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晋初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总结
史家谓永嘉之乱为中国历史上巨大的风暴,在此以前,中国本部的空间,全以汉民族活动为中心的历史,但自怀、愍二帝被掳北去,晋室南渡後,北方便成为胡族活动的大舞台。自匈奴刘氏兴起,五胡便展开连串的建国运动,彼此混战不休,令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加上战争阻碍生产,使开发近千年的中原沦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为异族首次入主中原。
相关言论
时过一千六百多年,冉闵的豪壮语任激动人心:「诸胡乱我中国,也已数十年,今我与诸君尽诛天下胡族,共雪我中原百姓血海深仇。」 ——大会群英,致书各地。 闵遣使临江告晋曰:「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东晋朝廷不答。「天下大乱,你们这些凶禽一样,人面兽心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乃是堂堂中华英雄!」——被俘拒降鲜卑国主慕容俊。
冉闵死,遏陉山草木悉枯,蝗虫大起,天以不雨以示大哀无泪。天地大恸无非屈圣贤辱,千年不得昭雪。连上苍都知道冉闵的冤屈,上天都感动了。——真乃神人也。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成了亡国的代名词
西晋末年有个年号叫“永嘉”,在历史上相当有名,对于两晋臣民来说,更是刻骨铭心。因为在永嘉五年,匈奴攻破洛阳,西晋的第三个皇帝晋怀帝被俘,称为“永嘉之乱”。“永嘉”也就成了亡国的代名词,就像一提到崇祯就想到明亡一样,有着流不完的泪水,数不尽的伤痛。
一曲哀歌声起:从今别却中原路,化作杜鹃泣血归。来看看“永嘉之乱”的来龙去脉。
两个诸侯王先后死去
306年10月,司马颖主演的连续剧到了最后一集,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长安,司马颙容不了他,派给司马颖1000人,要他征讨司马越。1000人能有什么用呢?相当于公开声明:你自行了断吧。司马颖辗转多地后,走投无路,听到公师籓起兵的消息,准备去投靠。
途中,他被司马越的人捕获,抓到邺城。因为邺城曾是司马颖的大本营,司马越的下属担心他名望高,有人劫狱,发生激变,决定就地处决。司马颖临死之前,知道他将离开深深眷恋的红尘,对看守他的人叹息说:我死以后,天下安定呢还是不能安定呢?自从我被放逐,至今两年了,都没有洗过澡,取点热水来让我洗洗吧!
他的两个儿子嚎啕大哭。司马颖叫人把他们带走,洗过后头朝东,披散着头发睡下,让看守的人缢杀自己,年仅28岁。他的两个儿子也随即被杀。
他真正当权的时间,仅仅1年10个月,之后颠沛流离却有两年多。为了登上那无限风光的绝顶,付出了跌入万丈悬崖的代价。他死的时候,所有的随从中只有卢志一人跟着他。几年后,卢志被匈奴人抓获后被杀,满腹才华一生都没有得到施展,埋葬于茫茫草原之中,无穷的惆怅与惋惜飘散在蓝天白云之下。
司马颖奔往黄泉的路上并不孤单,身后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等等我”。那就是置他于死地的司马颙,他不久就被司马越击败,准备向司马越投降,半途中被杀,在马车上被人活活掐死。
新皇即位和司马越不和
紧接着,同年11月,白痴皇帝司马衷死了,他是吃了一个饼子后死去的,相传是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因为作为一个权臣来讲,一个痴呆皇帝更容易控制,何必要杀他呢?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即位洛阳,史为晋怀帝。对他来说,这是个悲剧,因为他从来不想充当这个英雄,一直往后缩,结果被人背后一脚,踢到了舞台中央。
司马炽7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没有后台,他为人低调,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唯一的乐趣就是看古籍书,做历史系的教授是最适合的工作。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司马氏中凡是想出人头地的,都一个接着一个去阎王殿报到。司马炽越是沉默,声望就越高。
306年,晋惠帝驾崩,由于后人全死了。“八王”中司马越笑到了最后,掌握大权,觉得这个小伙子老实本分,容易掌控,和惠帝血缘又近,就立他为帝。
司马炽亲历了西晋的沧桑巨变,本已心惊胆颤。但他这一年24岁,当千万束的灯光突然聚焦到他身上时,他热血沸腾了,挺直了腰板,决定尽一生的力量演好这部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即位第二年,改元永嘉。这个年号寄托了司马炽无限的梦想。
永嘉从字面理解是“永远吉庆、美好”,司马炽还有一层心思。在他出生在豫章的时候,传说有“嘉禾”出现于豫章郡,望气者说“豫章有天子气”。“嘉禾”是指生长奇异的禾,比如一颈有双穗、或多穗的禾,古代认为是天降祥瑞,或者说这里有大人物出现。
他不想做傀儡,让司马越后悔不已,自打耳光痛骂自己看错了人,双方开始勾心斗角。司马炽鼓动一个个地方诸侯反司马越,司马越于是忙着灭火,平定叛乱。就在君臣明争暗斗时,他们渐渐发现,西晋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少,洛阳已成了一座孤城,匈奴兵步步逼近,渐成包围之势。
西晋最后10多万士兵被杀
到了311年,也就是永嘉五年,匈奴和西晋各死了一个重要人物。
“汉”的第一代皇帝刘渊死了,他几次进攻洛阳,功败垂成,带着一生的遗憾撒手西去。西晋最高军事统帅司马越,在内忧外患中日益焦虑,病死了。
但双方的继承人大不相同。“汉”是太子刘和继位,属于文弱书生。弟弟刘聪,也就是刘渊的第四个儿子久握兵权,尾大不掉。刘聪不久杀死刘和,夺得了帝位。继续刘渊未竟的事业,率领大将石勒等继续攻打洛阳。
西晋的继承人是大名士王衍,因为他的声望最高。王衍开始做了一个豪气万丈的举动,把自己的车子都卖了,表示自己不逃了,死守洛阳,坚持到底。但过了不久,就顾不上名士风度了,居然扔下晋怀帝,率10万大军公开逃跑。公开的理由是护送司马越灵柩回到东海封国,这10多万大军是西晋最后的一点资本。
石勒听到消息,只带了几万人一路狂追,西晋的军队出城不久,就乱成一团糟,相互践踏如山。
王衍等一批贵族被杀
最后10多万士兵全部被杀,大批王侯贵族被俘,战争结束后,石勒把他们喊到了面前。因为王衍的名气最大,石勒就问他:你对西晋的灭亡怎么看?
王衍卑劣的人品坚持到了最后一刻,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喜欢参与政事,我做官都是别人强迫的。西晋的灭亡和我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天命。
他一再奴颜婢膝,劝说石勒称帝。
石勒开始当他是明星偶像,哪知道一张口显得无比俗气。越听越是恼火,大怒说:你名声这么大,位置这么高,年轻时就被重用,现在满头白发了,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西晋的灭亡,正是你的罪过。
王衍一听,连连乞求保命。石勒失望至极,命人把王衍押下去。当天夜里,石勒都不愿意拿刀杀他们,命人推倒围墙把这些王公贵族全部压死。西晋最后一点资本就这样化为乌有,在城内的皇帝又能做些什么呢?
永嘉,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最令人悲伤的一个年号了,秦汉以来到西晋的中原文化毁于一旦,任何什么骇人听闻、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事情都在永嘉这个年头里发生了。永嘉初期的军政大事全权委托于司马越,似乎东海王最终是赢得了八王之乱的胜利,而这时候已经天下大乱了,但他依然不思悔改,排除异己、猜忌妄杀,令天下士人大失所望。后来司马炽下诏列数东海王的罪名,邀天下共伐之,东海王听说后直接在讨伐石勒的行军途中被气死。他的部将想把他尸身带回封国安葬,但是途中遭遇了石勒,被打败。石勒将天下大乱的罪名全部归咎于东海王越,将他开棺焚尸,并暴尸荒野。
有始有终,再多说一句另外两王的结局。成都王颖在邺城一败之后就失势了,后来东海王讨伐河间王的时候,偶然发现成都王颖在河北竟然还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河北都大乱了竟然还有那么多人想念和支持他,所以东海王让成都王回邺城,去安抚河北的叛乱。但是邺城已经有范阳王虓(推举东海王为盟主的几个重镇之一)在当家了,所以他不能去,打算跑其他地方。几经辗转后,成都王最终还是被抓住并送到了邺城。范阳王虓不敢、也不忍心杀他,只是囚禁起来。但是没多久范阳王虓却暴毙了,而范阳王虓的手下们害怕成都王在邺城及整个河北的威望,暗中将其杀害,当然包括与他的儿子们。至于河间王颙,自断双臂,又优柔寡断。当年他得势的时候召东海王为太傅来长安,与自己担当的太宰一起共同辅政,东海王还知道不能去。但反过来,东海王得势后召河间王为司徒去洛阳,河间王竟然敢去,结果在路上被陌生人掐死,包括他的儿子们。
至此,八王之乱算是结束了,但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群魔乱舞、五胡乱华时代的起点。就在东海王越死后,负责把东海王越的灵柩送归其封国的人,他统领着司马越死后的这一支西晋最后的主力部队,遭遇到了石勒,全军覆没。这个人叫王衍,是东晋萌生的一大关键人物,同时他也是西晋时候的大名士,专注老庄学说,爱好谈玄,成语“信口雌黄”就是说的他。老庄玄学从曹魏末年开始流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清谈说玄本来没什么,但是门阀世家都加入了这场盛宴,所以即使这些大族子弟们位高权重,也都只求自保谈玄,无为而治,闷头为家族攫取权力,天下兴衰与己无关。而之后半年,匈奴人刘聪攻破洛阳城,司马炽被俘后被毒杀。
当年刘邦与匈奴和亲,所以被赐姓刘。刘聪他爹刘渊当年投效于成都王颖下,司马颖只吃了一次败仗就准备挟皇帝逃到洛阳去,刘渊劝其死守邺城,说成都王在邺城经营这么久,恩泽遍及河北,离开邺城就是示弱于天下,那么威望和权势就会立刻消失,并劝其让自己回去匈奴搬救兵。但无奈成都王自己不成器,弃邺城而逃往洛阳。当然凡事就怕有对比,何况司马颖在河北还真推行了不少利民的政策,所以一旦邺城城破后被新来的人一番淫掠后,河北的人民就开始怀念起成都王了。后来如前文所说,司马颖在洛阳被河间王的部将张方来连同皇帝、几千宫女一起,带到了长安,最后被囚在邺城的时候,也是由于他在河北的民望所被人忌惮而杀。
成都王失势后,刘渊本来想要去救,但被部下劝住了,说他们祖先与汉朝约为兄弟,汉朝灭亡了就应当由兄弟继承,现在就是开创刘邦那样的大业的时候,而即使不能统一天下,最差也能做个曹操。所以刘渊被拥为大单于,团结了当年被曹操分割的五部匈奴人马,建立汉国,追祭汉朝三祖五宗,自称汉王、置百官,定都左国城。这是十六国的第一个国,而没几年,刘渊顺其自然地称帝了,是为汉光文帝。
差不多同时,有个叫李雄的人抢了成都王颖的封地和称号,自称成都王。没几年也称帝了,国号大成,废除晋朝法律,约法七章。这是由流民建立起的政权,通俗点就是但是天下闹饥荒,一群人没饭吃了,跟着一个人到处跑,这个人就相当于起义军领袖了,而这个领袖就是他爹李特。当地有个人叫范什么的,天师道的首领,天师道就是当年张角黄巾起义之后流传下来的一个流派,当时又是饥荒,所以这个人在当地很有名望。李雄本来想拥立他为帝,但是他拒绝了,所以李雄就自己来了。
刘渊称帝后迁都平阳,但没多久就死了,长子刘和继位。刘和的猜忌跟曹丕一样,但与曹丕不同的是,刘和的兄弟们都领兵在外,而一些小人又在刘和身边游说,所以刘和决定去打他的兄弟们,显然是失败了,他弟刘聪借此升登大位。而在刘聪攻破洛阳之后,西晋其实已经没了,但是长安又立了一个司马苟延残喘了段时间,不过没多久也被攻破。而这时候的天下形式与东汉末年很类似,表面上刘聪的是中原共主,但实际他们大汉能控制的地区并不多,群雄开始地方割据了,而刘聪却开始犯昏了。
刘聪死后,他儿子刘粲来了,继续保持昏庸,沉湎酒色。所以有人发动政变,向这时候的东晋称臣,自称大汉天王。但刘渊的养子刘曜不服,在长安自立,改国号为赵,并为了联合东边的势力,封石勒为赵公、九锡等等让他来辅佐自己,一如曹操司马昭故事。很奇葩,自己把国号改成赵,又把人家封为赵,但无论如何平阳很快就被攻破了。而在这次平乱中,由于政变者应该向谁投降的问题,刘曜和石勒又决裂了。最终,平阳决定向刘曜投降,所以这次轮到石勒不服了,他率先攻破了平阳并烧杀淫掠了一番,回到根据地后又自立为赵王,彻底与刘曜划清界限。
后来刘曜平定了关中,石勒稳定了河南,于是这俩赵朝(前赵)和赵国(后赵)就开始互相攻伐,说起势力范围,竟是赵国(后赵)要比赵朝更大一点。以至后来有一次刘曜亲征,结果被石勒活抓了回去,刘曜的儿子们又不争气,所以大赵(前赵)就被赵国(后赵)给灭了。根据套路,长安也是被一番烧杀淫掠。经过平阳、长安这两次劫难之后,刘邦的姻亲 -- 匈奴刘氏也基本就灭了,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举起刘氏大汉的旗号。
作者: 月轮
衣冠南渡当然并非指的是衣冠被人拿着送到了南方了。?衣冠南渡?这个词语是代指了衣服和帽冠的,也就是衣服和穿戴用的东西。而这进一步代指的就是古时候的士大夫,而衣冠南渡就是指北方的汉人在无奈之下渡过长江来到了中国南方。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而这三次衣冠南渡的背景都是北方因为年年的战乱,因此很多人在无奈之下迫于生计只能南迁。中国历史上的第1次的衣冠南渡就是发生在西晋末年。晋朝是一个很混乱的时代,当年八王之乱导致了五胡乱华,因此大量的北方汉人开始选择南渡到南方去躲避战乱。甚至连晋朝的皇帝也是和大夫们一同渡江南下,而这就是历史上那次著名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而第2次衣冠南渡发生在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当时的背景也同样是在于边境外的胡人南下,进攻汉人朝廷,使唐朝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再后来的五代十国也是同样因为年年的战乱,更是导致了人口的南迁,而这些都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的南移。
而中国第3次的衣冠南渡发生在北宋、南宋的交际之时,当时金人攻入北宋都城,北宋灭亡,因此宋朝不得不南迁,重新建立南宋。历史上的这三次衣冠南渡主要都是由于北方的战乱以及不再统一的政权不得不成为一方的割据小政权而发生的。衣冠南渡的人的主要目的地便是江苏、安徽,所谓的衣冠南渡也并非是到当年还十分贫瘠的广东、福建一带的。毕竟安徽、江苏这种在很早之前就是比较富裕的南方地区了,而这种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对于移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生存地方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东晋玄言诗玄言诗及其代表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