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丁戊奇荒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历史典故 2023-07-20 01:25:26

清光绪初年,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发生了持续数年的旱灾。一时间,饿殍遍野,瘟疫肆虐,史称“丁戊奇荒”。“山西九十余州,饥民八百万余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国库空虚,灾民难以救济。自光绪二年(1875)以来,丁戊奇荒,一场空前的天灾席卷了直隶、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四川等地。

持续了4年的这场天灾人祸,真实的情景,更远胜过李鸿章曾国荃口中所说的“冷酷”:清朝笔记中所写的天灾人祸,全是“日日有饿死之人”“饥寒交迫,死者不胜屈”之类的描写。据灾害调查部长阎敬铭估计,有几个受灾省份,每一个省份每天都有饥民死亡,恐怕超过千人。

为何这次大饥荒没有出现农民起义?

为什么在这次饥荒中没有引起大规模的起义和反叛,一个是体制问题,一个是人事问题,很少有人想到,国外的问题。清王朝作为封建专制政权,虽然受到不少人的抨击,但在这种天灾人祸面前,它具有绝对的压制力。

虽然没有现代社会救济制度、保障制度,但清廷在应对这类饥荒时得心应手。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面对灾荒,动员能力很强,一个庞大的帝国可以迅速运转,迅速派官员救济灾民,减免灾民的税收,并平息人心。

李鸿章是钦差大臣,慈禧派他到灾区负责赈灾放粮。并且在他的统筹下,安定了灾区人民的生活,进一步防止了饥荒的蔓延。先从江南调运粮食,低价卖给灾民,同时成立粥厂,收运流民,并安排他们回家。

此外,他还光明正大地“卖官卖爵”,不过他卖的都是荣誉爵位。以这些虚伪的东西换取财富,最终扑灭了饥荒的火焰。经过他的救济,很快灾区开始重建家园,人们也慢慢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其中最出乎意料的原因,其实还是与西方传教士有关。在江南士绅的眼里,这些传教士的行径却成了一种无礼的觊觎之举,以为是为争取民心。

为与西方传教士对抗,江南的士绅们联合起来,只要传教士一出现,江南的士绅们就会跟着去。布道者放粮食赈灾,他们也出钱出粮。于是在两个团体的动员下,全国掀起了一股捐赠粮食的热潮,这样的结果虽然是好的,但也值得我们反思。

为何如此惨痛的天灾人祸,民国史上竟鲜为人知?因祸得福,仍是人之祸。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笔的抗灾救灾资金被挪用,甚至在洪灾发生时,当时的湖北省主席何成浚竟仍在打麻将,听闻洪灾发生后也只是淡淡一句“没关系,看着办吧”。这样冷淡的态度,正是这场天灾人祸的黑手,也生动地说明了“黄金十年”期间的“南京国民政府”,那种可怜的执政能力。

清末“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可怕呢?

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当中,历史上除了难破300年的魔咒之外,其实在王朝末期都有一个类似的现象,那就是自然灾害,元末明初之际,中原除了战乱之外,洪灾、蝗灾、旱灾连年不断,为推动中原生产力,就出现了永乐大移民。

明末清初之际同样是灾害不断,甚至还爆发了一场神秘的天灾,“王恭厂大爆炸”死者皆裸,因此位列三大自然未解之谜,不过最大的一场旱灾饥荒,是清末年间的“丁戌奇荒”。

丁戊奇荒,是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到光绪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旱灾饥荒,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奇灾,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洋务派为发展“洋务运动”紧急的增加税收,在此之前又爆发了一场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从全国调兵,犒赏三军,农业失去了劳动力。

加上税收和战火,粮食不断的减产,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并没有杜绝鸦片流通,地方官员为中饱私囊反而公开允许种植鸦片,为满足省内粮食需求,官员规定只得进口,不得出口粮食。

1875年,大旱灾拉开序幕之后,各省纷纷隔岸观火,导致灾情进一步扩大,就连京师也遭到了波及,华北地区灾情更加严重,曾国荃在奏折当中说:“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

而朝廷给出了办法就是施粥,但就连北京设立粥场都赶不上灾民诞生的速度,为控制灾民流动,各省纷纷严防死守,即便如此,相对于富裕的江南还是涌入了数百万的灾民,在流民剧增之后,又爆发了暴动。

一向主张援外的李鸿章也是破天荒接受了外国的援助,并且开始大力赈灾,但都是以士兵镇压为主,短短一年不到,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完,就连观音土也不放过,随着灾情不断扩大,人成了食物。

起初,灾民只是用死去人充当食物,为了防止亲人被吃,甚至都不敢下葬,到了第三年,行走但虚弱的活人也成了食物,短短三年,华北变成了人间地狱,据永和县志记载:青年妇女无人顾养,佳丽者不过千钱,稍次者不值一文,人命不如鸡犬。

难以大力赈灾,也是清政府将国库的钱都用洋务运动和慈禧的日常花销上了,而当时就有一副著名对联是写李鸿章的,“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清朝末年,“丁戊奇荒”究竟有多严重?

《中庸》里面有一句话叫做: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这似乎是天道左右,又似乎是人心使然。当天下人人都期盼日子越来越好,人人都献出更多的努力,那么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开始越来越顺了,连气候也风调雨顺了;当天下人人都想着自己,都想着怎么从社会上索取,那么天下各种事情都越来越不顺利了,连气候也开始喜怒无常,制造灾殃。

清朝末年,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

1877年到1878年,清光绪年间,虽然光绪亲政,但是很多大事都还是需要慈禧的认可,但是慈禧对于国事颇多不解,乃至于因为维新运动而跟光绪发生了矛盾,但这是以后的事情了。丁戊年间,由于连续三到四年的干旱,清朝的民间发生了巨大的危机。

由于是落后的农业社会,当时的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在太平年间尚且有吃不饱的情况发生。而清朝的各种税又比较多,加上当时很多人为了牟利把种植农作物的良田用来种植鸦片,干旱一来,农作物歉收,饥荒很快就发生了。

1875年到1877年,北方地区连续三年干旱,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灾情严重,开始第一年干旱清政府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救治,在各地开了不少专门用来救济灾民的“粥厂”,然而一来当时清政府连年赔款,二来虽然清政府紧巴巴的发了些银子下来救济灾民,底下的官员却还是要拿一些,粥厂很快就维持不下去了。

过了比较寒冷的冬天,为了节省开支另一方面也确实拿不出来钱了,主持这方面事务的大臣李鸿章把前来粥厂就食的灾民遣送回家,勉励他们好好耕种农田,好养活自己。农民当然也不愿意过这种施舍的生活,而且也确实想去耕种自己的粮田了,于是听话的回家了。

可正所谓:

“屋漏偏逢连夜雨”

1876年,干旱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干裂开了口子,农民播下去的种子,大多数都没能发芽。仿佛上天抛弃了这个时代一般,这一年不仅仅干旱,还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蝗灾,本来还对自己田里仅存的一点儿粮食有点儿期望的农民,彻底绝收。

河南省记载:“乏食贫民,所在多有”,山东省记载:“大旱民饥”,苏北记载道:“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甚至于“饥则掠人食”。


总而言之,当时的老百姓在灾情面前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啃树皮(北方树木很少,啃树皮还不够啃),吃野草的都属于当时过上好日子了;没有树皮啃的,把最后的余粮吃完了,饿极了就只能吃少量的观音土,因为观音土吃多了会在肚子里发胀,但是再饿也就不管后果的多吃起来了。

到了这种时候人多饿疯了,有年幼的儿子、女儿的要么送人——但实际上没人要,要么就是找人牙子把他们卖给官宦人家做奴婢、丫鬟,包括一些漂亮女子,因为家里忍不住饥饿也要把她们卖掉——可是那时候有几个人想买呢?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个漂亮女子居然不值一千文钱!

能吃的吃了,不能吃的也吃了;能卖的卖了,不能卖的也卖了。这时候人们开始崩溃,连基本的人性都开始抛弃了,豪横一些的人联系大家组建了各种组织进行吃大户运动,一群人一群人的跑到大户家里去,然后在人家家里把能吃的都吃了,吃完这家又去那一家吃。

也有官府去打击这些活不下去的吃大户行为的,但是当时快要饿疯了的人根本不在乎,死了也比那样活着舒服,他们打出旗号说:“王法难犯,饥饿难当”,直接往大户家里抢粮食吃。

大户也不是万能的,这样吃下去能禁得起几次吃?

吃完大户又没办法了,这些饥饿的人就开始以家族或者村庄为单位,组织起来互相抢夺吃的,期间死伤人员,不可计数,但是大家一点儿都不知道伤心——死了一个又少了一个跟自己抢粮食的人了。

这还不算,等一切手段都用完了,还是没得吃的,怎么办?失去了一切的人民开始人吃人,他们一开始是去吃在地上无主的尸体,后面渐渐的就没有了克制,年幼的儿童,年老的老人,包括身体弱的女子,都成了他们的目标。他们也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的目标,但是这时候能活一天是一天,谁又还顾得上以后呢?

1879年,旱灾终于过去,人们想着终于太平了,可是在太平之前,老天爷还给了幸存的人最后一个考验:一场11级的大地震!

现在想想,真的庆幸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有了袁隆平,有了杂交水稻,虽然也常常有旱灾,但是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祝愿国家永远繁荣昌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3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