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屺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多辑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清商曲辞》,少数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余首。
格调清新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行制多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
南朝民歌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爱情生活,所写之情极其真实,流自肺腑,颇为感人。
①以抒情为主,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改汉乐府民歌多长篇、多叙事的特点。每首诗歌集中写一点,不繁冗拖沓,明快而又含蓄。《子夜四时歌》咏唱了春风触动男女青年的春心,充满了天真、自然的情趣。
②长于委婉细腻的笔法,善于描写心理活动,将主人公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洲曲》真切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柔情似水,一往情深的形象。全诗整个画面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哀怨和深沉的信念,形象地揭示出女主人公复杂幽怨的内心世界。
③语言的运用清新自然,多用比兴、象征,充分利用汉语谐声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读曲歌》中,“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散”双关聚散之“散”,用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
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
《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这位女子思念心上人,想得神迷心痴,以至于在恍惚中似乎听到心上人断断续续的呼唤,便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想闻”、“虚应”的失常举止,把这位女子如痴如醉的情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女主人公盼君君不归,等书书不到,心情陷入无端的愁怅。“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他们的愁思像蓝天、湖水,无边无际,缠绵不绝。
《长干曲》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
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这首南朝民歌,在尺幅之间,便将一个风里来浪里去的弄潮儿写得栩栩如生。同时,也描绘出一幅江南风情画,是一篇动人的佳作。
《华山畿》(选一)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这首诗,列《华山畿》二十五篇之首。是说南朝宋少帝时,南徐(今镇江)的一个读书人,偶然见到了一位女子,从此相思成疾。以致于缠绵病死,遗言要葬在华山旁,他初见那女子的地方。于是素车白马,迤逦而行,到得山脚下,突然拉车的牛不肯走了,正是女子的家。女子出来,见了士子的棺木,没有悲伤,没有惊愕,很平静地说等一下。然后回屋,梳洗、沐浴,盛装而出,唱着这一阙歌。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而入,不再出来。至今当地老百姓仍称《华山畿》为“小梁祝”,小,并非是指故事长短,而可以理解为初具雏形的意思。此诗语句虽短,却余韵悠长。
《那呵滩》
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这是两首男女对唱的情歌。其一是女声,她在送别她的情郎时,希望她情郎的竹篙和摇橹折断,好让他不去扬州,让他们永远厮守在一起。传达出真切的情思和天真的愿望;其二是男声,说明他去扬州是应官府的差遣,不去是不行的,哪里能够中途回还?男子的对答,则表现出身不由己的遗憾和悲哀。
长干行·无名氏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
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这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南朝民歌多描写男女恋情,风流妩媚,即使有的篇什写到采桑织布等劳动,如“春日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采桑度》),也离不开男欢女爱。这首《长干行》也是情歌,不过,诗中的女子颇有一股飒爽英气,不似其他情歌中的女主人公那样缠绵;而采菱女驾舟出没于风浪中的画面,又颇具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在白浪滔滔的大江之上,一叶扁舟在浪尖上颠簸,在浪谷中滑行,仿佛随时都会被巨浪打翻,令旁观者心颤。而划船的女子却镇定自若。她说:“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逆浪”,即顶着浪头。她说自己是特意选了这么一个风急浪大的时候,顶着浪头来划船相邀的。言外之意:风平浪静,哪比得上此刻有意思呢?她非常自信地说:“菱舟不怕摇。”我这只小小的采菱船是不怕风浪摇晃的!说是“菱舟不怕摇,”实际上是女子夸说自己不畏风浪。女主人公并没有直接说她“相邀”的是何人,也没有说是何事使得她不畏风浪前来“相邀”,但是我们不难猜出这位采菱女是在约请她的情郎,为了和心上人相约,即使风再急,浪再高,又怎么能阻拦得了她呢!因此这里的一个“故”字既透露出水乡女子对江上风浪的偏爱以及对自己驾舟本领的信心,更可见出一个痴情女子欲与心上人约会的急切心情。
或许她的心上人曾关心地提醒过她:今天风浪太大了,你就不要驾舟前来。而这位女子却要心上人放宽心,她说:“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广陵潮在当时是很有名的,汉代枚乘在《七发》中曾专门描述它的壮观,说涨潮之时“波涌而云乱”,“状如奔马”,“声如雷鼓”,“遇者死,当者坏”。而这位采菱女却自豪地说:我家就在扬子江住,从小弄惯了广陵潮,眼下这点风浪何足惧也!——为了追逐幸福的爱情,她毫不畏惧地出没于风浪中。
这首诗情调活泼明快,语言质朴清新,不加雕琢而情境俱佳,三言两语,便点染出江南水乡女子独有的精干清灵,使一个风里来浪里去的痴情女子形象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南朝乐府》几乎全是民歌。
南朝乐府全部录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民歌约近500首,几乎全是民歌,其中《西洲曲》是南朝无名氏创作的乐府民歌,载于《玉台新咏》,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被称为南朝乐府民歌最高成就。南朝乐府收录诗歌格调清新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南朝乐府民歌,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统称为“吴声”与“西曲”,所收人的篇章也最为完备。“吴声”歌曲产生于江浙一带,以南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西曲”歌则产生于建业以西,即长江中游和汉水以西广大地区,以荆(湖北江陵)、郢(湖北宜昌)、樊(湖北襄樊)、邓(河南邓县)等都市为中心。
《南朝乐府》相关知识
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与汉乐府民歌的质朴和北朝乐府民歌的刚健迥然不同,以清新婉转、本色自然见称。《大子夜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二句,本来赞美的是《子夜歌》的曲调,其实也不妨引申为对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色的形象概括。这种特色的形成,和当时的经济生活、社会习俗、文学风尚乃至地理条件都是息息相关的。
南朝有不少文人喜欢创作乐府歌辞,作品数量比较多的有谢灵运、鲍照、沈约、王融、江淹、吴均、江总等人,帝王中则有梁武帝、简文帝、元帝父子和陈后主。其中鲍照卓然挺出,成就最高。
其他作家的作品,多属刻意拟古或模仿民歌,清新活泼者少,华丽绮靡者多。至于那些质木滞重的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更不足论。总之,南朝文人创作的乐府,成就不能和民歌等量齐观。
民歌的解释 [ballad;folk song]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 国家 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 独特 文化 一部分的歌曲 详细解释 民间文学的一种。 劳动 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 经过 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 动人 民的 思想 、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 强烈 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是各 民族 文艺中的一个 重要 组成部分。词语分解民的解释民 í 以劳动 群众 为主体的 社会 基本成员:人民。 民主 。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 权利 并履行公民 义务 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歌的解释歌 ē 唱:歌唱。 歌咏 。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妌 )(旧诗的一种体裁, 音节 、格律比较 自由 )。诗言志,歌咏言。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
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
扩展资料: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也许正因如此,“有人说这诗是若干短章的拼合,内容未必是完整统一的”。
但是余先生又说:“这话我却不敢信,因为诗的起讫都提到‘西洲’,中间也一再提到‘西洲’,分明首尾可以贯串,全篇必然是一个整体,且必然道着一个与西洲有关的故事。”可以说,如果《西洲曲》不是一个整体,那么所谓“《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便无从谈起。
因此,求得《西洲曲》诗意的完整而畅达的解释,便直接关乎其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对《西洲曲》这篇名作的“猜想”远未完成,而不仅仅是一个“诗无达诂”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5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