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一代名相陈廷敬》陈廷敬的家世怎么样,陈廷敬有哪些优秀的后人,

华里士 2023-07-20 01:46:12

《一代名相陈廷敬》讲述了帝师陈廷敬惩奸除恶的故事,剧中的陈廷敬智谋过人,每每遇到危机最后都能化险为夷,最后惩治了很多贪官污吏,还让康熙识破了权臣纳兰明珠的真面目,铲除了明珠在朝堂的势力。

陈廷敬这么厉害,离不开他的家族对他的影响和熏陶,说到陈家,那可是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260年中,陈家一共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

陈廷敬二十岁就高中进士,他已经是陈家的佼佼者了,更别说他后来还官至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相当于一朝宰相,陈家就数他最为著名。

陈廷敬如此有名,他的儿子和孙子当中又有哪些特别出色的人呢?

在《一代名相陈廷敬》这部剧中,只出现了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和女儿陈采薇。

采薇是个性情率真,敢爱敢恨的女子,与明珠长子容若相爱,容若不愿他们的感情成为父亲拉拢老师陈廷敬的一步棋,因此狠心拒绝了采薇。

后来,采薇误会父亲陈廷敬,差点与其断绝父女关系,误会解开以后,她却发现父亲身陷官场之争,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在该剧中,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身为帝师之子,自幼便熟读四书五经,好学儒雅,是个翩翩公子。

陈壮履的心愿是保陈家平安,但每当他想要偷偷帮助父亲惩奸除恶的时候,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帮到父亲,还把自己陷于危难。

当然了,这全都要归结于他那执拗的性格,虽重情重义,却也容易意气用事,行动不过大脑,最后反倒给自己招来祸端。

在历史上,我们没有找到陈采薇的原型,但是却找到了陈壮履以及陈廷敬其他几个儿子的记载。

陈壮履是陈廷敬的三儿子,在康熙三十六年高中进士,后入朝为官,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康熙四十一年,陈壮履充日讲起居注官,入值南书房,迁侍读学士。

在《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定历代纪事年表》、《渊鉴类函》、《佩文韵府》等书的编纂工作中,陈壮履都是校勘官。

康熙四十九年,湖广总督郭世隆疏劾陈壮履在致祭南岳时骚扰地方,陈壮履因此被割去侍读学士一职,降为编修。

另外,陈壮履还参与了《康熙字典》的编订,最终在乾隆十三年病逝,享年69岁。

陈廷敬的次子陈豫朋也是康熙朝进士,官至湖广学政先入翰林院,陈豫朋的长子陈师俭则是雍正朝进士,官至广西泗城府同知先入翰林院。

陈豫朋的次子陈名俭和三子陈崇俭则中了举人,陈壮履的儿子陈传始也是举人,且官至福建盐大使。

陈廷敬所在的陈家素有“进士九出,翰林六鸣”之称,正因陈家人才济济,所以陈廷敬的故居“中道庄”又被称作“皇城相府”,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以表他对陈家的恩泽与器重。

陈廷敬故居在哪里?陈廷敬后人是谁

陈廷敬故居在哪里?陈廷敬后人是谁

陈廷敬故居在哪里陈廷敬为清朝大臣,为人足智多谋,深得康熙重任,为官清廉公正,在政治上多有成就,曾建议改革钱币之法,康熙对此大有赏识。为官长达五十多年,政治贪污,整顿官吏不良之气,为百姓谋取利益是陈廷敬为己任的首要之事。

陈廷敬故居图片

陈廷敬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他家族本是书香世家,无奈其祖父屡试不第便改经营从商,而陈廷从小乖巧懂事,喜读诗书,甚有文采,后得以考中进士为官,开始他大挥智慧,尽忠为国的从官时期。

陈廷敬的故居建于1429年,是一座城堡式样的古代官宦家居建筑,其中陈廷敬故居由两个部分组成,内城是明代建筑为陈廷敬故居,占地大一万多平方米,主要有府邸,楼院等建筑。外城则就是陈廷敬的住宅,为清代建筑,大小和内城差不多,主要就是相府、花园、书房等。

内城和外城的完工时期不同的,内城是陈廷敬的长辈所建,而外城主要是陈廷敬主导修建而成,欲1703年方修建而成。

陈廷敬故居保存良好,也得到后人修缮和保护,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5A级的景区,此处也被后人称为“皇城相府”。原名本为“中道庄”,因康熙帝曾两次下榻此处,遂有名“皇城”。皇城相府曾经就1501年至1760年期间,出现数十位贡生,为朝廷和百姓做出不少贡献。

大清相国陈廷敬介绍陈廷敬为政清廉,为官时深受康熙重任,不仅博览群书甚有远见,于朝政之事颇有见解,久居官场,甚知隐忍之重。在文学上具有多部书籍和写过很多诗,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且在政治事业上颇有成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画像

关于陈廷敬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笔下的灵魂人物,当代作家王跃文所著的《大清相国》中便塑造了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书籍中反映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官场中的人物面对眼前之事所作出的决定,再现了历史官场中的斗争和矛盾。

而陈廷敬作为身居官场五十载的人,曾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就算辞官也会被重新召回任职,可见其贡献之大。因而作者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从他的身份描写清朝官场的风云变化,在那个残忍的官场中,一位清廉能干的陈廷敬是如何将政治风气转向清明,又是如何凭借其精明不懦弱的品性捍卫自己的权力,保障着百姓的利益。

此书描写了陈廷敬的一生,从初出茅庐到官场的青涩和被人陷害,到认识到官场黑暗腐败,竖立改变和惩治贪官的决心,展现了陈廷敬在官场洗礼下性格的变化,但这些变化的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便是为国尽忠和为民服务。

陈廷敬的一生是怎样的

陈廷敬原名陈敬山西人

因同年中榜中有与之重名之人

所以顺治爷赐名陈廷敬

为官不久 顺治爷就挂掉了

由他辅佐幼年康熙,给康熙当老师

官拜一品 后来和明珠不是很合

有两个老婆一个原配,考取功名前的

一个是后来赏识他的一位老伯把女儿许给他的

最后装聋辞官回乡

大学时候读过一本记录他的书

名字叫《大清相国》

大清其实是没有相国这个职务的

只是用来表示他地位崇高

看看参考资料吧 有很多他的信息

介绍下清代名相陈廷敬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赐予他和喇沙里、张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绸缎各二匹。
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针对存在的问题,陈廷敬于八月上疏:“自古所铸钱币,时轻时重,过不上多长时间就又要重新改铸。现在,百姓最为不便的主要是钱价。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今则仅兑九百。造成师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长久不能禁止,就因为私商能从中获取厚利。因为一两银子可买铜七斤,如果将一两银子兑成铜钱,则得一千,将这一千铜钱熔化,就得铜八斤十二两,从中获一斤十二两铜价。这些不法商人以此为盈利的捷径,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顺治十年时,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原本是为阻止私铸,但结果呢?私铸依旧时常发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如果这样,那私铸之风就会不禁自绝。”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近年来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应当减少师税收,让百姓也来开采。开采的人多了,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也自然会日趋稳定。” 陈廷敬这一上疏,送至朝廷后,康熙很重视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并付诸实行。
同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当时,由于农民赋役苛重,加之水旱灾荒不断,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陈廷敬及时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区遭灾后的真实情况,并提出豁免钱粮税收的一些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又上疏说:“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是让吏员只明察于理事,尽自己的职责就够了。孔子说过: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触犯条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师检查总督巡抚。这样巡抚可能会说:‘问题师是在于那些吏员。如果吏员清廉能干,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时就不会贪赃受贿,也不会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于因触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可以说是对上有罪。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官吏的罪过。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虽然也想廉洁,然而却是不大容易办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贪赃受贿,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于察言观色,逢迎上司,又哪里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员的所做所为,就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导我吗?’管教不听,就用刑法。群吏这样做,是总督巡抚导致他们这样做的。所以,当今首要的是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他们要不为利欲所动。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吏员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结上司,都留心为民办事。百姓就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
陈廷敬的上疏,被朝廷采纳了,并根据他所提内容,规定了若干条文,下谕实行。
过了一段时间,云南巡抚王继文以军饷为名,动支库银并私自贪污。陈廷敬以其溺职不忠,前后银数赢缩相悬,上疏弹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任工部尚书。同学士徐乾学奏进《鉴古辑览》,康熙认为这本辑览有参阅价值,决定留下来通读。他在工部尚书任内,还纂辑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明史》等,陈廷敬并充总裁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调户部,又调吏部。第二年,他的亲戚因贪赃被劾罢,使他身受连累,对他打击较大。之后,他借口父年八十一岁,盼望相守为由,要求解任回乡。清廷答允陈廷敬的请求,免却了他在朝中的职务,但继续担任修书总裁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起用陈廷敬为左都御史,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这部大字典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补充实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收字最丰富的字典。后来定名为《康熙字典》。虽然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但他为编纂这部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陈廷敬一生著述很多,有《午亭文编》、《尊文阁集》、《河上集》、《杜律诗》、《老姥掌游记》、《三礼指要》、《说岩诗集》等。他的诗风格“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一代名相陈廷敬

大清康熙一朝,由于康熙帝的励精图治,使大清王朝开始步入辉煌盛世。皇帝的圣明,使得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透明,如“春夜喜雨”般滋生了一批像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陈廷敬这样的政治明星。然而,纵观这些名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

只有陈廷敬是个例外。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了。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难得的是,在风云变幻的康熙政坛,陈廷敬善始善终,死后犹获殊荣,被康熙帝赞扬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关于陈廷敬,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他主持编撰的《康熙字典》几乎人尽皆知。陈廷敬一生四平八稳,历精图治,成就了康熙给他的八字评语“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在错综复杂的官场,陈廷敬凭什么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又靠什么屡任要职,而不失皇帝信任,成为一棵政坛常青树呢?

? ? ? ? 纵观陈廷敬的仕途生涯,你会发现陈廷敬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他既没有李光地因“贪位忘亲”而被言官弹劾的情况,也没有徐元文、徐乾学兄弟那种时而“势倾满汉”、时而“解职投闲”的戏剧性人生。陈廷敬是一步一步,谨小慎微,通过脚踏实地效忠朝廷,以及和康熙数十年的长期相处中逐渐获得信任,稳扎稳打地登上了权力的高峰。这种处世哲学、为官之道,正像是龟兔赛跑的制胜逻辑,虽然慢,但稳,而且能够笑到最后。

? ? ?一、不怕慢就怕站,稳固才是硬道理

陈廷敬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现在他的故居“皇城相府”,已成为山西著名的旅游景点。陈氏家族作为晋商文化的早期代表,早在明末清初时,生意就南跨东南亚,北达俄罗斯,财源广进,富甲一方。

陈家富而求学,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 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其中最显赫的,当然就属陈廷敬了。

陈廷敬,原名“敬”,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辄不忘”。顺治十五年参加殿试时,因与另一位考生同名,顺治皇帝特别在他名字中加“廷”字以示分别。殿试后,陈廷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明清两代的人材储备库,朝廷选任官员,一般都从这里挑选,所以庶吉士也被视为“储相”。

庶吉士的工作颇为“清贵”,平常的职责,主要是给皇帝讲解经史子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所以从三十四岁起,陈廷敬就当起了康熙的老师,为这位年轻的皇帝讲讲课,切磋切磋学问,交流一下思想。陈廷敬正是通过这一特殊职位,在和皇帝的朝夕相处中,逐渐展露才华,获得赏识。有一次,被康熙皇帝赞赏道:“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并特赐予他表里绸缎各二匹,以示奖励。

然而,朝廷复杂,陈廷敬虽然深得康熙的宠幸,却毕竟是初来乍到,且官职不大,最要命的他还是一个汉臣。大清朝廷,虽然创制了著名的“满汉全席”,却从未出现过真正的满汉大臣之间的和谐共处,很多事情,满臣可以做,汉臣却不能做。初涉仕途的陈廷敬,深知其中的厉害,所以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此时的康熙朝廷,看似平静,却暗涌波涛。随着索额图和明珠的权倾朝野,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两个同样为满臣的康熙重臣,表面上一团和气,却各怀野心,巴不得打倒对方,独掌朝纲。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拼命拉拢人才,对皇上颇为器重的陈廷敬,当然都要极力拉拢。

? ? ? ? ? 面对“索”党和“明”党的亲近拉拢,陈廷敬表现得相当理智和聪明。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岳父李振邺的指点,他知道两党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两不相帮,一心为皇上着想才是正道。所以,陈廷敬采取了中立的态度,牢牢记住李振邺告诉他的“等”字,摈弃浮躁,韬光养晦,允许自己像乌龟一样慢慢前行。

事实证明,陈廷敬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一个根基不稳的年轻人而言,远离是非之地,稳固才是硬道理。

二、路线正确,站在皇帝立场上考虑问题

陈廷敬站稳脚跟后,果然不负康熙重望,在处理政务和上谏时,权衡利弊,考虑周全,处处为皇帝的江山社稷着想的同时,也想着天下黎民百姓。

康熙二十三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上任后,经过认真考察,陈廷敬发现铜钱铸造中存在严重问题。原来,古代铜钱因为使用的需要,经常要重新铸造,以至于铜钱时轻时重,没有统一的标准。过去,一两白银可以兑一千枚铜钱,到陈廷敬上任时只能兑换九百枚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陈廷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商人把铜钱熔化成铜,从中渔利造成的恶果。那么,商人为什么要把铜钱熔化成铜呢?原来,一两银子可以买七斤铜,但如果把一两银子兑换成铜钱,可以得到一千枚铜钱,把这一千枚铜钱熔化,就可以得到八斤十二两铜。也就是说,从铜钱的熔化中,商人可以获利一斤十二两的铜价。

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长期不能禁止的原因,完全是受利益的驱使,导致一些不法商人以此盈利,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

找到了问题所在,陈廷敬于是在八月份上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只有这样,私铸之风才会不禁自绝。”不仅如此,陈廷敬还见解独特地提出:“让百姓也来开采铜矿,以增加铜的产量。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自然就会日趋稳定。”

陈廷敬的上疏送至朝廷后,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和重视,很快这些建议就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了。

因为业绩显著,同年九月,陈廷敬被升任为左都御史。当时清廷腐化之风严重,有钱人家竞相铺张,节俭之人反遭讥笑。奢侈之风的盛行,让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情随之增加,陈廷敬对此深为痛恨,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意思是说,奢侈导致贪污,节俭才能清廉。由此,陈廷敬提出,通过朝廷立法,使天下移风易俗,人心崇俭,才能培养真正的清廉之风。这种思想的中心,便是“俭以养廉”,虽与今天政府提倡的“高薪养廉”背道而驰,却是异曲同工,对于当时现状的改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对于陈廷敬的上疏,康熙帝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惩治,陈廷敬同样不遗余力。三藩叛乱期间,清朝用兵西南,政府因财政困难,于是大开“捐纳之门”,云南巡抚王继文积储了许多捐纳而来的粮草。三藩平定之后,王继文尚余粮米五十一万四千六百余石,谷草一千一百六十一万五千余束。按例,王继文应该支放这些储积粮草以备军用,但他却另外动用库银购买粮草,而且数额巨大。

陈廷敬于康熙二十四年上《抚臣亏饷负国据实纠参疏》弹劾王继文,认为他在战时不用捐纳粮草,却动用库银,大军凯旋之后又将所存谷米以官俸抵给本省官员,前后银数相差九十万两之多。弹章一上,王继文罢官,史书记载:从此以后“风纪整肃”。

在奖廉惩贪、整饬吏治方面,陈廷敬正直敢言,主张具体可行,确有其独到之处。对于康熙帝朝大政方针的执行,发挥了显著作用。

陈廷敬在提倡别人廉洁的同时,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有一次,有人拿着千金贺礼去为他祝寿,想要作陈廷敬的门生。当时,富裕的庶族地主,为了提高社会政治地位,求取官职,往往通过送礼行贿,去投靠高门世族做门生。陈廷敬痛恨以权谋私,从不收这样的门生,得知对方来意后,便把对方拒之门外。谁知对方贼心不死,守在门外数日,趁某个月黑风高之夜闯入陈府,见到陈廷敬便长跪不起。然而,即便这样也仍是无济于事,被陈廷敬大声怒斥出去。

陈廷敬不为金钱所动,亦不为亲情所动。他的弟弟陈廷愫在河北武安县任知县,深得民心,有“陈青天”的美誉。任期届满后,陈廷愫写信给在京做官的大哥陈廷敬,让其为自己在京城另谋一官职。

陈廷敬深知官场险恶,面对弟弟的请求,写了封家书,劝弟弟知足常乐,不要跑官,还是返回老家管理好田地庄园,照看好年迈的父母,以诗书为伴,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陈廷愫接信后,依言返回故里,赡养父母,以终天年。

如此清廉为官,以至于陈廷敬虽官至宰辅,生活却非常清贫,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他生活俭朴,饮食无珍疏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还甚觉有味,赋诗曰:“残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华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陈廷敬在京为官五十余年,整理行囊,并无长物,只有老屋数间,准备变卖之后归老。

? ? ? ? 三、多事之秋,避其锋芒,像乌龟一样缩回头去

陈廷敬始终奉行清正廉洁的做官准则,取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赞赏,却无形中伤害到“明”“索”两党的利益,让他们十分恼火,寻找各种机会对陈廷敬实施打击。

他们找到的第一个打击对象,是陈廷敬的弟弟陈廷统。“明”、“索”两党利用计谋陷害他贪污,间接地打击陈廷敬,使他在皇上面前的印象分下降。而陈廷敬对此三缄其口,不为弟弟求情解释,只在家中闭门不出,胆颤心惊地赋诗道“为人清贫始做官”。

接着,“明”、“索”两党又通过打击陈廷敬的亲家张汧,令陈廷敬倍受牵连,经历了一次重大危机。张汧,山西高平人,与陈廷敬为顺治戊戌同榜进士,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同年,因此结成了儿女亲家。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张汧任湖广巡抚时,山西道御史陈紫芝疏劾他“位任未久,黩货多端”。说他在福建布政使任上亏损库银三十余万两,这就是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张汧贪黩案。康熙帝历来以奖廉惩贪为要务,对此事非常重视,让直隶巡抚于成龙、山西巡抚马齐等人前去会审此案。

审案归来后,于成龙将案情上报皇上时,兵部尚书张玉书趁机说“被弹劾者张汧有亲戚(指陈廷敬)在北京为他打点此事,应该一块追究!”此时,案情还因为涉及到徐乾学受贿,徐乾学于是贿赂康熙左右,向康熙帝进言说:“张汧用银,又有送银子者,陈廷敬也!收银子者,高士奇也,与徐乾学实无涉。”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陈廷敬深知自己处境艰难,再多的申辩也只能招来更多的是非,于是缄墨不语,等待案情水落石出。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张汧因“贪污银九万余两”而被处绞。康熙帝觉察到陈廷敬被冤,却不闻不问。对此,陈廷敬感触良深,赶紧向康熙帝上《俯沥恳诚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向皇上谢罪,恳请回家守孝。

事后,陈廷敬对李光地等人说:“实在迫张汧做巡抚,要银子,也是徐乾学。后来银子不应手,教人参他,又是徐乾学。”可见,陈廷敬因为亲家的贪污案件大受牵连,而又实在无辜。然而,既然无辜,为什么还要一再忍让?

这正是陈廷敬的明智之处,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多事之秋,应该避其锋芒,像乌龟一样缩回头去才是上策。如此低调,不仅可以积蓄能量,为自己在康熙的心目中的形象加分,还能为日后的反击寻找机会。

回家后,陈廷敬更加谨慎,勤勉修书,缄口不论政事,就这样度过了三年时光。再看在这场风波中,同样被牵连的徐乾学、高士奇等人,他们与陈廷敬一样,同是康熙身边的要人,其表现却大相径庭。徐乾学、高士奇被解任后,却声焰更炽,纳贿更多,虽被革职却仍旧留在北京修书,天天到南书房值班,所有文字,如果不经徐乾学改定,就不能称之为旨,整个大清朝廷,不管是满、汉大臣都归到他的门下。

对徐乾学的招摇,没等康熙发话,高士奇就看不过去了,在康熙二十八年九月上疏弹劾徐乾学。不过,高士奇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康熙帝深知徐乾学、高士奇招摇多事,气愤地说:“汉人倾险,可恶已极。”于是,把徐、高二人一块儿赶出了京城。

而在次年的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就在徐、高二人被迫离京后不久,陈廷敬又被起用为左都御吏,从此以后备受重用,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尽管和高士奇、徐乾学等人彼此推崇,过从甚密,但绝不像高、徐那样呼朋引类,植党揽权,从不参与互相倾轧的权力之争,所以能够在避过锋芒之后,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在当时满朝官僚“三五成群,互相交结”的政治风气下,表现出一种独善其身的道德情操。陈廷敬这种老成谨慎的政治作风,深得康熙的欣赏,所以评价他“老成宽大”、“慎守无过”。

四,该出手时就出手,像乌龟一样咬住对手

重新被朝廷启用后,陈廷敬内心感慨万分,他深知自己在康熙心目中所占的份量。面对当时明珠权倾朝野的现状,陈廷敬仔细揣摩康熙的心思,准确把握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政治使命。

一次,皇上找陈廷敬问话,言谈间,陈廷敬随口说出“明相国”几个字时,不料康熙大怒,说“大清从未设过什么相国,何来的明相国?”就是这一句话中,让陈廷敬敏锐地察觉到了康熙帝对明珠的反感和态度,也让他知道,反击明珠的时机成熟了。

随后,陈廷敬立刻搜集证据,利用康熙检阅海军的机会,设计了一个连环参,直接间接地连参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四位大臣。正像陈廷敬预料的那样,从前地位稳固的朝廷重臣,此时再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弹指间就倾倒在地。

弹劾的结果是,明珠被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籍。

陈廷敬的连环参,不仅保全了自己,更帮康熙铲除了朝廷头痛已久的“明”“索”两党之争。关键时刻,一向稳重的陈廷敬痛下狠手,把明珠、高士奇等人一网打尽。其动作突然而迅猛,如同乌龟取食,咬住目标绝不松口。然而,陈廷敬这样做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大清康熙朝廷,为了国家。

当政治的风烟远去,陈廷敬流传千古,能够让大家记住的,却只有他主持编纂那部《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编纂开始后的第二年,张玉书就病逝了,剩下陈廷敬独自担任总裁官。

《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辞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共42卷,计47035字,这部字典的编辑,在文字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字典编纂奠定了基础。陈廷敬领导编纂这部字典时,已是70多岁高龄,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首部辞书,是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部大字典的编纂,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可惜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没能亲眼看出《康熙字典》的出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陈廷敬最后老死相位。一代大清名相,宦海风云,浮沉难料,如履薄冰几十载,终于悟透官场秘诀,得以善终。 像那只和兔子赛跑的乌龟,慢悠悠跑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4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