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认为秦朝是被郡县制度给害的,地方上权利太小,所以一出现造反的事情,郡县没有力量应付。所以学周朝,分封各个王,还杀白马宣誓,只能姓刘的当王。他把十几个儿子弄到各个地方当王,心想不管谁造反当皇帝都姓刘,没关系。
(晁错像)
可是后来的皇帝可就苦了,这些个王一个个的越来势力越大,到了景帝的时候,有的王自己铸钱流通,中央根本控制不了。景帝就找人谋划这个事儿,晁错也是这个意见,于是俩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作伙伴,开始搞削藩。这些王不干了,起来造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师出得有名啊,公开说推翻皇帝自己取代太赤裸裸了,于是想来想去整了个“清君侧”,意思是说皇帝是好的,就是让晁错给把持了,逼迫皇帝撤藩。这事儿听着简直就象是在骗大傻子,藩王威胁的是谁?扯掉对谁最有好处?明摆着是皇帝自己的主意。可是景帝呢?一点儿都不象个敢作敢当的汉子,为了讨好七国让他们罢兵,顺水推舟的说:“对对对,没错没错,是晁错要撤,不光自己要撤,还逼着我听他的。”把晁错给杀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个德行,你永远也整不明白。领导干部闭着眼睛在台上说瞎话,还说的有板有眼!真是可惜了晁错这个材料。
个人认为春秋到秦的时候,中国的风气非常的好,把诚信看得比命还重要(比如侯赢报答完了主子信陵君,觉得欺骗了国王对不起国家,居然自杀了;还有比如燕公子光去拜访田光,跟他谈机密的事情,嘱咐他不要泄露,田光认为公子光这样说是侮辱自己的诚信,也自杀了。)。就是从汉朝以后,风气开始变坏,都是刘邦和他的这帮子孙造的孽。
名家点评晁错: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错为人峭直刻深。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着于篇。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错之计,亦未失也。其未为失计者,非谓爵可轻而罪得以赀免也,谓其可以夺金钱之贵而授之粟也。轻意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输。三易以趋苟简之利便,而金夺其粟之贵,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询其便。此参数十世而能纯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李贽《藏书·晁错》
错但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鼂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鼂错之深识为伦比矣。
苏轼《晁错论》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清·梅曾亮《晁错论》
晁错以术数授景帝,景帝悦之,用其计削七国。七国反,景帝乃诛错。君子日:术不可不慎哉。以盗之术授人而保其不我盗,且曰是必不疑我为盗,虽至愚者不出此。错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1. 文言文景帝杀晁错翻译 楼主你好;下面这段是《史记·晁错列传》的译文:晁错是颍川人。
曾经在轵县张恢先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人宋孟和刘礼是同学。凭着通晓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没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
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解说《尚书》。
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称他为“智囊”。
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
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汉景帝继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
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意,但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毁伤他。
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的空地上,门朝东,出入很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因而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丞相申屠嘉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打算就这次晁错的过失写成奏章,请求诛杀晁错。
晁错听到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见皇上,具体详细地向皇上说明了这件事情。丞相申屠嘉次日上朝奏事,乘机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廷尉处死。
皇上说:“晁错所凿的墙不是太上庙的墙,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致于触犯法令。”丞相谢罪。
退朝之后,生气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而被这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丞相终于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相应地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论,没有一个人敢非难晁错的建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了隔阂。
晁错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
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杀晁错为名义反叛。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队时,他担任将领。回京城后,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谏皇上。
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
皇上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借以尊崇朝廷,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塞了忠臣的口,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
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
邓公是成固人,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妙计。建元年间皇上招纳贤良之士,公卿们都推举邓公,当时邓公免官,便由在家闲居起用做了九卿。
一年之后,又推说有病辞职回家,他的儿子邓章因为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朝廷大臣之间很有名望。太史公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可是他善于领会贯通,他以仁爱之心为本体,常常称引大义,慷慨激昂。
赶上汉文帝刚刚继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适宜的时代,因此能得以施展。时局不断地在变动,等到吴楚反叛时,建议诛杀晁错。
虽然他的建议被采纳实行,然而他以后不再被朝廷所用。爱好名声夸耀才能,终于因为追求名声而招致祸患。
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多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擅权,修改了国家的许多法令。
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于匡正挽救这个危机,却想报个人的私仇,反而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俗话说:“改变古法,搞乱常规,不是身死,就是逃亡。”
难道说的就是晁错这类人吗?。
2. 景帝杀晁错文言文翻译 晁错,颍川人,为人刚直而又严峻苛刻,他博才多学,善于分析,在汉文帝时期,他就官拜为太子家令,精心辅佐太子,并得到了太子的宠信。
被称为太子的智囊。在这个时期,晁错曾经多次上书文帝,就战争、充实边塞、农耕、爵位的封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帝对此也多有褒奖,以表示对晁错的宠信,并且采纳其不少的意见,以治理国家。
汉文帝前15年(公元前165年),文帝为选拔良才,亲自策问考试,晁错以优异的答卷被文帝提升为中大夫。随后,晁错又上书文帝,谈论应该削减诸侯王的实力问题,以及如何来改变这一现实的法令,上书共有三十篇。
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用他的意见,但却非常赏识和器重晁错的才能。文帝去世后,景帝即位,晁错以其自己对问题的精辟见解仍多次地与景帝在一起进行单独的国政论谈,而且景帝仍能经常地采纳他的意见,并且依据晁错的建议,修改了许多的法令,其受宠程度远远超过了所有九卿。
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便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当初,汉高祖刘邦刚刚平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年幼,大量的领地都分封给同姓诸侯王,仅封给齐国就七十多座城,封给楚国四十多座城,封给吴国五十多座城,这三个领地占去了全国二分之一的面积,而得封的这三个领地的并非嫡亲的诸侯王。
随着各诸侯王领地的不断发展和强大,一部分非嫡亲的诸侯王对朝廷越来越骄横,又加上文帝在世总是以宽厚待人,不忍心对他们加以惩罚,所以,到了景帝称帝,这部分诸侯王们则更加骄横了。故此,晁错劝景帝说:“如今,削减他的封地,他会叛乱,不削减他的封地,他也会叛乱,如果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祸害会小一些;如果不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将来有备而发,祸害更大。”
景帝让朝廷百官及宗室共同讨论晁错的建议,没有人敢与晁错辩驳。朝廷便根据晁错的建议对吴王等诸侯王的封地朝廷逐步的削减。
晁错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京师,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辅佐君主执掌朝政,削弱诸侯王的封地,疏远皇室的骨肉之亲,人们的议论都怨恨你,你为什么这样做呢?”晁错说:“只能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天子无法尊贵,国家不得安宁。”
他的父亲说:“这样做,刘氏的天下安宁了便晁氏却危险了,我离开你去了!”他父亲就服毒自杀,临死前说:“我不忍心见到大祸临头!”果然,此后过了十多天,吴、楚等七国就以诛除晁错为名举兵叛乱。先前,晁错一直与吴国的丞相袁盎互不相容,只要有晁错在某处就坐,袁盎总是避开;袁盎出现在何处,晁错也总是避开;两人未曾在同一个室内说过话。
等到晁错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员审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贿赂的事,确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诏不再追究袁盎的责任,而把他降为平民。吴、楚为首叛乱之后,晁错对御史丞、侍御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的许多钱,专门为吴王掩饰,说他不会叛乱;现在,吴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请景帝严惩袁盎。
他肯定知道吴王叛乱的有关密度。”御史丞、侍御史说:“如果在吴国叛乱前来审查袁盎,可能会有助于中止叛乱密度,现在叛军大举向西进攻,审查袁盎能有什么作用!况且,袁盎不会参预密度。”
晁错犹豫不决。有人把晁错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连夜求见朝廷中与晁错有矛盾的官拜为太子詹事之职的窦婴,对他说明吴王叛乱的原因,希望能面见景帝,当面说明原委。
窦婴入宫奏报景帝,景帝就召见袁盎。袁盎前来朝见景帝,恰遇景帝正和晁错研究出兵征讨叛军所需军粮的问题。
景帝问袁盎:“现在吴、楚叛乱,你觉得局势会怎样?”袁盎回答说:“吴、楚叛乱,不值得担忧!”景帝说:“吴王利用矿山就地铸钱,熬海水为盐,招诱天下豪杰;他一直准备到年老白发才举兵叛乱,如果他的图谋没有计划出万全的把握,能贸然行事吗!为什么说他不能有所作为呢?”袁盎回答说:“吴王确实有采铜铸币、熬海水为盐的财利,但哪有什么豪杰被他招诱去了呢!假若吴王真的招到了豪杰,豪杰也自然会辅佐他按仁义行事,也就不会叛乱了。吴王所招诱的,都是些无赖子弟、没有户籍的流民及私铸钱币的坏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结而叛乱。”
晁错听之,也马上赞成地说:“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问:“应采取什么妙计?”袁盎回答说:“请陛下让左右侍从回避。”
景帝让人退出,唯独还有晁错一人在场。袁盎说:“我要说的话,任何臣子都不应听到。”
景帝就让晁错回避。晁错很顺从地迈着小而快的步子,退避到东边的厢房中,对袁盎极为恼恨。
景帝一再向袁盎问计,袁盎回答说:“吴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说高帝分封子弟为王,各有封地,现在,贼臣晁错擅自贬责诸侯,削夺他们的封地,因此他们才造反,其目的就是共同诛杀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达到此目的也就罢了。现在的对策,只有先斩晁错的首级,派出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举兵之罪,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七国的军队可以不经过战争就会撤走。”
景帝听后,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不这样做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我不会为了庇护他一个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说:“我想出的只有这个计策最佳,请陛下认真考虑!”景帝就任。
3. 景帝杀晁错文言文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上便宜事 便宜:方便办的
B.法令多所更定
更定:更改订正
C.收其枝郡 枝郡:从属的郡城
D.公为政用事
用事:执掌政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 还,
因上便宜事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D. 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晁错“峭直刻深”的一组是
①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②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
③宠幸倾九卿
④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⑤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A.①③⑤ B. 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峻强硬,不近人情;但他人品出众,足智多学,能言善辩,深得文帝太子及景帝的宠幸和重用。
B.文帝时,晁错任太子家令,虽多次上书进言而未被采纳,但展示了他的才学,获得升迁,为后来景帝继位重用晁错铺垫了基础。
C.晁错不顾反对意见推行改革,极力主张削减诸侯封地,结果导致他的父亲服毒自尽,自己也被赐“衣朝衣”问斩东市。
D.晁错死后,景帝问及平叛归来的将军邓公对诛杀晁错的看法。邓公认为晁错行事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杀晁错是错误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孝文不听,然奇其材
译文:
⑵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译文:
⑶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译文:
【答案】1.A 2.C 3.D 4.A 5.译句:⑴汉文帝没有采纳,但认为他的才能特异。⑵晁错多次请求皇帝闲时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采纳。⑶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独揽大权,有不少变革的法令。
4. 景帝杀晁错文言文翻译 短的: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队时,他担任将领。回京城后,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谏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皇上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借以尊宠朝廷,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塞了忠臣的口,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
长的: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5. 景帝杀晁错全文翻译 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翻译: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
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
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
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
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
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
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
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
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
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
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
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6. 景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晁错 他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在这时候,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他小心行事,免得树敌,引火烧身。晁错意志坚决,不愿屈从。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外戚窦婴等人原来就和晁错矛盾很深,此时见有机可乘,于是提议景帝杀晁错来平息叛乱。景帝听信了窦婴之言,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父母、妻子、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杀。
7. 景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晁错 他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
在这时候,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他小心行事,免得树敌,引火烧身。晁错意志坚决,不愿屈从。
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外戚窦婴等人原来就和晁错矛盾很深,此时见有机可乘,于是提议景帝杀晁错来平息叛乱。
景帝听信了窦婴之言,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父母、妻子、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杀。
汉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在七国之乱之前,晁错是汉景帝最信任的大臣。他在汉景帝做太子时就跟在景帝身边。尽管有许多大臣不喜欢,晁错的官还是做到了仅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而且,按照司马迁地记载,汉景帝对晁错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然而,当以吴国为首的七个诸侯国造反的时候,汉景帝还是毫不犹豫地杀了他。他杀晁错是要安抚那些造反的诸侯。因为造反者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要清的对象就是晁错。他们认为晁错有蛊惑皇上,祸乱国家的嫌疑。这当然只是一个借口。但这个借口在当时却会有许多人相信,至少那些拥有封地的诸侯和朝廷权贵也都愿意除掉晁错。因为晁错给皇帝提了一个削藩的建议,这建议对国家是一件好事,但需要剥夺那些诸侯权贵的既得利益。不过,客观地说,在这件事上,晁错最多只是一个近似于“智囊”的角色,真正的决策权应该在皇帝手里。但诸侯是不能公开讲反对皇帝的,于是晁错变成了要“清理”的对象。从《史记》的记载来看,汉景帝是相信那些诸侯只想除掉晁错的。他在晁错死后曾问过从前线归来的将领邓公,他以为那些叛军在听到他杀了晁错之后就会退兵。按司马迁的记录,要不是邓公,汉景帝还不会明白他曾经作出了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使汉景帝作出杀晁错决定的是袁盎,他是晁错的死对头。在他向皇帝建议杀掉晁错前,他也差一点死在晁错的手里。他想杀掉晁错尽管有借公而报私仇的嫌疑,但出于自保还是可以理解的。而汉景帝是决策者,不论是晁错还是袁盎的建议都得通过他才能得到执行,他作出决定自然要由他负责。更重要的是,汉景帝在知道自己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之后并没有试图改正或者补救。晁错在汉景帝时代没有得到平反昭雪。汉景帝曾对邓公说他为杀晁错感到后悔。我们应该相信这后悔是真的。如果后悔是真的,那他就有理由为晁错平反——至少应该有一些补救。但他没有做。晁错没有得到平反昭雪,晁错的家人也没有得到补偿性救助。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汉景帝愚蠢而残忍。因为他是皇帝,对他来说天下安定、社会稳定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有利于天下的安定,所有其他东西的错与对并没有多大意义。晁错削藩的建议是对的,但当这个“对”遇到权贵的反对,成为诸侯叛乱的借口时,他首先选择了让反叛者没有借口,对反对者安抚的决定。晁错的死至少为汉景帝争取了机会。他虽然对不起晁错,却有效地维护了皇权,而皇权才是当时社会情况下国家的最大利益。“稳定压倒一切”不仅是一个口号,实际上要付出牺牲啊。晁错死了,汉景帝是会感到后悔的。但这后悔只是个人的感情,是“对与错”这个层面上的,而行动——他的每一个决定所代表的都是整个朝廷。七国之乱虽然平息了,而诸侯权贵对削藩政策的反对的势力还很大。在这样的时候,对晁错平反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晁错只能枉死。而汉景帝则注定要通过司马迁,在历史中被骂为愚蠢和残忍。但依我来看,汉景帝当时应该是别无选择。
汉景帝杀晁错,而且是采用残忍的腰斩的方式杀晁错,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晁错早年是太子家令,也就是说是太子潜邸旧臣。大家都知道,君王的潜邸旧臣,都是君王最信任和最可依靠的人。
其二,晁错提倡削藩,全是为了汉景帝。因为晁错削藩,对他本人并没有什么好处。那时候,他已经位列三公,再往上升,也没什么升职空间了。再说了,从晁错的一生言行来看,他也没想过造反,而且削藩也造不了反。
其三,汉景帝杀晁错毫无征兆。为什么说毫无征兆呢?在袁盎建议汉景帝杀晁错之前,汉景帝一直对晁错非常宠爱,对晁错言听计从。晁错提出的削藩措施,汉景帝拿到朝廷中去讨论,除了窦婴以外,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汉景帝宠幸晁错,提了意见,也是白提。
从以上三条可以看出,汉景帝是非常信任晁错,非常宠幸晁错,和晁错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既然如此,汉景帝何以要杀晁错,而且是用那样极端的腰斩手段杀晁错呢?关于汉景帝杀晁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为了平息“七国之乱”。因为削藩的建议是晁错提出来的。汉景帝希望通过杀晁错,平息七国诸侯的怒火。但是,这个道理似乎也不太对。为什么呢?
一者,杀晁错用以平息诸侯的怒火,这件事显得非常的奴颜婢膝。如此奴颜婢膝的事情,汉景帝身为一个皇帝,怎么干得出来呢?更何况,汉景帝还是腰斩晁错。这个腰斩的行为,简直就在讨好诸侯们。一个皇帝如此讨好造反的诸侯们,那不是非常没尊严吗?
二者,汉景帝杀晁错后,并没有停止对“七国之乱”的讨伐,而是积极地准备打这个仗,最后还是派出周亚夫等人,平定了“七国之乱”。当然了,汉景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杀晁错后,“七国之乱”依然并没有停止。但是,这也说明汉景帝杀晁错并没有杀对。既然没有杀对,那就应该给晁错平反。为什么汉景帝不给晁错平反呢?所以,汉景帝杀晁错,应该还有另外的目的。什么目的呢?
其实这个目的,在袁盎向汉景帝提建议的时候,谜底还没有揭穿。当时袁盎说的是“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这个意思还是杀晁错可以平定“七国之乱”。袁盎这么说了以后,汉景帝其实并没有下杀晁错的决心。汉景帝当时只不过“上默然良久”而已。实际上,直到后来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的时候,才把汉景帝一定要杀晁错的谜底揭穿。
他们在上奏汉景帝的时候,特别引用了晁错的话“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也就是说,晁错当时给汉景帝说,请汉景帝亲自带兵前往讨伐“七国之乱”,因为只有汉景帝“御驾亲征”,才打得赢这场仗。晁错自己则“居守”。所谓“居守”,就是坐镇中央。陶青、陈嘉、张欧等人认为,晁错说那样的话,是“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
其实这三个人说的还是比较含蓄的,直白一点说,就是晁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自己做大,甚至自己当皇帝。我以为,正是这三个人说的这句话,让汉景帝彻底动了杀心,而且下了狠心。在他看来,晁错确实有做大的企谋。所以,他决定一箭双雕,借此机会,既实现了“削藩”的目的,又杀掉了有可能当权臣的晁错。我们并没有冤枉汉景帝。当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也是表面上让周亚夫当宰相,然而却又不断地整治周亚夫,最后逼得周亚夫自杀。他对待周亚夫和对待晁错的方式,显然是一样的。(参考资料:《史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4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雍齿数次背叛刘邦但最终还是封王
下一篇: 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杀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