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
锦衣卫中负责“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是用来做仪仗礼仪,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认为司法机构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不好用,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明朝的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是贫寒子弟出身,朱元璋起兵夺取天下,朱棣是靠武力夺取了侄儿的江山,由于这种出身的特殊性,明朝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地扩大了。锦衣卫的指挥使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打击异己,又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
如明成祖时的纪纲、明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臭名昭着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有一天下朝回家,大概因为总是早起上朝,加上年纪大了,体力有些不支,过于劳累,就顺口赋诗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一见宋濂便说:昨天做得好诗!可是我并没有嫌你迟呀,还是改成“忧”吧。
吓得宋濂赶忙拜倒谢罪。当朝宰相只不过在自己家中偶尔感叹一下,没想到第二天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可见锦衣卫势力之大。衣卫另一项着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违纪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午门行刑。
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准确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
如果这两人两脚像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皇帝对此乐此不疲,锦衣卫也就对它情有独钟了。
明朝的情报部门主要就是厂卫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朝内廷侦察机构,主要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明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
1、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
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
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
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2、东厂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是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主要职责就是监视 *** 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 *** 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3、西厂
西厂是明朝的特务机构,全名西缉事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
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
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
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
4、内厂
大内行厂,内厂设于明武宗时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权利,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结权利的扩展,是朱厚照为政的另一种手段。
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
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
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同时被撤销,仅留东厂。
随着岁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厂卫衙门能够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了锦衣卫的一个地名了。
1、锦衣卫:原本为军事建制。明朝初年的军制相对简单,基层的单位主要为“卫”与“所”,归属京城管辖的卫所大约有48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改革禁卫军建制,他组建了12个亲军卫,而“锦衣卫”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负责掌管锦衣卫的指挥使,一般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武将。
2、东厂:东厂最初由朱棣建立,当初,其发动“靖难之役”,谋夺了侄子的帝位。之后,虽如愿登上皇位却一直担心大权旁落。所以,在明朝迁都北京之后,朱棣就建立了一个由宦官统领的侦缉机构。因为,这一机构位于东安门的北边,所以,也被称为东厂。
3、西厂:创建西厂的初衷本是为帝王打探消息,但是,汪直作为首领,却将此作为了升官发财的捷径。他拼命构置要案、大案,其办案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以及牵扯的人员数量都远超东厂和锦衣卫。
4、内行厂:明武宗登基后,刘瑾作为大太监手握大权,不仅使太监实力再次崛起,连从前被撤销的西厂,都得到了再次营业。此时的东、西两厂均由刘瑾统管,但两者并不是合作关系,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打击。为了逆转这一情况,刘瑾又秘密建立了内行厂,由其直接领导。这一机构的功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显然更大,因为,连东西厂与锦衣卫等特务机构都被其严密监视。
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权力相当大,我认为锦衣卫和普通的执法机构有三个不同点。第一个就是锦衣卫有自己的情报系统,第二个是锦衣卫的权力相当高,最后一个是锦衣卫的功能特别大。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锦衣卫的情报系统相当强大。
因为朱元璋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因此,朱元璋需要一个工具来监督自己的臣子。因此他建立了锦衣卫,给了锦衣卫最大的监察权力。之后随着锦衣卫的发展,锦衣卫的情报系统也在慢慢变厉害,到最巅峰的时候,锦衣卫可以说能够掌握每一个明朝人的信息。
2、锦衣卫的权力相当大。
一般的执法机构都不能够查比自己官职大的人,并且有些时候执法机构想要调查一个人还要向上级汇报,而锦衣卫根本不存在这个情况。锦衣卫这个机构可以越过任何一个官职,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锦衣卫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即便你是丞相,也会被锦衣卫绳之以法。
3、锦衣卫的功能很强大。
在明朝,锦衣卫不仅仅有办案的功能,还要承担保卫皇帝的职能。锦衣卫甚至是军事编制,和军队一样,必要的时候锦衣卫可以直接上战场,保家卫国。在其他时代,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机构,由此可见锦衣卫是相当强大的。我认为,锦衣卫是我国整个历史上最突出的一个机构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1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朝时期为防止外戚干政竟把公主嫁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