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氏是名正言顺地成了顺治的妻子。让我们首先僻个谣,人们总喜欢在私生活做形而下的创作以满足自己形而下的文化需求,顺治帝夺娶弟弟襄亲王福晋的事也一样。
多年来,一直有个说法,说这董鄂氏是顺治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在一次宴会上,顺治帝看中了这个弟妹。于是,百般纠缠,兄弟失和,直到把弟弟气死,他才纳为妃。我在一本相当有名气的先生的史学著作里甚至也看到了这样的笔墨,京剧和电视剧也都这样演了。
《爱新觉罗宗谱》一书最为权威,在博穆博果尔的条目下这样道:“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和硕达尔汗巴图鲁亲王满朱锡礼之女。无侧福晋。”
谣言不攻自破。
正史中这样介绍,孝献皇后董鄂氏(1639年—1660年9月23日),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鄂硕家世显赫,上三代均为武职。其祖抡布,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曾率400人前来归附,太祖赐其名为“鲁克素”,共父锡罕授骑都尉世职。天聪八年,锡罕随太祖侄四大贝勒之一阿敏出征朝鲜,奉命率80人打前锋,不幸战死。由此,太宗赐其为三等轻车都尉世职,由鄂硕袭。鄂硕继承父业,仍随太宗南征北战,官至内大臣,即侍卫侍卫亲军统领,足见皇家对他的信任。
顺治十三年(1656年),18岁的董鄂氏和堂妹一同入宫,只有她深受顺治帝宠爱。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五日,她被封为贤妃。一个月过后,顺治发现她“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晋封她为皇贵妃,显贵的速度飞快。她的父亲鄂硕的爵位由骑都尉晋封为三等伯,为异性爵的第三级。
一年以后,董鄂氏生下皇四子,顺治帝大喜过望,祭告天地,甚至颁发庆典诏书。三个月后,这个皇子不幸夭折,顺治帝竟破格追封为和硕荣亲王,并举行隆重葬礼。这一切都都为的是董鄂氏。
为什么顺治帝对她如此恩宠呢,主要是因为董鄂氏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文化水平高出后宫众人一筹,她自幼好读诗书,精通书法,这自然是另有一番魅力。
据顺治亲笔所写《端敬皇后行状》的描述,每次顺治看奏折时,有重要的内容,草草看过后,就随手扔在一边了,董鄂妃提醒他应该仔细看,不能忽视;每当顺治要和她同阅奏章时,她又连忙拜谢,并解释说:后宫不能干政。每当顺治下朝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问寒问暖;每当顺治批阅奏章至夜分,她总是为其展卷研磨,侍奉汤茶。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官员们讲课结束后,回到寝宫时,她一定会打听讲课的内容,顺治也会再给她讲一遍,顺治每次讲给她听的时候,她都非常高兴。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卿卿我我的小夫妻,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进。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
如此说来,这个董鄂氏不但是顺治帝的贤内助,还是他千古难遇的知音。她成为顺治的妻子,多少有些上天安排的意思。后宫佳丽三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顺治帝在中外的皇帝里,是罕见遇到爱情的一个。顺治帝是特别挑剔的人,她竟然有幸被挑上,足见其品位之不同凡响。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去世,追封为皇后,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史称“孝献端敬皇后”。顺治帝悲痛欲绝,半年之后,患病去世。一代圣明之君,年仅24岁就追随爱情远走天国了,幸好,他留下了优秀儿子玄烨。
董鄂氏的一生可用红颜薄命四个字概括,她的悲剧不仅在于她入宫前的特殊经历,更在于无法挣脱满蒙联姻的桎梏,她的一生给后世留下太多的话题……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是顺治在世时所册封的第三位皇后,但董鄂氏的皇后身份却是在去世后追封的。
她的身世、她的得宠以及顺治在她去世后的出家之念, 都给她短暂的生命增添了令人回味的因素。
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的骨灰被安置在顺治孝陵的地宫之内,而在清东陵中顺治的地宫是惟一没有被盗过的,她与他在身后的确得到了长久的宁静。
在所有清一代的宫掖中,董鄂氏都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民间还一度盛行董鄂氏实际是汉女的说法,此人名董白(字小宛),系苏州著名歌伎,才貌双全。
在清军南下时董氏被掠,因貌美绝伦而被送至北京皇宫,成为顺治帝的宠妃。
实际上,这位苏州名伎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就已经被江南才子冒襄金屋藏娇,媒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钱谦益。而清军在顺治二年南下时,冒家的财产确实被洗劫一空,但董小宛并未成为战利品被送到北京。
董小宛因肺结核病医治无效,在顺治八年去世,享年28岁。显而易见,董小宛并非董鄂妃。
《清史稿·后妃传》对董鄂妃有如下记述: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三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且不说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在册立皇贵妃时大赦天下,已经是极不寻常的迹象,顺治在八年、十一年两次册立皇后均未大赦天下,不难看出皇贵妃董鄂氏在顺治心中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鄂硕隶属满洲正白旗,从天聪九年(1634年)以来历经战阵、屡立战功,被赐予世袭子爵。
鄂硕之女生于崇德四年(1639年),在盛行早婚的时代,13岁左右基本完婚,比顺治小一岁的董鄂氏何以要迟至18岁始入宫掖?更何况,18岁也早就过了入宫待选的年龄。
在清代官方的记载中,对董鄂氏入宫前的身世一直讳莫如深。
在西方人撰写的有关著作对此却有所披露,《汤若望传》一书指出: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怜,当这位军人因此斥责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斥责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
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据陈垣先生考证:这位军人的夫人就是被封为皇贵妃的董鄂氏,而董鄂氏的前夫就是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
顺治朝实录也的确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文字: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在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去世,七月初九礼部择吉于八月十九日册妃,上以和硕襄亲王薨逝,不忍举行……因襄亲王之死而不忍心册封董鄂氏,足以反映出顺治、董鄂氏、襄亲王之间存在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已经为人妇的董鄂氏能在顺治的视野中出现,很可能同清代实行的命妇轮流到后宫侍奉后妃的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已经成为襄亲王妃的董鄂氏自然在命妇之列,到宫内侍奉后妃,也就为顺治同她的不期而遇提供了条件。
可真应了那句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值得注意的是,孝庄皇太后在顺治十一年四月初五颁布了懿命,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为由,停止实施这个历代都没有的命妇入侍制度。
皇太后很可能已经听到多情天子同弟媳董鄂氏的某些风流韵事。按照太后的布置册立内侄孙女为皇后即将举行,此时哪能节外生枝;再说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又是个很看重礼法的人,一旦得知王妃红杏出墙、移情别恋,肯定无法忍受;为了满蒙联姻、为了家庭的和睦,孝庄决定立即把一切都消灭在萌芽中,切断顺治同董鄂氏幽会的途径,让他们把刚刚萌生的恋情冷却、淡化,在无声无息中消失。
从顺治十一年四月到顺治十三年八月十九的两年多中都发生过什么,已经无从考察,但可以想像得出太后的禁令并未能阻断顺治同董鄂氏的恋情,而且最终一些风声还是传到了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耳中。
为此,董鄂氏受到了丈夫的斥责,而顺治竟打了这个满腹委屈的丈夫一个耳掴。
博穆博果尔乃因怨愤在七月初三去世,董鄂氏作为未亡人而进宫。
董鄂氏对顺治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在为悼念董鄂氏所写的孝献皇后行状中,顺治写道:后至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经卒业,习书未久即精,朕喻以禅学,参究若有所悟。对《四书》、《易经》的学习,对书法的精通以及对禅学的领悟都使得董鄂氏同顺治在文化上志趣相投,彼此之间有说不尽的话题。
对顺治来说后宫佳丽虽多,但不是来自蒙古草原就是来自满洲世家,几乎个个目不识丁。
已经熟读经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又焉能寻觅到知音!平心而论,董鄂氏比起那些汉族才女,还相差甚远,但对于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顺治,却是难得的红颜知己。
顺治帝炽热而又持久的爱,不仅在后宫,也在董鄂氏的心头荡激起巨涛。
舒畅版董鄂妃
难以摆脱的负罪感与情投意合的愉悦纠缠在一起,然而博穆博果尔之死,的确令董鄂氏在内心深处怀有负罪感,抚今追昔,百感千愁,恨不相逢未嫁时!她最终得到册封,堂而皇之地登上皇贵妃的宝座,并在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下皇四子,而且此子一出生就被立为皇太子……宠冠三宫也使得她成为众矢之的,在情感激烈竞争的后宫,谁也不愿意成为失败者。
当翌年正月二十四日皇四子夭折时,顺治立即追封皇四子为荣亲王。
尽管在顺治诸子中皇四子是第一个得到亲王封爵的,董鄂氏仍能感受到妃嫔中那些幸灾乐祸的目光……顺治依然坚持立董鄂氏孝献端敬皇后御制行状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之子荣亲王生的儿子为皇太子,然而经受丧子打击之后的董鄂氏,已经虚弱到难以再承受生育的重负,一再向皇帝表示不必以己子为太子。
也许正是考虑到董鄂氏不可能生育的身体状况,废后之念再次在顺治的胸中涌动。
本来他同第二个皇后就毫无感情可言,为了日后董鄂氏的处境,他必须让董鄂氏正位中宫。
深知其中厉害的董鄂氏,在得知顺治已经停止向皇后进笺奏后,长跪顿首固请,并以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力劝顺治放弃废后之念。
满蒙联姻笼罩着后宫,就像一条挣不脱的枷锁,禁锢着多情天子与他的心上人。
董鄂氏一方面品尝着挚爱,另一方面又要提防妒忌的陷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慎之又慎。
顺治十四年她的父亲鄂硕去世,对此董鄂氏的反应并非异常悲痛,因为她正担心父亲会依仗皇贵妃父亲的身份在外面招摇生事,父亲的去世反而令她不必再牵挂,她的理智似乎不近人情……
顺治的爱已经成为董鄂氏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负,她在等级森严的后宫活得非常累。
顺治偶免朝,则谏毋倦勤,惟恐落下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指责;当顺治在日讲后,和她探讨章句大义时,辄喜;而当顺治让她一同阅奏折时,则起身谢道不敢干政。
顺治24岁即逝世,但他有14个嫔妃。清代的后妃制度基本沿袭了前世的格局,只是名号,人数稍有变动。其制为“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郡王吴克善之女,这次选后体现了太后的意旨。博尔济吉特氏于顺治八年被册立为皇后,当时,顺治14岁,诸事全凭太后做主,因此,他即使不满意也不会反对。况且,还有其他年轻的妃嫔。然而两年后,顺治亲政不久,他就执意要废掉皇后。他的理由是这位皇后虽然“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刻甚,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一举动,靡不猜防”。于是,皇后被降为静妃,改居偏宫。
重新选秀好事多磨
废后之后,顺治下令“选立皇后,作范中宫”,而且选择的范围扩大到满蒙八旗人家。清代的“选秀女”制度由此开始。
顺治颁诏选后的时间是顺治十年十月,选定之时,已是第二年的五月了,选定的皇后为太后的侄孙女、废后的侄女、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又一位博尔济吉特氏。
不久,他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这位女人董鄂氏为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其家三世以军功袭职,其父鄂硕也是依靠军功而逐渐升迁起来的;其弟费扬古后来成为康熙皇帝手下的得力大将出身于这样显贵的家庭,又具有相当的才貌,董鄂氏理应在两年多以前选后时即被选入。当时她十五六岁,正在朝廷规定的13至17岁的备选年龄之中。
但是选秀之后,董鄂氏被指配给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对此,她已相当满足了。
然而,对于顺治来说,这决定无异于晴天霹雳。众多的秀女中,他只看中了董鄂氏。只要一闭眼,脑中就出现了董鄂氏的形象:清秀含笑的面容、大胆天真的目光、庄重轻盈的体态。连董鄂氏梳的普通的叉子头、穿的素雅的袍服、袍服上绣的飞舞的蝴蝶,他都觉得别有风采、回味无穷。可是太后却极力反对董鄂氏入宫,顺治只得让步。但爱情的火烧烤着他,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却位居中宫,成天在眼皮下晃来晃去。这一现实也让他气闷,他采取行动了。
接下来,是一次次频繁召见亲王夫妇、一次次屈尊造访亲王王府;接下来,是与一般小说、戏剧中的描述毫无二致的眉目传情,互吐衷肠,对天盟誓……;接下来,是亲王悲剧的上演、落幕。
宠冠后宫红颜薄命
董鄂氏终于得以进宫,并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顺治夙愿得偿,欣喜非常。他将册封之事颁诏于天下。这份黄榜诏文现今仍存北京大学史料室。
按清代规矩,册立皇后才颁诏天下,册立妃嫔则不颁诏。顺治此举实乃空前绝后。
董鄂氏成为皇贵妃后,其宠冠后宫自不必说。皇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不好过。顺治十五年,皇帝借太后患病之事发难,准备第二次废后。太后当时46岁,病也不是什么危急大病。可是顺治认为,为太后之病,他多次祷祝于上帝坛,以祈求保 母亲健康,可是皇后却无一语奉询,也未遣使问候,实在有违孝道。他下令停应进中宫笺表,并谕令群臣议之。很显然,顺治意在废后。皇后为太后的侄孙女,是由太后一手操持入宫的,对谁不好也不会对太后不好,而且从29年后,太后(后来为太皇太后)逝世,她悲痛得几乎仆地一事看来,她们之间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以其对太后不敬为由来废掉她,实在难以服众。所以,顺治正月提出此议,三月,又奉皇太后旨,恢复进中宫笺表。很显然,太后对此进行了坚决抵制。还应看到,董鄂氏也进行了劝阻。她在得知议处皇后的消息后,跪地磕头请求顺治:“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焦劳忧念者耶?特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她很明了顺治的心,废皇后就是为了立她为后,果如此,会给朝政带来影响,也会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必须看到,若无董鄂氏的劝阻,依顺治的脾气,一意孤行,谁也是阻挠不住的。可见董鄂氏是位通情达理、言谨行慎的女子。这恐怕是她得宠的重要原因。顺治曾在亲笔撰写的行状中多次赞扬这一美德:一次是董鄂氏的父亲逝世,她十分悲伤。当顺治劝慰她时,她说,我怎么敢过度悲哀以使陛下忧虑呢,只不过报答养育之恩罢了。父亲一死,我心中反而更加安定了,因为父亲素来愚蛮,我时刻担心他会依仗我受宠于陛下而做出什么不轨的事情来。还有一次是她的哥哥去世,顺治安慰她时,她也表示,这个兄长性情矜傲,在外经常干些不讲道理的事,我真怕世人说陛下因为宠幸一微贱女子而放任不肖者肆行妄为,现在正常死亡,我也放心了。
顺治之所以在这一年正月有废后之议,可能与他的心情有关。这个月,董鄂氏所生的皇子仅3个月即夭折了。董鄂氏哀伤自不必说,顺治也十分伤心。本来,此儿最有希望继承皇位,因为在他此前虽有宁妃所生的福全、佟妃所生的玄烨(后来的康熙皇帝),但二儿均为庶出,其母地位均不及董鄂氏。此后,董鄂氏再未生育,两年后也因病去世。
顺治和董鄂妃的故事董鄂妃不但姿容绝代、才华出众,美而贤,聪慧能文,而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
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卿卿我我的小夫妻,他们情投意合,相得益彰。淑德彰闻,温惠端敬是对董鄂妃最好的评价。
董鄂氏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顺治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顺治追封为董鄂妃为皇后,以示褒崇。
顺治为其辍朝四个月,按照礼制,皇后去世辍朝时间也仅仅是五天,为皇贵妃去世而这样的辍朝时间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扩展资料:
董鄂氏的早逝,顺治使看破红尘,万念俱灰。他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命高僧茆(máo)溪森为其削发剃度,决心出家。
孝庄皇太后百般劝解,命人急召高僧大觉禅师玉林琇抵京,玉林琇劝阻了顺治帝削发为僧。顺治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郁郁寡欢。
这位身体素质本来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虚弱,结果,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养心殿,追随著他的爱妃而去了,时年24岁。
参考资料:-董鄂妃
关于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小说 《心经》:秋了/著
《安静的开始,安静的结束》:蕾云/著 《穿越时空之绝色神偷》第一部:晓丹叮咚1/著 《也无风雨也无清》:莳薇/著 《梦续三百年》:孤单的兔子/著 《怜花落董鄂妃传奇》:良尔之/著 《我是董鄂妃??》:落日余晖/著 《宫萦芬芳》:雾霭凝香/著 《顺治的董鄂妃》:幽梦梦/著 《梦绕董鄂妃》:紫苏薄荷汤/著 《桐树花深》:雯舟舟/ 还有一个,叫《宛妃传》,虽然不是主讲董鄂妃,但也很感人。 漫画的话,推荐你看《妃夕妍雪》,主人公是董鄂妃董鄂凉夕,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贞妃董鄂玉妍,佟妃佟佳念雪。关于顺治帝福临的宠妃。董鄂妃。董鄂妃到底叫什么啊。 中国古代的看法 越是尊贵的女性名字越要隐晦 不为外人所知,古代女性的名字是绝对隐晦的,除了家人是不会告诉外人的,有点身份的平民都不会把女儿的名字说出去。
唐宋以后 理学兴盛更是如此 所以绝大部分正常的情况下(除非乱世 ,礼崩乐坏的时候 。所以开国皇后往往有时候都留下了名字, 因为兴于乱世,没有什么规矩。比如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 汉朝开国皇后吕雉。满洲在刚兴起时候,没有建立大清, 建立好正式规章制度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很多后妃都留下名字也是这个原因,比如努尔哈赤之妻皇太极之母孟古皇后,皇太极正妻孝端皇后哲哲,顺治母孝庄皇后布木布泰。 而在清朝正式建立以后,是绝不会流传出后妃的闺名的。史书也绝不会记载,连平民百姓也不会把自己家女人的名字告诉外人 女性除了姓氏 是几乎不可能把名字留下来的 史书上也绝不可能记载女性的名字 因为中国古代的看法 女性的名字为外人知道是大不敬的 尤其是皇后 妃子 公主之类的贵人 。要是史官敢把皇帝爱妃的名字记载史册给后人知道,大概会被皇帝砍头了。 所以我们绝不会有可能知道她们的名字的。影视作品上的名字都是作者自己取的。董鄂妃的一生资料孝献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大将军费扬古之姐。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帝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实为少见,其父亦进三等伯。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后追封为皇后,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不附帝谥,是中国最后一位独立谥号的皇后),史称孝献端敬皇后。清代第一位皇贵妃,唯一一位董鄂氏皇后(追封)。
扩展资料
董鄂氏为满洲八旗著姓(满语中意思为一种生长在水边的美丽小草),清崇德四年(1639年)出生,董鄂氏是满洲正白旗人,她的父亲鄂硕是正白旗的军官,顺治二年以后,鄂硕随军南征,此后的五六年间,都在苏州、杭州、湖州一带驻扎,这使得他的子女自幼受到江南汉族文化的影响和熏染,对孩子们的一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董鄂氏天资聪慧,好读史书,精书法,有一种独特的风韵温柔而善解人意的娴静气质美,而且悟性极高。
董鄂氏的才学在当时入关之初的满洲世家女中,可谓是寥若晨星,已经熟读经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又焉能寻觅到知音,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清代历史上十分罕见。
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氏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更为董鄂氏颁诏大赦天下。大清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后妃嫔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后代皇帝立后也仅是颁发恩诏),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氏18岁。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颁行天下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氏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董鄂妃是福临皇帝的弟媳妇?董鄂妃是二嫁? 孝献皇后,董鄂氏,又译栋鄂 氏,世称董鄂妃,独为帝所盛宠,内大臣鄂硕之 女,费扬古之姊。有学者认为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 是董鄂妃的前夫,并由于顺治与其抢夺董鄂妃而 死,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顺治对其评说:克尽孝 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 女工,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董鄂妃崩,顺治深 为哀恸“妃既薨,帝忽忽不乐,自于宫中行年之丧, 又亲制行状,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合葬孝 陵,追尊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封和硕荣亲王。
顺治有多爱董鄂妃?越详细越好!!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
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
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
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
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从此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
扩展资料:
顺治帝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后降为侧妃。另一位就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
帝王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是真正让顺治视为红颜知己还是董鄂氏,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佳人董鄂氏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顺治哀痛至极,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临终前曾嘱咐:“去世后禁装金玉之物,丧礼俭素”,还未说完便亡,顺治帝仍以皇后礼葬。
董鄂氏去世后,顺治为其辍朝四个月,按照礼制,皇贵妃去世辍朝时间也仅仅是五天,为皇贵妃去世而这样的辍朝时间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是无法被超越的。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孝献皇后董鄂氏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
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孝献皇后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顺治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请108名僧人诵经祈福超度亡魂。
十月初八日,顺治皇帝第五次亲临寿椿殿,为后断七。当年十一月,顺治皇帝以董鄂氏的遗愿,下令停止下年秋决。
还在顺治十七年十一月初八西苑广济两山同时举行孝献皇后仙驭道场继续为逝者超度祈福,
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皇帝或者太后去世时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顺治帝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为了彰显孝献皇后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顺治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孝献皇后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孝献皇后语录》。
顺治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的追悼孝献皇后董鄂氏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展现了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顺治对董鄂氏的丧礼大操大办也明知违背她的意愿,但他无法自制,似乎只有如此表示对董鄂氏生前没有晋升皇后的深深遗憾和怀念
在孝献皇后董鄂氏薨逝后仅半年,顺治帝染上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当时正直元旦,无论宫中与民间都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就在这时皇帝病重的消息从宫中传出。
在钦定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即位、口述遗诏后,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
清康熙二年,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一起与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合葬于清东陵中的孝陵。
在清东陵中顺治的地宫是惟一没有被盗过的,她与他在身后的确得到了长久的宁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4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浅说荒唐、昏庸的晚清海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