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陈平张良暗踹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刘邦派张良册封韩信有何用意)

话历史 2023-07-20 05:46:46

刘邦应变能力挺强,韩信要求刘邦封他假王,刘邦大骂“你说什么混帐话?”陈平张良暗踹刘邦一脚,刘邦立马接下去说:“你小子真气死我了。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封什么假王?”于是韩信第一个王爵齐王就这么得来了。

当时,刘邦被项羽射中的箭伤还没有全好,又恰逢刘邦围钟离眛未果却被项羽反戈一击被迫退走险阻,自顾不暇,正盼着韩信能支援他。韩信乘机派使者请求做“假齐王”。

刘邦看罢韩信来书怨怒双生,当着使者的面骂道:“我被项羽困在广武,日日夜夜盼望你韩信来救援,你不但不来,反而想自立为王,真是岂有此理!”

幸亏有张良、陈平比较沉稳,连忙踩了一下刘邦的脚,悄悄对他说:“现在形势对我们非常不利,我们哪能不让韩信自立为王呢?不如借此机会成全了他,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守住齐国。不然的话,恐怕要发生变故,对我们就更加不利了。”

刘邦是何等伶俐之人,顿时大悟,回嗔作喜,改口骂道:“大丈夫南征北战平定如此之多的疆土城邑,要当王就当个真王,干吗要当假王?真是没出息!”

刘邦骂着骂着就把话意给转了,他先是骂韩信不仗义,居功要王,后来变成了骂韩信没出息,应该当真齐王。由于刘邦随机应变,在韩信的使者听来,刘邦的话听来虽说怒气冲天,却像是在为韩信鸣不平了。

刘邦派张良册封韩信有何用意

在楚汉相争这段历史当中,有一个细节容易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刘邦派张良到齐国封韩信为王。刘邦在当皇帝以前封过好几个王,像魏豹、张耳、韩王信、英布、吴芮等,都没有大张旗鼓地派什么高级使臣搞什么册封仪式,为什么对韩信要这样隆重对待呢?当时,楚汉之争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时期,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难以脱身。张良是刘邦集团中最重要的谋士,称其为汉营中的“大脑”一点都不为过,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刘邦为什么要把张良派出去呢?
刘邦封韩信为王,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元前203年,楚汉之争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两军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垒,互有攻伐,却都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当时,两军的形势似乎只取决于一个人——项羽,项羽在阵前,楚军就会处于攻势,胜利的天平就会向楚军倾斜,若项羽到了别的战场,汉军就会处于攻势,同时会看到胜利的希望。假如两军摆开来进行一场决战,项羽是可以一举打败刘邦的,或者是项羽留在军前寻机和刘邦决战,也是有机会打败刘邦的。可是项羽却有一个大问题,后方不稳,尤其是粮食供应。彭越带兵驻扎梁地,往来袭击楚国运粮部队,断绝楚军粮道,史称“彭越扰楚”。更为严重的是,韩信袭击并占领了齐国,项羽派出大将龙且、周兰攻打韩信,却被韩信打败,龙且阵亡。项羽首尾不能相顾,粮草供应困难,战事难有进展。刘邦虽然后方稳固,可是他的军队战斗力却难以和项羽相比,双方战事一时陷于僵局。
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又和楚国交界,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了有利于当前的局势,我愿意暂时做一个假(代理)齐王。”这个时候,刘邦正在荥阳被楚国军队围困,韩信的使者到了,刘邦打开信一看,真是气都不打一处来,怒气冲冲地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着,日夜盼望着你能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两人一个踩刘邦的脚,一个凑近刘邦的耳朵说:“目前汉王您的处境不利,你又怎么能禁止得了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会发生变乱。”刘邦醒悟过来,故意用原来的腔调继续骂着:“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一个真王,为什么要做一个假王呢?”于是派遣张良前往齐国,册立韩信为齐王。
这次授王封爵,不是一趟美差,既要顺利地进入齐国,又要起到封王的作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完成这项任务。
给人庆功授爵封王,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美差,吃饱了喝足了说上几句好话,说不定还能得到一点儿礼品。但这次给韩信授爵却不是美差。刘邦本来是没打算封韩信为王的,不仅如此,他还当着韩信使者的面大骂,这些事情,想必韩信已经知道了。既然刘邦醒悟过来,这时候不能不满足韩信的要求,授予韩信齐王爵位,就必须把这事做得正式,像一回事。按照刘邦的行事风格,多大的事情都可以随便对待,比如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那会儿,刘邦说是让萧何把韩信叫过来,萧何说这是任命大将军,不是呼唤小儿,刘邦这才筑坛拜将。如今又出现了语言上的前后不一致,这就必须让韩信知道,封他齐王是真心的。因此,这次出使,不是一次快乐旅行,而是一次艰难任务,刘邦需要张良担当此重任。
使者要想到达齐国,还面临着路途上的艰难险阻。从荥阳到临淄,仅从路途上来说,倒也算不上多远,但荥阳以东是被楚军控制着,使者要想到达齐地,必须绕道河北。刘邦正在受困于项羽,不可能拨出一支部队沿途护送。战乱年代,兵连祸结,三五个人路上又难以确保安全,所以这旅途本身就充满着艰难险阻。这个使者需要胆量、智慧和能力,张良能够担当此重任。
韩信打败了齐楚联军,杀了楚国大将龙且,已经在齐国站稳了脚跟,他敢要王位,说明他有这个底气。楚国这时候和汉军正处于胶着状态,已经没有能力两线作战,不能对韩信用兵。最好的办法,就是拉拢韩信,最低标准也是稳住韩信,不能让他成为楚国的敌人。楚军失去大将龙且后,项羽非常害怕,他知道了韩信的厉害,也看到了韩信的分量,于是派出使者武涉前来齐国劝说、拉拢韩信,要他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齐国内部也有一个叫蒯通的人劝说韩信反汉自立,三分天下。这就是刘邦准备派出的使者所面临的形势。作为醒悟并已经冷静下来的刘邦来说,是会估计到项羽不会无视韩信的存在,也会派人前去游说的,这就是刘邦违心给韩信王位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派去齐国的这个人,既要惊动韩信,也要说动韩信。除了张良,别人没有这个地位和能力。
既然是代表汉王册封韩信为王,这个人在汉营中要有足够的分量,当时的汉营中,只有张良够这个条件。
册封韩信为王,在当时的汉营中,只有三个人有资格或者说具备条件:刘邦、萧何、张良。再没有其他人吗?没有。战争年代,文官的作用不如武将突出,武将都是韩信的下属,显然不行。还有一点,武将都在领兵打仗,即便是有也抽身不得。剩下这三个人,刘邦困于战事,不能亲自前往。萧何倒是比较合适。韩信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官职是一个持戟郎中,不受重用。后来,韩信到了汉王刘邦军中,刘邦给了他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韩信仍然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得展现,打算出走。是萧何把他追了回来,并力劝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在刘邦阵营中的地位,也就没有韩信在赵、齐等地展现才能的机会,所以人们才说“成也萧何”。但是,萧何是刘邦汉王国的丞相,这时候远在汉中,需要为刘邦镇守国家。大军在前方的粮草供应,军队士兵缺额的补充征调,刘邦完全仰仗依赖于萧何。正是有了萧何这个后方依托,刘邦的腰板才挺得直,说话才有底气。所以说,萧何这时候也离不开。
剩下的只有张良。
张良曾经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虽然没有成功,却使他名满天下。在早期反秦的豪杰义士当中,张良早早地拉起了一支队伍,在留县遇见了刘邦,他把队伍交了出来,跟随刘邦。在刘邦经营中原、破武关、先于项羽进入关中的军事行动中,其谋略都是出自张良。刘邦对于张良的计策是言必听、计比从。鸿门宴前,张良得到了项羽要杀掉刘邦的消息,是张良说动了项伯,让项伯力劝侄子项羽不要杀刘邦,这等于是救了刘邦的命。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在评价汉初三杰时,也是把张良放在第一位;在封赏时,刘邦也没有像对待其他功臣一样,而是让张良自选三万户,这要比萧何、曹参、樊哙三个人的总和还要多。可见张良在汉营中的地位。这种情况,刘邦阵营中的人都知道。
派张良给韩信授予爵位,会让韩信觉得刘邦对他足够重视,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张良的到来,会让韩信觉得如刘邦亲临。
这个人必须忠心,不能被韩信所用。
张良的父亲祖父两代做过五代韩王的相国,刺杀秦始皇,也是因为秦国灭亡了韩国,秦始皇并没有杀过张良的家人。等到刘邦和张良都归到了项梁拥立的楚怀王名下,张良劝说项梁立了韩国的后裔韩成为韩王,自己做了韩国司徒,他对韩国的忠诚由此可见。打下韩地以后,张良一直跟随刘邦入关,先于项羽进入咸阳。刘邦做了汉王,张良把赏赐给他的财物全部转赠给了项伯。项伯也终于说服了侄子项羽,把汉中地区赏赐给了刘邦。在送刘邦到汉中就国的时候,张良劝说刘邦,烧掉通往蜀地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东归。然后和项羽说,刘邦从此不会再回来了。依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作为韩国的司徒还是作为汉营的谋士,张良始终都忠于刘邦,从无二心。当韩王成在汉元年(前206)被项羽杀了以后,张良从此跟定刘邦,再没有离开。张良这个人,一生虽然没有举旗自立,但是他要选择跟随谁,却必定是自主思考的结果,绝不是他人能够拉拢的。刘邦知道这一点,所以会放心的让张良前去。不管是不是韩信觉得不能对不起刘邦而没有选择在齐国自立,即便想,韩信也不能说服张良留下,因为韩信也知道张良。张良这时候被刘邦封的是成信侯,成事守信,这就是张良。
张良独特敏锐的眼光,也是刘邦所看重的。
张良到齐地册封韩信为王,史籍中没有详细地记录,其原因在于韩信没有想过鼎足自立,三分天下,事情也就被一笔带过。但作为刘邦来说,韩信自要王位他开始非常生气,甚至想去攻打他,后来又郑重其事地派张良前去册封,可见此事还是费过一番思量的。正如前面说到的,封张耳、英布等人为王,此后封彭越为王,派出的使者都没有留下名字,原因在于无论是使命还是使者,都不如这次使齐重要。
刘邦派张良出使齐国册封韩信为王,看似平常一件事情,背后却隐含着刘邦深刻的用意。

张良与刘邦的故事,详细一点

刘邦的传奇事迹家喻户晓,他从泗水亭长到开辟统霸天下的开国君王。张良则是刘邦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

刘邦闻东阳宁君与秦嘉立景驹为楚假王,在留(今沛县东南),于是投奔景驹,欲借军攻丰。在去投奔景驹的路上,遇见了也要投奔景驹的张良。张良与刘邦二人见面后,一交谈,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张良放弃投奔景驹的念头,直接投奔到刘邦这边。刘邦以张良为厩将。

张良投靠了刘邦之后就开始劝说刘邦争夺天下,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带领着军队杀出了关中,这时的项羽还在齐国战斗,刘邦趁机占领了他的首都。项羽知道后立马带着三万的兵马日夜兼程奔了回去,然后很轻松的救击败了刘邦。

刘邦打了败仗,连父亲和老婆都被楚霸王俘虏走了,汉王一筹莫展。张良就给他分析形势,出主意: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猛将,但与楚霸王有矛盾;猛将彭越在梁地反楚;汉王你自己的将帅中只有韩信可以独挡一面,托付大事。如果你把关东的地方作赏地赏给这三个人,楚国就可以打败了。

韩信在攻破齐国之后,给刘邦寄了一封信,想要代做齐王,刘邦看到这封信之后很生气,因为他觉得韩信是在要挟他,也没有注意身旁的使者就开始骂了起来。张良立马偷偷的踩了刘邦的脚,刘邦立马就改了话里的意思,就说,做也要做真正的齐王,不要做代理齐王,稳住了韩信。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立刻从战略上由被动转主动,劣势变优势。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以“鸿沟”这条运河为界,想平分天下。刘邦想就此回兵,张良又出主意:不能退兵。放走楚军这叫“养虎为患”。

刘邦又听了他的话,追击项羽,不给他喘息机会,垓下一仗把项羽消灭了。刘邦得天下后,封赏功臣,让张良自己选择三万户封地,张良推辞了。他说我跟皇上最初是在留县相会,只把留县封给我就足够了。

张良随汉高祖刘邦入函谷关后,刘邦当皇帝,张良就静居行气,不吃粮食,闭门不出,说:“我蒙皇帝信任,当军师,不过出了点主意就封万户侯,这已经是最高的待遇了,足够了。我只想脱离人间俗事,追随仙人赤松子去神游。”

扩展资料

张良仅仅要求封地留县只为表明自己不贪,因为那时的县,又经战乱,大概不会超过一万户。同时张良是个明辨是非,通晓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虚幻。他这样做正是他的聪明智慧所在。

因为在那样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下,他明白,在功勋和名位之间,为人臣子是难于长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劳最大的三个人,韩信被杀,萧何被拘,只有张良把荣誉利禄抛于脑后作了“神仙”。

张良采取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是客观形势、环境等各种原因决定的。

参考资料:人民网-周恩来怀古:为何帮刘邦打天下功劳最大的三人命运迥异

-张良

-刘邦

幼学琼林?卷二?身体原文及翻译,幼学琼林?卷二?身体原文及翻译

? 幼学琼林·卷二·身体原文及翻译

卷二·身体

作者:程登吉

百体皆血肉之躯,五官有贵贱之别。尧眉分八彩,舜目有重瞳。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文王龙颜而虎眉,汉高斗胸而隆准。孔圣之顶若芋,文王之胸四乳。周公反握,作兴周之相;重耳骈胁,为霸晋之君。此皆古圣之英姿,不凡之贵品。

至若发肤不可毁伤,曾子常以守身为大;待人须当量大,师德贵于唾面自干。谗口中伤,金可铄而骨可销;虐政诛求,敲其肤而吸其髓。受人牵制曰掣肘,不知羞愧曰厚颜。好生议论,曰摇唇鼓舌;共话衷肠,曰促膝谈心。怒发冰冠,蔺相如之英气勃勃;炙手可热,唐崔铉之贵势炎炎。

貌虽瘦而天下肥,唐玄宗之自谓;口有蜜而腹有剑,李林甫之为人。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周灵王初生便有须。来俊臣注醋于囚鼻,法外行凶;严子陵加足于帝腹,忘其尊贵。久不屈兹膝,郭子仪尊居宰相;不为米折腰,陶渊明不拜吏胥。

断送老头皮,杨璞得妻送之诗;新剥鸡头肉,明皇爱贵妃之乳。纤指如春笋,媚眼若秋波。肩曰玉楼,眼名银海;泪曰玉箸,顶曰珠庭。歇担曰息肩,不服曰强项。丁谓与人拂须,何其谄也;彭乐截肠决战,不亦勇乎。剜肉医疮,权济目前之急;伤胸扪足,计安众士之心。

汉张良蹑足附耳,东方朔洗髓伐毛。尹维伦,契丹称为黑面大王;博尧俞,宋后称为金玉君子。土木形骸,不自妆饰;铁石心肠,秉性坚刚。叙会晤曰得挹芝眉,叙契阔曰久违颜范。请女客曰奉迓金莲,邀亲友曰敢攀玉趾。侏儒谓人身矮,魁梧称人貌奇。龙章凤姿,廊庙之彦;獐头鼠目,草野之夫。

恐惧过甚,曰畏首畏尾;感佩不忘,曰刻骨铭心。貌丑曰不扬,貌美曰冠玉。足跛曰蹒跚,耳聋曰重听。欺欺艾艾,口讷之称;喋喋便便,言多之状。可嘉者小心翼翼,可鄙者大言不惭。腰细曰柳腰,身小曰鸡肋。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讥人不决,曰鼠首事。口中雌黄,言事而多改移;皮里春秋,胸中自有褒贬。

唇亡齿寒,谓彼此之失依;足上首下,谓尊卑之颠倒。所为得意,曰吐气扬眉;待人诚心,曰推心置腹。心荒曰灵台乱,醉倒曰玉山颓。睡曰黑甜,卧曰偃息。口尚乳臭,调世人年少无知;三折其肱,谓医士老成谙练。西子捧心,愈见增妍;丑妇效颦,弄巧反拙。慧眼始知道骨,肉眼不识贤人。

婢膝奴颜,谄容可厌;胁肩谄笑,媚态难堪。忠臣披肝,为君之药;妇人长舌,为厉之阶。事遂心曰如愿,事可愧曰汗颜。人多言曰饶舌,物堪食曰可口。泽及枯骨,西伯之深仁;灼艾分痛,宋祖之友爱。唐太宗为臣疗病,亲剪其须;颜杲卿骂贼不辍,贼断其舌。

不较横逆,曰置之度外;洞悉虏情,曰已入掌中。马良有白眉,独出乎众;阮籍作青眼,厚待乎人。咬牙封雍齿,计安众将之心;含泪斩丁公,法正叛臣之罪。掷果盈车,潘安仁美姿可爱;投石满载,张孟阳丑态堪憎。

事之可怪,妇人生须;事所骇闻,男人诞子。求物济用,谓燃眉之急;悔事无成,曰噬脐何及。情不相关,如秦越人之视肥瘠;事当探本,如善医者只论精神。

无功食禄,谓之尸位素餐;谫劣无能,谓之行尸走肉。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十手所指,此心安可自欺。

译文

身体的各种器官都是由血肉组成的,从人的五官上就可以看出贵贱之别。

相传尧的眉毛分为八种色彩,舜的眼中有两颗瞳仁。

耳朵上有三个耳孔,这是大禹令人称奇之处;胳膊上有四个关节,这是成汤与众不同之处。

周文王有像龙颜一样的额头和虎眉一样的眉毛,汉高祖有像斗一样的胸膛和高高的鼻梁。

孔子的头像“圩”一样呈凹形,周文王的胸有四个 *** 。

周公的手掌柔软,可以反掌握住手腕,后来成为振兴周的国相;重耳的肋骨连接在一起,最后成为晋国的君主,称霸天下。

这些都是古代圣贤的英姿,超凡脱俗的品相。

至于连头发、皮肤都不能毁伤,像曾子那样,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常常把守护身体当做一件大事;对待别人应该宽宏大量,就像娄师德那样,就算被人唾在脸上,也应该让唾沫自干,不作任何反抗。

中伤别人的谗言可以使金石熔化,也可以使骨肉毁灭;横征暴敛的残酷统治,就像敲打人的肌肤吸吮人的骨髓一样。

被别人牵制叫做“掣肘”,不知羞愧叫做“厚颜”。喜欢议论别人,叫做“摇唇鼓舌”;一起倾诉感情,叫做“促膝谈心”。

“怒发冲冠”,是蔺相如斥责秦王不守信用时的英勇气概;“炙手可热”,是人们形容唐代崔铉贵为宰相时的咄咄权势。

自己的容貌虽然瘦了,却让天下百姓得到了利益,这是唐玄宗形容自己的话;口中说着甜蜜的话,肚子里却拔剑相向,这是人们形容奸相李林甫的为人。

赵云骁勇善战,被刘备称赞为“子龙一身都是胆”;周灵王刚出生时就长有胡须,被人们认为是神圣。

来俊臣把醋灌在囚犯的鼻子里,这是违法行凶的事;严子陵睡梦中把脚伸到光武帝刘秀的肚子上,忘记了刘秀已经贵为皇帝。

田承嗣很少向别人下拜,却向郭子仪屈膝跪拜,因为只有郭子仪能够使强藩屈服;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奉承上司,于是辞官归隐。

“断送老头皮”,这是宋代杨璞的妻子送给他的诗里的一句;“新剥鸡头肉”,这是唐明皇形容杨贵妃 *** 的用语。

手指纤细,就像春笋一样;眼神妩媚,就像秋波一样。肩膀又称“玉楼”,眼睛又名“银海”;眼泪叫做“玉箸”,天庭名为“珠庭”。

把担子放下休息叫做“息肩”,不肯屈服于人叫做“强项”。

丁谓替寇准拂拭胡须上沾的汤,这是何其的谄媚啊!彭乐把被敌人刺出的肠子截断继续与敌决战,这是何等的英勇啊!“剜肉医疮”,只能暂时缓解目前的窘境;“伤胸扪足”,这是刘邦使将士安心的计谋。

汉代的张良曾经蹑足附耳,为刘邦献计献策;东方朔曾经遇到的奇人黄眉翁,可以每三千年洗一次骨髓,每两千年剥皮去一次毛。

北宋大将尹继伦多次打败契丹人,契丹人称他为“黑面大王”;北宋大臣傅尧俞敢于直抨朝政,后人称他为“金玉君子”。

“土木形骸”是形容人的身体不用额外妆饰;“铁石心肠”是形容人的秉性坚毅刚强。跟君子会晤叫做“得挹芝眉”,跟别人久别重逢叫做“久违颜范”。

邀请女性宾客叫做“奉迓金莲”,邀请亲朋好友叫做“敢攀玉趾”。

“侏儒”是指人的身材矮小,“魁梧”是说人的相貌奇特。“龙章凤姿”的人一定是朝廷中的杰出君子;“獐头鼠目”的人一定是田野中的无用小人。过度的恐惧叫做“畏首畏尾”,感激别人的恩情不忘叫做“刻骨铭心”。形容相貌丑陋,叫做“不扬”;形容相貌俊美,叫做“冠玉”。

走路一瘸一拐,叫做“蹒跚”;形容耳聋之人,叫做“重听”。“期期艾艾”是形容不善言辞的样子,“喋喋便便”是形容善于言辞的样子。

做事小心翼翼,这是令人称赞的;说话大言不惭,这是令人鄙视的。形容腰肢纤细,叫做“柳腰”;形容身材瘦小,叫做“鸡肋”。

嘲笑别人缺少牙齿,叫做“狗窦大开”;讥讽别人犹犹豫豫,叫做“鼠首偾事”。

“口中雌黄”是形容人口中说的事情经常改变;“皮里春秋”是指人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有明确的褒贬。

“唇亡齿寒”是形容两者相互失去依靠,“足上首下”是形容颠倒了上下尊卑的次序。形容所作所为非常得意,叫做“吐气扬眉”;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叫做“推心置腹”。

形容心里慌张,叫做“灵台乱”;形容酒醉跌倒,叫做“玉山颓”。睡觉称做“黑甜”,卧倒称做“息偃”。

“口尚乳臭”是形容世人年少无知;“三折其肱”是形容医师经验老到。西施捧心皱眉,越发增加她美丽的容颜;东施仿效西施皱起眉头,反而弄巧成拙。

具有慧眼的人,才能分辨出得道的仙人;只有肉眼凡胎的人,分辨不出贤良之士。

“婢膝奴颜”这种谄媚的样子让人厌恶,“胁肩谄笑”这种谄媚的姿态让人难堪。忠臣像披肝沥胆一样向帝王建言,就是帝王的良药;妇人搬弄是非,就是为祸的阶梯。

事情符合自己的心意叫做“如愿”,做事情有愧于心叫做“汗颜”。人说的话多了,叫做“饶舌”;食物味美,叫做“可口”。

周文王安葬发现的枯骨,可见他的宅心仁厚;宋太祖灼艾分痛,可见他对弟弟的友爱。唐太宗为给大臣李绩治病,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入药;颜杲卿被安禄山俘虏之后骂不绝口,反贼就割断了他的舌头。不将 *** 放在心上,叫做“置之度外”;洞悉了敌人的情况,叫做“已入掌中”。

马良眉中有白毛,在他的五个兄弟中才华最高;阮籍用青眼看人的话,就是尊重客人。刘邦咬牙封雍齿为侯,是为了让众将安心;刘邦含泪斩杀救过自己的丁公,是为了让叛臣伏法。

晋代潘安仁容貌俊美,每次乘车出门,爱慕他的妇人会给他的车上扔满水果;张孟阳容貌奇丑,每次乘车出门,妇人就往他车上扔满石头。

最奇怪的事情,莫过于妇女长出胡须;最骇人听闻的事情,莫过于男人生出孩子。寻找应急用的东西,叫做解“燃眉之急”;后悔做事情没有成功,叫做“噬脐何及”。

形容两件事情毫不相关,就像越国人对秦国人的土地肥瘠毫不关心一样;事情应该追本究源,就像有经验的医生探究“精”和“神”一样。

没什么功劳却吃着国家的俸禄,这就叫“尸位素餐”;浅薄无能的人,可以称为“行尸走肉”。

老当益壮,可以知道白首之人的心志;穷且益坚,不能丧失青云直上的志气。只要还存在一口气,心里的志愿就不应松懈;一个人的言论和行动总处于众人的监督之下,因此绝不能在心里欺骗自己。

注释

百体:指身体的各器官。

重瞳:眼中有两颗瞳仁。

三漏:三个耳孔。四肘:四个肘关节。

斗胸:胸膛像斗一样。隆准:高鼻梁。

圩:本指洼田四周的堤埂,这里指人的头顶中间低四周高。

反握:手掌柔软,可以握住连接的手腕。骈胁:肋骨连接在一起。

守身为大:曾子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可毁伤。唾面自干:唐人娄师德认为人应该宽宏大量,就算被人唾在脸上,也应该让唾沫自干,不作任何反抗。

诛求:苛求。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人,曾出使秦国,斥责秦王不守信用而怒发冲冠。崔铉:唐朝宰相,当时权势很大,时人谓之“炙手可热”。

李林甫:唐朝宰相,为人阴险狡诈,嘴上一套背后一套,时人称他口蜜腹剑。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赵子龙:即赵云。赵云曾为救刘备夫人甘氏和刘备儿子刘禅,率几十人在曹操百万大军中横冲直撞,刘备赞之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周灵王:姓姬,名泄心,周简王之子,传说他出生时就长有胡子。

来俊臣:唐武则天时的酷吏,惯用各种酷刑逼人招供。严子陵:汉严光,字子陵,少时与刘秀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刘秀当上皇帝后,严子陵因讨厌做官,隐居于山间。一次刘秀召严子陵入朝叙旧,彻夜长谈,共卧一榻,严子陵酣睡中将脚伸到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说:“客星犯御座甚急!”刘秀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郭公:郭子仪,唐代大臣,平定安史之乱中居功至伟,后官至宰相,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世人谓之“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曾向他下拜说:“我的膝盖已有十年没弯曲了,今天是为宰相您才下拜。”陶令:即陶渊明。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郡里官员要来,按礼仪他须穿戴整齐行叩头拜见礼,陶渊明为人刚直,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于是弃官回家,并且为此作了一篇《归去来辞》。

杨璞:北宋隐士,曾应宋真宗之召到京城,他不愿为官,在回答宋真宗问话时,诡称临行时其妻赠给他诗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后大笑,于是放他归隐。鸡头肉:即新鲜芡实,果实呈小圆球形,上尖端突起,形如鸡头。相传杨贵妃有次出浴后对镜梳妆,衣衫滑落,微露一乳,明皇扪弄曰:“软温新剥鸡头肉。”安禄山在旁对曰:“滑腻初凝塞上酥。”明皇笑曰:“信是胡儿只识酥。”

丁谓:北宋大臣,字谓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他狡黠过人,善于揣摩人意。寇准任宰相时,他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丁谓对寇准毕恭毕敬。一次吃饭时,有汤落在寇准的胡须上,丁谓起而为之揩拂,寇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丁谓既羞又恼,对寇准心生怨恨。彭乐:南北朝时著名将领,曾率东魏军与宇文泰的西魏军交战,被敌刺伤,肠子流出,他将肠子截断,继续冲战。

伤胸扪足:楚汉战争时,刘邦与项羽在阵前对骂,项羽用箭射中刘邦胸部,刘邦为安定军心,捂住脚说:“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蹑足附耳:韩信平定齐国后,写信给刘邦,想要为齐代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见信大怒,欲斥责使者,张良暗中踩了刘邦的脚,并在他耳边陈述利害,刘邦听从张良建议,直接封韩信为齐王。洗髓伐毛:相传东方朔曾遇见一位黄眉翁,黄眉翁称自己已有九千岁,每三千年洗一次骨髓,每两千年剥皮去一次毛。

尹继伦:北宋大将,多次打败契丹人。因其面黑,契丹人称他为“黑面大王”。傅尧俞:北宋大臣,清直无私,直言朝政,人称金玉君子。

挹芝眉:唐代隐士元德秀,字紫芝,风度飘逸。房曾赞赏说:“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见《新唐书·元德秀传》。契阔:久别之意。颜范:赞美别人面容可以作人的模范。

奉迓:迎接。奉,敬称。金莲:古时称女子裹的小脚为金莲。

偾事:败事,把事情搞砸。

口中雌黄: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形容言语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晋书·王衍传》:“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后重写。皮里春秋:孔子编《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晋代名士褚裒,外表不露好恶,不肯随便表示赞成或反对,心中却存有褒贬,桓彝说他“有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帝之母名春,为了避讳,改“春”为“阳”,因此又叫“皮里阳秋”。见《晋书·褚裒传》。

灵台:指心,心灵。《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玉山:形容人的品德仪容美好。晋山涛称赞嵇康说,平时好像高峻独立的青松,喝醉了酒的时候,就像玉山摇摇欲倒的样子。见《世说新语·容止》。

披肝:即披肝沥胆。露出肝脏,滴出胆汁。比喻真心待人,倾吐心里话。也形容臣子非常忠诚。为厉之阶:成为祸害的阶梯。厉,祸。

西伯:即周文王。传说周文王令人凿池沼时发现枯骨,他就让人把枯骨好好安葬。灼艾分痛:灼艾,古时一种治病的方法,就是用燃烧的艾草在人体的穴位上熨、灼,使热量通过穴位进入经络,达到疏通经络、祛寒疗疾、养身保健的作用。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与弟赵匡义友好,一次赵匡义病重,太祖去看他,亲自替他灼艾,赵匡义感到疼痛,于是太祖也取艾自灼,希望为他分痛。

亲剪其须:唐朝大将李绩病重,大夫说需要龙须入药,唐太宗就剪下自己的胡子给他熬药。颜杲卿:唐代人,与我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堂兄弟,官至常山太守。安史之乱中,镇守常山,拒不投敌,被俘后怒骂安禄山不绝口,被割断舌头,喷血而死。

白眉:三国时蜀国的马良眉中有白毛,故人称白眉。他们兄弟五人都有才名,而以马良为最高。乡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青眼:晋阮籍能为青白眼,遇喜欢或尊敬的人用青眼,即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遇讨厌或轻视的人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边看。阮籍母亲去世,有礼俗之士来吊唁,他就以白眼对之。嵇康闻之,乃赍酒挟琴来造访,阮籍大悦,乃见青眼。见《晋书·阮籍传》。

封雍齿:雍齿是刘邦的老乡,曾随刘邦起事,不服刘邦,几次反叛,最终归顺刘邦。汉初封侯时,众将争执不下,人心惶惶,刘邦就采纳张良的建议,把他最痛恨的雍齿封为侯,才使众将安心。丁公:项羽帐下大将,曾有机会斩杀刘邦,但听了刘邦劝说之辞,放他而去。项羽兵败后,丁公投奔刘邦,刘邦以他不忠于项羽之名将他斩首。

掷果盈车、投石满载:晋代潘安仁貌美,每次出车,妇人爱慕他,都向他扔水果,装满了车;张孟阳奇丑,每次出门,妇人就往他车上扔石头。见晋代裴启《语林》。

秦越人之视肥瘠:唐代韩愈《诤臣论》中说:“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于喜戚于其心。”探本:追究本源。

尸:古代祭礼中代表神像端坐不用做任何动作的人。尸位:比喻一个有职位而不做任何工作的人。素餐:指白吃饭。谫劣:浅薄低劣。

十手所指:被很多人的手指所指点。比喻个人的言论和行动总是在众人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礼记·大学》:“曾

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5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