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孝公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秦国的强盛源于先进于六国的制度,商鞅是第一位成功将“以法制国”理念现实化的人。虽然商法以现代眼光看,有愚民、弱民之嫌,为不少人所诟病。但“法无定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战国那种局面复杂的大争之世,商法为秦之富国强兵,立下首功,这是不可否认的。
商鞅在入仕秦国前,相当不得志
商鞅原叫卫鞅,故国是个贫弱小国,他为实现抱负,最初来到了七国中风头最劲的魏国。当时的魏国,由于用李悝和吴起进行改革,国力强盛,魏武卒战力威震天下,隐隐为各国领袖。
而当时的秦国积弱积贫,偏居西陲,是被山东六国瞧不起的国家,差不多被边缘化了,连自己的河西之地都被魏国所掠。这样的国家,当然不是卫鞅施展才华的首选。话说回来,如果卫鞅被魏国重用,魏只是强上加强,反而达不到秦那种积弱成强的侧目效果。
卫鞅现在魏国相公叔痤手下当了个中庶子(侍从人员),公叔痤十分欣赏他,便向魏王极力推荐,魏王却未予理会。公叔痤曾谏言魏王,“要么重用他,要么干掉他。”自负的魏王一样都没听,卫鞅在他的眼中,只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秦孝公继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秦孝公当了国君后,明白国家要强大,离不开优秀人才。而穷弱的秦国,读书人都没几个,人才奇缺,便向山东六国大发“求贤令”,只要有真才实学,不论地位出身,都赐予高官厚禄。
这道命令一发出,在各国士子中掀起莫大波澜,不得志的卫鞅也来到了秦国。
商鞅先抑后扬,终得重用
国君选人才要选对的,而卫鞅也明白,要把肚子里的货变成现实,需要极大的决心和代价,没有国君不遗余力的支持信任,半途而废的可能性很大,于是他对孝公进行了数次试探。
第一次见孝公时,他提出以黄老之道治国的陈词滥调。黄老之道即师法造化、无为而治这一套学说,是远古三皇五帝用的法子,这给满怀希望的秦孝公泼了一头冷水,认为这根本就不适合秦国。
第二次卫鞅又大加宣扬王道礼治,又是周朝时用的玩意儿,周朝用了王道治国,都把自己快弄得亡国了,当然不能用,于是秦孝公对曾报以很高期望的卫鞅极度失望,很不耐烦的把他打发走了。
前两次给孝公留下的心理阴影是巨大的,以至于连卫鞅的面都不愿意见。但卫鞅还是托了不少关系,又一次见到秦王。对于秦王的冷淡,毫不在意的卫鞅拿出了真功夫,深刻分析了魏楚齐几个强国的变法利弊,又针对秦国的情况提出《治秦九论》,这是日后变法的蓝图。
识货的孝公一听就被深深吸引,大有知音之感,一改之前的冷淡,与卫鞅彻夜长谈,商议强秦大计。
随后君臣相知,秦孝公起用卫鞅,展开了变法强秦之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