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朝以来,中国的火器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到明朝时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清朝军队向来以骑射为主,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正是因为在与明朝作战时吃够了火器的苦头,清朝也开始学习和使用火器技术。他们开始将缴获的明朝火器装备在军队里。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投降清朝后,又带去了大量火器,增强了清朝军队的火器技战水平。
在那以后,清朝军队大规模使用火器。火器为清朝的统一战争和开疆拓土,作出了极大贡献。可是,清朝在中期以后,不再继续发展和使用火器,以至于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后,相当多的清朝军队还在使用冷兵器。少数火器也极为简陋,还停留在明朝时期的水平。直到1861年,清朝才建立了一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下,清朝才逐步开办了一批制造火器的兵工厂。那么,既然火器的威力如此之大,清朝为什么不愿意发展和使用火器呢?
一方面,是清朝统治者始终认为,清朝的立国之本是“骑射为长”,“弓马取天下”。在他们看来,军队放弃骑射,改用火器,是数典忘祖之举。基于这种理念,清朝统治者不可能重视火器的研制、生产、应用。这样一来,当明朝留下的火器被消耗殆尽了后,清朝军队又回到了“刀矛弓矢”的冷兵器时代。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火器的质量并不高,在运用上存在许多缺陷,比如火药容易被雨水打湿,导致无法开枪,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比如点火速度很慢,射击行动缓慢的步兵,还能从容开枪,一旦遇到行动迅速的骑兵,就有来不及开枪的情况;比如火器射程不远、精准度不高等。那时候火器部队必须与步兵和骑兵配合使用,否则战斗力会大幅度下降。既然有了一支强大的步骑兵,为啥还要火器部队呢?
清朝不愿意发展和使用火器,还有一点隐忧。清朝统治者向来认为,汉人很擅长使用火器,而满人擅长骑射。如果在军队里大规模推广火器,必然会导致汉人在军队里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清朝统治者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因此,清朝禁止绿营拥有火炮等大型火器。少有的一点火炮,都装配于八旗。清朝初期,朝廷每年秋季在北京卢沟桥举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祭祀仪式上,八旗军队会操演火炮。到了清朝末年,连这仅有的火炮操演都失去了军事演习的意义,变成一场漫不经心的游戏:
“军士们有的漫不经心地坐在帐篷里,抽着小烟袋。有的边吃早点边与卖小吃的聊天,还有的在缝补裤子。似乎没有人关心即将举行的操演。”
明朝和清朝最初的战争中,明朝火器技术明显占优。在1626年打响的“宁远之战”一战中,努尔哈赤率13万精兵读渡过辽河,强攻宁远城。袁崇焕利用包括11门红夷大炮在内的12门大炮防守宁远城,让后金军队伤亡惨重,取得了对后金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清朝军队向来以骑射为主,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正是因为在与明朝作战时吃够了火器的苦头,清朝也开始学习和使用火器技术。他们开始将缴获的明朝火器装备在军队里。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投降清朝后,又带去了大量火器,增强了清朝军队的火器技战水平。在那以后,清朝军队大规模使用火器。火器为清朝的统一战争和开疆拓土,作出了极大贡献。
可是,清朝在中期以后,不再继续发展和使用火器,以至于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后,相当多的清朝军队还在使用冷兵器。少数火器也极为简陋,还停留在明朝时期的水平。直到1861年,清朝才建立了一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下,清朝才逐步开办了一批制造火器的兵工厂。
一方面,是清朝统治者始终认为,清朝的立国之本是“骑射为长”,“弓马取天下”。在他们看来,军队放弃骑射,改用火器,是数典忘祖之举。基于这种理念,清朝统治者不可能重视火器的研制、生产、应用。这样一来,当明朝留下的火器被消耗殆尽了后,清朝军队又回到了“刀矛弓矢”的冷兵器时代。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火器的质量并不高,在运用上存在许多缺陷,比如火药容易被雨水打湿,导致无法开枪,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比如点火速度很慢,射击行动缓慢的步兵,还能从容开枪,一旦遇到行动迅速的骑兵,就有来不及开枪的情况;比如火器射程不远、精准度不高等。那时候火器部队必须与步兵和骑兵配合使用,否则战斗力会大幅度下降。既然有了一支强大的步骑兵,为啥还要火器部队呢?
清朝觉得明朝的江山都被自己给打下来了,明朝使用大量火器还是斗不过自己,只靠冷兵器都能将明朝打得落花流水,说明明朝的火器也不怎么样嘛。还不如自己冷兵器骑马射箭的。
那时候,明朝末期,贪污腐败军队里也是亏空,军饷发不出,那些武器都没钱更新换代,年代久远也没修理,一堆破烂不能完全代表明朝火器的真正实力。清朝虽然骁勇善战,马背上的民族,但是京城的门也不是清朝的人自己攻下的,是吴三桂开门引清兵入关的。
但是清朝的人比较自我,没有汉族人的比较包容的想法。入关后,大局已定,要求汉族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民族压迫政策。并且清朝的人虽然也有用到明朝的火器,但是那是拿来主义,直接拿来用,用完了就算。明末清初的那些大炮,火枪等质量还是不够好,受天气影响很大。要是阴雨天气的话,一打湿了就不能用,也很有局限性。但是清朝并没有让那些掌握这方面知识的工匠进行改革。怕这些汉人工匠一旦受到重用,会影响自己的统治。
乾隆时代,下令闭关锁国。火器的发展更是止步不前了。有句话叫不进步就是退步。后来鸦片战争,清朝被外国列强欺负,外国的各种火器速度质量方面都比清朝的先进,冷兵器已经不吃香了。痛定思痛,洋务运动开始,清朝花大价钱从外国进口先进武器。但是还是赶不上别人的研究发展的速度。
康熙年间,由於战争连年不绝,平定三藩之乱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大量制造火器,无论是造炮规模、数量、种类,还是火炮的性能和制造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清朝所造的大小铜、铁炮达905门之多,而其中半数以上由南怀仁负责设计监造,就质量而言,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美观,炮体之坚固,均为後朝所莫及」。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对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初年一时间涌现出许多热心武器装备、致力於引进和仿造西方火器的技术专家。如戴梓就是一位在中国最早制造出具有较高射击速度的管形火器专家,这种火器称为「连珠火铳」。戴梓仿铸技术比南怀仁更为高超,亦成功地仿造了冲天炮「南怀仁谓冲天炮出其国,造之一年不成。上命先生造,八日成,上大悦,率群臣亲试之,即封炮为威远将军,镌治法官名,以示不朽。冲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下,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後征噶尔靼,以三炮坠其营,遂大捷」。文献记载的「连珠火铳」与故宫所藏的一支康熙年间外国进献的火枪十分相似。1686年,荷兰政府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并且进贡「蟠肠鸟枪」,戴梓奉命仿造十枝枪,并回赠荷兰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朗机炮,只用了5天就完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2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朝保护十三陵的原因
下一篇: 清朝不分封诸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