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一说184~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350年中只有一段大一统(西晋)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与东吴并立)、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中国南部,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前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顺序如图:
想要理清顺序,并不困难。
我来详细解说一下,记住加黑的字体就行了: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撕逼大战开始了,这就是魏、蜀、吴。
结果大家都知道,曹操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赢了。
这就是魏。
结果魏国被大臣司马昭和他的儿子司马炎给干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篡权。
这就是司马氏组建的优秀政府——西晋。
稳定而又统一。
和谐而又美好。
和谐而又美好。
安静而又卓越。
有的同学问,真的么?
我就随口一说。
晋武帝司马炎死了,即位的就是问大臣“老百姓吃不上饭,为什么不吃肉糜”的晋惠帝。
很明显,智商有问题。
这家伙当皇帝,不被人玩儿都难。是的,晋惠帝让人当傀儡了,把持朝政的正是他的媳妇——贾南风。
结果发生了八王之乱。
五胡趁虚而入,中原混战,衣冠南渡。
西晋的臣民跑江南去了,建了个新都,这就是东晋。
呶,这就是南北朝的雏形啦。
呶,这就是南北朝的雏形啦。
划江而治。
南朝一直稳定。
北朝是一群夷狄。
说好听的,叫衣冠南渡,说难听的,就是让狗撵的。
南朝的顺序是:东晋-宋-齐-梁-陈
北朝可就麻烦了。
下面重点讲一下北朝的混乱局面。
衣冠南渡,霸道地占有北方的是五胡。
各种大屠杀,随手就屠杀几十万百姓,比牲口都不如。
史称五胡乱华。
的确是有能力跑的都跑南边去了,留下没能力跑的在北方受苦。
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冉魏、翟魏、西燕等等……你也用不着记五胡十六国的顺序,太乱太麻烦。
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冉魏、翟魏、西燕等等……你也用不着记五胡十六国的顺序,太乱太麻烦。
总之,不久后就被北魏统一了。
北魏内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被北齐篡了。
西魏被北周篡了。
最终,北周一统北方。
安定、和谐、美丽。
很厉害。
然后呢?
然后北周有个功臣,随国公、大司空,名叫杨忠。
你没听说过他,但你听说过他的蛾子。
他的蛾子叫杨坚。
杨坚的老婆是独孤皇后,独孤皇后是鲜卑贵族。
杨坚篡权闹了革命,这就是隋。
因为他觉得“随”这个字太随便了,改成“隋”。
隋朝建立的时候,陈朝还没灭呢。
杨坚同志的首要任务就是灭陈。
陈后主就是写《后庭花》的那个。
多说一句。
隋朝实质上到了隋二代杨广就亡了。
隋末乱世,
百废俱兴。
最终迎来了盛唐。
(原日本制的盛唐图不太准确,已删,现在放的是维基百科的唐朝地图)
以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个社会特征?
一、社会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秦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地主。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分裂,也不是绝对的。分裂背景下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魏、蜀、吴三国实现了局部范围的统一,十六国北朝时黄河流域曾先后出现过前秦、北魏和北周的三次统一,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为结束分裂混战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曹操、诸葛亮、祖逖、王猛、刘裕、北周武帝等都是为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分裂割据状态下,战乱频仍,各地交通阻隔,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严重破坏、商业经济的衰退是分裂割据带来的后果。但是在个别情况下,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三国鼎立时期,国家虽然分裂,但比起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战争已经大为减少,魏、蜀、吴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大力发展生产,南北人民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同时,在三国政治、外交舞台上,上演一幕幕历史活剧,充满了生机。总之,统一固然比分裂要好,但不能绝对化,对具体的情形要做具体的分析。
二、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
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和战,增进了双方的交往与了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迁居内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最后与汉族融合,提供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割据混战。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获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趁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纷纷迁居内地,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还先后建立起政权。如西晋末年,匈奴 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据有并州,建立了“汉”政权,羯族首领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十六国之中,除了前凉、西凉和北燕为汉族人建立以外,其他都由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建立。北朝中的所有政权,也都是迁居内地的西北、北部少数民族建立。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方的越族、西南地区的夷人,也都与内地封建王朝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的杂居相处,共同经历割据混战的苦难,各族人民之间增进了了解。民族界线越来越小,社会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北方表现得最为明显。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出现。当然,促进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因素很多,我们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他具有远见卓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积极地顺应这种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历史的进步。经过民族融合,许多以往的民族消失了。像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叱咤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到南北朝后期已经不见其名。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内地经济生活中增添了新的成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创立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为以后的中原王朝所沿用,这些都为下一个繁荣时代的来临创造了条件。
三、门阀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门阀士族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面貌。
门阀世族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的进一步发展。门阀世族统治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是这一时期除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之外的第三大特点。
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东晋和南朝前期,是门阀世族的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在北方豪门大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方的门阀世族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和庶族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不平等的条文规定,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那时,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庄园,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善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等。士族把特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世族门阀统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江南开发
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积、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而和闽江流域。江南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都有不小的发展,南方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打下了基础。
五、佛教盛行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穷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让痛苦的百姓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协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而儒家经学的迂腐没落,玄学又只能在士人中坐而清谈,民间的道教又往往成为农民组织的工具。多事动乱之秋,自己都感到世事无常,佛教很快就被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宣扬,用它来加强思想控制,维持统治秩序,正如刘宋文帝说只要百姓皈依佛教,“则吾生致太平,夫复何事!”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窖,南方修建寺院。佛教有较广泛的信徒,也出现了不少名僧。中亚和印度等南亚的哲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艺术成就以佛教、佛学为载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化,佛教盛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兴佛与反佛的斗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段历史比较复杂,又参杂着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考试一般极少考到或就考一些皮毛(东西不多,三国的官渡和赤壁深入人心不说,至于内政,最多可能会考曹魏的屯田制,东吴对江南的开发和第一次发现台湾,蜀汉诸葛亮对四川的进一步治理,晋朝基本不会说,这是语文课本的重头戏,反正很乱也很逗,重点是北魏的孝文帝汉化改革)。
如果你真心想弄清晰而非想应付考试,接下来的供个参考:
三国那段普及率高,但要弄请正史还是要严谨一点。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历史课本上居然没讲!我也挺醉的。。。曹魏对中国行政制度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九品中正制,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晋朝。与之同时的蜀汉和孙吴积极的地方只是经济建设,战事不断,中国的国力从未得到过最大发挥,看似荡气回肠的三国故事,却是由数万条人命堆积而成的。。。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但终归没能解决东汉以来豪族独霸一方的局面,哪怕晋朝统一天下,贵族和土豪势力仍是困扰司马氏政权的一大问题。再加上司马氏除了开国的司马炎在有点皇帝样子,接下来的统治者一个比一个逗,(*有一种说法司马家族的智商被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师两代人统统用完)西晋开国不久便是八王之乱(贵族势力强大,统治者孱弱的结果),史称永嘉之乱,宗室间互相蚕食,同时曹魏时期内迁的胡人也乘机制造混乱,相继称王称霸。后来长安被胡人占领,中央政府动迁至建康,然后就是更加苦逼的东晋。后来刘裕代晋为宋,之后齐、梁、陈相继更替,是为南朝。
北边就更了不得了,五胡十六国,后来终于北魏吞并了一些国家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北魏迁都洛阳后,搞汉化改革,却形成了汉化和反汉化两大阵营,爆发六镇之乱,北魏挂掉分裂为黄河两边的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也变成了北周。最后(好累啊。。。)北周灭了北齐,并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结果大臣杨坚不按套路出牌造反了,改国号为隋,终于灭掉了南边的陈朝,天下终于TMD统一了。
这段时间社会动荡,民族流动的厉害,佛教成为国民心灵鸡汤,知识分子大多不喜谈国事,放弃从政,玄学大兴,道家昌盛,炼丹术也发展得红红火火,于是一不小心便有了火药。文学上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数学和地理都有了不少的成就,圆周率啊,水经注啊都是那时候出来的,道理很简单,聪明人都不想做官,在家里玩玩弄弄研究寻找一下世间真理,反正也没有官兵来烦我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4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梁武帝与佛教如何评价南朝梁武帝萧衍?
下一篇: 572年4月12日北周权臣宇文护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