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是东魏权臣,自幼聪明过人,很是机灵,对政事颇有见解,对答入流深得其父高欢喜爱,因此从小便跟随其父在朝为政。高澄广纳贤人,惩治贪官,整顿制度使其迅速确定权威。文武双全的高澄在其父逝世后很快掌控东魏大权,可惜在登基之前便被杀害。
公元521年,高澄出生,为高欢正妻所出。不过十岁便因才智过人被其父立为渤海王世子,还独自出马招降高敖曹。遂次年,高澄便被高欢升官加爵,十二岁的高澄便迎娶东魏公主,且对政事十分敏感,被其父问起,分析的头头是道,因此高澄开始参与军事策划。
公元536年,年仅十五的高澄便进宫辅佐朝政,为京畿大都督。因年少有成便引起众老臣不服,但又看到他十分有气魄,问题处理的很是妥帖,均心悦诚服。
公元540年,为大将军的高澄,开始改善朝政不正风气,一是废除选官制度,以才能选官,广纳贤士,重用有才之人。二是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使得官场风气大有改善。还同意了货币和加强盐市管理。
公元547年,高澄接任其父之位(高欢此时过世),平定内乱,大破梁军,生擒西魏大将王思政。至高澄遇害前,使东魏吞并两淮、收复颍川。
公元549年,高澄被俘虏兰京等奴隶刺杀,年仅二十九岁,死在了受禅位之前。遂其弟高洋继位,年号为北齐,追封高澄为文襄皇帝。
高澄勒兵入宫
高澄的父亲高欢是东魏王朝的建立者,掌握着军政大权,在他逝世的时候便有其子高澄继承其位。当时东魏皇帝为孝静帝,自幼聪慧,是为文武双全的明君,高澄掌握朝政之权的时候十分忌讳这位帝王。
高澄便调任自己军中的参谋为中书侍郎,以此监控皇宫动向和孝静帝举动,不论什么事都向他报告。而高澄虽掌握东魏大权但对这位皇帝还是抱着忌讳心理,甚是不爽,时常与自己参谋的书信中以傻子称呼他。
一次孝静帝和高澄在猎场围猎,驾马狂奔,因而被都督劝告切勿这么快骑马,否则会使高澄生气的,再者孝静帝与高澄喝酒时,心生怨恨,向高澄埋怨道,自己虽为天子,却毫无自由,处处受限制,毫无意思,因而惹怒喝醉了的高澄,竟然让自己的大臣打了孝静帝三拳,愤然离去。
次日,高澄酒醒后便向孝静帝道歉,而经过数次被侮辱的孝静帝难以忍受,又担心其篡位便联合几位心腹密谋暗杀高澄。遂以修建花园之名打通至高澄住处的地下通道,但事情还没做好便被高澄内应发现,向高澄告之。
于是高澄随即勒兵入宫,当面质问孝静帝,述说着自己家族为东魏忠心耿耿,如今帝王却怀疑他的忠胆之心,于是将孝静帝的心腹全处死,将孝静帝软禁。
高澄烹杀侯景儿子
高澄从小便展露头角,在政治上颇有见解,在十二岁的时候,其父高欢便以政事问之,他均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因此被高欢定为未来接班人,细心培养。遂高澄在十五岁的时候便入朝为政,虽年少但做事破决断果敢,使朝中老臣均心悦诚服。
且说东魏帝王是又高澄之父所扶持的,这个国家的实际朝政掌握在高家手中,高澄广纳贤士,修改制度,改善朝政不良风气,整顿内治,受到一致好评。于公元546年,高欢重病,高澄迅速采取措施稳固自己在朝政之中的地位,听取其父建议,而此时朝中已有产生反叛之心的人,碍于高欢不敢肆意妄为。
次年高欢病逝,侯景叛变,先后投靠他国,而高澄则第一时间抓住了侯景家人为俘虏,并多次以此写信劝其投降,但均被侯景拒绝,而此时高澄并没有对其家人痛下杀手,而是继续留着他们的人命。
于是两年后,侯景占据建康,十分得意,而且认为自己此时占有江东,高澄必会与自己谈判并归还家人。但高澄此时却做了一件出乎人意料之事,便是烹杀侯景的儿子,将他大儿子的脸皮剥下来,后将其丢进锅里烹杀,表达的是侯景不要脸,接着把他其余四个儿子均阉割了,使其绝后。
高澄这个行为一是为了泄恨二是为了报复,再加上他善于用人,最终击溃侯景之军。
○高祖武皇帝十六
太清元年丁卯,公元五四七年
春,正月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
壬寅,荆州刺史庐陵威王续卒。以湘东王绎为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续素贪婪,临终,有启遣中录事参军谢宣融献金银器千馀件,上方知其富,因问宣融曰:"王之金尽此乎?"宣融曰:"此之谓多,安可加也!大王之过如日月之食,欲令陛下知之,故终而不隐。"上意乃解。
初,湘东王绎为荆州刺史,有微过,续代之,以状闻,自此二王不通书问。绎闻其死,入阁而跃,屟为之破。
丙午,东魏勃海献武王欢卒。欢性深密,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制驭军旅,法令严肃。听断明察,不可欺犯。擢人受任,在于得才,苟其所堪,无问厮养;有虚声无实者,皆不任用。雅尚俭素,刀剑鞍勒无金玉之饰。少能剧饮,自当大任,不过三爵。知人好士,全护勋旧;每获敌国尽节之臣,多不之罪。由是文武乐为之用。世子澄秘不发丧,唯行台左丞陈元康知之。
侯景自念已与高氏有隙,内不自安。辛亥,据河南叛,归于魏,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景诱执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怀朔暴显等。遣军士二百人载仗,暮入西兖州,欲袭取之。刺史邢子才觉之,掩捕,尽获之。因散檄东方诸州,各为之备,由是景不能取。
诸将皆以为景之叛由崔暹,澄不得已,欲杀暹以谢景。陈元康谏曰:"今虽四海未清,纲纪已定;若以数将在外,苟悦其心,枉杀无辜,亏废刑典,岂直上负天神,何以下安黎庶!晁错前事,愿公慎之。"澄乃止,遣司空韩轨督诸军讨景。
辛酉,上祀南郊,大赦;甲子,祀明堂。
二月,魏诏:"自今应宫刑者,直没官,勿刑。"
魏以开府仪同三司若于惠为司空,侯景为太傅、河南大行台、上谷公。
庚辰,景又遣其行台郎中丁和来,上表言:"臣与高澄有隙,请举函谷以东,瑕丘以西,豫、广、颍、荆、襄、兖、南兖、济、东豫、洛、阳、北荆、北扬等十三州内附,惟青、徐数州,仅须折简。且黄河以南,皆臣所职,易同反掌。若齐、宋一平,徐事燕、赵。"上召群臣廷议。尚书仆射谢举等皆曰:"顷岁与魏通和,边境无事,今纳其叛臣,窃谓非宜。"上曰:"虽然,得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岂宜胶柱!"
是岁,正月,乙卯,上梦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举朝称庆。旦,见中书舍人朱异,告之,旦曰:"吾为人少梦,若有梦,必实。"异曰:"此乃宇内混壹之兆也。"及丁和至,称景定计以正月乙卯,上愈神之。然意犹未决,尝独言:"我国家如金瓯,无一伤缺,今忽受景地,讵是事宜?脱致纷纭,悔之何及?"朱异揣知上意,对曰:"圣明御宇,南北归仰,正以事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分魏土之半以来,自非天诱其衷,人赞其谋,何以至此!若拒而不内,恐绝后来之望。此诚易见,愿陛下无疑。"上乃定议纳景。壬午,以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承制如邓禹故事。平西咨议参军周弘正,善占候,前此谓人曰:"国家数年后当有兵起。"及闻纳景,曰:"乱阶在此矣!"
丁亥,上耕藉田。
三月,庚子,上幸同泰寺,舍身如大通故事。
甲辰,遣司州刺史羊鸦仁督兖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将兵三万趣悬瓠,运粮食应接侯景。
魏大赦。东魏高澄虑诸州有变,乃自出巡抚。留段韶守晋阳,委以军事;以丞相功曹赵彦深为大行台都官郎中。使陈元康豫作丞相欢条教数十纸付韶及彦深,在后以次行之。临发,握彦深手泣曰:"以母、弟相托,幸明此心!"夏,四月,壬申,澄入朝于邺。东魏主与之宴,澄起舞,识者知其不终。
丙子,群臣奉赎。丁亥,上还宫,大赦,改元,如大通故事。
甲午,东魏遣兼散骑常侍李系来聘。系,绘之弟也。
五月,丁酉朔,东魏大赦。
戊戌,东魏以襄城王旭为太尉。高澄遣武卫将军元柱等将数万众昼夜兼行以袭侯景,遇景于颍川北,柱等大败。景以羊鸦仁等军犹未至,乃退保颍川。
甲辰,东魏以开府仪同三司库狄干为太师,录尚书事孙腾为太傅,汾州刺史贺拔仁为太保,司徒高隆之录尚书事,司空韩轨为司徒,青州刺史尉景为大司马,领军将军可朱浑道元为司空,仆射高洋为尚书令、领中书监,徐州刺史慕容绍宗为尚书左仆射,高阳王斌为右仆射。戊午,尉景卒。
韩轨等围侯景于颍川。景惧,割东荆、北兖州、鲁阳、长社四城赂魏以求救。尚书左仆射于谨曰:"景少习兵,奸诈难测,不如厚其爵位以观其变,未可遣兵也。"荆州刺史王思政以为:"若不因机进取,后悔无及。"即以荆州步骑万馀从鲁阳关向阳翟。丞相泰闻之,加景大将军兼尚书令,遣太尉李弼、仪同三司赵贵将兵一万赴颍川。
景恐上责之,遣中兵参军柳?开奉启于上,以为:"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关中,自救目前。臣既不安于高氏,岂见容于宇文!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图为国,愿不赐咎!臣获其力,不容即弃,今以四州之地为饵敌之资,已令宇文遣人入守。自豫州以东,齐海以西,悉臣控压;见有之地,尽归圣朝,悬瓠、项城、徐州、南兖,事须迎纳。愿陛下速敕境上,各置重兵,与臣影响,不使差互!"上报之曰:"大夫出境,尚有所专;况始创奇谋,将建大业,理须适事而行,随方以应。卿诚心有本,何假词费!"
魏以开府仪同三司独孤信为大司马。
六月,戊辰,以鄱阳王范为征北将军,总督汉北征讨诸军事,击穰城。
东魏韩轨等围颍川,闻魏李弼、赵贵等将至,己巳,引兵还邺。侯景欲因会执弼与贵,夺其军;贵疑之,不往。贵欲诱景入营而执之,弼止之。羊鸦仁遣长史邓鸿将兵至汝水,弼引兵还长安。王思政入据颍川。景阳称略地,引军出屯悬瓠。
景复乞兵于魏,丞相泰使同轨防主韦法保及都督贺兰愿德等将兵助之。大行台左丞蓝田王悦言于泰曰:"侯景之于高欢,始敦乡党之情,终定君臣之契,任居上将,位重台司;今欢始死,景遽外叛,盖所图甚大,终不为人下故也。且彼能背德于高氏,岂肯尽节于朝廷!今益之以势,援之以兵,窃恐朝廷贻笑将来也。"泰乃召景入朝。
景阴谋叛魏,事计未成,厚抚韦法保等,冀为己用,外示亲密无猜间,每往来诸军间,侍从至少,魏军中名将,皆身自造诣。同轨防长史裴宽谓法保曰:"侯景狡诈,必不肯入关,欲托款于公,恐未可信。若伏兵斩之,此亦一时之功也。如其不尔,即应深为之防,不得信其诳诱,自贻后悔。"法保深然之,不敢图景,但自为备而已;寻辞还所镇。王思政亦觉其诈,密召贺兰愿德等还,分布诸军,据景七州、十二镇。景果辞不入朝,遗丞相泰书曰:"吾耻与高澄雁行,安能比肩大弟!"泰乃遣行台郎中赵士宪悉召前后所遣诸军援景者。景遂决意来降。魏将任约以所部千馀人降于景。
泰以所授景使持节、太傅、大将军、兼尚书令、河南大行台、都督河南诸军事回授王思政,思政并让不受;频使敦谕,唯受都督河南诸军事。
高澄将如晋阳,以弟洋为京畿大都督,留守于邺,使黄门侍郎高德政佐之。德政,颢之子也。丁丑,澄还晋阳,始发丧。
秋,七月,魏长乐武烈公若于惠卒。
丁酉,东魏主为丞相欢举哀,服缌縗,凶礼依汉霍光故事,赠相国、齐王,备九锡殊礼。戊戌,以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勃海王;澄启辞爵位。壬寅,诏太原公洋摄理军国,遣中使敦谕澄。
庚申,羊鸦仁入悬瓠城。甲子,诏更以悬瓠为豫州,寿春为南豫州,改合肥为合州。以鸦仁为司、豫二州刺史,镇县瓠;西阳太守羊思达为殷州刺史,镇项城。
八月,乙丑,下诏大举伐东魏。遣南豫州刺史贞阳侯渊明、南兖州刺史南康王会理分督诸将。渊明,懿之子;会理,绩之子也。始,上欲以鄱阳王范为元帅;朱异取急在外,闻之,遽入曰:"鄱阳雄豪盖世,得人死力,然所至残暴,非吊民之材。且陛下昔登北顾亭以望,谓江右有反气,骨肉为戎首。今日之事,尤宜详择。"上默然,曰:"会理何如?"对曰:"陛下得之矣。"会理懦而无谋,所乘襻舆,施板屋,冠以牛皮。上闻,不悦。贞阳侯渊明时镇寿阳,屡请行,上许之。会理自以皇孙,复为都督,自渊明已下,殆不对接。渊明与诸将密告朱异,追会理还,遂以渊明为都督。
辛未,高澄入朝于邺,固辞大丞相;诏为大将军如故,馀如前命。
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戊子,武州刺史萧弄璋攻东魏碛泉、吕梁二戍,拔之。
或告东魏大将军澄云:"侯景有北归之志。"会景将蔡道遵北归,言"景颇知悔过"。景母及妻子皆在邺,澄乃以书谕之,语以阖门无恙,若还,许以豫州刺史终其身,还其宠妻、爱子,所部文武,更不追摄。景使王伟复书曰:"今已引二邦,扬旌北讨,熊豹齐奋,克复中原,幸自取之,何劳恩赐!昔王陵附汉,母在不归,太上囚楚,乞羹自若,矧伊妻子,而可介意!脱谓诛之有益,欲止不能,杀之无损,徒复坑戮,家累在君,何关仆也!"
戊子,诏以景录行台尚书事。
东魏静帝,美容仪,旅力过人,能挟石师子逾宫墙,射无不中;好文学,从容沉雅。时人以为有孝文风烈,大将军澄深忌之。
始,献武王自病逐君之丑,事静帝礼甚恭,事无大小必以闻,可否听旨。每侍宴,俯伏上寿;帝设法会,乘辇行香,欢执香炉步从,鞠躬屏气,承望颜色,故其下奉帝莫敢不恭。
及澄当国,倨慢顿甚,使中书黄门郎崔季舒察帝动静,小大皆令季舒知之。澄与季舒书曰:"痴人比复何似?痴势小差未?宜用心检校。"帝尝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曰:"天子勿走马,大将军嗔!"澄尝侍饮酒,举大觞属帝曰:"臣澄劝陛下酒。"帝不胜忿,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生为!"澄怒曰:"朕,朕,狗脚朕!"使崔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入劳帝。帝亦谢焉,赐季舒绢百匹。
帝不堪忧辱,咏谢灵运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常侍、侍讲颍川荀济知帝意,乃与祠部郎中元瑾、长秋卿刘思逸、华山王大器、淮南王宣洪、济北王徽等谋诛澄。大器,鸷之子也。帝谬为敕问济曰:"欲以何日开讲?"乃诈于宫中作土山,开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门,门者觉地下响,以告澄。澄勒兵入宫,见帝,不拜而坐,曰:"陛下何意反?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嫔辈所为。"欲杀胡夫人及李嫔。帝正色曰:"自古唯闻臣反君,不闻君反臣。王自欲反,何乃责我!我杀王则社稷安,不杀则灭亡无日,我身且不暇惜,况于妃嫔!必欲弑逆,缓速在王!"澄乃下床叩头,大啼谢罪。于是酣饮,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于含章堂。壬辰,烹济等于市。
初,济少居江东,博学能文。与上有布衣之旧,知上有大志,然负气不服,常谓人曰:"会于盾鼻上磨墨檄之。"上甚不平。及即位,或荐之于上,上曰:"人虽有才,乱俗好反,不可用也。"济上书谏上崇信佛法、为塔寺奢费,上大怒,欲集朝众斩之;朱异密告之,济逃奔东魏。澄为中书监,欲用济为侍读,献武王曰:"我爱济,欲全之,故不用济。济入宫,必败。"澄固请,乃许之。及败,侍中杨遵彦谓之曰:"衰暮何苦复尔?"济曰:"壮气在耳!"因下辨曰:"自伤年纪摧颓,功名不立,故欲挟天子,诛权臣。"澄欲宥其死,亲问之曰:"荀公何意反?"济曰:"奉诏诛高澄,何谓反!"有司以济老病,鹿车载诣东市,并焚之。
澄疑咨议温子升知瑾等谋,方使之作献武王碑,既成,饿于晋阳狱,食弊襦而死。弃尸路隅,没其家口,太尉长史宋游道收葬之。澄谓游道曰:"吾近书与京师诸贵,论及朝士,以卿僻于朋党,将为一病。今乃知卿真是重故旧、尚节义之人,天下人代卿怖者,是不知吾心也。"九月,辛丑,澄还晋阳。
上命萧渊明堰泗水于寒山以灌彭城,俟得彭城,乃进军与侯景掎角。癸卯,渊明军于寒山,去彭城十八里,断流立堰。侍中羊侃监作堰,再旬而成。东魏徐州刺史太原王则婴城固守,侃劝渊明乘水攻彭城,不从。诸将与渊明议军事,渊明不能对,但云"临时制宜"。
冬,十一月,魏丞相泰从魏主狩于歧阳。
东魏大将军澄使大都督高岳救彭城,欲以金门郡公潘乐为副。陈元康曰:"乐缓于机变,不如慕容绍宗;且先王之命也。公但推赤心于斯人,景不足忧也。"时绍宗在外,澄欲召见之,恐其惊叛;元康曰:"绍宗知元康特蒙顾待,新使人来饷金;元康欲安其意,受之而厚答其书,保无异也。"乙酉,以绍宗为东南道行台,与岳、乐偕行。初,景闻韩轨来,曰:"啖猪肠儿何能为!"闻高岳来,曰:"兵精人凡。"诸将无不为所轻者。及闻绍宗来,叩鞍有惧色,曰:"谁教鲜卑儿解遣绍宗来!若然,高王定未死邪?"
澄以廷尉卿杜弼为军司,摄行台左丞,临发,问以政事之要、可为戒者,使录一二条。弼请口陈之,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惧,苟二事不失,自然尽美。"澄大悦,曰:"言虽不多,于理甚要。"
绍宗帅众十万据橐驼岘。羊侃劝贞阳侯渊明乘其远来击之,不从,旦日,又劝出战,亦不从;侃乃帅所领出屯堰上。
丙午,绍宗至城下,引步骑万人攻潼州刺史郭凤营,矢下如雨。渊明醉,不能起,命诸将救之,皆不敢出。北兖州刺史胡贵孙谓谯州刺史赵伯超曰:"吾属将兵而来,本欲何为,今遇敌而不战乎?"伯超不能对。贵孙独帅麾下与东魏战,斩首二百级。伯超拥众数千不敢救,谓其下曰:"虏盛如此,与战必败,不如全军早归,可以免罪。"皆曰:"善!"遂遁还。
初,侯景常戒梁人曰:"逐北勿过二里。"绍宗将战,以梁人轻悍,恐其众不能支,一一引将卒谓之曰:"我当阳退,误吴儿使前,尔击其背。"东魏兵实败走,梁人不用景言,乘胜深入。魏将卒以绍宗之言为信,争共掩击之,梁兵大败,贞阳侯渊明及胡贵孙、赵伯超等皆为东魏所虏,失亡士卒数万人。羊侃结陈徐还。
上方昼寝,宦者张僧胤白朱异启事,上骇之,遽起升舆,至文德殿阁。异曰:"寒山失律。"上闻之,恍然将坠床。僧胤扶而就坐,乃叹曰:"吾得无复为晋家乎!"
郭凤退保潼州,慕容绍宗进围之。十二月,甲子朔,凤弃城走。
东魏使军司杜弼作檄移梁朝曰:"皇家垂统,光配彼天,唯彼吴、越,独阻声教。元首怀止戈之心,上宰薄兵车之命,遂解絷南冠,喻以好睦。虽嘉谋长算,爰自我始,罢战息民,彼获其利。侯景竖子,自生猜贰,远托关、陇,依凭奸伪,逆主定君臣之分,伪相结兄弟之亲,岂曰无恩,终成难养,俄而易虑,亲寻干戈。衅暴恶盈,侧首无托,以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寓之地,甘辞卑礼,进孰图身,诡言浮说,抑可知矣。而伪朝大小,幸灾忘义,主荒于上,臣蔽于下,连结奸恶,断绝邻好,征兵保境,纵盗侵国。盖物无定方,事无定势,或乘利而受害,或因得而更失。是以吴侵齐境,遂得句践之师,赵纳韩地,终有长平之役。矧乃鞭挞疲民,侵轶徐部,筑垒拥川,舍舟徼利。是以援枹秉麾之将,拔距投石之士,含怒作色,如赴私仇。彼连营拥众,依山傍水,举螳〈虫良〉之斧,被蛣蜣之甲,当穷辙以待轮,坐积薪而候燎。及锋刃暂交,埃尘且接,已亡戟弃戈,土崩瓦解,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异姓,缧绁相望。曲直既殊,强弱不等,获一人而失一国,见黄雀而忘深穽,智者所不为,仁者所不向。诚既往之难逮,犹将来之可追。侯景以鄙俚之夫,遭风云之会,位班三事,邑启万家,揣身量分,久当止足。而周章向背,离披不已,夫岂徒然,意亦可见。彼乃授之以利器,诲之以慢藏,使其势得容奸,时堪乘便。今见南风不竞,天亡有征,老贼奸谋,将复作矣。然推坚强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计其虽非孙、吴猛将,燕、赵精兵,犹是久涉行陈,曾习军旅,岂同剽轻之师,不比危脆之众。拒此则作气不足,攻彼则为势有馀,终恐尾大于身,踵粗于股,倔强不掉,狼戾难驯。呼之则反速而衅小,不征则叛迟而祸大。会应遥望廷尉,不肯为臣,自据淮南,亦欲称帝。但恐楚国亡猨,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扬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雾露之中。彼梁主,操行无闻,轻险有素,射雀论功,荡舟称力,年既老矣,耄又及之,政散民流,礼崩乐坏。加以用舍乖方,废立失所,矫情动俗,饰智惊愚,毒螫满怀,妄敦戒业,躁竞盈胸,谬治清净。灾异降于上,怨讟兴于下,人人厌苦,家家思乱,履霜有渐,坚冰且至。传险躁之风俗,任轻薄之子孙。朋党路开,兵权在外。必将祸生骨肉,衅起腹心,强弩冲城,长戈指阙;徒探雀鷇,无救府藏之虚,空请熊蹯,讵延晷刻之命。外崩中溃,今实其时。鹬蚌相持,我乘其弊。方使骏骑追风,精甲辉日,四七并列,百万为群,以转石之形,为破竹之势。当使钟山渡江,青盖入洛,荆棘生于建业之宫,糜鹿游于姑苏之馆。但恐革车之所〈马蔺〉轹,剑骑之所蹂践,杞梓于焉倾折,竹箭以此摧残。若吴之王孙,蜀之公子,归款军门,委命下吏,当即授客卿之秩,特加骠骑之号。凡百君子,勉求多福。"其后梁室祸败,皆如弼言。
侯景围谯城,不下。退攻城父,拔之。壬申,遣其行台左丞王伟等诣建康说上曰:"邺中文武合谋,召臣共讨高澄。事泄,澄幽元善见于金墉,杀诸元六十馀人。河北物情,俱念其主,请立元氏一人以从人望,如此,则陛下有继绝之名,臣景有立功之效。河之南北,为圣朝之邾、莒;国之男女,为大梁之臣妾。"上以为然,乙亥,下诏以太子舍人元贞为咸阳王,资以兵力,使还北主魏,须渡江,许即位,仪卫以乘舆之副给之。贞,树之子也。
萧渊明至邺,东魏主升阊阖门受俘,让而释之,送于晋阳,大将军澄待之甚厚。
慕容绍宗引军击侯景,景辎重数千两,马数千匹,士卒四万人,退保涡阳。绍宗士卒十万,旗甲耀日,鸣鼓长驱而进。景使谓之曰:"公等为欲送客,为欲定雌雄邪?"绍宗曰:"欲与公决胜负。"遂顺风布陈。景闭垒,俟风止乃出。绍宗曰:"侯景多诡计,好乘人背。"使备之,果如其言。景命战士皆被短甲,执短刀,入东魏陈,但低视,斫人胫马足。东魏兵遂败,绍宗坠马,仪同三司刘丰生被伤,显州刺史张遵业为景所擒。
绍宗、丰生俱奔谯城,裨将斛律光、张恃显尤之,绍宗曰:"吾战多矣,未见如景之难克者也。君辈试犯之!"光等被甲将出,绍宗戒之曰:"勿渡涡水。"二人军于水北,光轻骑射之。景临涡水谓光曰:"尔求勋而来,我惧死而去。我,汝之父友,何为射我?汝岂自解不渡水南?慕容绍宗教汝也!"光无以应。景使其徒田迁射光马,洞胸;光易马隐树,又中之,退入于军。景擒恃显,既而舍之。光走入谯城,绍宗曰:"今定何如,而尤我也!"光,金之子也。
开府仪同三司段韶夹涡而军,潜于上风纵火,景帅骑入水,出而却走,草湿,火不复然。魏岐州久经丧乱,刺史郑穆初到,有户三千,穆抚循安集,数年之间,至四万馀户,考绩为诸州之最;丞相泰擢穆为京兆尹。
侯景与东魏慕容绍宗相持数月,景食尽,司马世云降于绍宗。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从狗子到将军侯景,羯族,字万景,北魏时怀朔镇人。侯景自小身上就有股桀骜不驯的劲头,喜好骑射,虽因右脚长有肉瘤而走路不稳,但还是被高欢军队的人看上。大通二年二月,枭雄尔朱荣发兵洛阳诛杀胡太后,夺取了北魏的军政大权,侯景见尔朱荣势大立即前往投奔,很快就得到尔朱荣的重用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九月,尔朱荣领兵进京意图谋反,不想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诛杀。尔朱荣一死,他的部属高欢立即落井下石消灭了他的家族势力,侯景也跟着跑到了高欢阵营。不久,孝武帝元_与高欢争权,元_出洛阳到长安投奔了宇文泰,高欢则另立新君。自此,北魏分裂成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高欢集中兵力对付宇文泰,把河南一地交给侯景经营。河南地处中原,沃野千里,几年时间侯景就扎稳脚跟,河南俨然成为一个独立于东魏之外的王国
养虎为患对于高欢,侯景还有所忌惮,但对于他的儿子高澄,侯景根本不放在眼里。高欢一死,侯景就在河南叛乱向西魏投降。高澄随即派出大军征讨,侯景见高澄来势凶猛又转而向萧衍求救,表示愿意倾河南之地归附梁朝,以图借梁朝兵力消灭高澄。一接到侯景的降书,萧衍高兴地夜不能寐,以为自己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侯景的请求。萧衍封侯景为河南王,并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等人给侯景送去粮草。不久,萧衍又命贞阳侯萧渊明出兵10万救援侯景。但萧渊明的军队,根本不是东魏军队的对手,主将萧渊明也被生擒。侯景一看援军指望不上,就在涡阳一战中破釜沉舟与敌军进行肉搏战。最终侯景还是战败,3万军队被打得只剩下800人,侯景带着这些残兵败将逃到了寿阳
但侯景哪是闲得住的人,一到寿阳他就寻找着各种机会以图东山再起。太清二年二月,东魏和梁朝进行停战谈判,侯景害怕自己成了砝码,就想试探一下萧衍的态度。他命人伪造了一封东魏给梁朝的信函,说东魏愿意以贞阳侯萧渊明交换侯景。萧衍接到信后,不知有诈就回信说:你们早上把萧渊明送回来,我晚上就把侯景送给你们
侯景看到信,肺都要气炸了,狠狠地骂了一句:这老家伙的心肠如此恶毒!侯景的谋士王伟趁机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来做一件大事,就看大王怎么决断
死了心的侯景开始暗地里招兵买马,但作战还得储备充足的军械物资,侯景就向萧衍提出要求。而此时的萧衍还蒙在鼓里,尽力地满足侯景。甚至侯景请求让京城的工匠到寿阳打造兵器,也没引起萧衍的怀疑,马上把工匠派去。为壮大谋反的力量,侯景派使者去游说司州刺史羊鸦仁和自己一起造反,却被羊鸦仁拒绝,羊鸦仁还把侯景派来的使者押送到京城。萧衍的宠臣朱异却不以为然:就凭他那几百号人,能把天翻个过?萧衍听信了朱异的话,就把抓来的使者放了。侯景见萧衍这样麻木,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他给萧衍上表:我从来忠实于你,羊鸦仁却污蔑我谋反,应当予以诛杀!萧衍为表示安抚,给了侯景许多赏赐
直捣建康城太清二年七月,侯景打出讨杀宠臣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匿、太子右卫率陆验等人的旗号,宣布发兵建康城。在讨杀檄文中侯景这样说:朱异等人奸佞骄贪、欺君罔上,早已为人民所痛恨,因此我们号召天下的有志之士都加入我们的队伍,清除皇帝身边的奸佞
为了赢得人心,侯景严令他的军队遵守军纪,并不得有扰民的行为。而一些皇室成员和地方势力早已对朱异等人深恶痛绝,侯景的作为刚好与他们相合,所以不少人都给予支持。身居内宫的萧衍只知吃斋念佛,听到侯景谋反的消息竟嗤之以鼻:让他折腾着,看我不折一根竹鞭抽他
说完就任命儿子邵陵王萧纶领兵讨伐。这时的侯景兵力薄弱,哪是来势凶猛的梁军对手,于是他就采纳了谋士王伟的意见,以出城狩猎的名义放弃了寿阳,率领轻装备的骑兵直往建康城杀去。十月,侯景兵至历阳,历阳太守庄铁投降,还建议侯景要趁着国家久无战乱、人民已不习惯战争的时机,快速出兵占领建康,如此才能不给朝廷喘息机会以成大事
历阳失守,萧衍马上召集群臣商议,都官尚书羊侃建议扼守长江天险、阻止侯景过江,然后派萧纶袭击寿阳,这样侯景背腹受敌自然就土崩瓦解。但朱异却认为侯景根本没胆量过江,萧衍则把朱异的话视若神明,就把羊侃的正确意见给挡了回去,任命临贺王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驻守长江。萧正德一上任不加强防守,还偷偷地征集了几十条大船准备给侯景渡江用。萧正德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侯景早在起兵之前,就密会了萧正德要求他在建康城做内应,并许诺事成之后拥戴他做皇帝。这位当初被萧衍废黜的太子看到又有做皇帝的希望,就满口答应下来
有萧正德做内应,侯景很顺利地跨过长江,但是在建康城下却遭遇了顽强抵后侯景时代侯景立萧衍的儿子萧纲为帝后,牢牢掌控梁朝的军政大权,并出兵占领了三吴地区。大宝元年,侯景自命为相国、汉王,接着又废杀了皇帝萧纲和太子萧大器,建立汉国自称皇帝。湘东王萧绎闻知侯景害死了皇帝和太子,派梁江州刺史王僧辩、东扬州刺史陈霸先出兵征讨侯景。梁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建康城外,双方展开厮杀,侯景见不能取胜就带着100多名部属逃往吴郡。途中,跟随侯景左右的羊侃之子羊_,因憎恨侯景霸占他妹妹为妾,就趁着侯景睡着之时命令水手掉转船头折返京口。侯景醒来后勃然大怒,羊_则指着侯景的鼻子说:今天是拿你命的时候!说完,就用长矛刺穿了侯景的心窝。始作俑者亡,这场长达四年的变乱就此结束。抗。久攻不下,侯景就引玄武湖水淹城,还是未能攻破梁军的防线。这时,谋士王伟出了一个主意:用假和解的方式麻痹敌人,也可以给我们时间休整军队、补充粮草。侯景就向萧衍求和,双方在太清三年二月达成停战协议。萧衍还真以为侯景就此罢战,放松了警惕。不想10几天之后,侯景突然发起猛攻,措手不及的梁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历经130多天的围城之战就此结束,而建康军民为这场战争付出了10余万条生命
就在侯景攻破建康城的当晚,守在台城西北角的永安侯萧确见无法抵抗,就跑回宫给萧衍报告:城池已失守!萧衍躺着动也没动,有气无力地说:还能不能打!萧确回道:不能了!萧衍仰天长叹了一声:事已至此,你赶快逃吧!不久,侯景就进了城,命人将萧衍和太子萧纲幽禁起来。但侯景心里明白,以自己如今的实力尚不足以立国称帝,而萧正德是被废黜的太子,立他为帝必遭天下人反对,于是太子萧纲就成了侯景理想的傀儡,可怜可悲的萧正德则被无情地抛弃
被幽禁在冷宫的萧衍,身边不仅没有一个侍从,供应的食物也一天天的减少以致断绝。太清三年五月,忧愤成疾、已多日滴水未进的萧衍想讨一碗蜜水喝,可呼唤了几声都没有人理睬,最后萧衍发出了嗬嗬!两声,一命呜呼。可能没有人知道,这个以佛教徒自居的皇帝,想以此表达什么。但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他的死而停止,侯景在给他办完隆重的葬礼后,立太子萧纲为帝,是为简文帝。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4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陈庆之七千铁骑北伐百万敌军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