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2007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恪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作品目录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第一节 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
第二节 司马氏的夺权斗争
第三节 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第四节 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一节 从州郡领兵到罢州郡兵
第二节 分封诸王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一节 赵王伦废立
第二节 东莱刘伯根、王弥起兵
第三节 张昌起兵
第四节 李特起兵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一节 五胡次序
第二节 羯族
第三节 氐族
第四节 鲜卑(释黄须鲜卑奴与白虏)
第五节 卢水胡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一节 胡族的汉化
第二节 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朝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一节 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东北、西北与南方
第二节 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坞壁及桃花源)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第一节 梁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的灭亡
第二节 陈与南方蛮族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一节 北强南弱之形势
第二节 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战)
第三节 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一节 六镇含义及北魏的设防问题
第二节 北魏的兵
第三节 六镇起兵的原因
第四节 六镇兵的转手,北齐的建立
第五节 北齐的兵
第六节 杨隋、李唐非出自六镇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一节 北齐的鲜卑化
第二节 北齐的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代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一节 北周统治者宇文氏之由来
第二节 东西魏的形势,府兵制的创立
第三节 关陇本位政策与关陇集团的形成
第四节 周武帝、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第一节 南北社会的差异
第二节 南北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第一节 佛教之于中国(夷夏之辨)
第二节 佛教之于道教
第三节 佛教之于四声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评论
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
--冯友兰(《怀念陈寅恪先生》)
(陈先生)在司马光之后把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陈先生把敏感的观察力与缜密的思考力相结合,利用习见的史料,在政治、社会、民族、宗教、思想、文学等许多方面,发现别人从未注意到的联系与问题,人现象深入本质,作出新鲜而令人折服,出乎意想之外而又入乎意料之中的解释。
--周一良(《纪念陈寅恪先生》)
先生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
--季羡林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作者简介
陈寅恪(读音:chén yín kè,文化界、学术界中人则多数念”chén yín que”。),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北齐书》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这本书的内容特点。
1、以史为鉴。《北齐书》详记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也有很突出的借鉴意味。在原书17卷中记载了各族人民起义的事实。这些记载虽稍简略,却是研究东魏、北齐时期有关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这些史料在《北史》中多被删除,更可见其价值的珍贵。
2、记载丰富。通过《北齐书》,我们知道灌钢技术的发明在我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比欧洲的炼钢法要早上1000多年。在学术思想方面,书中记载了佛、道二教在当时的流传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的一些看法。
3、体例可取。追叙北齐建国前的史事,既可交待清楚北齐建国的历史起源,又可补充北魏晚期的历史事实,是很得史学要领的。这种写法创始于陈寿的《三国志》,魏收写《魏书》改造运用了这一方法。李百药把它运用于《北齐书》的撰写之中,体现了他历史见解的卓越。
4、叙事简要。李百药修史态度认真,下笔不苟,对于琐言碎语及一些荒诞不经的史实,作了大量删削,这是本书的一个很大优点。《北齐书》叙事简要,语言通俗,掺有很多当时的白话文。
5、封建糟粕。北齐书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丑事记载较多。北齐书之较多揭露性的记叙。对于北齐政权的建立,书中作了一些神异的描写,如写高洋出生前有赤光照室,出生时“鳞身、重踝”,即位时“京师获赤雀”等等,以此证明封建政权的建立是天命所归,这是书中最主要的糟粕所在。
6、部分失真。隋唐编写北齐史就相对地较少忌讳,同时也藉此证明周灭齐是所谓“有道伐无道”。
扩展资料
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 。
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
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 ,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
参考资料:-北齐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5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南北朝历史南北朝皇帝列表
下一篇: 南北朝名将南北朝有哪些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