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西汉名将李陵投降匈奴算不算犯罪,

历史典故 2023-07-20 06:08:46

李陵投降的悲剧

李陵是西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军,是号为“飞将军”的李广的孙子。因为“善骑射”,被汉武帝认为大有李广遗风,特命他带八百名骑兵深入大漠侦查地形。胜利归来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指挥五千勇士,在酒泉、张掖一带布防。公元前89年,李陵主动请战,率领这5000步兵出征,与匈奴单于带领的主力遭遇。李陵下令以大车结为军营,出战时“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当匈奴军逼近时,“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获得首战胜利。匈奴调集援军,连续进攻,李陵以“连弩”(应该是远射程的强弩)射单于,使单于差点中箭。最后匈奴将汉军围困于山谷,万箭齐发,而汉军矢尽粮绝,只剩随身的“尺刀”,无法有效还击。李陵感叹说,如果再有几十支箭也就能够突围了。最后的突围战中,只有十几个人跟随,李陵的副将韩延年战死,李陵感叹:“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放下武器投降。

战败的消息传回长安,但一时没有李陵的下落。汉武帝希望李陵能够壮烈战死,召见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旁边安排了相面的术士,看看她们脸上是否有“死丧色”,结果术士说是没看到,汉武帝很懊恼。不久消息传来,李陵已经投降了匈奴,汉武帝更是大怒。廷议时,太史令司马迁上前为李陵辩解,被汉武帝以“诬罔”罪名处以宫刑。汉武帝派了将军公孙敖深入匈奴境内,无功而返,公孙敖汇报说,抓到的俘虏说李陵已经教会了匈奴怎么对付汉军,所以汉军没法打胜仗。汉武帝于是下令将李陵全家“族诛”,母亲、兄弟、妻子、子女都被杀。后来汉朝与匈奴恢复使节往来,李陵责问汉朝使者为什么要杀他全家?使者把缘由告诉他,李陵连呼冤枉,原来是另一名投降匈奴的汉朝军官李绪在帮助匈奴练兵。李陵派人暗杀了李绪泄愤,再也不愿意回到家乡。《汉书·李陵传》作者以同情的笔调叙述了这个悲剧故事。

那么李陵在无法继续战斗的情况下投降敌军,究竟是不是犯罪?汉武帝杀他全家究竟有没有法律依据?如果他后来被匈奴释放回到家乡,是否仍然会受到追究?

强制一战到死的法律

根据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所载汉初的法律,我们可以得知,李陵在战场上投降敌军本身就是犯了死罪。出土的《贼律》明文规定,驻守边境据点将士叛变、主动投降敌军的,或者是在敌军来进攻时作战不力投降的,和企图谋反、临阵脱逃同样处理:“皆要(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本人从腰部一断为二,全家族诛(父母、妻子及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全部处死)。也就是说,汉武帝在得知他投降匈奴时,已经可以按法处置将他全家族诛,不必再有他叛变、帮匈奴练兵这一情节。

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汉律被认为是汉初高后二年律(公元前186年),很有可能是由原来的秦律改编而来。而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已经立法“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可见战场投降已经是一项重罪。《战国策·魏策》载秦国安陵君的一段言论,说有国王授予的“太府之宪”法令,其中规定:“子弑父,臣弑君”的犯罪不得赦免,即便国家发布了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投降敌军的守城官兵、逃兵不得赦免)。

这些法律看来汉朝都是继承了的。在汉文帝的时候,李陵的祖父李广也曾兵败、受伤后被匈奴活捉,李广夺了匈奴的马匹、弓箭,奋力逃回汉境,但却被捕下狱,被指控“亡失多”(损失士卒过多),“为虏所生得”(被敌军活捉),两项罪名,判处“当斩”。后来依靠爵位以及纳粟“赎为庶人”。

因此实际上秦汉时期的法律要求将士要为朝廷奋战到死,即便是已丧失作战能力,也要为国捐躯,绝不可被对方俘虏。

更多>>(接下文评论)

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李陵事件的具体内容是:

在一年的夏天,汉武帝派出了自己很宠爱的妃子李夫人的哥哥和李广利带领士兵去讨伐匈奴,同时派出了李广的孙子和李陵跟随李广押运粮草。

李陵带领着五千人的步兵队伍,孤军进入到了浚稽山,但是没有想到遇见了当时匈奴的单于,最后单于派出了八万名骑兵围攻李陵。

李陵在经过八个昼夜的激战以后,因为得不到支援结果粮草全部用完,不幸被俘虏,被俘虏以后李陵投降了匈奴的单于,之后汉武帝想要处死的家人,但是司马迁为李玲说情惹怒了汉武帝,于是司马迁被判处了宫刑。

扩展资料:

司马迁受到李陵事件的影响,最终选择了宫刑,他从此成了一个朝堂上的另类,男人中的另类,士大夫当中的另类。

司马迁自己写过一封很有名的书信,而内容当中有提到他对于接受宫刑之后痛苦的心情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字字透露着心酸,行行述说着悲痛,我实在是不忍心再次翻译。司马迁把这次的宫刑当作了一个人生当中最大的耻辱,心神恍惚,不知所往,与命相伴。

从此之后的司马迁,变得一文不值,自己自嘲的说: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啊。司马迁的这句话,是无声的控诉,同时也是是坎坷经历的显照。

司马迁从此被隔离,被驱赶于人类社会的角落,不被人类所承认,从此就是一个特别的同类,特殊的异类。

当司马迁抱着《史记》选择宫刑的时候,作为一个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正常社交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大汉朝廷小小的史官的司马迁死掉了,而写《史记》的司马迁复活了。

—李陵事件

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为什么司马迁会被牵连受了腐刑?

李陵是西汉时期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本人也没有辱没先祖的名声,很会用兵,为人正直,下面士兵对他的口碑也比较好。我们都知道,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西汉一直没有停止对匈奴的攻打,尤其到了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武帝在位55年,有四十多年都在攻打匈奴。“李陵事件”也是发生在攻打匈奴的时候。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战匈奴,召骑都尉李陵为李广利军押运辎重。但李陵不愿意辅佐别人,想要自带一部人马去攻打匈奴便向汉武帝请命。汉武帝知道李陵的本事,觉得他有乃祖遗风,也理解他的心思,但是没有多余的骑兵给他,李陵说没关系,只要步军五千就可以。汉武帝被他的豪壮之气感动,就答应了。

李陵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和匈奴单于相遇对峙。开始匈奴派出约三万骑兵围住李陵,见李陵所部人少,立刻发起冲锋,但李陵布阵有方、丝毫不乱,最后把匈奴三万人击退,还追杀数千人。

后来,匈奴单于又召八万铁骑合众围攻。敌人十倍于己,且是骑兵,李陵的队伍抵不住了,一边打一边撤。一路血战,击杀敌军数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想要拿人数耗死李陵,但是李陵只有败象,没有溃散,匈奴一时也吃不掉李陵,因为一路南撤,离边塞不过百里之地,单于心里胆怯,疑心李陵有大军埋伏,准备撤军。就在这时,李陵军中有个军候因为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敌,把李陵没有后援的情报都告知单于,匈奴于是全军压上,李陵力战难脱,南逃时,成安侯韩延年又战死,李陵自觉无颜见汉武帝,遂束手就擒。

汉武帝得知李陵投敌,勃然大怒,问太史令司马迁应该如何处置。司马迁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为人,说李陵转战千里,虽败犹荣,“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本来汉武帝就因为他投降而生气,现在听到司马迁这样说,更是气上加气,结果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处以腐刑。

汉武帝后来也知李陵孤军无援,力有不逮,派公孙敖将四万步骑深入敌后营救。公孙敖无功而返,公孙敖怕汉武帝责怪,敷衍搪塞,说李陵正在教匈奴练兵,使的汉武帝在盛怒之下族诛李陵家室,其实此人不是李陵,而是李绪。

李陵自知惭愧,本想戴罪立功,保全老母,可惜全家被杀,断了自己的后路,还为世人所恨,自己也无法再回去了。后汉武帝死,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都是李陵的旧时好友,派李陵的故人去招李陵。李陵说:“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最后终死匈奴。

汉武帝时期,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当时李陵,带兵去匈奴,准备讨征匈奴,但是因为孤立无援,加之自己的手下又叛变,告诉匈奴自己的军事情况。最后寡不敌众。不得已投降。群臣都说李陵贪生怕死,像匈奴投降。汉武帝,此时问司马迁有啥看法,司马迁客观的叙述事实,但是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以为是在为李陵辩解,于是被抓入大牢。

司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 —钱钟书 先了解李陵事件: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李陵随军负责押送辎重。但是李陵想要冲锋陷阵,便向武帝请命,率领五千步兵出征。不料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匈奴正面遭遇。在后援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奋力血战。最终不敌,不幸被俘。

再看两者的关联:李陵战败的消息传回汉朝,武帝震怒,百官舆论一致要求严惩李陵。从司马迁的职位判断,不知武帝问司马迁的意见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司马迁要不就是没有揣摩武帝的心思,要不就是想要武帝消消气。直言:第一,李陵是国士,忠孝仁义,人品卓越;第二,李陵所率部众杀敌之数,远超自己兵力几倍。即使战败被俘,凭杀敌的功劳也足以告慰天下;第三,根据李陵人品判断,李陵是伪降,以图后起。司马迁言毕,武帝恶向胆边生,立即把司马迁下狱,定为“诬上”,死刑。按照当时的规矩,判死刑的人只有三个选择:伏法受诛、以钱赎命、接受宫刑。

因此事之前,司马迁已经开始《史记》的写作,为了自己的梦想,必须活着,但又没钱赎命,故只有接受宫刑。

汉武帝时期,也就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当时47岁的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而招致宫刑,这是为什么?个人觉得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 司马迁为人太过正直,不懂官场的那些套路。

“李陵事件”的始末是天汉二年,汉武帝出征匈奴,他想让自己的大舅子李广利为主帅,但是大臣们觉得他难以胜任,然而汉武帝并没有接受大臣的建议,还是一意孤行。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天山(即南祁连山,在甘肃)攻打匈奴右贤王,又派李陵带领弓箭手5000名步兵,从居延北方出发。汉武帝本来是想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要让匈奴兵单单地攻打贰师将军的部队。

李陵到了约定的军期,就撤兵回来。在归途中遇到单于,单于用8万士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李陵5000名士兵,箭射光了,大部分都战死,但他们所杀伤的匈奴兵也有一万多人。他们一边撤退,一边抵抗,连续奋战了8天,回来还不到居延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住峡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缺乏粮食,而救兵又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又诱导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有脸再回汉廷去见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部覆没,其余逃亡分散,能够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

汉武帝知道李陵投降很生气,觉得他即使被匈奴包围,就算战死报国也不能投降。更重要的是主力军李广利也打了败仗,相比于李陵5000兵力奋战杀敌,李广利的战败更应该被追究。但是当时是汉武帝封他为主帅,如果责怪李广利他就面子无光。为了保住龙颜,所以李陵的投降就更被放大了。大臣们也渐渐看懂了汉武帝的心思,于是也纷纷责怪李陵投降,觉得他家人应该收到处分。

但是司马迁为人正直,他并没有读懂汉武帝的心思,还是认为李广利的责任更大,更应该受到处分。结果当然是惹怒了汉武帝。

第二, 司马迁非常信任李陵的为人,为他仗义直言。

司马迁认为李陵的为人值得信任,觉得李陵肯定是假意投降,不是真的投降,他肯定是想寻找机会再报答汉朝。如果要投降,李陵又何必一开始以5000兵力奋战到最后?所以司马迁仗义直言,觉得应该调查清楚。

司马迁在《史记》还引用了《论语》里的话来证明李将军的为人:“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用命令,人民也会照着去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令,人民也不愿听从他。”司马迁说,这不正是指李将军吗?我看到的李将军,诚恳谨厚,就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说话。

因为“李陵事件”,司马迁受到宫刑,这件事给司马迁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耻辱,但也使他的思想获得了净化和升华。从此,司马迁的眼光更敏锐、更有洞察力,也更专注于完成《史记》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正如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因为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支撑着他艰苦卓绝的编写创作工作,由此也给中国 历史 学留下了一部光辉不朽的著作。

司马迁本身是一个非常仁义的史学家,他非常崇尚游侠重义轻利的作风,所以在传记中写了游侠列传。他本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非常仗义的,李陵事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李陵在汉武帝面前一时冲动立下了军令状,以很少的兵力孤军深入匈奴,后来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杀死敌人上万人,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这件事情上李陵既有功也有过,本来可以从轻发落。但是,当时的汉武帝对于李陵有很深的成见,认为他畏葸避战,忘恩负义。群臣也认为李陵罪莫大焉,这时候只有司马迁出面为李陵求情。原文为:“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这段话本来是有理有据,将李陵的功与过完全的表露了出来。但是汉武帝是一个行事极端,刚愎自用的君主。当时的他根本就听不进任何劝谏,结果他不仅将李陵的母亲妻子灭族,还将司马迁处以腐刑。

此外,汉武帝还是一个非常护短的皇帝,对于身边的近臣宠臣,即使是犯罪,皇帝也会尽力为其遮掩维护。霍去病射杀李敢,汉武帝还谎称李敢是为鹿撞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战中,汉武帝的外戚李广利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如果李陵不扛下所有的责任,那么李广利也就会因此受到重罚。所以,也不排除汉武帝是为了掩盖外戚出身的李广利军事上的过失而重责李陵。司马迁强出头为李陵申辩,自然破坏了汉武帝的计划,从而恼羞成怒,处司马迁以重刑。

李陵乃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他曾经率军攻打匈奴,不料战败投降于匈奴。汉武帝夷其三族,使得他与家庭及大汉朝彻底决裂,他的一生有家仇也有国恨,是一个极其矛盾之人,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李陵事件给史学家司马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横祸。

汉武帝听说李陵战败并且投降匈奴的消息,他非常之愤恨,朝中大臣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他们前几天还称赞李陵的威武,现在却附议着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行,当汉武帝询问司马迁之时,司马迁一边安慰着武帝,一面又痛恨那些似为墙头草的大臣,尽力替李陵辩解。

司马迁认为李陵是一个孝顺父母,对朋友义气,对待手下如手足,为人谦和有礼,常常冲在战争的第一线,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落井下石的臣子,他们见李陵如今落魄了,将他的罪行夸大其词。

司马迁对武帝这样说:李陵只率五千个步兵深入了匈奴内部,他孤军奋战,死伤了很多敌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士兵不支,弹尽绝粮,走投无路之时,依然奋力杀敌,就算是古代名将也不过而已。李陵虽然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的人数之多,便足以震撼于天下了。

李陵之所以不死,而是投了匈奴,一定是寻找机会,回到本土,继续替汉朝效犬马之劳,司马迁的言外之意是说二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司马迁的直言激怒了武帝,武帝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辩驳,而嘲讽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监牢。

综上所述,汉武帝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是无法容忍的,而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是有缘由的投降,他只是想找合适的机会再报答汉室,他为李陵辩驳,因为触犯了皇威。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司马迁的最大成就,是写了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历史 贡献不可估量。

司马迁也受了文人界的最大耻辱,被腐刑,就是宫刑。受腐刑的直接原因就是“李陵事件”,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一,为李陵败降求情

李陵是谁?他爷爷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里的飞将李广。汉武帝对李广后人也很优待,当时汉武帝命令李陵携淄重配合李广利和匈奴作战,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和协律都尉李延年之兄,称“贰师将军”,威震西域。但是李陵却请求独自带五千精兵出击匈奴,武帝准许,不料李陵遇上匈奴主力大军,全军覆没,李陵被俘投降。

汉武帝震怒,朝野上下均附和,一致要求杀李陵,武帝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没有随大流,而且说了与众不同的内心想法,

司马迁意思,李陵这人品德好,忠君爱国,恪尽职守,苟活下来是为了将来有机会报效大汉。 武帝大为恼火,谁再为李陵求情,与之同罪。

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修史人

当时司马迁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是整天和 历史 古人对话,对云诡波谲的朝野却显得太嫩,不顾皇帝的脸色,不会人云亦云的明哲保身,必然不受混迹官场多年的人欢迎。皇帝虽信任司马迁,却不喜司马迁。

三,不满已久,新旧并罚

司马迁也是子承父业,深受皇家隆恩,怎么会几句话就招来如此奇耻大辱,在“刑不上大夫”的年代,更是无法言语的打击。

意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揭露汉朝的弊端,批评帝王的短处,本来武帝就对司马迁有意见,再来为李陵求情,正好新帐旧帐一起算。司马迁敢于坚持事实修史,必然会得罪很多人,李陵事件只是导火线而已。

此时汉武帝已经是晚年,过了从谏如流的时候,任用酷吏,犯下很多错,虽临终留下《罪己诏》,但是已铸成大错,无法重来。司马迁的悲剧有其个人原因,更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造成的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写出《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也因此青史留名为世人称赞。而在写《史记》过程中却有一件令他差点放弃在写下去而去自杀事情,这就是著名的“李陵事件”。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并让李陵帮助其运送物资。但李陵并不太愿意,因为他知道李广利的水平如何,能够统领大军只是因为他是皇亲的关系。于是向汉武帝说要自己领兵去攻打匈奴,汉武帝没想到李陵并不听话于是说没有骑兵,想让他知难而退。李陵也是贴了心要去,就告诉汉武帝只需要自己的五千步兵就可以直捣匈奴单于王庭。汉武帝不知是感于他的勇气还是生气想看下他到底有什么能力,于是同意了李陵单独领一路兵马进攻匈奴。

但匈奴在这个地方不只有这三万人,附近还有八万匈奴兵后来也加入了进来。面对十一万敌军的进攻,汉军逐渐不支,只能向山里面退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军的伤兵越来越多,带来的箭矢也快用完了。而敌军却在步步紧逼,更糟糕的是有一个小兵因为被指挥官凌辱投降了匈奴并把李陵军团的情况都告诉了匈奴。没有援兵没有物资的李陵只能拼死突围,但最终还是兵败被俘。

但这件事彻底的激怒了汉武帝,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腐刑。其实在当时汉武帝是有心想要就回李陵的,但毕竟李陵是被俘投降的,汉武帝需要一个人给个借口,但是满朝文武为了自己保全自己都大肆夸大李陵的罪行。当汉武帝问到司马迁的时候,司马迁认真想过之后多帮李陵说了几句好话。但就是这几句好话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给他定的罪名是 “诬罔” ,就是说他 明着说李陵如何英勇,但暗里却指败军而归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指派的,但是打了败仗,而李陵却是自己孤军深入,且虽败犹荣。这不是在暗地指责汉武帝任人唯亲,没有识人之明吗?

这件事其实是汉武帝曲解了司马迁的意思,司马迁并没有想去暗地里说些什么,也没有那么必要。只是想多说几句好话,好帮助李陵早日脱困,但就是这样的误解最终导致了司马迁和李陵悲惨的结局。后来武帝还是准备接回李陵,但由于报信之人没有确定消息就说李陵在帮匈奴人练兵,导致武帝一怒之下夷了李陵三族。心灰意冷的李陵最终还是娶了匈奴公主,一生再也没有回到大汉。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并且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了朝廷,一时间朝野震动,大臣们都在指责李陵贪生怕死,汉武帝也认为李陵这样做有失大汉的尊严,因为作为一名将军你应该是战死,而不是投降。这个时候汉武帝就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了,没想到司马迁竟然替李陵辩解了起来,还责怪当时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没有及时救援。这就使得汉武帝大怒,一怒之下便把司马迁打入了大牢,后来处以宫刑。

其实我觉得这次的李陵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线罢了,因为当时的司马迁正在撰写《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描绘成了一个泼皮无赖,说刘邦满口大话,还十分好色,汉武帝刘彻做为刘邦的嫡系传人肯定是不高兴的,谁能允许别人这么说自己的先祖。

这还没完,司马迁还在《史记》公然指责汉武帝的过失,说汉武帝竟然迷信丹药传说,真是愚蠢至极。做为西汉王朝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怎么可能允许司马迁这样子说他,自然也就对司马迁有了很大的意见,正巧过了一段时间李陵事件爆发了,而司马迁又为李陵辩解,本来就生气的汉武帝再加上以前的隔阂自然也就把司马迁打进大牢最后处以腐刑。

1、先看一下李陵事件: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大将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击匈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五千步兵随李广利出征。李陵在碰到匈奴骑兵三万人, 但丝毫不畏惧,帅兵奋起抵抗,但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边打边撤,后撤到千里之内的匈奴腹地,等不到援军,最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投降了匈奴,并且后来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汉武帝刘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气急败坏,下令将李陵一家老小全部处斩。

2、司马迁作为李陵的好朋友,在群臣皆言李陵有罪。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时,司马迁大声说:“李陵孝敬双亲,而且守信于士兵,常奋不顾身以从国家之急。司马迁还赞扬李陵素有国士风度,如今战事一有不幸,还要向汉武帝进言要保李陵一家老小。

3、汉武帝以为司马迁说的都是假话,想保护这个投降了匈奴的叛徒李陵,十分生气,所以判司马迁腐刑。

西汉名将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他遭受腐刑到底值不值?

李陵本是诈降,却因汉武帝听信谗言诛其九族导致诈降成真。我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说话,是因为相信李陵的人品,也是英雄之间惺惺相惜。值与不值,后人无法判定。

有史料记载,李陵当时出征匈奴,随身只率领了五千兵马。而他面对的匈奴大军,足足有八万人之多!兵马数量本就悬殊,再加上匈奴人常年马背上生活,善游击战,所以汉军本就毫无优势。在这种双方悬殊过大的情况下,李陵硬是斩杀一万匈奴兵,足以证明李陵的军事才能和对大汉的忠心。



李陵诈降后,匈奴首领因为赏识他,并没有为难他,也没有杀死他的打算,反而一直对他礼遇有加。这对于李陵来说,恐怕也是一种心理折磨。恰好在这之后,汉武帝派公孙敖前来。公孙敖来了一趟,回去之后告诉汉武帝,李陵已经投降叛变了,甚至帮助匈奴练兵,使得我们大汉士兵损失惨重。

汉武帝一听,雷霆震怒,下令杀光了李陵全部族人。全朝上下没有一个人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李陵说话,除了司马迁。挺身而出的代价我们也知道了,就是宫刑。司马迁到底后不后悔,除了他自己应该没人知道。但是我想,如果他不站出来为李陵说话,可能才会真的一辈子良心不安。

汉武帝下的命令,没人敢违抗,最终这个消息传到了远在匈奴的李陵耳朵里。家人全都被杀光了,诈降也变成真降了。最后,李陵娶了匈奴公主,终身没再踏上过家乡一步。从此家乡是异乡。

李陵战败投降,司马迁替李陵辩护,却惹怒汉武帝被施之腐刑吗?

一代英雄李陵对匈奴作战,他败了。

是一根稻草压垮了他。

这根稻草,就是那个可耻的告密者。冥冥之中,李陵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向了远方,再也不能回头。


李陵败阵的地方,距离汉塞只有百余里。他战败以及投降的消息,马上传回边塞,而边塞将军,又将消息传回了长安。

此时,汉武大帝刘彻,正在静静地等待。他脸色阴沉,表情凝重。他不是等待李陵奇迹返还,而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等待李陵战死的消息。战死,似乎是李陵对自己,对家族,以及对国家最好的交待。刘彻是这样想的。

陪同刘彻等候李陵军报的,还有李陵的老母,以及年轻的妻子。是刘彻将他们召来的,并使一个会看相的人,观察这两个女人的面色。相面人告诉刘彻,李陵老母及妻子,情绪很稳定,没有死人的丧色。

没有丧色,说明她们心里还是挺乐观的。真的是这样吗?心情倍加沉重的刘彻,似乎看到了一丝火焰在黑暗的深处摇晃。他渴望李陵老母及妻子的情绪,能给李陵和他带来好运。

正当刘彻忐忑不安的时候,军报回来了。刘彻这才得知,李陵投降了。


请问,自汉武跟匈奴开战以来有过投降的将军吗?没有。汉匈之间打打杀杀这么多年,汉将打赢了,就敲着锣鼓回来;打输了,不死,至少也可以逃回来。但是,从来没听说过汉将有人投过降。

投降,说小了是一个人的事;往上说,是一支军队的事;再往上说,是关系到国家面子的事。汉武大帝奋斗一生,练就了汉朝铁腕拳头,打出了汉朝威武雄风。然而辛辛苦苦奋斗几十年,全被投降的李陵给抹黑了。

刘彻出离愤怒了。

他马上找来了一个人,或许已经有人忘记了他。这个人,就是被李陵派回向刘彻汇报情况的陈步乐。之前,陈步乐因为跑腿报喜,刘彻赏了他个郎官。面对刘彻的痛骂,陈步乐无言语可对,只好自杀。

紧接着,汉朝召集群臣开会,就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讨论。根本就不用讨论,庙堂之上,众人个个捶着胸膛,口水群喷李陵。然而,在众臣之中,有个人犹如看客,冷静地看着同僚的表演。

这个人,竟然被也正在看表演的刘彻瞄见了。

刘彻没有想到,那个人也没有想到,甚至上帝也不会想到,刘彻只一瞬眼,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貌似平庸的人,犹如火山喷发,整个汉朝都被震动了。


刘彻无意的那一眼产生的结果就是一场博弈开始了。

而主动与刘彻博弈的人,是一个力量微薄的人,这个人就是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天陕西韩城南)龙门人。其家族史单纯,祖宗以下,基本以史官为职业。司马先祖中间有过职业转型,不过到了司马迁父亲这一代又做回太史令,恢复祖业。

十岁前,司马迁开始诵古文;二十岁,周游天下。然后定居长安,优游无事,直到三十六岁那年。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约三十六岁。这年,汉武大帝去泰山封禅,按规矩,司马迁父亲司马谈身为史官,理当随行。没想到病倒洛阳,无缘封禅大会。司马迁只好临时替父随行。司马迁参加封禅回到洛阳,司马谈抑塞至极,估算自己活不长了。于是司马谈老人家,流着眼泪向司马迁交待了两件事:第一,继续家族祖业做史官;第二,继续老父遗志,写一部震古烁今的史作。

司马谈说完遗言,就走了。两年后,司马迁如他所愿,当上了太史令。当上太史令的司马迁,开始编写著名的《史记》。将近十年,司马迁都过着平淡无奇、默默无闻的生活。直到替李陵战败辩解的那一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6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