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永嘉之乱简介:永嘉之乱产生原因及影响,(永嘉之乱西晋亡国)

话历史 2023-07-20 08:03:47

晋初八王混战,真是封建制惹的祸吗? 永嘉之乱成为华夏中古时代的分水岭,胡人内侵的残酷构成了后世华夷大防论据的原材料,今人多以制度视角哀怨晋武帝大树封国以致旷世奇祸,导致周初普遍实施、载之经典的封建屏藩原理,在今人的郡县制史观中,其价值跌落谷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注:宗藩亦作“宗蕃”。指受天子分封的宗室诸侯。因其拱卫王室,犹如藩篱,故称。)

名臣魏征以此警诫唐太宗,史家司马光为汉和帝叹息,但都止于人事布局与控驭胡人的角度立论,强调不宜急速引入大量胡人部落,未涉及晋初的封国驻防格局。

相反,时人似乎并不以晋武帝之策为祸乱根源,刘裕告诫子孙重镇地区必须由宗室轮守,宋文帝禀承遗旨轮换宗王镇守荆江扬诸州;萧道成以宋室诸王相争为由,以兄弟和睦必能长守帝位之辞留给新君。

这与晋武帝之策没有实质性差别,而东晋强藩违命更加深了刘裕追随司马炎的决心。

历史似乎给后人开了玩笑,今人执之甚坚的观点,并非当时人考虑军政策略的核心教训,其中的隐情是封建原理在历史演变中,由于不同时段的功效被错误解读后,所产生的理论再次作用于现实政策的结果。

封建制自从秦朝以来,其危害性经李斯、贾谊、晁错的极力发挥而为人熟知,但其有效性却通过某些关键历史事件隐秘地传承下来,在晋初的关键时刻成为政策的理论基础,而这个过程中各种对史实的理解交织在一起成就了晋初封建制的悲剧。

汉高祖凭韩彭之力击灭项楚,在短暂的不得已分封诸王后,迅速以同姓宗王将其取代,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惠吕之际。

吕后施展谋略翦除刘姓诸王,差点成就了吕氏封王的长久之计,但随着功臣的集体反叛而功亏一篑,周勃入北军而士卒皆左袒的原因,代国中尉宋昌说得更直白,“宗王盘据、犬牙相错,天下服其强”,而功臣夷灭吕氏后不得已奉刘恒为帝的事实,加深了后人对封建屏藩的印象。

但这一切在贾谊大陈封国之害后,汉廷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历史并没有依据宋昌所说的有效性而给封国诸王更多自由,反而在景武两朝加速了对诸王的钳制,衣租食税成为了西汉中后期诸王的标准状态,此后一直维持到西汉末年,在新朝代汉的惨败后,宗藩的屏障功能曾一度被桓谭提及,但未成气侯,进入东汉则再度沉沦。

汉初宗藩的作用真如宋昌所说的那样吗?这就要提到吕后了。

齐王与灌婴的妥协成为压跨吕氏的稻草,但这里的问题是为何只有齐王举兵。从文帝即位后的形势看,有威胁的只有吴王与淮南王,楚王潜心学问,齐王不久死去,威胁都不大,淮南王由吕后抚养,与吕氏关系不错,其它诸王呢?被吕后杀了!

三赵王与燕王都死在吕后的阴谋下,其领地被吕氏诸王占据,吴王没被波及可能原因是他并非刘邦直系子孙。

当吕后死时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代王谦逊避祸,与吴楚二王坐观成败,强悍者只有齐王及其两位弟弟,也就是说无论是功臣夷灭诸吕奉新君即位,还是齐王兵入长安荣登至尊,都不太可能造成诸王混战的局面,结局都是朝廷威权一统。

宋昌所说的优势,恰恰没能发挥出威力,才保证了惠文之际没有重大战乱,相反若按照贾谊给文帝设计的诸王健在的剧本去演,西晋八王之祸就要提前四百多年上演了。

如此看来,汉初宗藩之功效实质上是被误解的,平稳过渡的事实是由多种因素影响下造成的:吕后对诸王的诛杀刚好到了一个关键点上,既没有完全摧毁宗王的战斗力,也只将战斗力恰好集结到了一位宗王手中。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结果,不是吕后想要的,也不是宗王与功臣事先设计好的,而仅仅是个巧合,不幸的是这个巧合被时人理解成宗藩之功,而这种不幸的理解一直潜藏直到曹魏末年再度登上舞台。

曹魏以对宗王的苛刻而迥异于汉晋,魏文帝以曹植之故,对宗王定下严厉之制,直到魏明帝时也没有将宗王的待遇恢复到西汉中后期的水平,在晋武帝的印象里,曹魏由于抑制宗王太甚而像暴秦那样孤立无援,但事实上曹魏对宗室的运用,虽然比不上东晋南朝,但至少汉朝是被比下去了。

魏文帝确实严防宗室,但他所选的辅助大臣,除了陈群与司马懿,就是曹真;魏明帝临终前苦等司马懿,却让他与曹爽共事。

这种辅立新君的人事布局,两汉相当少见,例外是东汉明帝引东平王辅政,可那是非常时期,汉明帝为了镇住东海王的余党,以及平衡窦氏梁氏的势力,不得已作出的权变。

晋武帝对曹魏苛待宗王的不屑,更多是不将宗王外派以收屏藩之效,致使司马氏倒持太阿,但这种认识很难说是曹魏的失误。

魏明帝即位不久,三位辅臣中的曹真与司马懿被迅速外派,曹真镇守关中,司马懿南防荆徐,留在朝廷的唯有陈群,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有勋望的文武全才都外派了,无窃位威望的文人留在中央,同时也减缓了三位辅臣相互倾扎的风险,曾经的雄主汉武帝死后,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互殴,差点毁了刘氏江山。

相比之下,魏明帝的人事布局就显得不那么慎重,司马懿与曹爽轮留驻守朝廷,威望却几乎集中在司马懿这边,这种格局很快就发展成权斗风暴,而司马懿侥幸击败曹爽后,朝廷再无其他人在权势上与司马懿分衡,司马氏也就顺势走上了当年曹操的路线。

相比曹魏两代帝王这种极难掌握的辅政人事手法,晋武帝更醉心于外派诸王以屏藩朝廷,但他的部署似乎与其意愿不太相符,在新制定的封国等级体系中,国分三等,士卒最多五千,最少一千一百,这种数量级的军队,防守城邑估计没问题,攻城野战就显得弱势了,后来司马越逃离洛阳回到国邑集兵起事,在各路人马眼中也号称寡弱,仅仅由于他是当时司马氏中最有名望者,才被各方势力寄以厚望,当他进入洛阳时,从国邑带来的士兵只作为禁卫军入宫值守,在外野战的军队仍然是朝廷系统的甲士。

或许晋武帝晚年也看到了这种布局的危机,面对外戚杨氏越来越让人恐惧的势力,又决定外派三位宗王掌控军队,还确立了关中非宗王不得都督军事的遗旨,而正是这一举措打乱了整体势力的平衡。

晋武帝死后,经过杨氏与贾氏外戚的火拼,没有改变诸王手握重兵的格局,相反却引宗王入朝廷。

司马伦首先发难,先清君侧再自立为帝,引爆诸王混战之局,继之而起的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用于参与混战的军队都是其作为“都督诸州军事”之职所掌控的原朝廷军队或临时召集的州郡兵,并非其封国体制下的国防兵,这种混战格局很像南朝的宋齐诸王以刺史领诸州军事、接着举兵径向朝廷的预演,而与汉初七王之乱的征国民为兵相差甚远。

换言之,西晋八王之乱与宋齐诸王之乱,是宗王占据朝廷文武关键职位后的倾扎,属于朝廷内部人事纠纷,只是互殴主角换成了同姓宗王,而西汉七王之乱,却是朝廷与封国之争,直接渊源于战国列强的格局。

对于封建屏藩的理解就在历史事件中被扭曲,原本算不上宗藩之效的汉初诛除诸吕之事,被归入了宗王护卫帝室的经验中;西晋诸王作乱,使用的明明是朝廷的外派军队,但却被归类为封建屏藩有害于朝廷一统的教训。

其实封建屏藩原理并没有过时,只是在经过东周诸国混战的历史后,以另一种特别的却更具有原始意义的形式,存在于中央朝廷的境外战争中,后来经曹魏的引用、北魏的继承、西魏的创建,最终凝合成了隋唐的军事基础,但那已经不是晋武帝愿意考虑的事情了。

永嘉之乱西晋亡国

刘渊去世后,太子刘和继位。不久,刘渊四子刘聪杀了刘和称帝。311年,刘聪派大军攻打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同时纵兵烧掠,杀王公百官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之后,西晋朝廷将都城迁到长安,维持了五年岌岌可危的统治。316年,汉军攻占了长安城,俘杀了晋愍帝司马邺,彻底灭亡了西晋王朝。这是继西周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朝代。
■弑兄称帝,血洗洛阳刘渊死后,太子刘和登基。不久,刘聪弑兄夺位。刘聪从小就聪明好学,也和他父亲一样,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十四岁时,刘聪就已经遍读经史以及诸子百家的典籍。他不仅精于孙子兵法,擅长击剑和射骑,在书法和辞赋上也颇有造诣,可以说是文武兼备。年少时,刘聪就游遍了京都洛阳,结交了很多名士、豪侠。此后,他被新兴太守郭颐看中,做了主簿,自此正式开始了为官之路。八王之乱开始后,刘聪应付裕如,先是在河间王司马手下做赤沙中郎将,之后又投靠了成都王司马颖,做了右积弩将军,率军征战。
刘渊去世后,太子刘和登基为帝,但刘和生性多疑,对执掌着军权的刘聪诸多猜忌,打算除掉刘聪。刘聪便举兵杀死了刘和,自立为帝,将年号改为光兴。刘聪登基后,相继实行了一些改革政策,在政治、军事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刘聪虽不及父亲刘渊那样具有谋略,敏锐果敢,然而他执政期间是匈奴汉国最为繁盛的时候。
正当匈奴汉国强大起来的时候,西晋的统治已日薄西山。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毒死了痴愚的晋惠帝,立晋武帝的第二十五百家贝贝论坛个儿子司马炽为帝,这就是晋怀帝。此时的晋朝,已经是一盘散沙,尽管外临强敌,却仍然内斗不止。虽然几次打退了刘渊的进攻,但也已耗尽了最后的能量。刘聪继位后,又一次向西晋发动进攻。东海王司马越无力回天,抑郁而终。311年夏,刘聪发兵两万七千人再攻洛阳。晋军连败十二阵,阵亡三万余人。
汉军趁势会合各路人马,攻克了洛阳,捉住了准备逃往长安的晋怀帝。刘渊的侄子刘曜带领将士烧毁了宫室庙宇,大肆抢夺金银珠宝,还对洛阳实行了大规模的屠城,杀死王公百官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
■连杀两帝,灭亡西晋攻占洛阳后,汉军押着晋怀帝司马炽返回了汉国的都城平阳,刘聪封晋怀帝为会稽郡公,接着就软禁了他。在此期间,西晋幸存的大臣将秦王司马邺立为太子,并于长安设立了行宫。313年新年时,刘聪在平阳的朝堂上宴请群臣,见满朝大臣跪地朝拜自己,想着自己的卓越功绩,不禁沾沾自喜起来。当他看见坐在席间的曾经的君主晋怀帝时,便想侮辱他一番,于是就让晋怀帝身着仆人的青衣衫,为席间的各个臣子斟酒。西晋的旧吏见此情形,不禁悲从中来,当即大哭了起来。刘聪见了这样的场面,认为这些旧吏和晋怀帝的感情依旧很深,他们必定想着有一天能重兴晋朝,因此就动了杀机。他当即命士兵把席间的十几个西晋旧吏拉出去杀了,接着又逼晋怀帝喝毒酒自杀。
长安城得知晋怀帝被杀之事后,便拥立司马邺登基为帝,即晋愍帝。316年,汉军攻占了长安城,杀了晋愍帝,彻底灭亡了西晋王朝。

永嘉之乱背景结果 异族首次入主中原(五胡乱华)

永嘉之乱是除汉族外异族首次入主中原,西晋后期八王之乱彻底销毁这个从内烂到外的朝代,五胡乱华起义,北方胡人趁机犯上作乱,自此开始了长达130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后建立了隋朝,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一、永嘉之乱背景
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於?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五胡盤据中国北部,产生不少危机。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政府容许胡人移入,却不教化,只有加深永嘉之乱胡汉两族的矛盾。

永嘉之乱的爆发,可说是胡人反抗的高峰。晋室内部腐化,魏晋政治黑暗,士大夫虽身系国家要职,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谈,相率鄙弃政事俗务,以此为清高。武帝非英明之主,平吴后纵情声色,又无远大眼光,拒绝徙胡,反接受大批匈奴归附。

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却引致八王之乱,令晋室自弱实方,永嘉之乱胡人有机入侵。十年间,几无岁不旱,关中大饥,蝗灾瘟疫,死者无数,流屍满河,白骨蔽野,遂有大规模的灾民流徙。在氐人李特、李雄的策动下,起事作乱,令司马氏政权几乎瓦解。

乱事持续十六年,战火东起河南邺郡,西至长安,范围不限于中央,以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中原地区虽经曹魏及晋初数十年的整饬,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变故,人民战死饿死百万以上,两京破坏,令晋室国力大减,永嘉之乱胡人遂有机可乘。上一页 0 /2下一页

西晋永嘉之乱

靖康二年初(公元1127年),北宋遭受灭顶之灾:金兵攻陷京师,囚禁徽钦二帝,逼他们与赵氏皇族、后宫妃嫔、贵卿朝臣共三千余人强掳北上,把国库积蓄搜掠一空,将数千匠人与十万百姓当战利品押回金国。北宋经此浩劫,宣告灭亡,是为“耻莫大焉”的“靖康之耻”。

宋徽宗父子受尽折磨到达金国后,宋徽宗被辱封昏德公,宋钦宗被封昏德侯,双双囚禁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宋徽宗驾崩后,尸体被金人烧做灯油。宋钦宗被金海陵王完颜亮勒令参加马球赛,不慎坠落马下,被乱马践踏而亡。两个中原皇帝以阶下囚身份命丧他乡的结局,令后人唏嘘感叹。

其实,这耻辱的一幕早在八百多年前的西晋就曾经上演。这就是使汉民族险遭灭绝的 历史 悲剧——“永嘉之乱”。而“永嘉之乱”,堪称靖康之耻的彩排版。

一、八王之乱

西晋建国后,晋武帝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和打虎亲兄弟的原则,先将27个同宗弟兄一股脑分封为同姓王,赋予他们极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埋下诸王叛乱的隐患。再续出昏招,确立白痴儿子司马衷(晋惠帝)为太子,指示他迎娶“天性凶狡”且“丑而短黑”的贾南风为太子妃。司马衷即位后,野心勃勃的贾南风升任皇后,干政弄权,为非作歹,成为“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

“八王之乱”,是以八个同姓王为代表的皇族,为争夺朝廷政权而引发的一场长达十六年的内乱。八王如同疯狗般相互撕咬,将战火烧遍广袤国土的每一寸土地。这场同室大操戈,致使晋朝国力消耗殆尽,宗室诸王数十人丧生, 社会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天下百姓因此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更为严重的是,八王为扩充实力,竟然竞相引狼入室,拉匈奴人和鲜卑人等外族作外援,使异族势力得以趁机崛起,并在中原大地迅速膨胀。因此,当东海王司马越战胜诸王,将晋怀帝推上皇位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晋朝大地,他实在笑不出声来:中原大地上空已经悄然弥漫着一股膻腥味,五胡正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杀戮。

二、五胡乱华

以塞外“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首的游牧民族,趁司马氏们同室操戈,相继建国并开始扰乱中原。氐族首领李雄自称“成都王”,于成都建成汉。匈奴族刘渊打着汉室后裔旗号建前赵(亦称汉赵),拉开五胡建国的序幕。

刘渊建国后,两次派其子刘聪率大军进犯晋朝首都洛阳,均遭到阻击“大败而还”,由此对西晋恨得咬牙切齿,必欲灭之而后快。310年,刘渊病逝,太子即位,刘聪弑兄登基。三个月后,刘聪遣大将刘曜与儿子刘粲“率众四万,长驱入洛川。”晋朝这栋腐朽的大厦摇摇欲坠,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危险的一场血雨腥风。

三、怀帝蒙尘

307年11月,晋怀帝司马炽即位次年后,改元永嘉,朝政被司马越把持。在少数民族开始建国期间,晋朝内部的争权夺利之战也进入白热化。司马越病逝后,护送他灵柩的十余万朝廷军队在宁平城被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全歼,致使西晋军事力量损失殆尽,西晋朝廷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311年,刘曜与石勒等人合围洛阳。洛阳城内,“百官分散,莫有固志”,“城内饥甚,人皆相食。”刘曜等人攻陷洛阳后,“纵兵大掠,悉收宫人、珍宝”,并杀害“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万余人。”

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刘曜俘获,太子被杀,自己与皇后及传国玉玺被送往平阳(今河南省信阳县南),史称“永嘉之乱”。

晋怀帝从九五之尊跌落为阶下之囚后,刘聪假惺惺封其为会稽郡公,并将贵人小刘赐予晋他为妻以示羞辱。刘聪曾公开戏弄晋怀帝:“你们司马家骨肉相残怎么如此厉害?”晋怀帝卑躬屈膝回答:“这大概就是上天的意思!您将受命于天,所以上天才让我们司马兄弟之间相互残杀。陛下试想,假如司马兄弟‘能奉武皇大业,九族敦睦’,陛下还能得到天下吗?”刘聪得意忘形,哈哈大笑。

晋怀帝尽管忍气吞声伺候刘聪,但作为亡国之君,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折磨并未结束。313年正月,刘聪大宴群臣,特意令晋怀帝身穿代表仆人身份的青色衣服,低三下四地挨个给群臣们斟酒。有个西晋旧臣触景生情,禁不住放声痛哭,引得一些旧臣也潸然泪下。刘聪为断绝他们的幻想,索性毒死年仅三十岁的晋怀帝。

四、愍帝遭侮

晋怀帝的侄儿司马邺在洛阳城破时逃脱后,网罗旧部到达长安,被晋朝幸存大臣们拥立为皇太子。晋怀帝死讯传到长安后,司马邺举行哀悼祭奠大礼,于313年4月27日即皇帝位,年号“建兴”,是为晋愍帝。

316年8月,刘曜率军围攻长安,断绝长安城内外联系。长达两个月的封锁,使长安城发生严重饥荒,出现“人相食,死者太半”的惨象,连晋愍帝也只能靠用酿酒的曲饼熬粥续命。晋愍帝不忍眼见城破后百姓遭受屠戮,决定投降。于是,他派人给刘曜送上降书,自己乘坐羊车,袒露上身,口衔玉璧,让侍从抬着棺材跟在车后,出城投降,宣告西晋王朝彻底灭亡。

群臣见晋愍帝不顾个人安危以身饲虎,感动得拦住车驾哭泣呼号,紧紧拉住晋愍帝的手不愿松开,晋愍帝“亦悲不自胜”。有的大臣不忍目睹国破家亡,当场自杀殉难。

晋愍帝投降刘曜数日后,同样被当做战利品送往平阳。以麴允为首的群臣死心塌地不离左右,同往平阳。刘聪封晋愍帝为怀安侯。晋愍帝登殿谢恩时,叩头跪拜刘聪。刘聪趾高气扬,洋洋不睬。麴允难以忍受这般羞辱,“伏地恸哭”后毅然自尽。

晋愍帝忍气吞声苟活,继续忍受刘聪无休止的羞辱。刘聪外出狩猎,晋愍帝被命令身穿戎服,手执戟矛,在车驾前开路,还被百姓看耍猴般“聚而观之”。晋愍帝的屈辱处境,使一些晋朝遗民故老心酸流泪。

刘聪变本加厉,干脆在宴会上公开羞辱晋愍帝。他令晋愍帝逐个斟酒,宴会结束后清洗所有酒杯,甚至上厕所时令晋愍帝给他掀厕盖。晋愍帝的处境,使在座的晋臣们“失声而泣”。一个旧臣抱住晋愍帝,放声大哭,惨遭刘聪杀害。318年2月7日,年仅十八岁的晋愍帝被刘聪公开杀害。

318年4月26日,司马睿得知晋愍帝死讯后,在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 历史 翻开新的一页。

五、人间地狱

“永嘉之乱”令西晋王朝贵为天子的两任皇帝在异族政权下受尽屈辱,丧失了尊严和生命。胡人政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大肆杀戮,使“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手无寸铁的西晋百姓,更是在五胡乱华和永嘉之乱中,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312年,刘曜兵败退出长安时,“乃驱掠士女八万余口退还平阳。”

319年,前赵外戚权臣靳准发动宫廷政变,弑杀女婿汉隐帝刘粲,将平阳城内匈奴刘氏宗室无论老幼全部斩杀,并向东晋称臣。刘曜趁机称帝。靳明谋杀了堂哥靳准,敬献传国玉玺,“率平阳士女万五千归于曜”。刘曜翻脸无情,“命诛明,靳氏男女无少长皆杀之。”

冉魏政权建立者冉闵在《杀胡令》(真实性待考)中如是控诉胡人暴行:“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注:指鲜卑族段氏部落于304年掠抢中原,掳掠汉族少女数万名。途径易水时,将八千少女淹死一事)。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注:指羯族掳掠汉族女子当军粮,称之为“双脚羊”,夜淫昼食一事;又:冉闵曾从后赵石勒手中解救过五万多汉族少女,但因败于慕容鲜卑,这些少女再次落入虎口,延续着被夜淫昼食的噩梦,一个冬天便被吃个精光,五万具少女尸骸碎骨在邺城外堆积如山)。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凡此种种,罄竹难书!”

五胡乱华使华北地区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便呈现出一片“十室九空”的凄凉惨淡景象,更使中原汉族百姓人口消失90%。(注:尽管有专家学者撰文宣称以上史料有夸大其词之嫌,有的甚至纯属杜撰,但五胡曾给中原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六、尾声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1700多年后的今天,祸乱中华的五胡不是惨遭灭绝,就是已经在 历史 大潮中与华夏民族融合,成为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

重提永嘉之乱与靖康之耻这两件极其相似的往事,并非要强行撕开汉民族血淋淋的疮疤,制造新的不和谐和民族矛盾。相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温 历史 ,正是为了防止 历史 悲剧重演。

《诗经》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北宋灭亡,是因内部腐败和民族矛盾所致;西晋亡国,源于八王之间骨肉相残。

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十六个民族更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抱成团,牢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古训,共同珍惜和建设这个大家庭,才能使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永嘉之乱简介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旷日持久,兵连祸接,中原板荡,几成丘壑。西晋王朝也如残灯孤影,虚弱如衰草,何堪风雨来袭。诸侯王争相引狼入室刘曜简介,五胡以中原为战场,相互攻讦。晋的虚实早已被这些shenru过黄河南北的铁骑雄风,扫荡得明明白白。

“八王之乱”,除东海王司马越外,其余尽成了游魂野鬼,司马越笑到了最后,再也没有力量制约他了,遂为所欲为。为了立威,派人在惠帝所食的饼中下药,毒死了毫无用处的、48岁的 *** 帝王,立惠帝第25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刘曜简介,时年24岁。改元永嘉(307年为永嘉元年)。

永嘉三年(309年),匈奴人刘渊首先起兵反晋,自称汉室之后裔,先称汉王,后称汉帝,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其子刘聪、侄儿刘曜,以及部将王弥、石勒等,都勇猛异常,为一时豪杰。先后两次南下攻晋,其势锐不可当。永嘉四年(310年)春夏之交,刘渊派兵攻打洛阳。司马越征调扬州刺史王敦,率军援救京师,命琅琊王司马睿催促发兵。7月,刘渊病死,暂时撤军北去。10月,刘聪除掉皇太弟刘乂夺得王位后,重新调遣刘曜率兵4万攻洛阳,洛阳再次告急。

稍有起色的晋室,就又像在风雨中守护巢穴的鸱枭,唯有悲鸣。就在此关键时刻,这年11月,司马越为避刘汉锋镝,竟率亲信大臣及精兵出屯许昌,留下晋怀帝和一些老弱大臣,守在洛阳。洛阳宫廷遂无兵守卫,粮食供应中断,宫人大批饿死,尸体相枕藉,惨如人间地狱。怀帝司马炽怒不可遏,于永嘉五年(311年)正月,密诏征东大将军荀晞讨伐司马越,司马越闻知,气急败坏,于3月病死。王衍率兵扶柩还东海国,被游击大河南北的羯族人石勒所阻,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了这支10万晋军,石勒把俘虏或杀死或烧死,其余碾为军粮,制成肉糜。

在洛阳的怀帝,认为司马越死了,是个时机,似乎摆脱了东海王司马越的控制,晋室就可以重整山河了。遂重新对各方镇进行任命,司马睿被委任为镇东大将军,兼督扬、江、湘、广、交五州诸军事之职。但怀帝无力挽狂澜之才,晋室诸将也各怀私心,各为自保,没有人真正尽心效忠王室。

311年6月,汉大将刘曜、王弥攻陷京师洛阳。怀帝被俘。汉兵纵兵烧掠,洛阳宫殿被付之一炬。王公士民3万余人被杀,西晋皇族几百口人,不论老幼,悉数沦为汉国奴仆。史称“永嘉之乱”或“永嘉之祸”。其惨烈只有后世的“靖康之难”可与之比肩而论。

司马炽被囚于平阳一年有余,受尽屈辱。汉帝刘聪为了宣 *** 仪,让他穿着青衣,裹着襆头,站在自己身后,给王公贵族们行酒洗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青衣侑酒”的故事,刘聪的意思很明白,汉民族不是自认为文化修养高吗,胡人都是未开化的民族吗?看,你们的皇帝在给我斟酒服务,以此羞辱晋臣。司马炽虽然隐忍苟活,但刘聪最终还是在永嘉七年(313年)2月,毒杀了他。时年30岁。

当年4月,其侄子秦王司马邺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改永嘉为建兴。司马邺在长安建立的朝廷,实在也是有名无实。朝廷所依赖的只有二王:一是镇守在建业的琅琊王司马睿,一是镇守在上邦(今甘肃天水)的南阳王司马保。为了笼络他们,遂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函谷关以东诸军事;任命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陕西及以西诸军事。这是周初分封周公召公“分陕而治,挟辅天子”故事的再版,愍帝企图通过这种厚封的方式,以激励他们的江山豪情,出兵拱卫王室,阻止刘聪、石勒等胡族军队越过长城,并进而收复故都洛阳。但司马睿以“方平定江东,未暇北伐”(《资治通鉴》卷88)为由,迟疑不进,主要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就这样,司马邺勉强支撑了4年,建兴四年(316年)8月,刘曜的军队重重围住长安,时间达两个月之久。城内发生饥荒,人们开shi易子而食,人间悲剧再次上演。晋愍帝走投无路,大哭一场后,把自己捆在羊车上,“肉袒衔璧,舆榇投降”。

长安遂被刘曜占领。

刘曜将晋愍帝司马邺掳至平阳,交给刘聪。刘聪让他行叩头之礼,一旁站立的晋臣麹允不忍见此耻辱,悲不自胜,伏地痛哭,怎么也搀扶不起。刘聪大怒,把麹允投入监狱,麹允愤而上吊自杀。刘聪再次以王者的姿态,重复导演“青衣侑酒”的故事。他率数万羽林军出猎上林苑,叫愍帝穿着军服,手执长戟,前dao引路。路上百姓围观如堵,人们互相指认说:“那位执戟的就是长安来的天子。”西晋的亡国之民、故吏耆老,看着故国的皇帝形同仆役,莫不唏嘘流泪,皆有黍粟之悲。317年12月,刘聪宴群臣于光极殿,又命愍帝像怀帝一样,给群臣行酒洗盏。并在自己入厕时,让他高举仪盖伺候。见此情状,“晋臣多涕泣,有失声者”。尚书郎辛宾悲不自胜,抱着愍帝大哭,刘聪怒斩辛宾。深感 *** 难制,不久就将愍帝处死,以绝后患。司马邺时年18岁。(星辰美文网)

西晋王朝从此灭亡,历时52年。

永嘉之乱,开启了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北方五胡民族的首领相继建国称帝,刘曜据长安建前赵;羯人石勒在山东建后赵;鲜卑慕容氏与拓跋氏也相继入主中原,建前燕及代国(北魏)。此后又有氐人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羌人姚兴建立后秦,以及后燕、北燕、前凉、胡夏等。中原陷入分裂混战达136年,直至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