次数最多,战功最高,影响最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唐有征调周边民族军队作战之先例。首先,唐前期国力强盛,为周边民族所拥戴,经常征调周边民族军队。如《旧唐书》中记载有“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芯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收复北庭。显庆元年,贺鲁又犯边。“诏程知节、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领兵并回纥大破贺鲁于阴山,再破于金牙山,尽收所据之地,西遂至耶罗川....永徽六年,回鹘遣兵随萧嗣业征讨高丽。”

在唐太宗永徽二年,西突厥汗国大将阿史那贺鲁攻破北庭,唐朝就派大将梁建方、契芯何力率兵两万,借回纥骑兵五万收复北庭,在显庆元年阿史那贺鲁又来侵犯,唐朝出动大兵与回纥兵在阴山大败突厥并收其地,永徽六年,回鹘派兵随萧嗣业征讨高丽。《新唐书》中也曾记载“武后时,突厥默啜方强,取铁勒故地,故回纥与契必、思结、浑三部度碛,徙甘、凉间,然唐常取其壮骑佐赤水军云。”

而在安史之乱中,除了回纥,其他周边部族也被征调参军,《资治通鉴》中就记载到“上虽用朔方之众,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以豳王守礼之子承东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使于回纥以请兵。又发拔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人援,”肃宗虽然依靠朔方镇的兵力平叛,但还想要借外夷的兵力以壮大威势,于是就封王李守礼的儿子李承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一起去回纥借兵。又征发拔汗那的兵众,并让他转告西域各国,许以重赏,让他们跟随安西兵一起入援。

当时的回纥汗国还在漠北高原一带,拔汗那位于现在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也就是西汉时的大宛国。《新唐书》中记载有“广平郡王椒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歹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可见唐朝征调回纥,不过是循其常规,唐朝征调了四方番邦兵马助其讨伐叛军,甚至于包括了部分大食兵和南蛮兵。

再者,安史之乱中,唐军连年激战,军马损失巨大。仅相州一战,“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 ,而吐蕃尽陷河陇,陇右牧马又沦于敌手,军中骑兵必然不足。回纥自唐初即与唐室关系密切,加之回纥骑兵骁勇善战,自然成为唐朝重点征兵的对象。

第二,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以稳固其统治。肃宗虽为玄宗太子,却是在马嵬坡之变的乱局中上台的。来到灵武之后,先在群臣拥戴下继承皇位,然后才得到玄宗的认可,这并不是常规的合法程序。而且当时唐王室诸王分节制之命,对肃宗巩固皇位是巨大的障碍。唯有收复两京,立不世之功,才能得天下认可以巩固皇位。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评论,“肃宗急用回纥疾收长安者,以居功固位不能稍待也,盖其时上皇在蜀,人心犹戴故君,诸王分节制之命,玄宗且无固志,永王磷已有琅邪东渡之雄心矣。肃宗若无疾复西京之大勋,孤处西隅,与天下县隔,海岱、江淮、荆楚、三巴分峙而起,高材捷足,先收平贼之功,区区适长之名,未足以弹压天下也。故唯恐功不速收,而日暮倒行,屈媚回纥,纵其蹂践,但使奏效祟朝,奚遑他恤哉?决遣犜煌王以为质而受辱于虏帐,其情然也。”

可见,唐肃宗征回纥兵入援,是为了加快平叛战争的进程,立功树威,巩固皇位,甚至不惜损害百姓利益。肃宗为了快速得到京师,就曾与回纥定约,攻克两京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回纥兵虽然不是平叛所必须,但毕竟骁勇善战,对快速击败叛军无疑是有利的。

第三,借兵回纥,亦可化解回纥对唐朝的巨大压力。回纥在天宝年间消灭突厥,开拓疆土,东到室韦,西至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之地。裴罗可汗死后,磨延啜继位,号称葛勒可汗,剽悍善用兵,每年遣使者入朝。唐前期国力强盛,回纥不敢大肆南寇,与唐朝和平交往。安史之乱时期,唐朝抽调军队平叛,造成边防空虚,便于周边民族进攻。战乱之初,回纥对唐朝内情尚不明了,顾未敢轻动。随着几次入唐作战,对唐朝的衰弱了然于胸,终于在史朝义蛊惑下南寇。

史载“比使者至,回纥已为朝义所,曰:唐荐有丧,国无主,且乱,请回纥人收府库,其富不赀。可汗即引兵南,宝应元年八月也一一是时,回纥已逾三城,见州县榛莱,烽障无守,有轻唐色。乃遣使北收单于府兵、仓库,数以语凌靳清潭”。可以说,在唐朝与叛军鹬蚌相争的情况下,回纥势难雌伏,南下渔利已不可避免。从药子昂与回纥可汗对进军路线的讨论中,所谓“州县虚乏难为供拟,恐可汗失望",可以看出,如果不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回纥是不会主动合作的。

平定安史之乱时,唐朝曾向哪个少数民族借兵?

唐肃宗李亨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曾经向当时称雄于漠北的回纥借兵。但李亨借兵的目的主要是尽早的收复长安和洛阳,而要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则还是要依靠大唐的军队。李亨为了向回纥借兵,许下了收复长安之时,回纥兵可以在长安肆意抢掠三天三夜。但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以后,太子李豫因考虑到自己以后继承帝位而影响自己在长安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自己的统治,所以跪在了回纥统帅叶护的面前,请他答应在收复洛阳以后再兑现当初的承诺,叶护只得下马扶起李豫,答应了他的请求。当唐军和回纥联军收复洛阳以后,在洛阳城内,大肆的烧杀抢掠,使洛阳百姓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又蒙受了一次浩劫,昔日繁华的洛阳城在安史叛军和回纥兵的先后蹂躏下,彻底的变为了一片废墟。

唐肃宗北上之后,北方局势那么纷乱,他是怎样处理的?

唐肃宗向回鹘借兵镇压叛乱,不料回鹘兵进来后扰得长安鸡犬不宁

回鹘属于铁勒部族,怀仁可汗统一了铁勒诸部落,势力不断强大,最盛时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安史之乱后,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无计可施,只好请求回鹘派兵支援。此时怀仁可汗已经去世,回鹘的第二代汗王葛勒可汗派遣太子率领精兵四千人开赴唐朝,参与镇压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作为回报,唐朝答应每年送给回鹘绢帛两万匹。

都说请神容易送神难。

来到唐朝的回鹘军队虽然战斗英勇,但是目无法纪,每到一处则大肆劫掠,与叛军无异。这给唐朝留下了一个大隐患,无异于是在心脏上安装了一枚定时炸弹。

收复长安之后,回鹘军在长安城里公开抢劫,而唐朝政府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默许他们的行为。这些回鹘人长期盘踞在长安城里,衣食住行都由当时的鸿胪寺负责。他们在街头耀武扬威,惹是生非,当地百姓非常痛恨这些少数民族士兵。

借着镇压有功,回鹘还要挟唐朝,用他们的马匹换取唐朝的绢。等价交换也就算了,毕竟唐朝也需要马。可是,他们竟然逼迫唐朝用高于市价好几倍的价格来进行交换,回鹘的一匹马要换唐朝的三十到四十匹绢帛。

一次,回鹘运来两万匹马,要求换回唐朝的五十万匹绢。这跟打劫完全没有两样。当时即使唐朝愿意,也拿不出那么多绢帛。经过多方交涉,回鹘才同意减掉一半。

安史之乱结束后,经过朝廷多次协调督促,回鹘部队才陆续离开大唐返回回鹘。繁华的长安城才终于摆脱了这些异族士兵的骚扰。

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摆在了唐肃宗李亨面前:如何确定反攻方向?是北取范阳,还是南攻长安?唐肃宗踌躇不决。一旁,肃宗最重要的谋臣李泌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他知道唐肃宗好谋无断、急功近利的老毛病又犯了。

早在上一年底,唐肃宗就以此问题征询过李泌的意见。“陛下无欲速。”李泌毫不客气地点出了唐肃宗的毛病,并给出了解决叛军的“一揽子”方案:“使子仪(郭子仪)毋取华,……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抚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新唐书·李泌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5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