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董其昌书法欣赏:《东方先生画赞碑》

人生百味 2023-07-20 00:31:11

《东方先生画赞碑》卷,明末董其昌书,楷书纸本。作为明朝一位久经官场浮沉的艺术家,董其昌一生可谓丰富多彩。在他亦官亦隐的后半生,往往是:为官的时候,作品稀少;归隐时,又著述丰富。

此卷临唐颜真卿《东方先生画赞碑》(该碑在山东陵县),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12月29(农历)日,正是董其昌被迫辞去湖广提学副使后之作。文从沈梦认为,董其昌时年52岁,在400多年前算是一位小老头了。

《东方先生画赞碑》(局部)。

《东方先生画赞碑》(局部)。

该卷师法颜真卿,落笔精绝,笔法劲健,意境高远,为董氏中年时期楷书的代表性杰作。

《东方先生画赞碑》(局部)。

《东方先生画赞碑》(局部)。清裴景福称此作有“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美。卷首所临碑额“汉大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更为其罕见之篆书作品。

《东方先生画赞碑》(局部)。卷末自识:“颜尚书此碑,苏学士书所自出。世谓苏学徐浩音者,乃行楷一种耳。予蚤年临《多宝塔碑》,今仿《画像赞》,犹似伽叶起舞。丙午除夕前一夕灯下识。董其昌。”

卷前引首四字:“参指头禅”。卷后有近人宋伯鲁、裴景福、华盦道士李玉梅、沈尹默等四家题跋。

如今,这幅《东方先生画赞碑》,早成了董其昌楷书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书法价值,如今身价不可估量,远非当代书作所能比拟。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九月二十八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如果你是碑林的一位解说员,介绍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急求

大家好!我们眼前的这块石碑——《玄秘塔碑》就是我们古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作品。说到柳公权啊,他是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他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最好,所以呢,它吸取颜,欧之长,自成一体。柳公权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真卿介绍: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政治生平
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
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五日,举国悼念。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艺术生平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主要作品

1、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2、祭侄文稿:行草书。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3、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4、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时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此碑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臻完善,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5、颜勤礼碑: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七十一岁。除《集古录》、《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

6、中兴颂:全称《大唐中兴颂》,楷书。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7、颜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碑在陕西西安。明赵涵《石墨镌华》云:“此书结法与《东方赞》正同,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王世贞云:“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

8、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行草书。是唐广德二年(764)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9、自书告身帖:楷书。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
颜真卿除了书法成就之外,还研究过古生物化石,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颜真卿在现今江西省任抚州刺史,有一次,他在南城县麻姑山的一座古坛附近,看到一些螺蚌壳化石夹在地层中。他认真研究了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论点: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才成为陆地,那些化石就是证据。他为此撰写了一篇论文《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并刻石记之——当然,后世常常赞叹的仅仅是颜公这块字碑的书法,有称“天下第二书”。 添加评论

求有关于中国书画发展的文章,不少于400字

1.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多万年的大溪人已坚实的迈开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几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中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现在人类学、考古学以无比丰富的成果证明,中国文明早已不能仅用“上下五千年”来概括了。中国文明远比五千年悠久得多。我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陶器,就诞生于距今八千多年的的河北、河南、江西众多原始文化中。代表着人类文化叫高级形态的文字、绘画、雕刻等艺术,有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无可辩驳的证明,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以及大量早期岩画即已诞生,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得到发展,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成熟。

所以,将我国书画发展概括、中国书画史,必从六千多年前讲起。漫漫历史长河,渊源流长,我国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关书画史志的文献,车载斗量,难以计数,仅现在读者们较易见到的近代学者所著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之类的著作,亦不胜枚举,且大多数为数十万计上百万言的“大部头”。

如前所述,中国文字产生于六千年前。那时,仰韶文化的人们已在陶器上刻划文字,是为“书”。既有文字刻写,就已有一定的“点横撇捺”之幸运顿挫的方法艺术,是为“法”。书法之艺术,从诞生起。各种彩陶文化的精美绘画,众多的岩画,已用当时的艺术观点,记叙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绘画已经趋于成熟。我们讲求中国书画史,本应从这里开篇。但这样讲来,一是时间跨度太长,即使略而又略的讲下了,也万言难止,非所能容许。二是这些资料史实,需要我们来鉴定的彩陶绘画、岩画难得进入寻常读者家和文物市场。

为了便于叙述,书与画分开介绍。先讲书法。我国文字发展到商代,以甲骨文为代表,即已相当成熟了,完全具备了汉字形、音、义诸要素,龟甲兽骨上那些细小刚健文字,就是当时的书法作品。大批从事巫术占卜的知识分子—贞人,就是那时的书法家,有许多还留下了姓名。上周时期我国的奴隶制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字及书法亦进入一个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刻写、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即所谓“金文”,书体是大篆,古拙苍劲,气势雄浑。这种书体,至今还为书法爱好者所钟爱,不少书家还竭力追慕临学,亦饶有情趣。秦汉时代,以小篆和隶书的形成最为重要。小篆相传为秦相李斯所创,实际上是秦代为了统一文字达到“书同文”,将商周以来的各国流行之不同体式的大篆加以改造去取而成。小篆较大篆笔画简约,笔法自如,书法仍具苍劲雄浑之美。相传撰写小篆的书法家有李斯、赵高等。隶书也产生于秦代,相传为狱吏程邈所创,亦是将大篆增减损益而成,便于人们易学易写快写。隶书字体规整,笔划点捺横竖分明,工稳沉静,历代至今不少书家功隶书者众,是书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种类。汉代还有一种“解散隶体”草草而成字体,即汉代古草(草书之初始者,又称章草),不过远不如小篆隶书重要。

到后来,把写字这件事,不单是作为记事行文的工具,而当成了一门艺术潜心研究,经年累月挥毫不辍,又上升为哲理进行探讨,有一大批把字写得来极具时代精神和个人品格,又具形神兼备的艺术品质,可称为“书法”作品的,当代魏晋时期。所以有人说危机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首次成熟的时期,更有人说它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代”。这时期书法艺术的显著特色,一是书体有了很大变化,逐步从篆、隶、章草中脱变出来,形成了真书、行书、今草书。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这一时期,真、草、篆、隶、行五种书体已经全部具备。此后时代各领风骚的书法大师,均是在此五种书体上发挥而已。特色之二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书艺超群,其书法作品千百年来一直为学书者楷模范本的大书法家,如三国时期的钟繇、皇象,两晋时期的卫夫人,东晋时的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珣,南朝的羊欣、王僧虔等等。王羲之的成就、名望尤其突出,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圣人即“书圣”。他的书法作品中,唐代初年即已珍贵若拱璧,太宗李世民生前大力搜求,死后竟将王书《兰亭序》殉葬。王羲之《兰亭序》唐代大书法家几乎都有临本。北宋晚期宣和内府所藏临本即有243件之多,可见世人珍爱之深。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理论业已形成体系,出现了一批书法理论家和书学著作。如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南宋梁代虞龢的《论书表》,售肩吾的《书品论》,袁昂的《古今书评》,梁武帝萧衍与陶弘景的《论书启》。《论书启》是陶弘景宇梁武帝君臣之间就书法艺术问题的奏折、批答,由后人汇编而成的书法论著,从中可见当时书法风气之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巨大成就,还体现在这时期留给我们一大批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珍品,许多皆为我国艺术瑰宝,价值连城。兹列其重者略举如下:

钟繇《贺克捷表》(唐代拓本),《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力命帖》、《还示帖》、《调元帖》等,均为拓本或后人摹写本。钟氏真迹,早在南朝已渺难寻觅了。

皇象《天发神苙碑》、《谷朗碑》,摹本《急就章》等。

陆机的《平复帖》、《望想贴》,均为墨迹。

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以叙及,均为唐宋名家摹本或勾填本。然个大名家摹本,书法艺术本身藻丽多姿,极为珍贵。《快雪时晴帖》(唐人勾填本),《行书千字文》(有人认为乃唐人集王羲之之字本),《万岁通天帖》等。

王献之《鸭头九帖》(真伪无定论)、《中秋帖》(宋代米芾临摹)、《二十九日帖》。

王珣《伯远帖》真迹,任晋代书法作品中唯一一件无争论的晋人真迹。

具陈重远著《古玩指南与鉴赏》记,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这两件国宝,为现存仅有的两件晋人墨迹,宋以来一直收藏宫中,清末流入民间,明国初被古玩店学徒出身的袁世凯大总管郭世五收购,抗战胜利后,曾一度落入宋子文之手。后因朱敏该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在报上揭露此事,宋只得将其退还郭世后人。其后于50年代初,被人典当给香港一家英国银行。张伯驹激昂此事报告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十分重视保护文物,迅速派专人赴香港在典当期满前,用重金将两件国赎回。

唐代是我国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巨大发展的时代,文化艺术中的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均放射出辉煌的光彩。书法艺术在唐代发展到又一个高峰,主要特点是真、草、隶、篆、行个体书法均得到发展,又以行书与草书取得的成就特别巨大,影响我国书法艺术极为深远;各种书体都涌现了一大批名家高手,他们的书法作品无论碑帖均有无可争议的真迹传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宝库;各种书体的体书风格,体现出“盛唐气象”。“真书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秉承魏晋以来墨迹与碑版的双重传统,渐从萧散妍丽的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劲,法度森严。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亦渐有步大、小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而趋于飞动纵逸。虽篆书无多大发展,亦能述秦汉遗法,星辰或严谨紧劲,或遒劲圆活的新风”。杨仁恺先生主编的《中国书画》中这段话,较好的概括了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

隋唐五代主要书家和重要碑帖墨迹有

隋代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藏日本小川简斋家。

唐代欧阳询的隶书《宗圣观记》,真书《化度寺衪禅师舍利塔铭》,真书《九成宫醴泉铭》等碑刻;墨迹有草书《千字文》,行书《千字文》和《史事帖》。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宋元重刻),《汝南公主墓志铭》等。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省教序》、《房玄龄碑》、《通州圣教序》等碑刻,还有传世墨迹《枯树赋》、《倪宽赞》等,多为后人所作。薛稷的《信行禅师碑》等,以上四人,号称“欧、虞、褚、薛初唐四大家”。

唐代最著名的草书书法家有张旭和怀素。张旭的代表作为传世墨迹《古诗四贴》。怀素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著名的墨迹有《自叙帖》、《苦芦帖》、《小千字文》等。

真书在唐代得到空前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对后世真书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尤其初学书法的人,必从真书学起,而学真书必临习“颜、柳”。颜即颜真卿,其存世主要作品有碑刻《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郭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中心颂》、《元次山碑》、《送璟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墨迹《自告身书》,《竹山堂联句》等。柳公权的碑刻主要有《金刚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及《李晟碑》等。传世墨迹有《蒙招贴》历代有名。

唐、五代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书作名品还有很多,如孙过庭及其《书谱》,陆柬之及其《陆机文赋》,钟绍京及其《转轮王经》,李邕及其《云麾将军碑》,徐浩及其《不空和尚碑》,贺知章及其《孝经》,李阳冰及其《城隍庙碑》,史惟及其《大智禅师碑》,蔡友邻及其《尉迟回庙碑》,韩择木及其《告华狱文》。

宋代社会城市经济发达,士人阶级队伍庞大,文化艺术十分繁荣,抒发竟有一些帝王后妃倡导乃至身体力行(如北宋太宗赵光义、徽宗赵佶,南宋高宗赵构,北宋仁宗曹皇后,南宋宁宗杨皇后等,尤赵佶的瘦金体独具特色,造诣很高,对元明清书法有一定的影响)教隋唐五代有新的发展。由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宋代书法艺术,真、草、隶、篆、行五体书中,真书、篆书成就不大,草书、隶书较前人亦少有较大发展。宋代书法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是以“宋四家”即“苏黄米蔡”为代表的行书。宋代行书,不仅突破“二王”风格,亦越出唐代“颜柳”规范,形成一种潇洒纵逸、轻快活泼,恣肆放达,以意为书的全新书风,可称为书法艺术中的“行书豪放派”,对清以至近现代书坛影响极为深远。

“宋四家”中的苏即著名文学家苏轼,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行书《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楷书《赤壁赋》等。黄即黄庭坚,代表作品有《草书诸座上贴》,行书《松风阁诗》、《诗送四十九侄贴》等。米即米芾,更是一位留下大量墨宝的书法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行书《苕溪贴》,《向太后挽词》,《行书三扎》、《蜀素帖》等等。蔡,从书法艺术功力上讲,应为蔡京,因他为恶名昭著的佞臣,人品为世人不齿,而以北宋名臣蔡襄代之。其代表作品有行书《自书诗卷》,行书《南都贴》、《十扎卷》等。这里所列,仅是他们流传至今的大量墨宝中的点滴。由于它们均善书而又勤奋,当时之时名气已经很大,一些人有四海为官,时人求其书作者众,请其书写碑石者亦多,故他们的书法作品的墨迹碑刻相当丰富,全国许多地方都可见到,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也有收藏。

宋代文风很盛,士人物不能书,且书法艺术水平均很见功力,即使当时一些无名小卒缩写应酬文字,其书法艺术水平,即可令今天一些刚学了几年字能涂鸦几笔便自命不凡的“书法家”们汗颜。宋代那些明载青史的书法家的成就更应一提。李建中及其《行书同年贴》、《土母贴》,欧阳修及其《行书爱贴》、《自书诗》,文彦博及其《行书三扎卷》,司马光及其《中和贴》,范仲淹及其《行书二扎》,《道服赞》,陆游及其《自书诗卷》朱熹及其《行草书诗扎》,魏了翁及其《文向贴》,文天祥及其《谢诸无座右辞》,等等。这些人虽然素以文章气节或高官经世重于世,其书法艺术也是造诣很高,其书法作品无不珍同拱璧。

宋代书法留给后世的还有一项重要遗产,就是宋代官私所刻的各种帖书。前文已述,宋代文风盛,帝王后妃喜爱书法者众,他们的爱好影响士大夫,进而形成全社会的时尚。从太宗赵光义集古圣贤书法名家墨迹刻成《淳化阁帖》始,整个宋代公私刻帖不断,最著名的有徽宗赵佶临刻《大观帖》,米芾刻《宝晋斋法帖》,。由于宋代以来历史变迁,这次峨帖本千余年天灾人祸,损失几尽,残存的原刻拓本以稀少如凤毛麟角。

宋代书法艺术不如晋唐那样光耀夺目已如上述。到南宋时法艺术更不引人注目,显一种衰退之势,没有产生如苏黄米蔡那样的能彪炳书史的大书法家。我国书法艺术大展到了元代,又才有所起色。以赵孟頫、鲜于枢等为代表的元代书法家,对晋唐书法进行认真严肃的研究,艰苦的探索,竭力追摹晋、唐志书法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不过由于元代历史不长,统治者的文化倡导不如唐宋,所以书法成就不及唐宋巨大,书体以行、楷书、草书有较大发展,水平亦高。

赵孟頫是元代最有影响的的书法家,其书法以行楷为主,亦有部分草书,代表作有:楷书《丹巴碑》、《神福观记》,行书《洛神赋》,《前、后赤壁赋》,草书《千字文》,等等。赵孟頫的书法在我国书法师商承前启后,对明清书坛影响巨大,名望极高追随者众。

鲜于枢时名仅次于赵孟頫的元代书法家,亦以行书,楷书为主,草书也精。主要作品有:楷书《老枝道德经》卷,行草书《王荆公杂诗》卷,楷书《御史箴》卷,《草书千字文》卷,等等。元代其他重要书法家还有:邓文原,其代表作章草书《急就章》卷等;康里夔夔及其草书《颜鲁公述张旭法记》、《渔父辞》等;张雨及其《唐人绝句》等,郭昪及其行书《咏青玉荷盘诗》卷,杨维桢及其行书《鬻字窝铭》轴、草书《梦游海棠城诗》,吴睿及其《离骚经、千字文》全卷,以及大批能画亦善书而以画名重的艺术家,如王蒙、倪瓒、黄公望、吴镇所谓“元四家”等等。

明代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真、草、隶、篆、行个体均有一定成就。从风格流派讲,上学魏晋碑体、二王、颜柳,几近学谦超长孟頫的都有,形成一些艺术流派。大画家又是书法家的现象,比元朝更盛。明代书坛也出了一些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成就的书法家,更留下远较前代丰富的书法艺术珍品。

同前代不同的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性较鲜明,各种书体各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和杰出代表。

明代前期的书法,以真书的成就最大,其次为草书,代表人物有所谓三宋(宋克、宋广、宋璲)和二沈(沈度、沈粲),以宋克名望最大。这时的真书,有一种圆润平生,主要流行在翰林、中书舍人中,多用作奏章、行文中的书法,称为“台阁体”,由于皇室提倡,盛行一时,并影响到整个清代书坛。其代表人物是沈度、姜立纲等人。这时期的草书也各有成就,以宋广、解缙为代表。

明代中期书法,以行书成就较大,楷书以承前期余势,有些发展,主要是矫正了曾经盛行的'“台阁体”那种比较呆滞的书法。行、楷书的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以沈周、唐寅等。他们都是声名赫赫的大画家,又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我国书画艺术本来同出一源,许多理论、方法相同,艺术规律一致,所以从来习画者大多善书,习书法者又有不少能画。在他们那里,书画集于一身了。也因如此,人们在讨论书、画,往往同时进行,各种辞书介绍人物技艺等,也书画并称。此期草书亦有成就,风格狂纵,以张弼、张俊、祝允明为代表。

明代晚起书法,以出现了多种书体各领风骚,均有重大成就又有杰出代表书家这种现象为特点.行书楷书以董其昌为代表,草书以刑侗、傅山、为代表,篆书以赵宦光为代表。还有张瑞图的行草书,倪元路、黄道周似草似隶的隶书等等,以董其昌的影响最大。

明代书法家数量众多,出前文一提到的一些流派及时代的著名这而外,还应提到的书法家有:钱溥、钱博、陈献章、程南云、李东阳、吴宽、文彭、徐谓、米万钟等。由于明朝较今较近,才不过五六百年,传世书法作品很丰富,不胜枚举,只能从略了。

清代是具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时代,清末具近不到百年,其书法艺术对今天的人说来,不很算古,流传至今的情人书法作品,易于寻觅。清代书法的重要特征是:中期以前帖字占优,中晚期碑学流行,书法艺术有重振雄风之势,涌现了一大批名垂书史的书法家。如清初的傅山、朱耷(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纵逸狂放的草书或行草书,极有时代烙印,极有个性。

乾隆、嘉庆时期,因乾隆帝的影响,赵书书法有一度成为官僚士大夫临摹的样本,其主要代表又张照、董皓、汪由敦等。此时除赵字外,以“钟王”、“颜柳”、“苏米”为师者也大有人在,如翁方纲、刘墉、铁宝、梁同文、王文治、钱澧、姚鼐等等。更有世称“扬州八怪”的一笔书画家,不满当时统治书坛的赵、董贴学,大胆创新,写出有个性,有新意的书法作品。如黄慎的草书,汪士慎的隶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

从清初傅山开始“反贴倡碑”,直到清中叶嘉庆时碑学芳形成阵势,晚清书法更是碑学的天下,一大批书法家,从传世碑帖和新出土的汉碑版书中汲取营养,书法艺术日已精进,书坛逐渐充满活力。这是其重要的书法家有:邓石如、伊秉绶、丁敬、黄易、桂馥、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吴熙载、吴昌硕等等。特别要提到的是邓石如,他真、草、隶、篆无不精绝,书法艺术成就,人称“清代第一”。何绍基、赵之谦也是清代书坛很有地位的书法大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1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