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说:“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感到很愤怒,并在范增的劝说下决定进攻刘邦。然后发生了鸿门宴。并且曹无伤是刘邦左司马,相当于内奸啊。
新丰鸿门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在赴宴之时对项羽是低三下四的,他就想知道到底是谁给项羽通风报信说自己要称帝!这项羽也是老好人一个,想都不想就把曹无伤给买了。
可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大家都相信史书,可是史书也是后人写的,我们想要知道真相,还是要自己去分析史书和历史是否有出入。
大家好我是骚史君,我喜欢骚骚的给大家讲历史,喜欢的朋友就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吧!
一、曹无伤:忠心耿耿曹无伤是最早跟着刘邦起义的兄弟,而且一路上对刘邦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邦起义就有人镇压,大秦帝国的泗川太守和泗川郡监军带领一众士卒包围了刘邦,而在这时曹无伤就和刘邦在一起,在刘邦出城迎战之时曹无伤就任先锋官,为刘邦开路。曹无伤不仅仅为刘邦开路,还直接取了泗川郡守的人头带了回来。
二、曹无伤如若此时背叛刘邦实在不智
曹无伤一直追随刘邦打天下,暂且不说曹无伤立下多少战功,就拿曹无伤从头到尾跟着刘邦,这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在诸侯王联军灭秦之时,楚怀王曾经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者可以称王!曹无伤不会傻到在论功行赏之时背叛刘邦的。要是论功行赏,曹无伤绝对是开国大元老。而且曹无伤也没有必要跑到项羽的阵营去告诉项羽说:?我们老大先进关,所以我们老大要称王,你没什么意见吧再者说当时灭秦前大家都商量好的,谁先入关谁称王,而刘邦早一步入关,也没落下什么把柄啊。
一块打天下,这刘邦本来就要成就大业了,现在反叛根本就不可能啊!而且刘邦称王天下皆知,(刘邦先入主咸阳,按照约定自然就可以称王)因为一件天下皆知的事情而杀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刘邦显然也没有这么傻,所以刘邦杀曹无伤,一定不是像《史记》所说的那样,曹无伤告诉项羽刘邦要称王,才杀的曹无伤。由此可见曹无伤的死,绝对另有隐情。
三、曹无伤之死因曹无伤之死很有可能是没有完成刘邦交代的任务,大乱了刘邦的大计。刘邦入主咸阳城,不论如何一定是要派人守住函谷关的。而曹无伤可能就是被刘邦派遣驻守函谷关的那个人。刘邦杀曹无伤可能就是坏了刘邦的割地称王的大业才一怒之下杀了曹无伤。《史记》的记载的鸿门宴上项羽告诉刘邦是?曹无伤告密?这也只是司马迁的个人看法与推测,毕竟司马迁不是秦朝人啊!
而鸿门宴上项羽也不可能只邀请刘邦一家,在新丰鸿门的宴会很有可能是各路诸侯灭秦以后的一次会师!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六国,将800年的诸侯乱世统一成一个大秦帝国。秦始皇虽然完成统一大业,但是在新的政权建立之初,其他六国人也不死心,在建立伟大基业的同时秦朝也造就了六国对大秦帝国的仇恨,项羽刘邦之争也只是六国的遗留问题。
曹无伤呢?就这样成为了权利的牺牲品。
骚史君说: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事从来都不少!而那些跟从未来帝王创下大业的?功臣们?却很少有人全身而退。曹无伤只不过是比韩信等人早了点而已。
楚汉相争过程里,有一场最危险的饭局——鸿门宴。
《史记》记载,楚怀王与刘邦、项羽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怀王招了个标,标的是称王的资格,这个标的相当于是送给项羽的,因为天下都看得出先入关中者百分之九十九是项羽。
至于刘邦,那就是被拉来陪标的,刘邦虽然也有十万之众,还不够项羽嘁哩喀喳一顿砍的——战斗力差太远,并且项羽兵力四倍于刘邦,个人威信也大大领先。
《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偏偏,这次老混子刘邦搅了局,居然率先入关破秦。
这下问题来了,霸气侧漏的项羽能服气吗?
形势很微妙,项羽此时正驻扎在新丰鸿门,一肚子的火,一点就炸。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充当了导火索。
这是个小人物,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
左司马这个官职,其实也不算太小,如果曹无伤坚定不移跟着领导走,开国后怎么也能混上个部长当当。
偏偏,曹无伤想走捷径。
《史记》记载,曹无伤秘密派人给项羽送去情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这暴脾气能忍?立即“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幸亏有项伯因与张良私交泄密而被刘邦利用,才有了流传千古的鸿门宴故事,否则刘邦早死于曹无伤点燃的项羽怒火之下。
此后就是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原本是绝对优势局的项羽硬生生被刘邦反杀,打成了四面楚歌,终于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身亡。
那么为项羽通风报信,与他暗通款曲的曹无伤呢?他早就被砍了,原因是项羽的迷之操作。
刘邦到鸿门后,和项羽套近乎,表忠心时,有意无意提到了这茬:“我自己也没想到会先入关破秦啊,这完全是意外,但就是有小人挑拨,让将军对我有意见”。项羽的回答让人惊掉下巴:“嗨,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哪能这样哪?”
《史记》: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刘邦逃脱鸿门宴后——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曹无伤并没有在鸿门宴登场,他却事实上成为牵动刘邦项羽两大军事集团的关键人物。他在《史记》中出现过五次,说明司马迁对他还是很重视的,太史公为何不吝笔墨在一个小人物身上,《史记》究竟想通过曹无伤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要分析下曹无伤向项羽密报的“(刘邦)珍宝尽有之”,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以刘邦的性格来看,这种事他完全做得出来,在赴宴时,刘邦给项羽带去了礼物,是一双玉璧。
玉璧不是寻常礼物,它既是奢侈品,又是古人祭天的重要用品,对项羽来说也称得上贵重,他很开心地收下了。
兵荒马乱,刘邦前来赴宴又时间仓促,到哪去找这样一双玉璧呢,《史记》里当然不会明说,联想到曹无伤所说的“珍宝尽有之”,有两个答案:
一、玉璧正是入关后所取,刘邦的所作所为正如曹无伤所说的那样他是想自己称王,把宝贝都占为了己有。
这样的刘邦有点可怕,项羽准备起兵揍他一点问题也没有。
二、玉璧并非入关后所取,刘邦是个诚实的人,正如他向项羽辩解的那样。
他取的并不是秦朝的珍宝,而是对此早有准备,备好了一双玉璧就等着献给项羽。
这样的刘邦就更可怕了,范增就曾告诫项羽,沛公入关前后在美色、钱财上判若两人,显然有不同寻常之志。
那项羽就更加应该灭了刘邦。
项羽的反应却是“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坦然接受了沛公的臣服。范增实在看不下去了,不由得厉声痛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刘邦献玉璧是自露其短,项羽的判断力显然有严重的问题。
再说间谍这回事。
曹无伤是间谍,并且是自觉为项羽提供情报,项羽既没有重金收买,也没有苦口婆心策反,至少说明他是心向项羽的。
曹无伤也并不是唯一的间谍,项伯其实也是间谍。
然而项羽很随意地就把如此宝贵的间谍资源向刘邦交了底,刘邦回去立马咔擦了曹无伤。
相比之下,项羽对自己军中的间谍项庄却不予追究。项庄以后又为刘邦争取到汉中的封地出了大力,汉中正是刘邦日后平定三秦、东向击楚等军事心动进军的跳板。
项羽的战斗力远超刘邦,但在军事情报的研判上,项羽和刘邦差了几个等级,在大局观上,项羽的反应也要比刘邦迟钝得多。
情报分析能力的高下不仅关乎信息的掌握,往往还会直接影响到对战争形势的掌控和天下大势的研判。
因而,这就是曹无伤的意义所在,他呈现出刘项在情报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上的差异。
我觉得刘邦杀曹无伤是政治献祭,曹无伤在项羽面前恶意中伤刘邦,导致项羽一怒之下火烧秦皇宫,多少生命在大火中陨落,曹无伤的死是在为他的过错偿命。
刘邦进了咸阳之后明令禁止手下做出对百姓不利的事情,还善待了秦朝旧臣,没有处死秦王子婴。这些在反秦的人眼中实在是太不正常了,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刘邦是为了复兴秦国,而不是要来推翻秦国。实际上我觉得刘邦这么做只是在拉拢人心,为自己称帝做准备。
刘邦的行为被曹无伤看在了眼里,曹无伤私底下对项羽说刘邦根本就不是什么小亭长,刘邦其实就是秦国的卧底。他打入咸阳就是为了复兴秦国,不然他怎么不杀子婴呢?刘邦跟子婴商量好了,等到除掉了项羽,刘邦就当秦王,而子婴就当丞相。到时候像项羽这样的就是叛军,会被秦国一同除去。项羽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原来自己被刘邦耍得团团转。项羽当时就决定要发兵咸阳,把咸阳给踏平。
刘邦顿时慌了神,他的实力是不敌项羽的,硬碰硬只怕是凶多吉少。刘邦只能硬着头皮去参加鸿门宴,好在有樊哙一直护着,刘邦才没有变成项庄的剑下亡魂。刘邦苟活下来之后,知道咸阳保不住了,项羽势必会前来攻破咸阳城。而曹无伤作为罪魁祸首,自然是难逃一死,献祭了曹无伤,也算给咸阳城的人们一个交代吧。
仅供参考,如不解欢迎追问,如满意望采纳■ 脚踏两只船的曹无伤。曹无伤在刘邦军中官至左司马,然而,这老几可能是出于对刘邦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怀疑,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亦或想通过打小报告的手段讨好项羽,以求得到分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关键时刻,他从背后向刘邦捅出了一刀。事情是这样的,《资治通鉴》记载:“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项羽进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项羽大怒,飨士卒,期旦日击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在霸上。”然而,可悲的是,曹无伤拜错了菩萨,高估了项羽的政治智慧。鸿门宴上项羽轻而易举就把他给卖了。刘邦到鸿门拜见项羽,宴席尚未摆开,彼此刚一交招,项羽便为自己辩解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悲的项羽!可怜的曹无伤!结果,刘邦从鸿门宴上金蝉脱壳之后,“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曹无伤这种人是可怕的,刘邦杀的及时。然而,很多阵营内曹无伤之类的小人是防不胜防的,因为,曹无伤常有而项羽不常有。怎么办?有些领导只能采用“胸中有乾坤,不与外人言。”以免机密泄露。■义薄云天的项伯。当项羽得到曹无伤所派人的报告后,十分愤怒。加之谋士范曾的煽风点火,项羽是出离愤怒,决定立即出击刘邦。事情恰在此时有了变化,致使项羽的取消了出征刘邦的计划,否则,历史必将重写。那么,是谁改变了项羽的计划从而坏了他的大事的呢?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叔父,项伯! 项伯,是个值得称道的江湖人物,同时又是一个弱智的政治人物!《资治通鉴》中,对项羽欲出击刘邦军事机密的泄漏,有这样一段记述:“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与俱去,曰:“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料公士卒足以当项羽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尝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许诺。”项伯秦时与张良交好,曾经杀人犯下死罪,张良救了他一命,滴水之恩尚涌泉相报,何况活命之恩。在关键时刻,那还顾了侄儿的军事机密,报恩要紧,以免江湖人笑话。事情不仅如此,鸿门宴上,范曾见项羽傻乎乎缺乏政治智慧,于是“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义薄云天的老项伯,爱屋及乌,活命恩人的主子也在他的保护之列。故而“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由于有了这样一位义薄云天的特殊人物,才使得刘邦有惊无险地躲过了这有可能改变历史的一劫。■ 大智若拙,临机敢断的“粗人”——樊哙。樊哙,这个人物在我的印象里是个“粗人”,或许源于他那屠狗卖肉的前期职业,或许是来自鸿门宴中对他“立而饮酒,拔剑啖肉”的生动描写,反正我曾感觉樊哙是个“粗人”,不过这个“粗”不是平常意味的那种。后来读到鸿门宴上项羽见到樊哙是那句夸辞才为我感觉的那个“粗”找到解释。项羽称樊哙:“真壮士呀!”鸿门宴上,樊哙表现得既彪悍豪爽视死如归,又临机果敢睿智可爱。且看鸿门宴中描写樊哙的情节:“ 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遂入,披帷立,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羽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这一段描写了樊哙听到主人有危险时的武夫行为,他视死如归,至纯至真。刘邦一生能交樊哙这样的朋友,真是他的福气!项羽继续问道:“壮士复能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当我读到上段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对樊哙的看法,并为以前的感觉感到汗颜,樊将军绝对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武夫,他是粗中有细的人,他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同时,也给我一提醒,在生活中当有人自称自己是个粗人和你打交道时,你一定要提防他,这样的人他绝对不是个粗人,很可能是个精明透顶的家伙。这段对答中处处有他睿智光芒的闪耀。这种糊弄人的假话从樊哙口中说出,其份量和真实的程度要比从刘邦口中说出要大得多。貌似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为刘邦受的委屈抱不平,其情真!这种假戏真唱的功夫,表现了樊哙攻城杀敌之外的另一种外交智慧。当刘邦从鸿门宴上以“如厕”的名义惶惶逃出,去留无计之时,是樊哙表现了他临机果敢不迂腐的可爱.且看“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大言希声的张良。鸿门宴中对张良描写用墨不多,但张良在鸿门宴中所扮演的角色却至关重要,他扮演的是个大角色,同时,他也是鸿门宴事件的总导演。从项伯夜驰至军,张良引之与刘邦相见,到鸿门宴上的要樊哙入席,以及后来的名为“谢羽”实为断后。都充分说明张良是退到幕后的刘邦阵营的总导演、大智者!■“水牛入井”的范曾。范曾,项羽的亚父兼谋士,也是谋略大智之人。然而,在鸿门宴中,他的表现是“老水牛掉到井内-有劲使不上。”范曾曾多次劝谏项羽:“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 面对宴席上刘邦集团的表演,面对项羽叔侄的政治短见,年逾古稀的谋士范曾,显得是那样的无助无奈,在尴尬愤怒之后,他终于从心底发出了一声怒吼:“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孙子兵法始计一》中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范曾何去何从,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是被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那就是:鸿门的宴席宴散人去,项羽的悲剧刚刚上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4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吕后诱杀韩信
下一篇: 雍齿数次背叛刘邦但最终还是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