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宫廷剧中,黄马褂似乎和皇权联系得很紧。一个即将被斩首的人犯脱下外衣,露出黄色马褂,眼神中划过一丝傲气,监斩官突然表情凝固。
在秦腔剧《拾黄金》中就有“我爷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我爸穿过是黄马褂,我妈穿的是祾罗锻……”的唱段。
黄马褂能救命吗?清末商人胡雪岩因为积极参与政事,大力资助清政府,被称为“红顶商人”。1881年(光绪七年),他光绪皇帝被授予三品布政使头衔,赏赐黄马褂,红顶戴,但最终还是被查抄家产,郁郁而终。拥有和珅有二十多件黄马褂,但后来被直接赐死。
清朝的黄马褂有什么作用呢?
马褂是满族人为了方便骑马而发明的“鄂多赫”,它本非中原装束。人们把骑马时穿的褂子,称作“马褂”。皇帝外出打猎穿着马褂,后来逐渐成为八旗士兵们常见的装束。他们穿着马褂、铠甲四处征战,扩张领土。
清兵入关,满人的风俗习惯传到了中原大地,马褂也跟着进来。
马褂方便骑射,成为士兵的标配之后,渐渐流入了贵族阶层,它的样式也不断改进。为了显示身份,贵族们甚至将貂、狐等动物的皮毛加到马褂上,并将其露在外面。
然而,再奢华的马褂都比不上黄马褂。
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下令臣民不能穿用黄色衣服,黄袍成为皇室专用,后代依照这个规矩。到了赵匡胤时代,“黄袍加身”之后,黄色更皇权的象征。皇帝所穿的龙袍由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经纬金线,图案华丽,雍容华贵。再看看明清紫禁城的金碧辉煌,就更容易理解了。
皇帝穿着黄袍,皇帝身边的近卫也有了身穿黄衣的资格。
清代宗室大臣、史学家的爱新觉罗昭梿曾在《啸亭续录》一书中,专门对黄马褂进行了讲解。他写道:“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从此可见,皇帝身边的护卫禁军几乎都能够穿着黄色马褂。
御前近卫和近臣所穿的黄马褂又被称为“行职褂子”。他们只有在履行职责时才能穿,等到离任时,黄马褂也要交还于宫中。
还有一种能穿黄马褂的特殊情况,那便是“行围褂子”。顾名思义,这种马褂是在围猎时才能穿的。话句话说,就是有资格陪同皇帝打猎的人才能获得这种马褂。
当然,还有因功获得黄马褂的情况。官员立下大功,皇帝赏赐一件黄马褂,心里喜欢得不要不要的。在清朝中后期,皇帝为了拉拢朝臣或朝外的势力,会将黄马褂作为礼物来赏赐。比如我们说道的胡雪岩,他因为协助左宗棠有功而被皇帝赏了。
因功而赏赐的黄马褂一般不会被收回,但也不是随时都能穿。只有在重大典礼时,受赏者才有资格穿上。平时甚至要将其供在家中以表尊重。被赏过黄马褂的官员常常会充满优越感,往往也具有更大的威望和话语权。
当官员被委派重要任务时,为了提醒他朝廷对尽心尽力、忠诚担当,皇帝也会赐予黄马褂。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人签署马关条约时,他就身穿着一件黄马褂。不久,李鸿章被极右翼青年小山丰太郎袭击,子弹击中脸部,鲜血也滴到了黄马褂上。李鸿章下令保存血衣,作为与日本谈判的筹码。最终,日本在多方压力下将赔款减少了白银一亿两。
黄马褂虽不能保全性命,却成为皇帝、后宫、贵族的标配,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拥有黄马褂,说明受到皇帝的宠信。
在清代,等级荣誉和服饰联系得很紧。
马褂是满族人特有的衣服,因为他们在骑马打猎的时候需要马褂这种衣服来,更便于他们打猎,所以黄马褂真正是出现于当时的清朝。黄马褂的作用,其实是皇帝为了嘉奖那些对于朝廷特别有用处的官员的一种方式。
人们之所以都想要黄马褂,其实就是想要得到皇帝的赏识,毕竟在古代得到皇帝赏识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得到皇帝的赏识就意味着权,就意味着钱,但是在当时的话只有等级比较高的官员才能有获得黄马褂的机会。
但其实在清朝的话黄马褂的发放,更多的是取决于皇帝对于这个官员的喜欢与否,如果说他十分喜欢这个官员的话,那么他会想赏赐这个官员黄马褂就赏赐这个官员黄马褂,因为像当时的和珅就受到了乾隆的偏爱,所以他就很多次受到乾隆赏赐黄马褂,据当时不完全记载和珅,他一个人就获得了20多件黄马褂。所以这种衣服其实更多的是展示皇帝对于这个官员的宠爱和彰显自己的身份,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作用,更不用提说是具有免死的作用,如果说具有免死的作用,那么和珅就有20多件黄马褂,那么他就会有20多次免死的机会,那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想要黄马褂,主要是想要通过黄马褂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罢了。其他的可能还会有一种光宗耀祖的作用,可以让别人巴结巴结,羡慕羡慕就没有别的作用了。
看清宫剧的朋友们都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皇帝上朝,气氛威严肃穆,宫殿内外到处都是穿着黄马褂、挎着长刀的御前侍卫,一脸刚毅深沉。大家可能对他们的褂子很好奇,这种亮黄色的服装,只有受到皇帝御赐的臣子或侍卫才有资格穿着,普通百姓穿这个色调,那就是一件大罪了。
那么黄马褂到底是一件什么样子衣服呢?实际上,黄马褂的穿着,是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的,不是说你可以随便穿着到茶馆酒楼里显摆招摇。另外,黄马褂虽然看着外形差不多,也分好几种品级和种类。
最常见的一种黄马褂,名字叫"行职黄马褂",是侍卫和统领们穿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工作制服";还有一种叫做"行围黄马褂",大家都知道,清代的皇帝为了保持满人骑射的传统,常常去木兰围场进行集体狩猎活动,如果随行的大臣或将领表现出色,射杀或捕捉了最多的飞禽走兽,就会被御赐这种黄马褂,不过,只有在打猎的时候才能穿。以上两种黄马褂,得来相对比较容易,成了"大路货",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了。
最珍贵的黄马褂,一种叫做"特使黄马褂",皇帝派遣大臣执行重要外交使命时,就会御赐"特使黄马褂",并勉励他们不辱使命,维护国体。当然了,外交使臣的差事办的好不好,不仅仅取决于皇帝的期望,还必须以国力为后盾,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战场上屡战屡败,跟列强和谈时,即便穿上"特使黄马褂",依然割地赔款,狼狈不堪。
还有一种叫做"武功黄马褂",必须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浴血厮杀,立下战功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这种黄马褂,得来非常艰难,因此含金量就最高了!这种黄马褂,在出席各种国家规格的典礼或仪式时,才能穿出来,可以说是价值连城,是一种荣誉的见证,跟现代的大元帅制服和勋章差不多。晚晴诗人黄遵宪歌颂名将冯子材的诗歌中,有“江南十载战功高,黄袿色映花翎飘”的句子(注1),其中“黄桂色”指的就是“武功黄马褂”。
皇帝御赐臣子们黄马褂,以示皇恩浩荡,鼓励他们忠心办差、不生二心。然而,如果冒犯了皇家的威严,或者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就是有再多的黄马褂,再大的功劳,也救不了你的性命。
当年权势熏天的年羹尧年大将军,权力斗争中失了势,得罪了主子雍正爷,被一贬再贬(注2),最后落魄到去杭州城门当一个老兵,尽管虎落平阳,他还是穿着脏兮兮的黄马褂,想保留最后一点尊严,或者是想抗议皇帝过河拆桥、鸟尽弓藏,然而最后结局还是被雍正皇帝下令赐死。所谓伴君如伴虎,一个臣子的升降荣辱,实在不是一件黄马褂能决定的。
如果喜欢看古装电视剧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如果皇上比较欣赏这个人就会赐给他黄马褂。那么黄马褂在清朝代表着什么呢?其实黄马褂是清朝时期一种尊贵的服饰,是当时皇权的特殊象征。除了规定可以穿黄马褂的人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所以在一些影视剧中,黄马褂常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而在历史上,黄马褂也是真实存在过的,不过历史上的黄马褂并没有影视剧中演的那么厉害。
黄马褂在古代既不能当做免死金牌,也不会有件黄马褂如见皇帝这样的效果。清朝的黄马褂只是众多荣誉中的一种,清朝我们都知道最有含金量的荣耀应该是铁帽子王,其次就是巴图鲁。而且黄马褂在清朝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皇帝身边的人穿着从而来给皇帝造声势,另外就是拉拢人心的一种荣誉服饰。黄马褂在古代并不是只有朝廷重臣才可以穿。经常看影视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皇帝身边的侍卫大臣都是穿着黄马褂的,而且皇帝打猎的时候侍卫大臣也都是穿着黄马褂,当然黄马褂本身也有是有区别的。这些人能够有资格穿黄马褂,只是因为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需要穿上黄马褂来给皇帝造声势,但是含金量比起来那些被赐予黄马褂的要大臣低的多。
然而到了后期,我们都知道中国一直受其他国家的压迫,所以中国的局势也变得越来越混乱。在这个时候黄马褂并不像之前那么受人尊敬啊,而且黄马褂也是一种封建王朝的代表,所以逐渐被那些拥有新思想的人所摒弃。再加上清朝后期的时候,买官卖官的现象很严重,只要有钱爵位都可以买,更别说皇马挂了,所以从清朝后期开始黄马褂便开始烂了大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2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朝包衣出身的意思
下一篇: 清朝的官员佩带珠子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