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年末,一档由央视制作的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刷爆了中国人的社交媒体。为庆祝故宫建成600周年,故宫博物院联合全国8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推出的这档节目,一经播出就唤起了中国人对于我们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共同回忆。
节目已经播出五期,就吸引了上亿观众收看,这场场关于中华文化一遗存的科普大会,让每一个看过节目的人们祖国对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了敬畏之情。
历史君作为一名有粗浅历史知识的中华文化守护着,每周都会定期收看节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节目中除了会讲述每个文物的前世传奇之外,还会讲述这件文物的今生故事。
文物是时间的承载者,是历史的记录人,是今人与古人即使相隔千年也能够形成情感共鸣的重要工具。它同样也是一个无言的讲述着,时刻为我们讲述着千年来它经历过的传奇故事。
今天历史君也作为讲述人,讲述一段让自己感动到落泪的奇迹——故宫文物南迁,这件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由一群普普通通的故宫人所创造出的奇迹,虽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但于是着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独特的感情和万分的珍视。
1911年底,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清王朝随着溥仪退位而终结,中国在满目疮痍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华民国。
在北洋大臣和国民政府关于溥仪退位的谈判中,清帝退位仍居紫禁城,是达成协议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在民国初建的时候,紫禁城的一切依然属于满清皇室,而不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宝库。
在满请皇室在清亡后居住在紫禁城的近12年中,紫禁城内的很多文物被盗卖和破坏,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并组建了一个由全国各界名流担任委员的“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人员对故宫内的所有文物进行鉴别了记录整理。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统计,共整理出各类文物、书画、帝王后妃服侍、家具等等共9.4万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明清两朝近550年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奇珍异宝、大量绝版书籍、文献档案都在其中。
整理后的刊出的物品被整理成《故宫物品清单报告》共6编28册。在整理过后,委员会宣布筹备设立故宫博物院,设置了古物馆、图书馆,举办了各类展览,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一时间全中国的文化大师和学者汇聚一堂,故宫博物院的名声也盛极一时。
1925年10月10日,筹备近一年的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普通国民开放。
这一天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争相进入这个几百年来的禁区,试图目睹这个神秘皇城的宝藏,全国各大媒体也纷纷将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列为当日头条,全国为之震动。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故宫博物院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同年十月,国民政府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正式规定了故宫博物院归属国民政府。
当时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文物集中点,也是荟萃中华文化精华的地方,但是好景不长,因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刚以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故宫文物,又要面临一次重大的考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迅速败退到关内,平津地区受到日军的直接威胁,华北不保,故宫博物院将搬迁文物的计划提升日程。
在1932年日军即将毕竟长城之时,故宫博物院决定对故宫内的精品文物进行打包装箱,运送到南京躲避战。1932年8月开始,打包工作陆续开展。
因为时间紧迫,只能挑选部分精品带走,这让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十分的为难。作为文物的守护人,他们很清楚故宫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品,舍弃任何一件都让人难过。
但是国难当头,人力物力有限,只能带走一部分,很多故宫的工作人员在挑选文物时更是不住地流泪。
更多>>(接下文评论)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全民的抗战,那么文物南迁就是全民的护送。在这百万件文物长达16年时间、上万公里路程的转移中,所到之处,地方政府竭尽所能配合护送。
2010年6月2日,海峡两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襄盛举,合璧展出分散300多年的元代名家画作《富春山居图》。
此图由黄公望完成于1350年,几经辗转后开篇被焚,剩余部分化作两卷,分别是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前半卷《剩山图》和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后半卷《无用师卷》。那么,本藏于北京故宫的《无用师卷》是如何流落到台北的呢?一切还要从抗战时期故宫南迁说起。
故宫是今人对明清两代时的紫禁城的称呼,,里面的文物都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收集来的,主要分布在宋朝到清朝这段时间。1911年,清朝灭亡,这些文物由前清皇室继续保管。1924年,前清皇室被赶出紫禁城,文物均收归国有,由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负责管理。
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文物装箱
1933年1月31日,山海关失陷,华北形势危急。出于对这些珍贵文物被日本人抢走的担心,国民政府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作出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晚,北平开始全城戒严。故宫博物院的南迁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运往火车站,几十辆板车在军队护送下缓缓前进。
此次南迁文物分为5批,共13427箱零64包,其中包括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另外还有皇史宬和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四库全书》、《陀罗尼经》五代刻本等。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大迁徙就此拉开帷幕。此后的15年间,近百万件故宫文物历经艰难险阻,行程达数万公里,先是由北京经上海运至南京,后又辗转运到四川、贵州等地,抗战结束后,这些文物再次运回南京,在世界文物保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兵荒马乱的背景下,要保护一个人都十分困难,况且这是一万多箱文物。刚开始南迁文物的保护工作并没有一个详细计划来指导实施,只能根据当时环境随机应变。文物经过长沙、汉中、成都、重庆等地时,每离开一地,那个地方就会遭到敌机轰炸。时间紧迫气氛令人窒息,护送押运者经常来不及休息,就要考虑下一步转移到哪里。
据参与过文物南迁的一位工作人员后来回忆:万里迁移的路上遭遇很多突发状况,土匪拦截、半路翻车、敌机轰炸,大家的神经一直都是紧绷着。有一天在快到郑州的时候,大家正在休整,便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但值得庆幸的是,文物全都安然无恙。
途径湖南的时候,护送人员打算将一批文物暂存在岳麓山上的湖南大学图书馆,随即觉得战局不妙,日军可能会接踵而至,最终还是决定立即转移。半个月后,日军轰炸长沙,将湖南大学图书馆夷为平地。大家听到这一消息,纷纷说道:“国宝有灵,炸不到,摔不碎。”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全民的抗战,那么文物南迁就是全民的护送。在这百万件文物长达16年时间、上万公里路程的大迁徙中,所到之处,地方政府竭尽所能配合护送。连故宫工作人员都感慨到,如果光靠他们自己,这些文物很可能连北京城都出不了。
在抗战时期,中国文物工作者并没有忘记博物馆传播文化价值的使命,他们一边护送文物安全转移,一边挑选精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护送人员挑选出700多件文物赴英国展览,引起西方国家和人民的极大轰动。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再无超出此次的大规模出展。在此期间,这些南迁文物还曾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阳等地举办展览,每到一地,均反响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在重庆展览期间,文物保护者出于日机时常轰炸的考虑,在展览说明书后面加上这样的字眼:“如遇敌机空袭,大家依次撤退。”在人类历史上,这样别具一格的展览说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整个文物南迁过程中,大雪封路、汽车翻倒、船只遇险等种种困难不一而足,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文物工作者们还进行了晾晒处理、校对勘正及科学研究,加上数度远赴英国和苏联举行展览,但期间文物几乎没有损伤或者毁坏的现象,更没有因遭受盗抢和工作失误而遗失。这里面除了幸运的成分之外,文物管理的完备严密,文物装箱的巧妙科学,也是功不可没的。
南迁文物在贵州安顺、四川乐山和峨眉山等地“避难”达七八年之久,日本宣布投降后,又陆续集中到重庆,于1947年回到南京。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家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王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给你篇新闻报道不知道有用吗?详情查看参考资料
民国二十年(1931)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北大营,发动侵占我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翌年即扶植溥仪为满州国傀儡政权,并且进攻热河,窥伺华北;1933年更攻陷山海关,平津震动。当时故宫在平理事会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故宫文物南迁;而行政院代院长宋子文当即指示文物暂迁上海租界。其实在此之前,故宫为考虑文物的安全,已经命各管处挑选文物,装箱放置,以备必要时移迁;父亲在当时即参加了各种不同文物的装箱工作。
提起装箱,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对于司职文物保管维护的博物院同仁来说,都是一桩史无前例的艰难任务。当时是如何完成的,今天翻阅父亲的著作《山堂清话》135页有关故宫文物的装箱与南运篇章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述:“三馆虽然从事装箱,而难易却大不相同……最困难的自然是古物馆与秘书处所装的箱件。中如瓷器,有的其薄如纸,有的其大如缸;又如铜器,看其形状似乎坚强,可是一碰就碎;其它脆弱微细之物尚多,装时各有困难;这是图书、文献二馆没有的……我们的做法是,将库中自乾隆以来,由景德镇运到宫中,原封未动所装载的瓷器箱,打开来看,他们是怎样包装的。然后又向琉璃厂各大古玩商店,询问他们是怎样将珍贵古物装箱出口的办法;同时再请他们到宫内,作一次示范表演。然后我们也就依样画葫芦,如法泡制。天下事,熟能生巧,久成专家;我们有些人,装置若干时日以后,对于此道大有心得,不但不再求人指导,而且竟能外出客串,代替别人装箱了。……我们由领教观察和实地经验得知装箱的密诀,不外下边的四字真言,就是稳、准、隔、紧。……”如果归纳父亲文中所言,就是用“谨慎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使件件相隔离”,然后包扎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也就是由于这种戒慎恐惧的心情和认真实在的工作态度,才能使得后来经历上万里播迁的数十万件故宫文物,几乎做到毫发无伤。
1933年元月,故宫把分属古物、图书、文献三馆和秘书处的重要文物,一共包装了13491箱,在北平市长周大文的协助下,排除各项反对阻力,将第一批于2月5日连夜运出午门装上火车,并在重重军警的戒护之下,于2月6日清晨驶离北平车站;从此展开时至今日已经超过70个年头的文物南迁之旅。
从2月到5月,文物前后共分5批从北平经平汉、陇海转津浦铁路运到浦口,再换江轮到上海,分别存放在法国和英国租界;事实上除了故宫,还附带运出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及国子监的6066箱文物。1934年故宫理事会通过在南京朝天宫旁修建永久保存库,并且在1936年八月完工,于是原存上海的四单位文物,便在当年年底,全部用火车运到南京新库存放。
在此期间,我国政府为了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1935. 11~1936.3),特别请故宫遴选了735件精品,装入80个特制铁箱,运到英国参展。当时故宫就选派时任古物馆科长的父亲,以中文秘书的名义,与4位故宫同仁,一同押运文物,搭乘英国海军巡洋舰,前往伦敦参与盛会;这也是故宫文物首度到外国进行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展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争全面爆发,当时故宫的马衡院长为了国宝的安全,当即呈请选择精品文物,先行撤往安全地区。经行政院核准后,就以1935年参加伦敦艺展的80箱文物精华,连同初选后未送展的精品,另外再加选若干重要文物,一起装入这80大箱,就在“八一三”淞沪战役的次日,装上招商局建国轮溯长江到汉口,然后从武昌换乘粤汉铁路火车运到长沙,借湖南大学图书馆暂存;之后因战事转剧,再在政府密令湘、桂、黔三省派军护送下,分两批搭乘卡车,从长沙经广西桂林到贵州,等到两批文物精华都运到贵阳时,已是1938年元月;当时文物就寄存在六广门的委员长行营内。为了考虑文物在贵阳的安全,一年后故宫当局决定把它们再迁运到黔西安顺县城外的一个石灰岩天然洞穴—华严洞之内,并且设置了“安顺办事处”。执行这第一批南迁国宝的押运者和负责人,就是父亲庄尚严先生;而笔者就是在1938年的11月在贵阳出生的。
故宫曾是明清两代(白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在变成了“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以前叫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成祖永乐4年(1606年)至永乐18年(1420年)建成。接连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共近600年的岁月变迁。故宫是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缩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得到了更好地维护和修缮,不仅建筑上恢复了昔日紫禁城的恢宏气度,文物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藏品,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并于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再次达到故宫历史发展的新巅峰。
交通信息
1、公交
北京市区乘坐1路、2路、52路、59路、82路、99路、120路、126路、观光1线、夜17路、夜1路、夜2路、专2路在“天安门东”站下车然后步行约900米到达午门。或乘坐1路、5路、52路、99路、观光1线在“天安门西”下车,然后步行约1000米从午门进入。
2、地铁
乘坐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东”站下车,步行约900米,即可从午门进入故宫。
3、提示
故宫不设停车场,周边的公共停车场也较远,故不建议驾车前来。
以上内容参考:—北京故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5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杜月笙的十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