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夫之《宋论》论忠臣之祸害

话历史 2023-07-20 00:22:06

以爱君之切,而不忍逆君之命;以忧国之至,而迫欲为国宣力;以恤民之笃,而辄思为民请命;则小人之占风而趋、待隙而钻者,固将曰:彼犹我也。一虚一实迭相衰王,而凶威可试,不遗余力,以捋采而尽劉之;昏庸之主,亦将曰:此呼而可来者,麾而可去,天下安得有君子哉?(王夫之在《宋论》论奸臣)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汉族,衡阳县人。 他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王夫之简介:明末清初哲学及学术的最高峰

>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其祖原籍江苏高邮,因随燕王“靖难”南下,以功授衡州卫指挥金事,世袭武职,居湖南衡阳。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 >    王夫之幼年勤奋好学,智力过人,其父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家庭环境对他影响很大。因此,他4岁开始入私塾,7岁读完了五经,10岁时,他父亲给他讲经 典。14岁中了秀才。24岁中了举人。这时,在他父亲的督促下,又进京考进士。因当时、张献忠农民起义,时局紧张,上京之路已经不通,他只好返回家 乡。> > 1643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衡阳,聘请王夫之参加起义军。他拒绝从军,并藏在南岳双峰下的草舍中,义军胁迫其父为人 质,他得知后,刺伤脸部和肢体,去见义军。经过交涉,起义军看到他那种样子,释放了他父亲,他也乘机逃走了。明朝灭亡后,他在衡山起兵反清,阻击清军南 下,兵败后,奔赴肇庆,任南明桂王 *** 行人司行人。后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到桂林投靠翟式粕,不久,瞿式耜殉难,他也从此浪游于湖南的语溪、郴州、耒 阳、晋宁、涟郡一带。降清将领吴三桂攻占衡州后,曾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坚决不做,清朝官吏带了许多礼物拜访他,他拒之门外。他认为,农民造反赶走皇帝, 那是大逆不道。清兵入关,夷人统治 *** ,更是不合理。所以,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就回乡隐居于湖南湘西苗瑶山洞,最后定居于衡阳的石船山,闭门著书。他隐 居后,仍然坚持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至死都没有按照清朝的法令剃发留辫。他著书也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一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变。> >    由于他生活在动乱的年代,经过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经济上也是极为困难的,写作连书籍纸墨这些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有时不得不向别人讨些废旧帐簿来用。 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体验人民的饥苦,这对他的学术成就有很大帮助。正如他自己1692年为自己题的《碑铭》所说的:“抱 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这就是说,他在政治上要像西晋的刘混一样,尽力挽救国家危亡;而在学术上坚持北宋张载的唯物主 义思想。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由于他不倦地努力,著作涉及面很广,学术成就很大。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都有研究,尤其是在经济、史学、文学等方 面成就更大,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在批判宋明理学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王充和张载的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批判 总结了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一个新高度。他一生著作很多,共有320卷,100多 种,800万字。主要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疆梦》、《读通鉴论》、《宋论》 等。> > 他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有力地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理在气先”、“理在事先”,即 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的唯心论,否认了离开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客体精神——理。他的“道不离器”的观点,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为他 的唯物主义体系奠定了基础。王夫之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时,还提出了—些辩证法的学说。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认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当然,他还不可能把认识提高到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的高度,但他已看到人的思维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是符合唯物反映论的原理的。王夫之在物质 运动问题上,认识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批判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认为静与动的关系是辩证的,他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方动即静,方静施动,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思问录》)。这就是说,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如江河之水,表面看来,似乎古今一样,其实今水已非古水。王夫之还应用唯物主义 自然观去观察历史,提出“理”、“势”统一的历史观。他把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和必然趋势,叫做“势”,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叫做“理”。因此,他强调,历史 发展不能凭主观意志,而必须遵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他还重视人的能动作用。他认为,从一种客观可能性变为社会现实,必须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 历史观上,虽然他反对了历史倒退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但他的历史观还是唯心主义的。> > 总之,王夫之的哲学成就是巨大的。他不仅全面地继承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成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他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历史观归根到底还是唯心主义的。

斥土的诗句斥土的诗句是什么

斥土的诗句有:谈笑斥土_名王,蒹葭弥斥土。
斥土的诗句有:斥土开瑶殿,谈笑斥土_名王。结构是:斥(独体结构)土(独体结构)。注音是:ㄔ_ㄊㄨˇ。拼音是:chìtǔ。
斥土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开土地为冢圹。天子即位预作陵墓的避讳说法。2.开拓土地。3.盐碱地。
二、引证解释
⒈开土地为冢圹。天子即位预作陵墓的避讳说法。参见“斥上”。引《汉书·张汤传》“治方中”颜师古注引三国魏苏林曰:“天子即位,豫作陵,讳之,故言方中,或言斥土。”⒉开拓土地。引清王夫之《宋论·高宗》:“不然,则建武之初,斥土未广,何所得粟以饲其众邪?”⒊盐碱地。引三国魏曹植《盘石篇》:“蒹葭弥斥土,林木无分重。”
三、国语词典
开拓土地。清.王夫之《宋论.卷一○.高宗》:「不然,则建武之初,斥土未广,何所得粟以饲此众邪?」也作「斥地」。
四、网络解释
斥土斥土是汉语词汇,读音是chìtǔ,指开土地为冢圹。
关于斥土的诗词
《挽诗·斥土开瑶殿》
关于斥土的成语
挥斥八极土包子土里土气土生土长排斥异己摈斥异己土头土脑飞土逐肉土生土养
关于斥土的词语
排斥异己土八路一掊土摈斥异己赐茅授土土包子麾斥八极飞土逐肉土皇帝挥斥八极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斥土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0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