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反而选择刘备,

人生百味 2023-07-20 06:27:18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 比如我们熟悉的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既然说到刘伯温,就不得不提到诸葛亮,在民间有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的说法。

我们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恐怕是一部电视剧《三国演义》,让我们妇孺皆知,诸葛亮运用自己独特的智慧,超前的眼光,为我们奉献了一部精彩的三国史。但是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何诸葛亮不投靠当时强大的曹操,反而选择三国里面最弱的刘备了!

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当时的背景,当时的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打败少数民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而东吴的孙权,以长江为天险,也是兵多将广,除了曹操以外,他是最为强大的。而刘备了,可以忽略不计。在曹操和孙权,刘备三个人当中,以曹操最为强大,也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

按照道理来说,诸葛亮肯定是选择曹操,不仅可以实现自己抱负,曹操也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诸葛亮没有那样做,在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选择跟随刘备,去现实自己的理想,这又是为何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曹操没有给自己发展的空间,那时候的曹操有谋士如云(有的谋士不一定比诸葛亮差),战将上千,如果诸葛亮投靠曹操,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参谋,不会受到曹操的重用,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但是投靠刘备就不一样了,刘备手下没有那么多谋士,势力也没有曹操那么强大,除了关张赵三人拿的出手,好像没有谁了。这样一来,诸葛亮在刘备的手下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报复,更加容易成名。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在成为刘备的军师以后,刘备事事都要过问诸葛亮,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投靠曹操,能有这样的待遇吗!这也证明了一句老话“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效强大的曹操而投效刘备


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效强大的曹操而投效刘备?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诸葛亮
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效强大的曹操而投效刘备?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比如: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这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的标准形象,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据说著名的隆中对战略一开始就隐藏着致命的设计缺陷
诸葛亮,琅邪国阳都县人,从17岁起开始隐居隆中,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史书记载,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诸葛亮一直显得很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他都独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长啸。
当这位读书人倍感苦闷的时候,后来那个最赏识他、最可以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其实就在距离隆中不远的新野县城里。当时,他也苦闷极了。
刘备一生也极其坎坷。起初,他在家乡起兵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又卷入诸侯混战,几十年东征西讨,凭着讲感情、够朋友和自己的那点谋略才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拉起了一支队伍。但他没有聪明的谋士辅佐,所以只能时而投靠陶谦,时而联合吕布,时而归顺曹操,时而依附袁绍,始终被人利用来利用去,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个名堂来,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大约8年前,刘备走投无路时,才跑到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幸运的是,在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收拾刘表。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
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说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
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据学者研究,在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名士们非常盛行戴各种各样的头巾。所以,说诸葛亮头戴葛巾、纶巾应该都没有错。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做的扇子。东汉末年盛行于江东,除了诸葛亮之外,当时,手里整天拿着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鹤氅原本是一种用白鹤等鸟的羽毛制作的、价格昂贵的外套。后来泛指那些衣袖宽大、穿着飘逸的外套。这种服饰在魏晋时期确实非常流行。
至于四轮车,则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车,是一种由一匹马拉的两轮车,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让人推着走的四轮车。
隆中对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奇文。关于它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曹操和孙权都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竞争。荆州的刘表和四川的刘璋都缺乏执政能力,可以先后夺取这两个地方。然后,搞好内政外交。等到天下有变,就两路大军分别从荆州和四川向北进军,一举夺取天下,恢复汉室。
可以想象,当时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这番分析后,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在眉开眼笑之时,当即就决定请诸葛亮担任自己的谋士,共同实现隆中对中所描绘的蓝图。
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他们认为,对曹操和孙权的实力,诸葛亮看得比较客观。刘备后来东征失败,诸葛亮和姜维后来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这都证明曹魏和东吴的实力确实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争锋。而最精彩的是,刘表和刘璋确实缺乏执政能力,荆州和益州后来果然被刘备占领,实现了诸葛亮的初步构想。这充分展示了他对时局发展的惊人的
预见性。这种远见卓识是他不同于一般政治家的重要因素。至于后来之所以没有实现他当初的全部构想,那是因为刘备等人在执行这一方案时出现偏差,执意东征,导致孙刘两家刀兵相见,荆州丢失,北伐难以成功。
但是,也有学者对隆中对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看法。
他们认为:隆中对最基本的战略思想是要占领荆州和益州。当时,能看到这一点的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比如曹操就这么想过,他也是这样做的,先收拾荆州的刘表,再收拾汉中的张鲁,进一步谋图益州。东吴方面,鲁肃和周瑜都认为东吴应该先占领荆州后吞并益州,然后与曹操争霸中原。后来东吴占领荆州,又谋划着进攻益州,就是这个计划的具体行动。所以,现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的想法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还有学者认为:荆州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一块谁都想得到的战略要地。以刘备的实力,他不可能一人独占荆州,一旦他的主力进入四川后,他更不可能长时间保有荆州。因为四川与荆州的交通主要靠长江三峡的水运,而三峡水道过于险要,很难在两地及时调兵遣将。所以一旦强敌入侵,主力在四川的刘备很难保住荆州。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任何一个占据四川的地方政权都没有能力同时占有荆州?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位置,以至于后来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隆中,老死在他那个茅草屋里。至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后人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是极其羡慕和推崇的。刘备本人也因为三顾茅庐而妇孺皆知、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模范。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
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曹操,而去投靠平庸的刘备呢?

易中天在CCTV-10“百家讲坛”中的《品三国》讲得出神入化引人入胜,但有些事情他的观点过于随意过于浅薄,对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描述就是这样。在他看来,诸葛亮为自己出山作了大量的前期自我营销的准备,其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出人头地。事实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诸葛亮这类仁人志士最基本的做人准则,这决不是易中天这种学问高却境界低的人所能理解的。

首先,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他的正统思想也根深蒂固(从他的前后《出师表》中就能得知)。和当时的很多人的观念相同,他认为曹操就是汉贼,所以他不可能去辅助曹操;其他如孙权、张鲁、张绣等亦非正统,也不可能事之。
其次,“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所谓“良臣择主”,这个“主”不但要胸怀大志且与自己志同道合,还要礼贤下士,对自己如同汉高祖对“三贤”言听计从。刘表刘璋虽是汉室宗亲,但都不是能善待人才成大事者。
第三,在当时天下纷乱的形势下,天时已为曹操所有;地利已为孙权所占;想在群雄割据中挤出一块立足之地,只能去争取人和。放眼天下,这样的人选除了刘备之外再无二人。
不要认为刘备很窝囊,在得诸葛亮之前,天下就尽知他是个英雄。也不要认为他的仁义就是假的,是作秀。果真如此,当阳撤兵时,怎么能有十多万百姓心甘情愿的跟随他呢?《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载:“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徵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作假作秀可以作得了一时,作不了一世。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认可他的仁义,一个“假”字能解释清楚吗?
综上所述,除了刘备,诸葛亮还能辅佐谁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7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