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华容道、空城记真正的赢家是谁,

历史典故 2023-07-20 06:29:3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无数机关计谋、尔虞我诈描绘的淋漓尽致,千百年后读来依旧对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心驰神往。

三国里精彩的故事很多,仔细研读赤壁之战后让曹操死里逃生的华容道,以及失街亭后使诸葛亮九死一生的空城计,我们首先会佩服关羽的义和诸葛亮的智。

但再仔细想想,在这俩个故事里,生存下来的真的是赢家吗?长远来看究竟是谁获益更多?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最后带领残兵败将逃到华容道,正遇到诸葛亮安排到此处等候伏击的关羽。眼见一代枭雄就要束手就擒,魏军就要全军覆灭。

危急关头,曹操听从谋士建议,与关羽重叙往日之情。关羽义重如山,听闻曹操言语,心中不忍,于是以私废公放了曹操一条生路,这才有了后来曹魏集团的发展壮大。

表面看来,华容道上走投无路、面临绝境的曹操,利用关羽的情义逃出生天,是理所当然的赢家。但从全盘来分析,此时天下形势初现三足鼎立雏形,曹魏最强,蜀汉最弱。名义上是孙刘联军,说刘备依附于东吴也不为过。

如果关羽真的不顾往日情义,将曹操一刀斩于马下,曹魏集团群龙无首势必土崩瓦解,少了这个最强的对手,东吴必定抓住机会试图一举统一天下。

这时孙权最先扫除的障碍,恐怕就是正在迅速壮大但还羽翼未满的刘备集团了吧!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安排关羽去放曹操一条生路,既成全了关羽的义,又保全了曹操这个持续存在的威胁,使东吴不敢对蜀汉轻举妄动,为蜀汉争取了黄金般的发展时机,最终使蜀汉得以壮大,刘备得以称帝。

由此可见,此时曹操生,则蜀汉生;曹操死,则蜀汉必亡。华容道里最大的赢家其实是急需发展壮大时机的蜀汉刘备。

然而,此时的诸葛亮大概不会想到,几十年后,另一个三国顶级谋士会利用同样的计谋保全自己,而他则成为别人眼中“有益的威胁”。背景就是传颂千古的空城计。

提到《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多让人想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然而和华容道一样,空城计最大的赢家并非是毫发无损的诸葛亮,而是另一个三国顶级谋士司马懿。

面对空荡荡的西城,司马懿不敢也不会进城,可能只有那句“尔等应知,进城必败”,是司马懿的真实心理反应。

实际情况是,空城计发生前,司马懿作为魏文帝曹丕的托孤老臣,却在新皇帝曹睿登基后被剥夺了实权,在很长一段时间来,过着退隐的生活。

曹操曾经给司马懿做过这样的评价:狼顾鹰视,必有不臣之心。

由此可见,司马懿不仅没有实权,而且还饱受曹氏家族的猜忌。

再看整个魏国大环境,曹操和一些老臣虽然去世,但是当年曹操、曹丕征战天下的班底犹存,司马懿难有大的作为。如果一直这样,司马懿即使不被魏帝除掉,也会郁郁而终。

更多>>(接下文评论)

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是现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是西城,即现在的陕西省安康市。

《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扩展资料: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空城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7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