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一:闺房之乐,张敞画眉。汉代张敞每天在妻子化妆时,为她把笔画眉;境界二:相濡以沫,情书感恩。 如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与妻子王睿;境界三:舍己救妻,千古情痴。西晋荀粲冬天拿自己冻冰了的光身子贴上去给发烧的妻子降温,没有救活妻子,自己不久感染寒症死去。
西汉张敞(公元前?-公元前48年),字子高,西汉大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祖父张孺为上谷太守,徙居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一带)。父张福事汉武帝,官至光禄大夫。张敞事宣帝时,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吴嘉纪(1618年-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江苏东台人(清代属于扬州府泰州)。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吴嘉纪诗笺校》本。
荀粲(209?~238?),字奉倩,三国魏玄学家,东汉名臣荀彧的幼子。幼年聪颖过人,与兄长论荀彧与荀攸优劣,几个兄长不能说服。成年后以善谈玄理名噪一时。娶曹洪之女为妻,生活美满。不料,不久妻子重病不治而亡。荀粲悲痛过度,旋即亦亡,年仅二十九岁。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古诗词中人生“三种境界”是: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人生“三种境界”分析: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涉世之初,我们懵懂、彷徨,但我们志存高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我们确定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之后,为了寻求真理和理想,我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探索学习,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们这些青壮年绝大部分处在这个阶段。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我们可能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仍一无所获,正值困惑颓废无以名状之际,却发现原来成功已在不意间获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这是种很高也很难得境界。许多中老年人历经沧桑,终于世事洞明,了悟人生。?
谈境界:
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创作上有一个最显着的特色,就是化用前人诗词,借用前人“境界”,再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意”,以西方哲学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堪称近代西方哲学和传统文艺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王国维的化用中,有些是直接借用前人的词语“点铁成金”,有些在引用时作了细微修改,使之与自己的作品更加融合,还有更为隐蔽一些的化用方式——套用句式,等等。借用前人的境界,来表达自己的境界,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人为我用,时至今日仍在给予人们启发。
古人之境界与我之境界
借用前人成句来表达自我,并非王国维首创。北宋名士晁迥评诗,会融合儒、释、道三家教义,他认为诗应“弥缝”“经教法门”之阙,“吐辞精敏,入道深密”,表现“静胜境”中的“天香”“天乐”“天簧”,以“晓悟于人”。他的想法,与王国维基本一致:“每览前辈词章,予心惬当者,必采而书之。有句云:‘凝神入混茫’。予以为学道之初,从宴息也。又有句云:‘融神出空寂。’予以为学道之成,得自在也,枚卜同人未遇知者。”晁迥以枚卜的“知者”自居,他摘取枚卜诗句,来形容学道之初和学道之成的不同境界,虽是断章取义,但这种断章取义是以“心惬”和“遇知”为前提的。
王国维借用前人成句来表达的“我之境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种境界”。在“予心惬当”这一点上,王国维与晁迥并无差别。虽是断章取义,却同新的语境完美结合。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境界”立说,而“三种境界”能够贯穿王国维的境界说理论,的确实发人深思。
《人间词话》初版于1908年,在这之前的1906年,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就已提出与“三种境界”类似的“三种阶级”。
从1905到1913年的8年中,古人的境界从未改变,而王国维自己的境界却在不断深化。“三种境界”说一直盘桓在王国维的理论视野中,在秉持这一理论的同时,也不断修正、扩展着这一理论的解释范围。“三种境界”虽然没变,但所针对的问题和延伸的意义则几经调整,在语言表述方面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在《文学小言》和《人间词话》中,“三种境界”主要是针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来说的,但《文学小言》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到“文学上之天才者”,《人间词话》则停留在“大事业、大学问”上没变。可见,王国维立说初期,是将文学同“大事业、大学问”区分开来并列而论的,而到《人间词话》时,则将文学包含进“大事业、大学问”之中了。在作《人间词话选》时,王国维则又将原本只针对“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扩展到“成就一切事”,为“三种境界”赋予了更为广阔的精神内涵。
在《文学小言》中,王国维重点阐述了“三种阶级”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在天才之外仍需要莫大的修养,但在《人间词话》中,重点则转为阐释“三种境界”之间的区别,并以断章取义的自谦来引出话题。王国维之所以把“阶级”改为“境界”,或许是从统一性的角度考虑。
王国维说“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曾这样解剖自己的“性质”,说:“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这种“性质”令王国维的治学很有特点,常以文学的眼光理解哲学,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文学,也可以说多以感性的方式表达理性。“三种境界”说正是如此。
王国维构建“三种境界”体系,深刻地体现出了个人好恶。他借用了3组句子,它们尽管脱离了原词的情境,偏离了原作者的想法,然而这3组完全不相干的句子组合在一种理念中,充分体现了王国维独特的认知角度。
曾有学者将“三种境界”概括为从渐修到顿悟的过程,其实第一境还未进入诗境意义上的渐修,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从浑沌迷茫到清晰明朗的突变,仿佛一夜之间看到了目标,仍属立志阶段。王国维想要表达的是,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首先需要立志,排除各种干扰,待眼前空明心境虚静,方能看清前路。这种观点,与严羽所说的“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通往“大事业、大学问”的路途是艰难而遥远的,立志者必然得经历磨难,经过长途跋涉,才可能到达终点。所以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极言过程的不易,这些困苦疑惑都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只有真正坚定的立志者才能通过。渐修的过程,乃是对意志力、情感力和大家气度的综合考验,能承受住各种历练,方能有所大成。
第三境确实有渐修后的顿悟之意,可要注意的是,顿悟的过程里颇有曲折,首先是千百次的寻,然后是寻而无果,突然灵光一现转变了寻找的方向,最后终于才发现目标所在。这几番转折颇可见出寻觅过程之艰难。由此也可以说明,经历过第二境漫长的渐修过程后,在达到顿悟之前,仍有坎坷。
此外,还当注意,第三境界既是对意志力的考验,亦是对判断力的考验。如果找错了方向,无论找再多次也是无效的,所以再强的意志力,也要在正确判断力的指导下方能体现价值和意义。历经曲折之后猛然顿悟,能带来有无法言表的巨大喜悦,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王国维也曾描述过类似的体验:“今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王国维虽谦称,自己的“三种境界”恐怕3首词的作者并不认可,但借文学来论述哲学,乃至解释宇宙人生之根本,必需具备深刻的洞察力。想来在王国维内心深处,藏的当是“见人所不能见,而言人之所不能言”的得意之情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8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代五虎上将
下一篇: 后主刘禅不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