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智囊的由来(乱世中书生的归途——《水浒传》之吴用)

话历史 2023-07-20 04:45:32

战国时秦惠文王(嬴驷)弟弟嬴疾,又称樗里疾。他为人幽默风趣、足智多谋、风流倜傥,擅长外交、军事,辅佐过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立下赫赫战功。美中不足的是其脖子下长了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大囊里。于是后世将“智囊”形容成足智多谋之士。

名家点评樗里疾:

秦人谚语:“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司马迁:“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司马贞:“严君名疾,厥号“智囊”。既亲且重,称兵外攘。”

郑谷:“贤人骨已销,墓树几荣凋。正直魂如在,斋心愿一招。”

刘克庄:“石马残陵下,金凫出藏中。谁云樗里智,卜墓近秦宫。”

乱世中书生的归途——《水浒传》之吴用

? ? ?一、文本解读

? ?(一) 吴用生平和性格特点:

? ?吴用,作为水泊梁山的头号智囊,在梁山泊大聚义后排名第三,掌管梁山机密军事。许许多多奇谋秘计都出于他的构划。同时,他还左右着梁山的前途,历次生死一发的权力斗争背后,都投射着吴用的智谋。在《第五才子书法》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话:“吴用定是上上人物,他奸猾便于宋江一番,只是比宋江心地端正。”? 作为《水浒传》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第一次在书中出场:“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一个似“似秀才打扮”就奠定了他整个人物的基调,与梁山上大多数以武艺程强之人不同,吴用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以智取胜的人物。作秀才打扮,那么吴用定然是一个读书人了。

? ? 我们知道,在宋朝重文轻武,读书风气极高,他们的目标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文人能在朝廷中取得很高的成就,只要成功考取进士便能为官。再看吴用在《水浒传》中,以其智计为梁山立下了无数的功劳,这就说明其个人能力不低。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既然吴用本人才能出众,他为何不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而要成为世人眼中的“草寇”呢?

? ? 事实上吴用并不是没有参加科举,他不止参加了科举,而且差一点就成为了状元。《郓城县地名志》记载,吴用是今郓城县城东约10公里的车市村人。吴用的父亲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才子,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对古代经典的了解也极为出众,有他的教导,吴用本人自然成就不小。到了科举之年,吴用进京赶考。一场考试过后,考官开始评阅试卷。当时的主考官一看到吴用写的文章便眼前一亮,认为其文才极好,当能得第一。若正常发展下去,吴用一个状元是跑不了的,但是关键是中间出了问题。

?当时蔡京也看见了吴用所写的文章,虽然他承认吴用文章写的好,但是却并不喜欢吴用。为什么呢?因为吴用入京之后,一直没有向他递过拜帖,他认为吴用眼里并没有他。还没高中便是如此,如果中了状元,岂不是要成为自己的一个敌人。出于这种心理,蔡京开始动手阻止吴用成为状元了。

?他对皇帝说,吴用的文章的确是写的好,但是关键是他的名字实在不吉利。“吴用”不就是“无用”吗?如果圣上将他点为状元,不是说宋朝无可用之人了吗?实在是有损大宋国威,还请皇上三思啊!皇帝一听,好像是那么一个道理,于是便在吴用的试卷上批道:“永不录用”。吴用就这么断了科举取仕之路。此事吴用并不知情,但是他在第二次进京考试之时,遇见了一位高人。当时这位高人穿着朴素,正在晒粮食。吴用看见天上乌云开始聚拢,怕是一会儿就要下雨,便好心告知他。但是那人却回了句:“不必。大雨虽有但下不到我场里,刮阵风正好吹吹小麦中的土气。”不一会儿天气大变,暴雨突至。吴用惊奇的是,在对岸暴雨倾盆,潮水大涨,但是这边却仅仅只是刮了风,丝毫不见雨水落下。吴用这才知道自己遇见了高人,遂绝了入京赶考的心,跟在高人身边学习周易和兵法。几年过去,吴用学成归家,却被自己的父亲撵出家门,随后到了东溪村教书。与晁盖相识并相交甚秘,随后用计谋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与晁盖一起上了梁山。

? ?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吴用此人沉着冷静,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最擅长根据梁山众好汉的特征来分配工作,因此能使个人物尽其用,最终达成他想要的目标。他是一个典型的领导型人物,不过可惜的是吴用此人有些时候为了某些目的,而过于不择手段,失了正大光明。比如:林冲和王伦的关系一半是他挑拨的,卢俊义也是他骗上山的,还害得卢俊义吃了很多苦头,甚至差点连命都搭上了。自从宋江上了梁山,吴用就帮他出谋划策,逼着很多人上梁山,但手段往往都是很毒辣的。

?(二)、弃晁盖选宋江

? ? 按理说,吴用本是晁盖发小,长居东溪村,终年依附于晁盖,扮演他的智囊角色。从劫取生辰纲,到火并王伦,吴用从中筹划,功绩不小,对晁盖也算忠心。可是为何宋江上山后,就轻而易举地将吴用收服了?

? ? 从书里面,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信息:吴用作为一个读书人,考取功名是一个读书人非常想要得到的。只是由于当时北宋后期的机制不同,即使考取了,也不一定会被录用。因为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即使考取功名,也不一定会有好的仕途。所以最后他坚定了他的抉择,和晁盖一起走上梁山,寻求他的另一番生活。但是上了梁山之后,他发现,晁盖只是想在山中称大王过逍遥快活的生活,并没有更广阔的理想,这跟他的理想很不相符,正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直到宋江来了,这一切有了改变。宋江和吴用,都是同一个路上的人,自幼读书,有着自己的远大抱负。而他的生涯又和吴用相同,让他们更加的认可对方,觉得好像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 ?宋江正式上梁山落草是在全书第四十一回,而仅仅到第四十七回,当晁盖要杀掉前来投靠的杨雄、石秀时,宋老鼎力劝不可,而吴用的话头曾经和他完整分歧,“公明哥哥之言最好,岂可山寨自斩手足之人?”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吴用曾经背叛了多年的好友和宿主晁盖,倒向宋江。在宋江得到天书回到梁山之后,更是“每日筵席,饮酒快乐,与吴学究看习天书。”

? ? 后来晁盖惨死,宋江登位,可谓梁山最重大的一次转折,推动这一出惨剧或者说闹剧上演的,是吴用叛晁投宋。晁盖失吴用,羽翼断折;宋江得吴用,如虎添翼。晁天王死后,宋江和吴学究这对“密切战友”更是互为依存,基本处于共管梁山的状态。吴用深知宋江能帮他达成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这在后来的事情中都得以体现,而且一切都在吴用的掌控之中,并朝着他想要的方向去发展,在梁山他谋得了自己想要的,从而获得了自己的荣耀,获得了衣食无忧的生活。难怪在《第五才子书法》中,关于吴用与宋江的特殊关系,有这样一段:“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吴用便明明白白驱策群力,又军师之体。吴用与宋江差处,只是吴用却肯明白说自家是智多星,送江定要说自家志诚质朴。宋江只知道自家笼罩吴用,吴用却又实实笼罩宋江。两个人心里各各自知,外面又各各只做不知......”

? ? 二、课时计划:

? ? 针对小学高段学生,对于吴用这个人物的学习,重点放在他策划的几次精彩事件上,其他方面,我只打算在班上渗透。因为是节选章节学习,所以预计需要两学时。第一学时梳理吴用策划的两次精彩的事件,感受他“智多星”的绰号由来(详见解读);第二学时,整体感知吴用形象:有抱负、善用智谋等特点。

? ? 第一课时目标:学习、批注吴用智取生辰纲、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吴用智赚玉麒麟等章节,感受吴用的善用智谋的特点;

?A、阅读提供的资料,学习吴相关部分,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B、根据你的批注,你觉得吴用为什么会改投宋江麾下?

?第二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吴用的人物形象。

? B、推荐阅读《水浒传》其他章节。

? C、通过两节课的集中学习,谈谈你感受到的吴用这一人物形象。

求晁氏起源!

姓氏的由来: 晁姓即朝姓,与周王室同宗。春秋后期,周景王病逝,景王的庶长子子朝与景王幼子子丐争王位;引起周室混乱。这时景王另一子子猛在一些贵族的支持下乘机登上王位,是为周悼王。子朝不服,杀掉悼王,自立为周王,引起周王室更大的混乱,子丐就利用晋国之兵打进周都,子朝被迫逃到大夫尹氏的封邑躲了起来。不久,子朝与尹氏乘晋国退兵,亦打回京都,赶走子丐,但子丐在晋国帮助下,重新打回京都,被立为王,是为敬王。子朝带着周王室的典藉逃到楚国,后老死于楚。子朝的子孙耻于周宗室之姓,就以他的名为姓,成为朝氏。因古音朝、晁相同,语音讹传,后为晁姓。姓氏的发展: 颖川、京兆。姓氏的名人: 晁错,汉代名臣,官御史大夫;晁补之,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晁迥,宋代名臣,官太子少保;晁说之,宋代诗人、书法家、画家、经学家;晁显,元代大臣,官兵部尚书晁 一 姓氏源流晁姓的起源有二:1 源于姬姓。是一个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氏。晁与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2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二 迁徙分布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颖川(今天的河南长葛、许昌一带)、京兆(今天的陕西长安以东)。三 郡望堂号郡望:1 京兆郡:及国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京兆,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阴县一带。2 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3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设置,以颖水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县一带的地区。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县。堂号:1 智囊堂、学书堂:汉代晁错,为太学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四 历史名人1 晁错:西汉颖川人,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贤名之学。文帝的时候,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他曾经向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可用于当今实际的治理国家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景帝即位以后,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的思想。他研究总结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称赞秦始皇由于实行法治,“财用足,民利战”,因此能够兼并六国,成为天子。他提出了一条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削平藩国。他多次上书景帝,讨论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别指出吴王企图谋乱的阴谋。他劝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讨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进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吴王的恐慌。他于是一方面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等诸侯国,准备提前举行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对晁错进行恶毒的攻击。三年正月,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这时,原来吴王的丞相、后来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曾受过晁错打击的袁盎,乘机向景帝挑拨离间,胡说只有杀掉晁错才能平息七国之乱。景帝一时动摇,杀了晁错。这时,从前线回来的校尉邓先拜见景帝,景帝问他:“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罢兵了吗?”邓先气愤的说:“吴王的阴谋已经计划了十几年了,杀晁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他那里会停止叛乱呢?”景帝这才醒悟过来,下定决心平反叛乱,结果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反了叛乱。2 晁补之:字无咎。宋朝矩野人。原丰二年进士,元佑初为大学正,后以礼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号归来子。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廷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大观四年逝世,终年57岁。有部分著作传世

满意请采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