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十分困窘的境地。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裁撤冗官奖励军功迁贵族开发领土,杜绝因私废公。终使楚国成立了新局面。
吴起变法内容
一、均爵平禄。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吴起认为楚国积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对上威逼君主,对下欺凌百姓,导致国贫兵弱。吴起实行”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的政策,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吴起还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把旧贵族及所属迁到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区。这一方面打击了贵族势力,同时也对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二、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精简政府机构,重用贤能之士,为了整治官场腐败,禁止官员之间私下请托,要求官吏做到”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合,行义不顾毁誉“。同时裁汰”无能“,”无用”之官,节约经费“抚养战斗之士”。
三、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四、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五、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六、加强军事力量。吴起早年在鲁,魏都以军功见长,吴起认为强国”要在强兵“。而”强兵“的开支,吴起则用”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的方法来解决,用财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强战斗力。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④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⑤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不同点:
①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在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因此提出了诸如“什伍连坐”“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封疆”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不但对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分)
后面这些是评价
内容,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比较全面,且行之有效,而吴起只侧重于政治,变法内容比较单一;变法的过程、步骤:前者顺序渐进,后者操之过急;得到的支持:得到国王支持的时间也明显不同,前者有十多年,后者只有一年多;结果:结果的不同更是浅而易见得,一成一败正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尽管参考答案中没有这点,但凡答对这一点我们都给2分,因为我们不能否认这也是它们的主要不同点.
吴起的变法正好处在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各国为了彰显肌肉成为一方霸主,积极变法。如:秦国商鞅、郑国的子产、魏国的李悝。所谓变法就是要除旧迎新,肯定触动封建的顽固派,毕竟中国人向来是遵循祖制的。作为后辈来看的话,很钦佩古人的聪明才智,他们的变革对当时的君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切入正题,看看吴起变法是针对哪几方面的:
一、均爵平禄。这条是针对贵族的,凡是延续三代的贵族爵位一律取消;减少国家多偏远贵族的供养;将贵族迁到贫困偏远地区,自给自足;其目的就是加强君主权力,减少国家支出,打击旧贵族势力,同时也起到了土地开发利用率的问题。
二、精简官员,提拨人才。古代官场的作风还是很黑暗的,经常私通,徇私枉法,导致国家整体国风乌烟瘴气。通过改革精简政府部门,削减无能官员,真正做到唯才适用,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有才之士报效国家。
三、统一楚国风俗,禁止买卖官员,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建立民众的国家荣辱观,爱国情怀。
四、制定国家法律,用法律的手段约束民众,达到警示的作用,也可以防止动乱的产生。
五、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国都体现一个国家新精神面貌,体现一种生生不息的国家命脉。
六、加强军事力量。战国时期各个霸主比拼的无非就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前面吴起已经对经济进行改革,军事也不例外,他曾经说过,强国在于强兵,有经济的支持才能打造战无不胜的军队。
【总结】吴起的变法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是由于触动根深固地的封建贵族,结局可想而知,他被称为第一个为自己的改革举措献身的改革家。雄才大略的大才早已看淡生死,将自己的才能、抱负展现到极致,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
吴起在楚国期间,注意调查研究,对楚国国情了解至深,故其变法措施,切中时弊,干净利落。主要内容如下:
(一)“明法审令”(同上),实行法治。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为确立法治的权威性,吴起还采取“倚车辕”(《韩非子·内储》。)的办法,即立一车辕,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为使思想认识和舆论一致,禁止纵横家进行游说,“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贯彻了“明法审令”的精神,在楚国臣民中增强了“废其故而易其常”(《说苑·指武》。必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变法的进行。
(二)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淮南子·泰族训》说:“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说苑·指武》说:“(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在此同时,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韩非子·和氏》),即解决“封君太众”的问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吴起列传》。)(三)“卑减大臣之威重”(《史记·蔡泽列传》),整顿吏治。吴起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两大弊端,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又削弱大臣威权,“禁明党以励百姓”(同上),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尽忠守职,不超越所规定的权力。
在此同时,吴起还着手整顿吏治。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三》),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战国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同上),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显然,这些措施,不仅使吏治得到了整顿,而且对权贵大臣也是一种束缚,有利于削弱权豪的威势。
(四)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据《吕氏春秋·贵卒》载,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为也。”楚悼王果断地支持吴起,“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一方面在政治、经济上继续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贵族把人口集中在地少人多地区的局面,有助于对荒蛮的边境地区的开发,促进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吴起变法,“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吴起列传》),以“争利于天下”(《说苑·指武》。,所以在变法中,“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史记·蔡泽列传》),即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在此同时,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加强训练。
(六)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吕氏春秋·义赏》),提高了筑城工程的质量,加强了郢都的建设。
吴起变法是在楚悼王的直接支持下进行的,而楚悼王是在其父楚声王被“盗”杀后,由楚国“国人”所立,故其政权已具有新兴的封建性质。吴起来自魏国,其变法措施也如同魏国李悝变法,因而吴起变法,实际上是在新兴政权主持下的一次具有封建性质的改革。正因此,所以变法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正当变法顺利进行、楚国又朝气蓬地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时,公元前381年(楚悼王二十一年),楚悼王不幸病逝。早就对吴起变法怀有刻骨仇恨、蓄谋杀害吴起的旧贵族势力,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机智地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有的古文献还说吴起被射杀后,又对他的遗体进行了“肢解”或“车裂”(《史记·吴起列传》等说被旧贵族射死。《战国策·秦策》等说吴起被肢解;《淮南子·缪称》等说吴起被车裂。郭沫若据此认为吴起被射杀后,又遭肢解,而肢解时则用车裂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吕氏春秋·贵卒》说:“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楚悼王儿子楚肃王即位后,按其法,“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吴起列传》。)对畏罪逃亡到国外的阳城君,亦被“收其国”(《吕氏春秋·上德》。)吴起虽死,旧贵族旧势力也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打击。吴起变法,切中时弊,完全符合楚国国情。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也就失去了坚强的靠山。旧贵族旧势力在变法中虽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变法时间毕竟不长,变法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所以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去,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就夭折了。此后,楚国虽一度出现宣威盛世,但总的趋势是在走下坡路,直至灭亡。“楚不用吴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强”(《韩非子·问田》),后来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楚国。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变法
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
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
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1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太监系列:诗经版《把根留住》
下一篇: 宰相系列:小身材大能量的裸捐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