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邦为什么会被称为文盲皇帝一生只留下2首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14:25:01

刘邦为什么会被称为文盲皇帝一生只留下2首诗

李煜为什么会被称为文盲皇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我们悠久的封建历史里,有着无数的帝王出现。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或是励精图治,或是功亏一篑。但要说到诗词歌赋这一方面,很多人就会立刻想到有“诗帝”之称的乾隆爷了。

南唐后主李煜被称为“词帝”,可他的作品就远远抵不上乾隆了,一生4万首多首作品,几乎堪比整本《全唐诗》了。然而在历史上却有着这样一个君主,他被称为文盲皇帝,一生只留下2首诗,却能力压乾隆4万首,成为绝世名句。他就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的一户农家里。自小他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不仅有着豪爽豁达的性格,更是我行我素。在当地一度因为喝酒赊账而闻名,也正是借此让他有了结识樊哙的机会。

正因如此,在刘邦最应该获得知识教育的时候,他并没有这样选择,于是后世也会给他落下一个“文盲皇帝”的称号。但其实在他在当上亭长的时候,为了通过这次官位考试,还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游学,这也让他积累一些文化和知识。

公元前209年,在秦二世的暴政下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天下陷入一片混乱。而刘邦也在沛县起兵响应,后投奔项梁在与秦军的战斗中大放异彩,自己的势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在公元前207年,已成气候的刘邦率军攻入霸上,秦子婴向他投降,自此秦朝灭亡。

而在这之后,刘邦又经历了与项羽的楚汉之争。这一场持续了数年的拉锯战,最终在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以项王失败告终。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乌江,而刘邦也顺势建立了汉朝,在洛阳称帝。

刘邦的一生是颇为传奇的,他没有贵族们的拘谨,也有着农民没有的眼光,这都是他能够从乱世中脱颖而出的资本。建立汉朝后,他励精图治,分封异姓王,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可就在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反,刘邦不得不再一次亲征平叛。

大胜得归后,他途径自己的故乡,并在此居住了一段时日。这期间,他每日都与自己的乡亲父老们饮酒开宴,一边感叹人生,一边回忆过去。于是乎,在刘邦一次酒意浓时,他吟诵出了这样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出自楚国风格的诗作包含了浓烈的情感。前两句用豪迈的字句阐述了自己一生征战的过程,如今回到家乡真是难得的平静。同时他又对自己汉朝的未来表示担忧,在韩信等人离世之后是否还会有“猛士”来守卫家国?前途未卜,刘邦的心境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大风歌》,在后世也被广为传颂,放在今天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句。而刘邦的另一首诗,则是在他晚年宠爱戚夫人想要换太子的时候,遭到了吕后的强硬拒绝,百般无奈之下,借酒写的《鸿鹄歌》。纵然乾隆帝一生写诗4万余,刘邦这个人们口中的“文盲皇帝”却是实打实地留下了真正的传世之作。

刘邦一生有二首诗是什么?

刘邦一生写过两首诗,一首诗家喻户晓的《大风歌》一首诗《鸿鹄歌》。

刘邦(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247年? ~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大风歌》是汉朝皇帝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此诗歌仅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大气磅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别具一格。

南朝梁·萧统将其选入《文选·卷二十八》杂歌类。

《鸿鹄歌》是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此诗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羽翼丰满的鸿鹄一飞冲天、无所困厄的壮阔景象,表明作者对换立太子一事的无能为力,显露出他欣喜、无奈、痛苦、冷静一系列情感交织的复杂心态。

全诗采用暗喻手法,通体运用四言,传达着作者难以直述的多重情怀。

草根出生的刘邦,为何写出的诗比乾隆好?

草根出生的刘邦,为何写出的诗比乾隆好?乾隆4万首诗,都写了什么纵观古代的帝王们,多少都喜欢舞文弄墨,其中不乏一些名篇佳作。比如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李世民的《入潼关》等等。

但要说最喜欢写诗的皇帝,那恐怕非乾隆皇帝莫属了。

根据历史的记载,乾隆皇帝干什么都要写诗,比如他吃饭的时候写一首,吃得好了写一首,吃不好还要写一首,甚至吃完饭了继续再写一首。

总之,他一有时间就写,不管大事小事,写了才叫一个痛快。正因如此,他的一生共计留下了4万多首诗。

如果按照乾隆8岁开始,一直写到死的那一天,平均算下来,他每天要写1.4首诗。

不得不说,乾隆对于诗词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不过可惜的是,他写的诗虽然多,但几乎没有什么佳作。只有一首简单的小诗《飞雪》,入选了小学的课本。看来乾隆写诗的水平,也就是小学了。

相对于自以为才高八斗的乾隆,我们的“文盲皇帝”刘邦就谦虚了许多,他的一生只留下了两首诗。一首诗《大风歌》,另一首就是《鸿鹄歌》。

不过喜欢古诗词的朋友都知道,别看刘邦的产量少,但质量却是无可挑剔。



“文盲”如何能写诗?说刘邦是“文盲”其实也不冤枉。他自幼不爱劳动,个性还很强。面对父亲对他的指责,他全然不顾,从小就表现得像一个老油条一样。因此身边的人都说他将来没出息。

其实这也不怪别人说他,别说是古代,即便是现代,按照刘邦这种一不会经商、二不喜欢劳动的人,是你你也会对他嗤之以鼻。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他自然也不喜欢学习。即便是他想学,也没钱学,更没人愿意教他这个地痞流氓。



不过他虽然文化方面是个“文盲”,但在社会经历和交际能力方面,却是个妥妥的高材生。

而这也是他未来能够成就大业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而这位帝王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也逐渐地发现,没有文化水平是一件很掉价的事情。

作为一个看到秦始皇巡游车队就说出“大丈夫亦当如此”的刘邦,是不能让别人看他的笑话的。

此后他便开始自学,不懂的就问身边的人,久而久之,他在文化方面的水平也逐渐提高,最终成为了一个可以出口成章的文化人。



诗不在多,精品就行刘邦的两首诗中,以《大风歌》最为出名。全诗虽然短短的三句,但每一句都堪称极品。比如第一句,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天下纷乱比如成狂风大作时的景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而第二句写出了荣归故里时的那种雄心壮志,其中“威”这个字堪称点睛之笔,把刘邦的威武霸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句相互呼应,意思是说他虽然能够称霸天下,但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他也没有这个机会。



因此他紧接着写下了颇为伤感的第三句,这一句就把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完全暴露出来。曾经在街头开心快乐的小地痞,如今却要想尽办法守护国土,谁又能为他分担一点呢?

虽然这首诗写的是波澜壮阔,但在初读此诗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体会。如果想要深刻理解这首诗的意境,那就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了解过后再去阅读此诗,定会让人有种心酸和疼惜的感觉。



另外一首《鸿鹄歌》虽然没有前一首的意境好,但也属于佳作,比乾隆那4万首日常小诗好得多。

可以说,刘邦虽然一生仅留下了两首诗,但都是精品,足以力压乾隆所创作的4万首诗的总和,而诗文所体现出来的大气磅礴更是千古绝唱。

虽然两人都是帝王,但对于生活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正所谓“生活是艺术的母亲”,乾隆没有经历过刘邦的波澜壮阔,自然无法写出同样波澜壮阔的诗句来。

文盲刘邦平生只作了一首诗,为什么却能流传千古?

写这首诗时,刘邦已功成名就,封土为王,历经人世间亲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他见到昔日故乡亲友心有所感,才得以作出这一首千古绝唱。诗中的豪言壮语完美表达了刘邦出征沙场时的磅礴之气,以及得胜归来时的欢呼雀跃,不可谓不是首好诗啊!

此诗刘邦作于自己的老家,江苏沛县。当时的他,因初建大汉朝,朝中根基尚不稳定,为了安抚众人心思,刘邦在朝中选派了几位声望极高的异性大臣,给他们分发领土,各自封藩,成为当时大汉的异性藩王。

可惜,人性本贪,这些成功拥有自己封地的藩王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拥有更多更大的领土。于是,众藩王联合在一起,起兵造反,攻打大汉。刘邦得知此消息后,心中既是惋惜又是愤恨,他惋惜这些曾经陪着他征战天下的猛士已然变成权力的奴隶,他愤恨自己都已经给了这些所谓的功臣如此丰厚的奖赏,这些人却还是不予满足。

为了稳固自己辛苦建立的大汉王朝,刘邦采取了强硬的制裁手段,安排多位武将兵分三路攻打反叛大军,而刘邦本人,更是亲上战场,前往淮南一带,攻打淮南王英布。

刘邦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行兵打仗方面却有自己的一套布阵天赋。也因此,此战不过历经寥寥数年,便以汉军大获全胜为终。此时的刘邦,方才是将天下真正握在了自己手中。

一众人洋洋洒洒,班师回朝。途径刘邦故乡,江苏沛县。刘邦一时难忍思乡之情,便率众人踏至故乡。见到昔日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刘邦心中感慨万千,想起当初那个前途未卜却一腔热血要上战场的少年郎仿佛还在昨日,今夕他却已成就千秋伟业,一统天下。不禁提起笔来抒发自己的万千思绪,写下了这一首磅礴之诗。

两个半帝王被同一首诗抹黑,看了史记才知道:这首诗里有三个谎言

唐朝诗人章碣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很多人把这首诗当做重要史料来看,却不知道这首诗包含着三个巨大的谎言,抹黑了三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被抹黑的这三个著名历史人物,可以说是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个君王——也可以说是两个半皇帝,因为有一个人虽然没有称帝,但却有了皇帝的权力,至少能算半个皇帝。 ?章碣于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836年)出生,于唐僖宗李儇乾符三年(876年)考中进士,一直活到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从这几个皇帝的庙号,我们就能 知道章碣生活的年代有多么昏乱。期盼安居乐业的章碣,自然对秦末乱世没有什么好印象,所以才一笔抹黑了秦始皇和项羽刘邦。 为了证明所谓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与大秦帝国崩溃没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为了证明刘邦项羽不但饱读诗书,而且还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咱们分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咱们讨论秦始皇项羽刘邦,并不是说《焚书坑》这首诗不好,也不是为了跟章碣较劲,只是想通过正史资料,来还原一些历史的真相。 第一、秦始皇烧了一些书,但却没有埋一个真正的儒生 ?两千六百多年过去了,还有很多「 ”文化人”在咒骂秦始皇,而他们痛骂秦始皇的原因,是因为「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这里我们就要说一句了:即使您真的是儒家传人,也没有理由痛恨秦始皇,因为他并没有屠杀您的祖师。 司马迁是比较不看好秦始皇的,如果他给秦始皇歌功颂德,等于是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乱臣贼子,那么他失去的就不是几两肉,而是肩膀上扛着的「 ”六斤半”。 关于秦始皇「 ”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这样的:此事发生于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在被韩终、侯公、石生、卢生、侯生骗走大量金钱之后,秦始皇开始醒悟,就指派执法部门进行了调查。那些大骗子已经流掉了,只剩下了一批吹喇叭抬轿子的文人(诸生,不是专指儒生)。 ?那些被抓的文人原先或许可以算得上儒生,但是他们自从跟给江湖术士吹喇叭抬轿子开始,就已经没有资格位列儒家门墙了——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已经变成方士术士学徒,不是儒生了。不管是被杀还是被埋,都不能叫做「 ”坑儒”。 这些小喽啰被抓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欺诈罪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相互告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秦始皇亲自批示的,就杀了这么四百六十多个人,事实上是杀少了,比起明太祖朱元璋和清高宗弘历,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已经明确了「 ”焚书”的始作俑者是丞相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著名的大儒。这样看来,是要把「 ”焚书”的账,记在儒家头上的。 《史记》用了春秋笔法,只说了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和秦始皇的批示(制曰:「 ”可”),却没有说有没有真正焚书。 ?事实上秦始皇即使想焚书,也没有机会了——李斯建议焚书是在始皇帝三十三年,其后的日子秦始皇基本都在巡视天下,而且于三十七年就龙御上宾了。 在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的秦朝,三四年时间别说焚书,就是把命令下达到全国,也未必能做得到,就更别说进行图书收集、甄别、销毁这种全国性的大动作了。 事实上儒生在秦汉两朝都很吃香,特别是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之后,大儒们云集长安,这就证明他们在秦朝也没有断了传承,所以秦始皇面前的待诏博士叔孙通,才有机会为刘邦制定上朝礼仪,而且他是带着一百多个徒弟一起降汉的,可见他的「 ”儒家学校”规模不小:「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从叔孙通的经历,我们就知道秦朝学子们都有书可读,读得好的,还能高居庙堂。同时也能证明李斯的「 ”焚书令”根本就没有得到落实,也就是说,「 ”焚书”只是一个设想。 第二、项羽到底读不读书,他的文化修养如何? ?项羽是个尊称,他姓项名藉字羽,古代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名有字,比如刘邦一开始就叫刘季,后代调侃其为「 ”刘三(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项羽是楚国贵族,所以他的叔叔项梁在秦帝国杀人也没事,跑到哪都很受欢迎,由此可见秦帝国对六国贵族并没有赶尽杀绝。 因为条件比较优越,所以项羽就像所有富二代一样,可以随意浪费教育资源:「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熊孩子项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气得他叔叔项梁差点揍人。 用过项羽的学习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当时根本就不缺教材,因为项羽居然想学兵书战法——这种知识在后面很多朝代都是禁止学习的,也找不到教材。 ?正是因为很轻易就能学到,所以项羽并不珍惜:「 ”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这样看来,项羽不是不读书,知识不好好读书而已。但是不好好读书并不代表就没有文化,很多学霸一上课就睡觉,但考试拿第一就像喝凉水。项羽就是属于这种特聪明的熊孩子,所以他在秦末群雄中有战略眼光,有超绝武功,这才有资格成为西楚霸王。 项羽不但打架在行,写起诗歌来,也是一把好手,要不然文艺女青年虞姬也不会对他一往情深,项羽垓下被围,在生死关头,还能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文采:「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羽这首绝命诗,属于「 ”口占”,而且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温情蕴含于悲壮之中,别有一种残阳如血的凄美。项羽这样的诗文,可不是文盲大老粗能写得出来的——如果不是把文字玩儿得炉火纯青,谁能写出这样的《垓下歌》?事实上古往今来,能写出项羽之诗的,还真没有几个。 第三、刘邦如果是个文盲,又怎么能当上泗水亭亭长? ?能写出传唱千古的名句,刘邦自然是读书的,而且读的还不错,这一点我们在《史记》中至少能找到两处证据。 第一个证据:刘邦并不穷,而且也通过了大秦帝国的官吏考试:「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这个「 ”试为吏”,不管是通过考试当上官吏,还是「 ”通过试用考核”,没有文化的刘邦,是坐不稳亭长之位的——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对官员的选拔极其严格,不管是李斯还是赵高,都不能捣鬼。赵高之所以能从罪人之子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法律学得好。 按照《史记》的记载,汉太祖高皇帝是个大帅哥,《史记正义》说他身长七尺八寸,比刘备还高三寸。因为家里有闲钱,所以刘邦不干活还能乐善好施,并且通过考试选拔而当上了大秦帝国泗水亭亭长,这是一个介乎官与吏之间的重要岗位,起码要比晁盖那个保正级别高。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朝的官吏都有一个 *** ,那就是负责教化治下百姓,这一点到了秦始皇时期已经成了一个规定,「 ”黔首以吏为师。”如果刘邦没有文化,又怎么能给老百姓当老师,您以为像两千多年以后一样吗? 第二个证据,刘邦是上过正规学校,而且是有同学的,那个同学也十分有名:「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不管刘邦卢绾是不是世家子弟,他们两家都是世交,这对发小、世兄弟、同学一起打天下,一个称帝一个封王,可见多读书是有用的,有个好同学也很重要,就像很多投机者一定要报高级进修班,其实是为了结识富商大贾一样。不过这里面也会出笑话:一个小文案报了一个大老板学习班,一位能拉点客户,结果进了班级一看,三十六个同学,十八对小文案……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我们不知道秦始皇的焚书坑在那里,但是我们却不能不佩服章碣的厉害之处:一句诗一笔抹黑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位大人物。但是诗词是当不得正史的,文辞优美不代表观点正确,只要一対照试料,就会发现这传唱千年的名句,包含着三个谎言。 所以本文最后强调三点以正视听:第一、大秦帝国之亡,与焚书坑儒无关,实际是李斯无原则胡亥瞎胡闹;第二,项羽读了包括兵法在内的很多书;第三,刘邦既不是穷人也不是文盲,他的诗文功底,在历代开国之君中也许能排进前三甲…… 参考史料:《史记》《史记正义》《汉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