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熙二年(265)四月,司马昭中风而亡,他的儿子,三十一岁的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丞相职位和晋王的封号,同时还获得了司马家族对曹魏朝廷的控制权。这时曹氏家族创建的魏国,已经完全被司马家族掌握,就像当年曹操掌控汉室江山一样。
据说司马炎的头发长得垂到地上,而普通人能留到腰际也就很不错了;而且他站立的时候,不用弯腰两只手垂下来就能摸到膝盖以下,因此当时人们认为司马炎有异相,必为帝王。
司马炎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他继晋王位后没几天,便催着魏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曹奂让位。群臣中绝大部分人都站在司马炎这边,一致要求曹奂禅位,剩下的一小部分大臣则沉默不语,他们虽然良心受到谴责,但还是认为性命和官禄更加要紧。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十九岁的曹奂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这情形竟然和当年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逼汉献帝让位时差不多。只不过司马炎比当年的曹丕表现得更加露骨,他直接指着曹奂的鼻子说:“你是个无能之辈,应当把江山让给有德有才的人,那个人就是我。”
不怕死的人还是有的。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是满朝文武中唯一一个肯替也敢替曹奂说话的人,这注定了他将在三国历史的最后一页留下浓重的一笔。此人叫作张节,官居黄门侍郎。黄门侍郎的工作是为皇帝传达诏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如果皇帝能够执掌政权的话,黄门侍郎当然是一个很有权威的职位。但现在的皇帝曹奂如同寄人篱下之狗,张节的这个官位自然也就算不了什么。
虽然人微言轻,并且人单势孤,但张节仍然毫不畏惧地朝着司马炎厉声喝道:“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要让与他人?”
司马炎认为自己能够以理服人,而且他确实相信自己占着天大的理。他把这两个天大理由向张节摆了出来。
第一,此社稷本来是汉朝的社稷。既然曹操和曹丕父子两个能篡夺汉室正统,我为什么不能再从曹家手中接过来?
第二,现在曹魏的天下是靠我司马家族三世经营得来的。如果没有我们,曹魏可能已经让吴国和蜀国瓜分了。现在曹魏国这么强大,那是我司马家族的功劳,我当然有权利拿来享受。
张节冷笑:“不是你司马家的人为曹魏打下了天下,而是曹魏养活了你司马家的人,给了你们建功立业的机会,给了你们荣华富贵。现在你却要逼皇上禅位,你就是篡国之贼!”
司马炎当时被骂得哑口无言。文斗不行那就武斗,司马炎立刻叫来士兵,就在大殿之上,当着曹奂的面乱棍打死张节,然后扬长而去。
张节的鲜血,迸溅在陛台和殿柱之下,曹奂被眼前的惨象吓得浑身发抖。但张节的死多少让他有了一点点的胆气。在司马炎走出大殿之后,曹奂仗着胆子请求群臣的支持:“你们吃的是我曹家的饭,领的是我曹家的工资,你们的祖辈也曾是我曹家的功臣,难道你们真的愿意江山改姓,成为贰臣吗?”
大臣们都低下了头,大殿里一片安静。曹奂这时才感觉到什么是众叛亲离,但更狠的还在后头。
司马炎的心腹贾充“呛”的一声拔出剑来,指着曹奂喝道:“你难道想学曹髦吗?”
贾充这个人在三国的历史里太有名了。他因两次在平息曹氏旧臣的反叛中战功卓著而被三世专权的司马家族重用,而他做过的最出名的事就是弑杀魏帝曹髦。
公元260 年,魏帝曹髦嚷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著名口号之后,带着宫中的童仆、太监鼓噪而出,欲凭这几百乌合之众,发动政变,重夺皇权。曹髦这一举动还真吓住了不少人,司马昭派弟弟司马伷带兵入宫,立刻被曹髦赶走;屯骑校尉司马宙带兵阻拦,但在曹帝左右的人齐声吆喝下,也被吓退。眼看曹髦已经带着人出了皇宫南大门,贾充急忙亲自带着兵士数千人前来迎战。
曹髦坐在马车上挥动着宝剑厉声喝喊:“我是天子,你们跟我打仗是要谋反吗?”贾充手下众人听到皇帝怒喝,哪个敢有胆子跟皇上开打,也准备拔腿逃跑。贾充急了,大声喊道:“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等什么?”这句话立刻稳住了军心。太子舍人成济深受激励,一马当先,上前一枪刺死曹髦。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十四岁的曹奂为傀儡皇帝。至此,曹魏政权及其支持者们再也无力也无胆反抗司马家族了。
贾充曾劝司马昭不要违反礼制而废长立少,立挺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太子。所以司马炎继位做了晋王以后由衷地感激贾充,任命贾充为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奂当然知道贾充是个什么人物,杀皇帝的事他已经做过一次了,再做一次大概也不会介意,所以当贾充的利剑指向自己的咽喉时,他崩溃了,用颤抖的声音命令太常院立刻去南郊筑受禅坛,坛成后禅让皇位。
司马炎如愿以偿,于咸熙二年(266)十二月,继帝位,建晋朝。魏帝曹奂跪于坛下,接受了司马炎的封号陈留王,于司马炎称帝的当日便起程离开洛阳,以后非宣诏不许入京。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地肃杀一片。曹奂走出洛阳的城门之后,回首凝望,泪眼蒙蒙。
摘自《遥远的帝国:两晋十六国风云录》
是。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被封为晋王太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在三国之中,虽然曹魏是最强大的一方,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曹魏灭亡的结局。对于曹魏的灭亡,自然是拜司马懿家族所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司马懿家族来说,之所以能取代曹氏,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努力,这才达成了建立西晋的目标。在笔者看来,曹魏的灭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或者称之为三部曲。其中,高平陵之变为开始,灭蜀之战为终章。?
第一步:高平陵之变
在高平陵之变前,没人可以看出司马懿会篡夺大权。但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取代曹氏的倾向,则是越来越明显了。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面对司马懿的突然发难,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结果,在司马懿的承诺下,曹爽放弃了抵抗,也即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背景下,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在高平陵之变后,伴随着曹爽势力的清除,司马懿得以执掌曹魏大权。当然,这距离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显然还有比较遥远的距离。况且,司马懿当时已经70多岁了。所以,对于司马懿来说,不仅没有像曹操一样称王,甚至连丞相一职都不愿意接受。在司马懿看来,取代曹魏的过程,自然需要司马师等人来完成了。
第二步:平定淮南三叛
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主要是掌握曹魏朝廷的大权,以及基本上控制了曹魏西线的兵权。这是因为司马懿长期镇守雍凉地区,抵抗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不过,对于曹魏东线的将士,却不是司马懿的心腹。因此,对于淮南三叛的发起者,主要是曹魏东线的将领。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篡夺大权,使得掌握曹魏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第三步:魏灭蜀之战
最后,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在发动魏灭蜀之战前,司马昭弑杀了曹髦这位皇帝。虽然司马昭弑君后,没有将领起兵反对司马昭。不过,司马昭还是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所以,发动魏灭蜀之战,也是因为司马昭想要缓解天下仁人志士的指责。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
在此背景下,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成功消灭了蜀汉,司马昭无疑有了取代曹魏的底气。不过,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因为在公元265年就去世了,司马昭没能完成建立西晋王朝的目标。在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正式消灭魏国,建立了西晋王朝。综上,曹魏灭亡三部曲中,高平陵之变为开始,平定淮南三叛为关键,而魏灭蜀之战则是终章。三部曲之后,名存实亡的曹魏,只是在等待一个句号了。
公元279年,西晋大军伐吴,大军势如破竹,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就占领东吴建业,东吴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公元280司马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在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县公,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家族崛起,把持曹魏政权,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扩展资料:
晋武帝为了巩固皇权,防止政权被外姓攫取(自己就是权臣篡多了曹魏),废除了秦汉时代的郡县制,使用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泰始元年(265年),分封宗室27个王。几年以后,又陆续增封。前后受封的一共有57个王。诸王以郡为国,规定大国有民户2万,置上中下三军,共5000人。
次国民户1万,置上下二军,共3000人;小国民户5000以下,置一军,1500人。同时大封功臣和异姓世家大族为公侯,这些人在西晋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地主阶层。
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参考资料:-司马炎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退位禅让,登基为帝,三国对抗时代结束,晋朝登上了 历史 的舞台。
话说这个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着实是在作死,首先吧,司马氏之所以能够取代曹魏政权,完全是靠着士族官僚的支持。司马炎即位后深知自己也是靠着禅让才得来的皇位,说白了就是靠着抢,然后现在士族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不能坐视不理。于是这个作死的皇帝就开始分封诸王,把自己的宗亲只要是姓司马的挨个封了个遍,要么分田,要么分人口,有些封王还有了自己的军队。司马炎想靠着自己这些宗亲来对抗日渐势大的士族官僚。
你说你封了也就封了,你还要让人家参加朝政,这些人哪个不是野心勃勃地盯着皇位伺机而动,这倒好,简直就是羊入虎口。一旦这些藩王相互勾结那么朝廷势必会动荡。
正当这些藩王想着如何找个机会造反的时候,哎,司马炎又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他在选太子这件事上,把自己的儿子马衷立为太子,按理来说,司马衷是司马炎和杨皇后所生,将皇位传给他那是一点儿问题没有,但是,这个晋惠帝他生性愚钝,说白了就像白痴一样,那大臣们就不乐意了,皇帝是一国的统治者,怎么能让一个傻子做皇帝呢,于是就纷纷上书劝谏司马炎废掉太子,本来司马炎也有所担心,但是司马炎害怕自己的皇位落于他系,又加上司马衷之子司马通自有聪明,司马炎又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孙子,所以就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最后把皇位传给了司马衷,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
然后司马炎继续着他的作死之路,司马衷被立为太子之后,司马炎又让司马衷娶了贾南风为妻,也就是晋惠帝后来的皇后,这个贾南风生于士族,相传长的是奇丑无比,而且心狠手辣,她也是晋朝“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说司马衷是个傻子还真的不为过,现在还流行着他的一个典故“何不食肉糜乎?”大概意思就是大臣们说天下闹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都饿死了。司马衷竟然问:那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呢?由此可以看出,晋惠帝司马衷还真是智商欠缺。
晋惠帝继位后由汝南王司马亮和司马炎的老丈人杨骏共同辅佐。皇帝没有实际的权利,也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处境如何,但是皇后贾南风不愿杨骏独揽朝政,于是勾结楚王司马玮杀害了杨骏逼死了太后杨艳。
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也进京辅佐朝政,贾南风又嫌弃司马亮碍手碍脚,这个丑女人又开始兴风作浪,她借惠帝之手让司马玮去除掉司马亮,却又害怕司马亮死了之后司马玮独揽大权,随后就以司马玮伪造诏书为由杀了司马玮,可怜的司马玮就这样不明不白的领了盒饭。
就这样,贾南风暗中执掌朝政,干了许多坏事。臭名远扬。
贾后执掌朝政后,又觉得太子司马通不是自己生的,将来要是继承皇位,肯定不会有自己好果子吃,于是先下手为强,毒杀了太子。
此时手握禁军的赵王司马伦看准时机,利用贾后与大臣们的不合,率军闯进皇宫杀了贾后及其党羽,夺取大权,自封为丞相。第二年司马伦便软禁皇帝,自己当起了皇帝,其他诸王得知司马伦篡位后,肯定不答应,于是纷纷起兵进京,也想过过当皇帝的瘾,于是各王展开厮杀,史称“八王之乱”。
自此,西晋失去了统治力,匈奴 、 鲜卑 、 羯 、 羌 、 氐 五个胡人大部落乘机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而后西晋灭亡,中国 历史 上出现了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五胡十六国”混乱时期。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要归功于这个作死的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2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东晋玄言诗玄言诗及其代表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