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知县毛羽键升御史,调京师,在京城他偷娶小妾,正在恩爱缠绵,老婆突然破门冲入,暴打小妾,又罚毛羽键跪一夜。事后老婆道:我是靠官府的驿递来到京城的。毛羽键怒不可竭,遂上书要求栽撤驿递,驿递李自成因此而下岗,于是闹事捣毁了大明帝国——二奶之事,关乎国运,这个就叫蝴蝶效应。(via:雾满拦江)
明朝亡于土地的无限兼并,这个悲剧从明初便开始了。
明朝重文轻武,为了提高读书人的地位,朝廷规定只要身负功名便不用向朝廷缴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朝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士绅阶层几乎家家都有功名。
今天有句话说"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但大明的士绅阶层手里的财富可不止百分之八十,但因为他们有功名,便不用缴税。全天下的税收,由朝廷出手用于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经费,包括修桥铺路的金石,将士的军饷,贪官们的孝敬等所有你能想到与想不到的银子,全都出自身上没两块破布的贫农身上。
一个国家要想生活过得去,无外乎"开源"与"节流"。
"开源"是不可能的,当年太祖高皇帝时有多少田,今天还是多少田,农民们没有办法生更多的钱,土地就那么多不变,还都是劣田(沃田都在不用缴税的士绅名下)。加之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粮食大量减产,这个"源"只会越来越小。就算是这些田产,也在不断地减小,因为农民们纷纷把土地献到士绅的名下以逃避给朝廷的赋税(虽然士绅也要孝敬,但比朝廷要的少,也就是说在跟朝廷抢银子),即"土地的无限兼并",而士绅们却不会向朝廷缴纳一个子。可见,朝廷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少,直到朝廷崩溃,这是一个死局。
本来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即开放海禁,与海外国家做贸易挣钱,民富则国强。幸运的话,甚至能得到马铃薯与番薯的种子,这种作物产量大,生命力强,在大漠也能生长(内蒙的土豆是特产),如果有土豆和番薯的话,历史很可能走向另一种结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朝廷中也形成了反对解除海禁的利益集团,后来弘治皇帝也想过开放海禁,却得知兵部尚书刘大夏早已将三宝太监郑和留下的航海图与舰船的设计图烧了,弘治皇帝气得火冒三丈却没什么办法。
此时的工匠全无造大船的经验,当年造过福船的老工匠们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只剩一口气了,没有设计图,无异于重新研发,其投入可想而知,更别谈连更重要的航海图也失去,此时大明的国力比起明初已经远远不如,因为已经受了上百年"土地兼并"的毒害,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最终只能彻底放弃走向海洋的政策。这个时候,西方的海洋帝国已经开始构造,甚至已经将手摸到了东南亚,而中国的海洋霸权诞生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随着刘大夏的火焰燃尽在历史的烟云中。
至于"节流",就更不可能了。随着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大片土地种不出庄稼,流民与灾民只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只会越来越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从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不断地试探大明,甚至差点再度南下成功;南方的土人也暴乱不断,成建制地歼灭明军,使大明对云贵地区一度失去了实际控制;同时东边倭寇不断侵扰,一旦得手就遁入深海。大明的军费只会不断攀高。
"开源节流",这个"源"越来越小,"流"越来越大,任其发展,破产是注定的事情,不会发生奇迹。除非改革。
明朝对于读书人的政策始于明初,在当时确实有利于大明的前进,但随着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本来有益于大明的政策最终成为了大明的毒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革能救大明。
那为什么不改革呢?
因为不敢。
后来的皇帝不是看不到这个局面,朝廷的内阁也能把这里面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但内阁也是文官,也是士绅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是此政策下的利益既得者,绝对不会支持皇帝向文官与文官身后的士绅阶层开战。相反,你只要支持文官们的利益,你便是个好皇帝,你想要切文官们的蛋糕,那你便是个改祖制的狗皇帝。
后面的皇帝早已没了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魄力,丝毫不敢伤及文官集团与其背后的士绅阶层的利益,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搞崩。(文官牢牢把持着军权)
皇帝不敢改革,文官士绅不支持改革,那就等死吧。
除非出现一个不甘心受文官钳制的皇帝。
他终于出现了。
大明明武宗朱厚照。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是皇帝这个身份中少见的孝子,是没有皇帝架子的直率青年,是敢连夜逃出京城前往边关战场的果决之人,是率兵在战场上正面击破蒙古小王子的勇猛将军,是洗刷了土木堡耻辱并继承了高皇帝与文皇帝血性的第一人。
文官们发现他们控制不了这个皇帝了,甚至发现明武宗有疑似收回军权的想法,甚至有改祖制的意图。
于是明武宗不断地被文官抹黑,从"豹房",到"蒙古军仅阵亡16人",到连武宗的太奶奶去世都被文官说成是武宗"德行不足"所致,再到……
到最后,身强力壮的武宗,竟然"落水受惊"而死。
所以说,大明的灭亡不是某个皇帝的过错,导致明朝灭亡的政策始于明初,一开始于社会有益,但逐渐变质,并从中产生了顽固的利益集团(士绅,一度成为了决定大明帝国命运的阶层)。后面的皇帝们面对这一团乱麻没有果断下刀的魄力,而有可能有魄力改革的皇帝在掌握绝对权力前便莫名其妙地死于萌芽。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这个国家已经被蛀虫蛀得千疮百孔,无药可救,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了(说玄乎点,命数到了)。
这是大家的错,是每一位皇帝的错,也是每一位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们的错(当然其中不包括像于谦海瑞这样的),是天下每一位士绅的错,是纵容的错,是懦弱的错,也是冰天雪地的错。
? ? ?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在极为贫寒的家庭,为了巩固自己及其子孙的皇位,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什么罢免宰相的权利,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不让太监参与国政,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可是大明朝经历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之后,也走完了它的尽头。
? ? ? 而明朝的灭亡令许多人磋叹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探讨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几乎每个人都想穿越时空做回崇祯,来挽救大明王朝。流行的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明朝亡于党争。
? ? ? ? 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取得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二,明朝亡于厂卫。
? ? ? ?锦衣卫和东厂是干什么的?有些人顺着满清的思维只会张口就骂锦衣卫不好,东厂不好,而连锦衣卫和东厂的实质都不明白。
? ? ? ? ?锦衣卫是监察百官,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调查百官有没有贪污、反叛行为的机构,当然也是保卫皇帝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安全局和反贪局。对百姓、对国家来说,这样的机构十分重要,国家有之安,民有之福。
? ? ? ? 锦衣卫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本来也是针对百官。大家明白了他们的任务,其实对他们的好坏就有个基本认识了,他们是国之柱石,民之依靠之一。
? ? ? ?实际上,厂卫的失势反而使皇帝失去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权,就拿崇祯来说,他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竟,但是,原来听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崇祯不断更换首辅的行为最后必然是以失败告终,而没有了耳目和手脚的皇权根本无法控制百官。所以说明朝亡于厂卫实在是笑话。
三,明朝亡于宦官专政。
? ? ? ?明朝有宦官专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 ? ? ? 四,明朝亡于万历三大征。
? ? ? ? 哪个朝代的战争不频繁,天启,崇祯两朝的辽东战事还少吗?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候的许多小国家每日都在进行战争,也没见哪个国家因为打仗就直接崩盘了。
? ? ? ?而当时明朝一边镇压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叛乱,一边又对付欲以剑指朝鲜的日本军队。可以说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十分辉煌的战绩。所以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得答案是肯定的。
? ? ? 万历三大征的好处首先是平叛了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维护了国内的稳定统一,同时也维护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局面,为国家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赢得了条件和时间,保障了明朝的领土完整。并且沉重打击了丰臣秀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的统一发展。
? ? ? ? 其次,三大征历时时间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事实上这三大征对明朝的财政并没有造成巨大的后果,财政仍有盈余。 ?三大征所耗帑银都是万历从内廷拿出来的,难道几百万两银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吗?更可笑。
五,明朝亡于神宗不上朝。
? ? ? ? 神宗不上朝,天下就会亡吗?
? ? ? ?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埋葬万历的墓穴定陵,他们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 ? ? ?这样的身体条件,严重地妨碍到了他出席各项活动,他也就因此背负上了“怠政”的恶名。对于臣子的指责和谩骂,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解释,说自己:“腰痛脚软,行立不便”、又说“足心疼痛、步履艰难”。可是没有用,人们认为他这是推托之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直至晚年,他已经“面目发肿,行步艰难”了,大臣们还是不依不饶,说你活该,这是酒色所致,咎由自取。
? ? ? ?那么,万历到底有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呢?明清史学家樊树志认为他做到了。他在《晚明史》中说:“神宗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处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透过批阅奏疏,发布谕旨来进行。他始终牢牢地掌握着朝廷的大政方针,这从‘万历三大征’的全过程可以看得很清楚。
? ? ? ?况且,明朝有成熟的文官制度,类似民主议会,所以即使皇帝不做事,文官体制也可以保证国家正常运转。 ? ?
? ? ? ? 而万历是巨变的时代,“万历时代”时“非君浪潮”高涨,民本主义盛行,是封建皇权统 治遇到极大冲击挑战的时代。“万历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方兴未艾,是蕴育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万历三大征,扬大汉雄威于寰宇,威震敌胆,蒙古、倭寇望而却步,再保大明六十年国运,实为不易。 ? ? ?
? ? ? ?万历年间出现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华夏科技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高峰。李贽等大思想家纷纷涌现,政治社团纷纷出现,学派繁荣,徐渭和董其昌等顶级书画家也闪亮登场,市井文学灿烂,出现了世界级的戏剧家汤显祖,是个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化事业昌盛的时代。
六,明朝亡于北半球气候的小冰河期。
? ? ? 长达七十年的气候冰河期导致明末北方粮食减产,瘟疫流行,灾民增多,但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非也。我们要知道,唐朝贞观年间,明成祖朱棣时期也处在北半球气候冰河期,北方灾情也很严重,但都渡过去了,因为政府赈济,当时政府的控制力强。 ? ?
? ? ? ?七,明朝亡于土地兼并。
? ? ? ?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后地主从“三”中拿零点五上交农业税,有了十之七,农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于白银输入减少。
? ? ? ? 西方学者提出观点明末国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导致通胀,后由于白银生产无利可图导致白银开采量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的白银输入量减少,而民间白银多窖藏,导致通缩,由于前期通胀已经发生,所以最终结果是物资贵,白银匮乏,导致经济崩溃。这种观点错,为什么错?
? ? ? ? ?因为白银输入减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物价下跌,而明末在市场上流通白银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出现物价上涨,不是因为前期白银太多,前期白银多导致物价高在白银流通量减少的情况下物价自然会跌落,这个用不着担心,但为什么在白银减少情况下物价反而不跌呢?这是由于结构性通胀的原因,也就是由于基础商品——粮食的产量降低,导致粮价上涨,从而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所以根本问题还是粮食问题,而不是白银问题。至于说白银减少政府无银买粮赈济灾民更是笑话,明末粮食减产,就算你银子多难道就能买来粮食吗?所以明朝灭亡跟白银输入多少没有关系。
? ? ? ? ?九,明朝亡于贪官污吏,政治黑暗。
? ? ? ?这些都是大话空话,经不住推敲,站不住脚。
? ? ? 明朝是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朝代,《大明律》对惩治贪官十分严酷,允许百姓将害民贪官直接越级“绑缚赴京治罪”,若各级官吏敢有阻拦者,全家族诛。贵州黔阳县安江驿丞李添奇,“恣意为非,贪污受贿,害民不止一端”,被百姓拿获赴京,了解案情后,朱元璋当即命人砍去其脚趾。
? ? ? ?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贯等于一两银子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票面价值的20%之下,按照对粮食的购买力折成人民币不过两三万元。朱元璋采用更加严苛的贪赃枉法八十两银子处死的标准。按这个比例,现在一些村官贪污几千万元,够斩上万次头、做好几万次皮囊了。 ? ? ?
? ? ? 处死的方法很多,有凌迟、挑筋、枭首、诛族等。还有用开水烫、用铁刷“洗刷刷”、抽肠、脸上刺字、割鼻子、阉割等等。
? ? ?不过死则死矣,做皮囊还算幸福,最残酷的的酷刑恐怕要数凌迟了。凌迟一刑在明朝之前,很少有超过割1000刀的,到明朝,对于贪官的凌迟,基本上都超过1000刀,最多超过3000刀,真的是千刀万剐。一次凌迟要延续几天,头一天,被施以凌迟的贪官还不会死。有些人在强调中国古代帝王的残暴时,往往举明朝的凌迟为例。以至于忽视了凌迟的对象,大都是罪大恶极的贪官。
? ? ? ?明朝先后处死了15万名贪官,其中二品以上官员152人。明朝大太监刘瑾,所贪钱财可抵国库,最后被凌迟3357刀,千刀万剐了三天三夜。老百姓掏钱从刽子手处买其血肉,或蒸、煮、烧、烹,和酒而食。
? ? ? ?严法之下,岂有贪官盛行?
十,明朝亡于李自成起义和清兵入关。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十一,明朝亡于气数。而这个理由完全是学者掩盖无知的表现。任何结果都固有发生的理由,千万不要归结于气数。
? ? ? ?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江湖以为首先这要归结明朝皇帝包括朱元璋等人很复杂的用人问题,朱元璋起自草莽,一方面很重视人才,比如李善长、刘基、徐达等文臣武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可是等到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又疯狂的杀害那些功臣们,以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人才不过是朱皇帝的棋子,他缺乏唐宋皇帝对大臣的尊重,因此他的后来的继任者也缺乏这一点,对官员的不信任乃至不尊重,以致让官员走向自己的反面。
其次,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事实上严嵩死后,大明的文官们一直是铁板一块,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万历不上朝,正是基于此,万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还是那回事。这些信奉理学,心学的文官们有着类似宗教似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他们把持朝政,压抑皇权,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不怕流血牺牲,其直接结果是皇帝也无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谈,放炮的海瑞给他们树立了楷模。一旦皇权受到抑制,那么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是从全局考虑,而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也就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考虑,大明的文官集团正是明末江南资产阶级的代表。由于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经过战乱后,百废待兴,所以太祖与民休养生息,其直接结果就是明朝赋税一直很低(黄仁宇观点),商业税更低,所以明朝财政一直很困难。
其三,明末经济制度的超前发展(黄仁宇,杜车别观点)。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因为气候,河流,地理的因素决定了我国是个农耕国家,不像欧洲以商业为主,所以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安全是中国古代的第一要义,没了粮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禁止海外贸易,正是为了限制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导致粮食减产。
而明末,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海外贸易活跃,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手工业或从事海外贸易,而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人们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粮需要湖广供给,到了明末战乱时候,江南富商们有钱买宅子,买地,却买不来粮食,清兵南下后,南方四镇的二十万精兵因为没有军粮,全部投降清兵,政府无粮,征兵也困难。南方粮食姑且紧张,那么北方遇到了那么大的灾情,可以说天下已无粮赈济,设想,如果江南加大粮食生产,提前数年调运粮食储备于
? ? ? ?其四,对于农民的态度。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他对农民自然是轻徭薄赋,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可明中后期,皇族及地主大量掠夺农民土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与日俱增,农民的负担日重一日。随着农民的不断起义和东北满族的兴起,明朝政府在田赋之外加派剿饷、辽饷,练饷。农民苦不堪言。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陕西澄城县王二率领抗粮农民冲入县地,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烽火在陕西大地燃烧起来后,形成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他们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吸引了更多的农民。经过18年殊死搏斗,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桢皇帝在煤山(今北京市景山)自缢而死。
? ?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孙承宗:天朝有个没有金银的孙阁老
下一篇: 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