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在说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不同,而历史也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对于商朝的认知只能停留在司马迁写的《史记》,甲骨文发现以后才能完全确认《史记》里的记载是否为真。
历史的记载总是随着文物的出土而不断的修正,早期我们学的历史可能不对,举个不是历史的例子,对于太阳系的行星,鲁速小学学的是九大行星,而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而变成了八大行星。
历史也是如此,笔者学习的历史中烽火戏诸侯是在课本里出现的,但是一批战国竹简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史实。
2008年8月,一批流散境外的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随即开展相关保护与研究工作。清华简”的整理研究报告陆续推出,《系年》是第二批整理研究成果。“清华简”总数量约为2500枚,整理研究工程浩大,
其中《系年》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东周和西周,我们学习的历史是周幽王烽火其诸侯以后,犬戎来攻,诸侯们都不来救,周幽王被杀死,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但是《系年》中的记载是: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大意就是周幽王先取了申侯的女儿,生了平王,周幽王有娶了褒姒,生了伯盘,褒姒便吹枕边风,于是周幽王废了平王的太子,立伯盘为太子,平王便去了申国。申侯咽不下这口气,勾结犬戎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和太子伯盘,周灭亡了,大臣和周边诸侯便立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在虢称王,被称为周携惠王,但是周携惠王的在虢称王,挡住了晋国的发展,晋文侯便杀了周惠王,众诸侯没有办法,于是拥立平王,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通过这个史料我们发现,根本就没有烽火戏诸侯,有的只是废太子和申侯勾结犬戎的叛乱,因此在周礼上来看,平王是不合法的,只是大家没有办法才立了平王。
可见我们学了多年假的历史,多年没有看历史课本,不知道历史课本有没有修改,这或许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随着文物及史书的出土,我们能够更加贴近当时的历史,这或许就是喜欢历史的原因之一。
首先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存在的,但是历史上褒姒这个人确实背了黑锅。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情,很多史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虽然有艺术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这件事情的真假是可以确定的,历史上肯定是存在这样一件事情的。但很多史书上的描绘都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所以也是仅供参考,对于这件事情当时具体是怎么样进行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应该明确非常重要的一点呢,就是一个国家的灭亡,不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女人。
所以说这个典故旨在误导人们,觉得就是因为这个女人国家才会灭亡,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其实历史上真的有太多像这样的事件,人们总是喜欢把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归咎在女人的身上。但是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非常清楚,这完全就是在推卸责任,所以说历史上的褒姒其实是背了很大的锅的。
人们总觉得是当时的皇帝对于这个女人太过于喜爱才做出这样荒诞的事情,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其实当时的周朝已经快要走向灭亡。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导火索,但是你说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这件事情,这种说法也是完全不可靠的。
所以说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应该更加客观一点,不能因为历史上一些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典故而去定义历史。后人在对历史的描述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增加一些艺术的成分在里面,我们在看的时候一定要区分开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烽火戏诸侯这样一件荒唐的事情其实是真的存在。
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是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第一次写到,这个故事也是我们好多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之一,每次回忆起这个故事,总会为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和褒姒的祸国倾城而叹息感慨。然而,史书上说的是真的吗?可信的又有多少呢?
褒姒表示很冤枉,烽火戏诸侯这就是杜撰的,这个锅我不背, 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烽火真正出现并投入军事使用是在汉朝汉文帝时期。现存的烽火台主要是长城上抵御匈奴入侵的烽火台残留,即后来明代修筑加固的明长城,并非原处的秦长城。而仅存的秦长城遗址也仅是如同土墙一般的矮城墙,没有烽火台。即在秦时就没有烽火台,更不用说在更早的东周末年。既然没有烽火台,那自然就不存在什么烽火戏诸侯这一说了,这个故事只能是司马大人无休止的脑洞产物,并非事实。
司马大人脑洞大的不是一点半点,楚霸王四面楚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乌江自刎,陈胜吴广起义,更有这流传千古的烽火戏诸侯,尽管有些并非严肃点历史,充满了艺术色彩,或许只是因为这样,史记才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并不影响司马大人是个伟大的史学家这一点。
史学上关于此典故的争议早就有了。史记版的烽火台明显有所艺术加工,吕氏春秋更记载是击鼓传信。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指出,史学界早就对烽火戏诸侯的真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烽火真正出现并投入军事使用是在汉朝汉文帝时期。现存的烽火台主要是长城上抵御匈奴入侵的烽火台残留,即后来明代修筑加固的明长,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此外,关于周幽王的为人,历史上也存在了极大的误解。他亲用的所谓四个小人中,三位是守边大将,抵御外敌,为天子守国门,理当重用。另外一个则是他的亲叔叔,亲近理所当然。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记载周幽王进攻申国,申国联络犬戎入关,击杀周王。既然是周王出兵,有何须举烽燧呢?由此可见,这个事情不该轻信。而为什么当时申侯放犬戎入关呢?这个就是后宫失火了,是皇后跑回娘家,让天子落了面子,天子生气找事,才有这么一档子。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众诸侯不来保卫王室呢?这其实是周幽王搞改革触动旧贵族利益留下的祸根。新帝登基,理所当然应培育自己的势力,局限于上一辈功臣,只会被架空,纵观中国历史,名将公卿少有善终,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权贵失势,手中又握有领土兵权,理所当然要给天子脸色看,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所谓忠臣当时不来支援的理由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7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