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宋濂传》载: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作者是明代的杨慎。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谥文宪,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杨慎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才子”。大礼议事件中,因率领百官在左顺门求世宗改变皇考,而遭贬云南,终老于戍地。
轶事典故
藏书丰富
杨慎喜藏书,时司礼监大藏经厂,贮列朝书籍甚富,他多次至阁中翻览书籍。据传曾攫取数册《永乐大典》据为己有。其后主事李继先奏命查对时,戏以窃书之名。
家有“双桂堂”,为读书、贮书之所。曾编撰有《杨氏书目》,明末藏书家王道明在其《笠泽堂书目》中有记载。清初姜绍书记明一代藏书家,将他与杨士奇、吴宽、茅坤、宋濂等并列。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神回复”有“我蛮夷也”、“何不食肉糜”、“帝书帝中第一,臣书臣中第一”等等。
“我蛮夷也”先秦时期,楚国曾在楚武王的带领之下于楚武王三十五年出兵攻打随国。面对楚国的入侵,随国说:“我无罪。”而楚国则十分无赖地回答说:“我蛮夷也。”相较于那些发迹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楚国人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部的荆楚地区。因为生活区域的这一差异,楚国与中原各诸侯国的文化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楚国也因此一直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因为是蛮夷,所以可蛮横行事,于是便有了楚武王借蛮夷之名在随国无罪的情况下对它发动战争这一事情 。
“何不食肉糜”曹魏末年,朝政大权为司马家族所控。等到司马炎掌管司马家族之后,他正式以西晋取代曹魏。司马炎逝世之后,其嫡次子司马衷即位。司马衷此人生性愚笨,为此还曾闹过不少笑话。其中有一回西晋百姓因灾荒而无饭可食,还因此饿死了非常多的人。而司马衷在听到底下朝臣上报此事时却给出了一个“神回复”,即“何不食肉糜”。在百姓连饭都吃不上的情况下,司马衷却问他们为何不吃肉粥,可见这位君王果真愚笨。
“帝书帝中第一,臣书臣中第一”相比起司马衷的愚笨,南北朝时期的王僧虔可以说是非常足智多谋。有一天,非常热衷于书法的南齐皇帝萧道成与在书法领域享有美誉的王僧虔进行了一场书法比赛。书写完之后,萧道成问王僧虔他们二人谁才是第一。王僧虔向来善于自保,所以他在面对萧道成的这一问话时并不显得惊慌,继而给出了一个令萧道成倍感满意的“神回复”。王僧虔给出的回答为“帝书帝中第一,臣书臣中第一”,这一回答在不以刻意贬低自己的前提下肯定了萧道成的书法水平,而萧道成听到这个回答之后也是龙心大悦。
1.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文言文翻译 第一则,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俱为汉末人。
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仍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第三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 第四则,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 第五则,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世说新语》 第六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2.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文言文怎么翻译 1.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文言文翻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2. 文言文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3. 文章简介:
《德行》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一章,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
3. 《德行》文言文翻译 《世说新语德行》文言文翻译如下: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
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
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
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太丘县县长陈寔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元方驾车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
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劝酒,其馀六个儿子管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
这时候太史启奏朝廷说:“有真人往东去了。” 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的父亲就好像是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什么功德。”
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两人争执不下,便去问祖父太丘长陈寔。陈寔说:“元方很难当哥哥,季方也很难当弟弟。”
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 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虽然是在家里,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敬严肃。陈元方兄弟却是尽量实行和睦友爱的办法。
但是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和睦安乐的治家准则。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
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曾经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
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因此距离华歆越来越远。”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
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
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小心。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后母一直派他看管着。
有时风雨忽然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去暗杀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只砍着空被子。
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为这事遗憾不止,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母因此受到感动而醒悟过来,从此就当亲生儿子那样爱他。
晋文王称赞阮嗣宗是最谨慎的,每逢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未曾评论过别人的短长。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王戎和和峤同时丧母,都因为尽孝得到赞扬。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哀痛哭泣,礼仪周到。
晋武帝对刘仲雄说道:“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 仲雄说:“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状态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伤了身体,骨瘦如柴。
臣认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应为和峤担扰,而应该为王戎担忧。”
梁王和赵王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中书令裴楷请求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赋税钱几百万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
有人指责他说:“为什么向人讨钱来做好事?”裴楷说:“破费有馀的来补助欠缺的,这是天理。” 王戎说:“太保处在正始年代,不属于擅长清谈的那一类人。
等到和他谈论起来。
4. 世说新语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白话释义: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此文出自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作者简介:
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5. 世说新语德行43译文 德行第一之四十三、罗母焚裘
(原文)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译)桓玄打败了殷仲堪,俘虏了殷仲堪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认罪,就会免去死刑。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仲堪的下属,现在殷仲堪逃亡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玄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司马昭)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玄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羔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6.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全文什么意思 【译文】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
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优,王朗劣。开始,华歆不愿让那人上船,是预见“贼追至”,足见他比王朗有远见;后来,贼真的追来,情况危急,华歆不愿抛下别人不管,可谓是“患难见真心”,而王朗却即刻想舍人救己。华歆有远见,不顾危险帮助他人,是君子;而王朗既无远见,又自私,是小人。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名士高风
华歆与郑泰等同僚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县),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独行,
想要和他们一起避难,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让他随行,只有华歆说:“不可以,现在处在危险之中,无论祸福患害,都要讲究一个‘义’字,现在无故接受一个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现在接受了他,将来如果发生什么事情,能中途抛弃他吗?”
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绝老人,于是就带他同行,走到半路上,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众人都想抛弃他不管,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现在抛弃他不管是不仁义的。”于是,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对这件事,大家都称赞华歆的仁德。
华王优劣
华歆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怎么不行呢?”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华歆说:“最初我对带不带他表示犹豫,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
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世人便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品行优劣。
割席分坐
管宁和华歆原本是好友。刚开始,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瞥见管宁的脸色,于是又扔了金子离开。
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
7. 文言文明史·列传第三十三的翻译 明史 列传·卷三十三 姚广孝 张玉(子輗軏 从子信) 朱能 邱福(李远 王忠 王聪 火真)谭渊 王真 陈亨 (子懋 徐理 房宽 刘才) 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
十四岁时,他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字斯道,奉事道士席应真,获得其阴阳术数之学。道衍曾游历嵩山寺,有一名叫袁珙的相士见到他后说“: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杀成性,是刘秉忠之流。”
道衍听后大喜。 洪武年中,太祖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
道衍不受官,被赐僧服而归。途经北固山,赋怀古。
其同辈宗泐问道“:这难道是僧人该说的话吗?”道衍笑而不答。高皇后去世后,太祖要挑选高僧陪侍诸王,为他们诵经祝福。
宗泐当时为左善世,于是举荐道衍。燕王与他交谈,十分投合,便奏请让道衍跟随自己。
到北平后,道衍住持庆寿寺。他出入燕王府中,行踪十分隐密,经常与燕王避人而语。
太祖去世后,惠帝即位,依次削除诸王,周、湘、代、齐、岷诸王相继获罪,道衍于是密劝成祖举兵。成祖说“:民心向着他,怎么办?”道衍回答说:“臣知天道,何必去理会民心呢?”然后向成祖推荐袁珙及卜者金忠。
于是成祖主意更加坚定,暗地里挑选将校,聚集军队,收纳才勇异能之士。燕王宫邸是以前元朝的王宫,宫内十分深邃。
道衍在后苑中练兵。穴地建造层叠的房屋,又以厚墙环绕,暗中用砖将瓶子瓦器砌在其中,日夜在屋内铸造兵器,并畜养鹅、鸭来掩盖所发出的声响。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奏告变。皇上诏令逮捕府中官属。
都指挥张信向成祖献纳诚心,成祖于是决意起兵。适逢大风雨突至,屋上的瓦片坠落下地,成祖见此色变。
道衍却说“:这是祥兆。飞龙在天,风雨相随。
瓦片坠地,意味着将换成黄色了。”成祖这才起兵,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其军队号称“靖难之师”。
道衍辅佐世子留守。这年十月,成祖率军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
道衍防守十分严密,击退来攻者。又在夜间派壮士,缒城而出击伤南兵。
援军赶到,内外合击,斩首无数。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逃。
成祖围攻济南达三个月,未能攻克,道衍马上去信说“:我军已经疲惫了,请班师回来吧。”成祖因而撤军返回。
又攻东昌,战败,损失大将张玉,又返回。成祖意欲稍微休整一下,道衍却极力催促他,更抓紧招募勇士,击败盛庸,攻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对成祖说:“不要去攻城邑,而要迅速直趋京城。京城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
成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连败诸将于氵肥水、灵璧,渡江进入京城。
成祖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皇上在藩邸时,所接触的都是武人,唯独道衍定策起兵。
当皇上转战山东、黄河之北时,在军中三年,或去或归,战守机宜都由道衍决定。道衍虽未曾临阵作战,但是皇上用兵得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论功时名列第一。
永乐二年(1404)四月,皇上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其姓,赐名广孝,追赠其祖父以同样的官职。皇上与他交谈时,称他为少师而不叫他的名字。
命他蓄发,他不肯。又赐给府邸及两名宫女,他都不接受。
姚广孝常住僧寺,去朝见皇上时便穿着冠服,佩上腰带,退朝之后则仍换回僧服。他曾去赈济苏、湖,到长洲时,将所赐的黄金、布帛全都分发给宗族乡人。
朝廷重新编修《太祖实录》,姚广孝为监修。他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
书成之后,皇上褒奖了他。皇上往来于两都,出塞北征时,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
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门就学,姚广孝陪同讲解书籍。 十六年(1418)三月,姚广孝入朝觐见,这时他已八十四岁,病得很重,此后再也不能去朝见了,仍住在庆寿寺。
皇上两次乘车前去探视,两人谈得十分高兴。皇上赐给他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
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
当初,皇上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皇上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氵荧等到处寻找建文帝,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
直到这时,皇上因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
不久便去世了。皇上为之震动悲悼,辍朝二日,并命有关官员治丧,以僧礼安葬。
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
皇上亲自书写神道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劳,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姚广孝年少好学,擅长作诗。
他与王宾、高启、杨孟载是好友。宋濂、苏伯衡也都推举他。
晚年著有《道余录》,诋毁以往的儒者,知道这本书的人都开始轻视他。他到长洲去问候同胞姐姐,其姐竟不让他进门。
去拜访朋友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远远地对他说:“和尚错了,和尚错了。”又再去见他姐姐,其姐骂他。
姚广孝十分惘然。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
元朝时任枢密知院。元朝灭亡后,他跟随逃往漠北。
洪武十八年(1385),前来归附太祖。他随大军出塞,到达捕鱼儿海,因功被授为济南卫副千户,升为安庆卫指挥佥事。
又随征远顺、散毛诸洞,北逐骚扰边境的元朝人,。
8. 荀巨伯探友 古文翻译 《荀巨伯探友》译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告诫,对人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点睛之笔: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温元帅,原名温琼,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地方神,东岳十太保中的第一太保,影响最大,也最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温元帅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 温元帅基本介绍
温元帅,姓温,名琼,字子玉,后汉东瓯郡(浙江温州)人。父亲温望是位儒生,憾于没有后代,“以为非孝也”,遂与夫人张氏祷于后土娘娘。当晚梦一金甲神,持巨斧,手托一颗明珠,对张氏说:“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将,欲寄母胎托质为人”。遂委珠于其怀而醒。张氏因而怀孕。十二个月后诞生,乃以六甲神所赠玉环名之曰“琼”,字“子玉”。温琼幼而神明,七岁学习推算星象,十岁通儒经传,十九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考了多年不中。一天,忽然叹曰:“男子汉生不致君泽民,死当助帝诛奸灭邪,以酬吾志。”抑郁间忽见苍龙坠珠于前。拾而吞之。突然变幻,面青发赤蓝身,英毅猱猛。东岳大帝“闻其威猛,召为“佐岳之神”。后被玉帝封为“亢金大神”,左手执玉环,右手执铁简。又奉帝旨,“为岳府猛将众神之宗、岳班之首”。宋时,位列东岳十太保之首,并为之立庙。
二、温元帅概述
他的前身被说成是玉帝帐前的金甲神,他在青少年时其实是个书生,后来变得勇猛是因为吞了一颗宝珠。他的功德讲得也很简略,不如《北游记·真武神师出身传》讲得生动感人。该书中讲了个“瘟元帅”的来历。大体于温琼相同,但名字作雷琼,成神的经过也有区别:却说玉帝一日升殿,斑竹村中灶君出班奏说:“斑竹村中有三百灶火,百姓俱不行善,恶人为生,作恶非常,不信天地。”玉帝闻奏大怒:“准奏。即宣行瘟使者钟仕贵,领旨降凡行瘟,灭了斑竹村一村人民。”仕贵领旨出朝,下中界,土地迎接。钟瘟神曰:“玉帝闻奏大怒,说这一村人民不信善事,可灭,差某下凡,你可将我此药明日巳时,放于各井中,于众人饮水,则尽瘟死他一村人民。”土地禀曰:“这里人果不信善,该灭,其中只有一人,姓雷名琼,卖豆腐为生。其人为人心好,常种善根。施舍心重,此人不可害他。”使者曰:“善人当救,余者不可卖放。”将药吩咐土地。土地接了药,变一老人,去到井边等候。正遇雷琼来打水作豆腐,土地于琼背后曰:“此水你多担些去,明日巳时,此水放药,吃人会死,吃不得。”琼听见回头一看,不见其人,琼大惊,心中忖曰:“若天降之神,明日入药于井,害却一村之人,吾安可知而隐之。偷存自己性命?不若宁作我死,倘若救得一村人,亦是一件阴功。古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次日自天光一起,直至井边等候。看果如言否?果见一老人,手拿一包药而来,正欲放入井中。琼向前一抢在手,土地大惊,正欲抢回,那男子一气吞下,即时瘟死于地,四肢青黑。土地大惊,即时带此男子三魂七魄,上天宫去见玉帝。玉帝闻奏感叹,封雷琼为威灵瘟元帅,头戴百姓帽,赐金花一朵,金牌一面,内有四字“无拘霄汉”,出入天门无忌,下界助师。雷琼谢恩奏帝,赦一村人民。玉帝准奏。雷琼回转斑竹村,托村中人梦,个个改过行善。这位瘟(温)元帅真是个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好汉!他死后到阴间担任要职,协助东岳大帝工作,应该是很称职的。
三、 温元帅历史传说
温州的东岳爷——忠靖王,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地方神。是由道道地地的温州人上升为神的。据明宋濂《忠靖王碑记》载:“忠靖王姓温名琼,温州平阳人。唐长安二年生,至二十六岁,因举仕不第,幻化为神,为民除灾害。”《岐海琐谈》说是“平阳白石街人也。”
但中国民间的传说更富人文色彩:平阳县有个不第秀才,叫温琼(也有说叫凌原)。某晚,因夜读,闻窗外有人窃议:“这井汲水的人多,放这里大有功效。”凌出去观看,而无所见,后捂此为疫鬼。至晨,凌站在井栏边,阻人汲水,众不信,凌乃投井而死,以表心迹。后经众人捞起,全身中毒发蓝。后封忠靖王,为泰山神所部的元帅,所供神像为蓝面、蓝手、蓝脸。因为是温州人,赐姓温,俗称“温元帅”,为驱疫之神,通常又叫东岳爷。每年三月初,“中国民间必请王出庙,巡行城内外,以驱瘟疫。”证之孟剑秋《东瓯轶事随笔》:“此间东岳即杭所谓温元帅者,温元帅本青脸也。”故《目莲救母戏文》第25折有“末扮蓝面温元帅执查槌舞上。”实则鹿城区东岳殿巷东岳庙里的温忠靖王就是蓝面的,可见中国民间传说是有事实根据的,绝非主观臆造。按理说,温元帅“青面睁目状”是其本来面目,他是因吃了瘟药(一说宝珠)而瘟死才变成可怕样子的,明清的一些水陆画、鬼神画中的温元帅就是青面睁目模样。其实,不管面凶面善,要紧的惩恶扶善,主持正义。
温州的温忠靖王是由地地道道的温州人上升为神,折射和反映了温州地区民间的神信仰,“神”实是人的人格化,由于他生前为人民做了好事,死后人民敬仰他、纪念他、祭祀他,体现并传承着一种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
温元帅历史传说事件相关文章:
★玉兔历史传说事件
★紫微大帝的历史传说由来
★故宫的真实历史故事和经典传说
★西安的历史传说故事不为人知
★广州历史传说故事精选
★玄武的历史传说传闻
★有关夜游神历史传说
★九天玄女历史传说故事
★上古历史传说
★电母历史传说典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0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县令张崃为巧妙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