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分裂必有战争,凡战争必定要死人。据钱穆《国史大纲》载:蜀亡时28万户,人口94万。吴亡时户53万,人口230万。魏平蜀时,户约66.3万,人口443万。三国合计:户147.3万,人口767万。而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全国总人口已达5000 万。经过近百年战乱人口不到战前的15%。
钱穆(1894-1990)
一其人: 钱穆传略、生平年表
二著作:
1.钱穆著作年表
2.著作选读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史学》
《国史新论》
《国史大纲》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文化史导论》
《论语新解》
《先秦诸子系年》
《朱子新学案》
杂文散文选读
三研究: 1.钱穆研究重要论著书目
2.新书推介
《钱穆传》
《钱穆学术思想评传》
《钱穆评传》
3.学术论文
4.研究学人
严耕望陈勇郭齐勇汪学群
四其他:
回忆与纪念
相关链接:
钱穆先生纪念馆
(http://www.tpml.edu.tw/~k15/first.htm)
--------------------------------------------------------------------------------
钱穆传略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
钱穆九岁入私塾,熟习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十三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提出,先秦时期,儒、墨二家是后来诸子各派的发端,由此分源别派,旁通四达,互相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流。他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世传说亦不可轻信,遂详细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生卒年月、父母、志学、初仕、设教、适齐、适卫、过匡、过宋、仕鲁、至陈、至蔡、及晚年居鲁等,以及孔子的政治活动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如对晚清今文经学家如谬平、康有为等认定刘歆伪造古文经一呈,钱穆撰《刘向歆父子年谱》,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否定了今文经学家的观点,了结了晚清道咸以来的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公案,在北方学术界一举成名。。此外,钱穆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之学、对清代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闻名海内外。 钱穆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晚年的钱穆比较偏重于文化哲学的研究,并就中西文化的问题作了很多深入的思想考,在其一生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于刘梦溪主编的《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中,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新的体认,并“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即在此。”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扩展资料:
在钱穆的文化情怀与学术研究中,体现出传统士人与现代学者的综合。一方面,他的学术研究具有浓厚的文化担当。这种带有忧患情怀的文化态度,彰显了读书人对于时代的责任。另一方面,他的文化情怀立足于理性、科学的学术研究。
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为“观点”而扭曲“事实”的学人相比,钱穆发扬了乾嘉学术“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汏华辞”的优良传统,在传统学术向现代人文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人民网-光明日报:今天我们为何要谈论钱穆
-钱穆
1、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2、自民国元年(1912年)始,钱穆在乡村任小学教师。民国十一年(1922年)后,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师。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顾颉刚推介,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跻身学术界。抗战前,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讲授学术思想史,确立学术地位。抗战时,随北大南渡,著《国史大纲》,并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主讲文史课程。抗战后,执教于昆明五华书院、云南大学、江南大学、广州私立华侨大学。1949年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港中大创始书院)。1967年迁居台北,后任中国文化学院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1992年归葬太湖。
3、钱穆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其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还出版多种论文集,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8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三国演义》中最精辟的十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