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孙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长孙氏(公元601年-公元636年),小字观音婢,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人,13岁嫁给秦王李世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被册封为秦王妃,武德九年(公元626年6月)册封为皇太子妃,8月秦王李世民继皇帝位,长孙氏被立为皇后,即长孙皇后。
长孙氏13岁嫁给秦王李世民。
长孙皇后崇尚节俭,为人非常平和,服饰用具力求俭省。太宗李世民觉得她深明大义,对政务往往有很好的见解,就经常与长孙皇后谈论朝廷赏罚之事,皇后却非常谦虚,她引用《尚书.牧誓》中的话回答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一个妇人不能干预国家的政事!”太宗坚持与皇后谈论,皇后终不发一言。在这一点上,长孙皇后是十分明智的,但这并不是说她什么都不管,而是利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对太宗施加好的影响。
长孙皇后有个异母兄长,叫长孙安业,好酗酒,脾气暴躁,经常寻衅滋事,恶习积身,不务正业。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去世后,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还年幼,长孙安业就把他们兄妹两人赶回他们舅舅家,独霸了家业。长孙皇后对长孙安业的恶行毫不介意,时常请太宗厚待长孙安业,长孙安业的官位做到监门将军。
但长孙安业并不知道感恩戴德,还恩将仇报,竟发展至与秦王府的库直骑、右卫将军刘德裕,密谋借助禁军叛乱。事发后,按照唐律,太宗处死了刘德裕,还要杀掉长孙安业。长孙皇后叩头流泪说:“长孙安业犯下了弥天大罪死有余辜,他早年对我不仁慈的事,天下人都知道。现在若你对他处以极刑,人们会猜测是我依仗皇帝的宠幸而报复自己的兄长,这对我倒没有什么,但损害了陛下和圣朝的威德和名誉,却是件大事,你要慎重考虑。”太宗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赦免了长孙安业的死罪。
太宗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赦免了长孙安业的死罪。
长孙皇后的确是出于为唐太宗和朝廷的声誉着想才这么做的,并不是为了替自己的兄长说情。皇后的亲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早在少年时期就交往密切,又是辅佐太宗继承帝位的元勋,并且很有才能,太宗对他非常器重和信任。
太宗想委以长孙无忌重任,让他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当太宗与皇后商量此事时,皇后坚持认为不可,对太宗说:“我既已托身紫宫,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意让我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担任要职。汉朝的吕后、霍氏两家外戚专权,最后的结局是祸国殃民,应该引以为戒,本朝不要重蹈覆辙。”这一次太宗没有采纳皇后的意见,还是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来,虽然没有发生像长孙皇后所说的那样严重的后果,但长孙无忌的结局也是很悲惨,被武则天借故凌迟处死。
长孙皇后对自己的亲儿子太子承乾要求也十分的严格,太子的饮食起居条件非常简陋,他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对皇后说:“东宫的生活用具缺少,想奏请皇上、皇后予以添置。”长孙皇后不答应,说道:“作为太子,所担忧的是美德不立、美名不扬,何必计较用具少呢?”
孙皇后又用历代贤相,为君主进言难的事例,提醒君主注意。
长乐公主也是长孙皇后所生,太宗特别疼爱。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命令有司,给长乐公主陪送的嫁妆要比长公主的多一倍。宰相魏征进谏道:“长公主应该比长乐公主尊贵,感情远近虽有差别,但礼仪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如果让长乐公主的礼仪超过长公主,恐怕于理不合,请陛下三思。”太宗回到内宫后,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皇后非常佩服魏征,叹息着说:“我听说陛下十分器重魏征,但又不了解其中的缘故。听陛下刚才说的事,我才知道魏征实在是能用义来劝阻皇上感情用事,他真称得上国家正直的大臣了。我与陛下是结发的夫妻深受礼遇,情意深重。可是每当进言时,我还是要看陛下的脸色行事,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陛下与臣下感情比我与您遥远,礼节上又有君臣之隔呢。魏征实在是难得啊!”
接着长孙皇后又用历代贤相,为君主进言难的事例,提醒君主注意。她说:“韩非子为此称向君主进言难,专门写了文章要君王纳言;东方朔也说向君主进言不容易,确实是这样啊!忠言虽然逆耳,可是对行事有利。有关国家事务的意见若采纳,则社会安定,若拒绝,则政局混乱,我诚恳地希望陛下仔细考虑,则天下人都十分幸运。”
长孙皇后就是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唐太宗听从忠臣的劝告。她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让魏征觉得因为减少自己女儿的嫁妆而对他有什么看法,就派内宫太监带着五百匹帛,前往魏征的住宅赏赐给他。
给唐太宗道喜说:“我听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
有一次,唐太宗在宫廷上被魏征毫不客气的顶撞了,他嫌魏征总是与他过不去,下朝后说:“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说后,立刻换了一套衣服,给唐太宗道喜说:“我听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唐太宗听了她说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转怒为喜,因此魏征避免了一场大祸。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太宗住在九成宫,不幸染病,病势沉重。太子承乾入宫侍奉,秘密的给皇后说:“医药已用尽,您的病不见好转,请让我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并度人入道观,希望能得到上天赐福助您的病痊愈。”皇后不同意他的这种看法,说:“人的死生由命注定,不是人力所给予的。若做善事就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平时从未作恶,若做善事无效,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罪是国家大事,佛教、道教不过是产生于不同的地域的宗教罢了,不仅国家政体无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能做的,岂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国家的法令?”
听了皇后的这番话,太子承乾十分感动,不敢向太宗提出这个要求。承乾把皇后的话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把皇后的话奏闻太宗,太宗和大臣们听了,无不流泪叹息。朝臣们都请求太宗大赦天下罪犯,太宗答应了朝臣的请求,长孙皇后听说以后,坚决要求太宗撤销赦罪的决定,这个决定才没有实行。
长孙皇后在病危时与太宗诀别。
长孙皇后在病危时与太宗诀别。当时,宰相房玄龄因为小的过失触怒了太宗,被罢免回家。皇后闻讯后强撑着病体对太宗说,房玄龄侍奉陛下最久,办事谨慎仔细,可谓是个至忠至勤的人。陛下的各种定国大计都是他参与制定的,谈严守秘密,不曾泄露过一个字,他没有大的过失,希望陛下不要再处罚他。
我家族之人侥幸成为皇亲国戚,既然不是因德高望重而被抬举,就容易踏上危险境地,若要永久保全,一定不要让他们把握重权,只以外戚的身份朝见皇上就很幸运了。我在世时,既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死了也不要厚葬。况且所谓厚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让人们看不见。自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朝代,才大造陵墓,劳民伤财被有智的人们嘲笑。
长孙皇后要求太宗,她死后只求依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陪葬她日用的物品,用瓦木造就。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己卯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享年36岁。
长孙皇后在世时,曾撰述古代妇女的行善之事,刻成十卷《女则》,皇后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言。书中著论批评东汉明帝马皇后,认为她不抑退外戚,使他们当朝掌握重权,是开其祸患之源而节其未节。并且告诫主管,这些文章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这些文章没有条理,不想让皇上知道。皇后去世后,太宗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让朝臣们都看了,并在书后批注:皇后此书,足可以流传后代。皇后常常规劝我,补足我的缺漏,指出我的过失,如今,我失去了一位贤德的助手,令人哀痛啊!
长孙皇后是一代贤后,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一生最爱的女人。经常会有人质疑李世民真的爱长孙皇后吗?毕竟李世民身边不止长孙皇后这一个女人。历史上的长孙皇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竟然能够让李世民爱不释手,就连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也仍然对她念念不忘。长孙皇后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册立过其他的皇后。
长孙皇后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李世民,她是李世民一生的挚爱,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感情,不同于皇帝对后妃的宠爱,他们之间是真正的伉俪情深,是像寻常夫妻那样,棋逢对手的爱情。
当然了,长孙皇后能够被李世民爱上,也是因为她有相应的资本跟条件。据史料记载,长孙皇后性格贤德知性,她陪伴李世民走过了藉藉无名的少年时期,也陪伴李世民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她见证了李世民这一路走来的艰险与不易。她跟李世民之间的这种感情,是那些后来才嫁给李世民的女人们望尘莫及的。
长孙皇后品行端正,是很多后宫妃嫔争相效仿的一代贤后。她身上有很多闪闪发光的美德,学识渊博,心胸宽广,勤俭节约,善良忠贞,有长孙皇后作为六宫表率,大家上行下效,长孙皇后将后宫治理的井然有序,一片祥和。
唐太宗李世民的性格有一点点的毛躁沉不住气,每当李世民情绪化的时候,只要有长孙皇后在身边他就能平静下来,然后冷静沉着的处理问题。
历史上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才三十六岁。长孙皇后的死对李世民打击很大,可人死不能复生,李世民只能够用漫长的余生,去怀念长孙皇后。他仍然保留着长孙皇后生前居住过的宫殿,仿佛长孙皇后还活着,一直没有离去一样。
王皇后是长孙皇后的正牌儿媳妇,唐太宗喜欢像长孙皇后这样端庄美丽又贤惠的名门闺秀,所以按着长孙皇后的标准,给自己的小儿子李治选了端庄美丽的王氏为正妻,李治当了皇帝,王氏就成了王皇后。
可是李治不喜欢端庄美丽的王皇后,喜欢妩媚动人的武则天,最后王皇后被废掉,最终被武则天残杀。
为什么同样端庄美丽,为什么长孙皇后一生幸福,而王皇后结局悲惨呢?
我们先看看长孙皇后和王皇后的不同点,就能分析出差距在哪里。
长孙皇后有三子四女,而王皇后一个孩子都没有,但这并不是导致王皇后的悲剧原因,因为历史上很多皇后没有儿子,一样作稳皇后地位,比如说清朝的慈安太后。
清朝的皇帝绝大部分都不是皇后生的,皇后不是没生育就是儿子活不到成年。而东汉那些皇后,没少有生儿子的。
而王皇后无生育并不能说明她不会生育,也可能是丈夫冷落她,满宫佳丽三千人,皇帝有美女可以陪伴,让皇后守活寡是很经常的事。
长孙皇后有很多贤德事迹,而王皇后身上找不到贤德事迹,唯一的事就是把丈夫的情人武则天接回宫里,但还有人说是皇帝李治把自己的情人武则天带到她面 ,要求她同意武则天入宫。
但别忘记了,唐朝的皇帝都是长孙皇后的后代,当然为她歌功颂德,而王皇后没有后代,唐朝皇帝也是武则天的后代,当然不能为王皇后这个废后写什么好事迹。
而且李治平时都不理王皇后,王皇后也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贤德,象长孙皇后那样劝皇帝宽容臣下的事不会发生在她身上,而且见都很少见到,如何劝解?
再说皇后有没有被废掉,跟她贤德不贤德没有关系,很多不贤德的皇后,一辈子都当皇后,直到当上太后。
那王皇后为什么结局悲惨呢?这就是因为她没有遇到一个欣赏她的丈夫。纵然王皇后和她的婆婆长孙皇后一样端庄美丽,可是她的丈夫不欣赏她,只欣喜武则天这样热情奔放、妩媚动人的妖姬。
一位女作家说过,只要丈夫不爱你,你干什么都是错,优点也成了缺点。这句话用在王皇后身上很合适。如果当皇帝的不是李治,而是李泰、李承乾,武则天未必被欣赏被宠爱,说不定老死在尼姑庵里。
为什么同样是端庄秀丽的名门闺秀,王皇后没有长孙皇后幸福,结局悲惨被武则天残杀呢?就是因为王皇后没有遇到一个爱她并欣赏她的丈夫。
清代人周召曾说:“夏商周三代以来,皇后之有贤徳者,唐长孙氏为最。”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是最突出的,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具贤德的皇后。
长孙皇后祖上是鲜卑族人,她自幼精通文史,13岁时嫁给了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被册封为秦王妃。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便封她为皇后。
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而且还是功臣,唐太宗想给他一个显赫的高位,尽享荣华富贵。然而此举却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她认为这会使大臣们有依靠皇亲国戚好做官的感觉,她又劝自己的哥哥主动向皇帝说明不求高官。最终,唐太宗让长孙无忌做了一个平常的官。
还有一次,以直谏著称的魏徵让李世民下不来台。李世民怒火中烧,见到皇后狠狠地说了一句:“一会儿我一定要杀了魏徵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后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退了下去。她在内室中换上了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跪在李世民面前,恭祝李世民。李世民吓了一跳,问其原因,皇后才开口说:“我听说主上贤明做臣子的就敢于直言,如今魏徵直言进谏,说明陛下您贤明啊!”一句话既使李世民的怒气全消,也保住了忠臣魏徵的性命。
在生活方面,长孙皇后也一向俭朴,对于嫔妃更是爱护有加,这使她深受后宫爱戴。
翻阅史书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历史对女性的记载非常简略,而那些“有幸”被载人史册的,也大多是如夏朝的妹喜、商代的姐己、周朝的褒姒等等一水儿的祸国妖姬,很少有贤良的女性能够被史官们青眼相看并珍而重之地载人史册。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就是史书所记载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贤良女人中的一个。
唐太宗的妻子长孙氏,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长孙一族在北魏时就是皇室宗亲,在孝文帝改革时被赐姓长孙,长孙氏一门从北魏到隋朝一直都是人才辈出的钟鸣鼎食之家。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素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长期与突厥打交道,突厥人对长孙晨十分敬畏。
长孙氏的哥哥就是后来做了唐朝宰相的长孙无忌。长孙氏出身名门,又是幺女,长孙晟对她的婚事十分上心。当时,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非常欣赏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窦氏在年幼时曾经劝说过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在古代,女子能够从大局出发,提出这样的见解,说明这个女人是非常有远见的。
抱着这样的看法,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聪慧的女人教养出来的子女必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就劝长孙晟不妨与唐国公李渊结亲,婚约刚定下来没多久,长孙晟就去世了,长孙氏和哥哥长孙无忌、母亲高氏被同父异母的兄长给撵到了舅舅家。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是个厚道人,对妹妹和妹妹带回来的一双儿女非常亲厚。就这样,长孙氏就和母亲、哥哥一同在舅舅家生活。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跟李世民志趣相投,关系挺不错,两个人经常来往。高士廉一看,李世民一表人才,是个不错的男孩子,又知道了长孙晟之前给两家订下婚约的事,便想着促成一桩好事。于是,在高士廉热心的操办下,长孙晟的丧期一过,13岁的长孙氏便和16岁的李世民成婚了,那时候年轻的长孙氏根本不会想到她走上的是一条母仪天下、至尊至贵的路。
安稳日子没过多久,隋炀帝就折腾起了第二次征辽战争,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担任督粮官,他的母亲窦氏也跟随丈夫一同出征,和他们一起出征的还有少年英雄李世民。不知是旅途规破还是体弱的缘故,到涿郡的时候,窦氏忽然病倒了,李渊化于政务,照顾窦氏的任务就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可是李世民衣不解带地多日照顾也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印”大业九年五月,窦氏因病亡故。李世民这边承受着丧母之痛,长孙氏那边也不好过,她视若父亲一般的舅舅高士廉因为和参与杨玄感谋反的兵部侍郎斛思政交好而被连累,遭到贬斥和外放。就这样,这一对小夫妻,一个沉浸在失去生母的悲伤之中,一个为舅父担惊受怕、寝食难安。这反倒使两个人的心更加贴近,两个人彼此安慰、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大业十二年四月,唐国公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第二年李渊任太原留守,负责镇压当地叛军。李渊赴任的时候留下了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带着李世民夫妇到了太原。偌大的唐国公府没了女主人,而有资格操持家务的长孙氏年仅十七岁。
还好李渊对于长孙氏这个儿媳妇非常信任,李世民也对年幼的妻子爱护有加,就这样,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明确的唐国公府开始谋划大业。长孙氏将唐国公府打理得井井有条,给在外奋斗的公公李渊和丈夫李世民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长孙氏还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这一行为也起到了收买人心的效果,太原郡百姓对于唐国公一家的认同感大大增强。
晋阳起义后,李渊登基称帝,将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长孙氏夫荣妻贵,被册封为秦王妃。李世民在外东征西讨,长孙氏就在秦王府坐镇,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养育子女,尽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职责。
此后,李世民的南望随者他的战绩水涨船高,大有压过太子的势头。平定洛阳之后,缴获的金银珠宝自然有很多人眼红,许多贵妃都前来讨要,打算分一杯羹。可李世民毕竟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和部将们浴血沙场,拼死力战才弄来的宝物,凭什么给你们这群什么都不干的女人。
于是,李世民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这些眼巴巴地伸出手的妃嫉,把金银珠宝全部分给了自己的部下。这下可坏事了,本来本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就和官中的妃嫔联系不多,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本来就不如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现在还直接拒绝了这些妃嫉的要求,再加上李世民的部下与后宫妃嫔的亲属频频发生摩擦。很多妃嫔都与李世民交恶,时不时在唐高祖李渊耳边说几句李世民的坏话。
长孙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她不是不作为的人,丈夫捅的窟窿她去补,所以,长孙氏常常出人后宫,与妃嫔交往,努力把后官这条线给李世民接上,为李世民增添了一大助力。此外,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氏并没有在秦王府静候佳音,而是站出来和李世民一起行动,对秦王府的战士进行了一番鼓励。其实一个王妃的鼓励分量未必有多重,长孙氏此时出现是没有太大必要性的,战场毕竟属于男人。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玄武门之变,长孙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一个鼓弄牛心的吉祥物,而是一个联络人。
玄武门之变毕竟是在官中,李世民若想控制宫中局分证政变一举成功,必然是需要内应的,谁来联络这些内以有长孙氏的身份最合适,既具有权威性,又行事方便,不容易引人怀疑,那么这个联络内应的人无疑就是常常在后官走动的长孙氏了。由此可见长孙氏在这场政变中所起到的作用远比正史中记载的要大。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李世民的全面胜利告终,很快李世民被封为皇太子,长孙氏随即被封为太子。李世民继位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需要注意的是,长孙皇后虽然并不涉足朝政,但李世民却在很多方面都受到长孙皇后的影响。
长孙皇后为人比较仁厚,唐太宗有时急躁易怒,芝麻大点的事都能够触怒他。有一次,唐太宗心爱的马突然死掉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气急败坏的唐太宗迁怒到了养马人的头上,打算把这个养马人杀死,养马人心里就别提多委屈了,连忙跪地求饶。
长孙皇后没有直接为这个可怜的养马人求情,而是对唐太宗提起了之前两个人一起看过的一个故事。齐景公因为马死掉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齐景公允许他陈述养马人的罪名,齐景公应允了他的请求。晏子便说:“你这个养马的确实该死,你把马养死了,辜负了国君对你的信任,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国君因为马死了要杀人,让老百姓知道了,必定会认为我们的国君暴戾凶残、不可信服,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国听说这件事之后,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君和国家,甚至有可能前来攻打,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了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荒唐,便赶忙赦免了养马人的罪过。
唐太宗又不傻,自然能够明白长孙皇后在通过这种方式谏他,所以他就把养马人赦免了。
说起长孙皇后劝谏李世民,最为出名的一件事便是“朝取进谏”了。李建成被杀之后,他的属下魏征被李世民收为已用魏征是个性情耿直的汉子,直言敢谏,就算是皇帝也不怕。仙常常在朝堂上把唐太宗李世民说得灰头土脸,无地自容。
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又一次受到魏征的羞辱,下朝之后怒不可遏的李世民跑到长孙皇后那里大发脾气:“我将来一定要找个机会把魏征这个乡巴佬杀掉!”长孙皇后非常诧异,就问怎么回事儿,李世民对着妻子诉起了苦:“魏征那家伙老是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我,搞得我堂堂一国之君很没面子!”
这种情况下长孙皇后该怎么办呢?按我们常人的思维就是上去劝两句:“你是一国之君,不要跟他一个乡巴佬计较那么多!”让他消消火,打消这个念头,或者是帮着李世民骂两句“魏征这货,怎么这么不懂事”之类的。可这些和长孙皇后的办法相比,实在没什么创意,长孙皇后没有直接劝他,而是跑去换了一件衣服。这衣服不是平常穿的衣服,而是朝服,朝服一般是用于参与重大庆典之类的仪式。
唐太宗一看觉得奇怪,什么情况,我跟你诉苦呢,你居然跑去换衣服,你这样摘得我很没有倾诉感啊!再一看,长孙氏居然换了朝服,这是要演哪一出?只见长孙皇后郑重其事地对着唐太宗拜了一拜表示祝贺,唐太宗更摸不法清楚长孙皇后的套路了,问道:“你祝贺我什么啊?”长孙皇后巧笑嫣然,回答道:“我听说君明则臣直,现在魏征敢在朝堂之上仗义执言,不正说明了陛下的开明吗?我身为你的皇后怎么能不与有荣焉,不向你表示祝贺呢?
瞧瞧人家这说话的艺术,不动声色把唐太宗夸赞了一番,还帮魏征躲过了一劫。她说得唐太宗心花怒放,更加看重魏征了。有这样一个贤内助,李世民自然不必担心后宫争斗了,专心处理朝政、发展国家就好了。
长孙皇后平时喜欢读书,即便成了皇后也没有放弃这一爱好。她常常和李世民对坐看书谈史,畅聊古今,其独特的见解往往能够给李世民很大的启发。在吃穿用度上,长孙皇后一直秉持简约的理念和够用就好的原则,杜绝奢靡浪费,她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对于身边的几个孩子也如法炮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长孙皇后是个聪明的女人,知道月满则亏、盛极则衰的道理,所以当唐太宗几次想要将长孙皇后的胞兄长孙无忌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时,都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长孙无忌作为唐太
宗的知交好友,本身就文武全才,又是国舅爷,他辅佐李世民尽心尽力,按理说授予大权也理所应当,唐太宗没有听从长孙皇后的建议。长孙皇后眼看唐太宗不听劝,她就把说服对象转为了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听了长孙皇后的劝告后,坚决不受宰相之位。而不予实权,长孙皇后李世民只好给长孙无忌高官厚禄,这才满意。长孙皇后此举正是担心外戚干政导致灾祸,后来的事实证明长孙皇后这一决定确实是非常明智且具有前瞻性的。
在帝后鹣?情深、君明臣直的初唐,政通人和、吏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在陪同唐太宗避暑九成宫时身染重疾,忧心忡忡的唐太宗请来普光寺法师县藏人官,为长孙皇后祈福,长孙皇后很快就康复了。然而在贞观九年,生母赵国太夫人的过世及太上皇李渊的驾崩,给长孙皇后带来了双重打击,此时,长孙皇后早年罹患且一直没有痊愈的气疾发作。次年,长孙皇后病情加重,药石无灵。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在太极殿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唐太宗为其复谥“文德”,我们在历史书籍中所见的唐朝文德皇后就是指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相比很多籍籍无名、湮没于历史长河的女子来说,她的生命价值不能浅薄地以年龄来衡量,她的人生所达到的高度也是后世许多皇后都无法企及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