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何明朝很多大臣最后都投靠了清朝,

历史典故 2023-07-19 23:59:44



我们说过,崇祯有心理疾病,他性格阴沉多疑,谁也不相信,他只相信他自己。有数字统计,说他执政以后,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总督袁崇焕、兵部尚书熊文灿,兵部侍郎杨镐,蓟辽都御史刘策、巡抚都御史孙元化、漕运总督杨一鹏、三边总督郑崇俭……这些都是国家栋梁啊,崇祯只要一起疑心,那就是要杀人没商量,他不管栋梁不栋梁的。但是,栋梁都没有了,国家确实要垮塌。

崇祯不但杀人,而且还要虐杀,还有示众。比如对袁崇焕,不但在大街上凌迟,还要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家属要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干净彻底消灭,从地球上抹去。

袁崇焕纯粹忠勇战将,此前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成功战例,但一封反间的信,他的战功就全部化为乌有,他成了死有余辜的叛臣,而且死得极其凄惨。崇祯的意思是与以儆效尤,杀鸡给猴儿看。可是,大家看到了什么什么呢?至少是看到两点,一皇帝的弱智与残暴,二自身的结局。跟着这样的皇帝干,没有任何前景,只有死路一条。那怎么办,逃生吧。谁不怕灭绝人性的白色恐怖呢?

这些受过中国传统忠孝思想熏陶的大臣,他们轻易不会变节,他们明明知道将来要被史官写进“二臣传”,但为了自己和家人活命,他们不得不寻找生路。生路在哪儿,在大清所给出的高官厚禄。一他们看到大清那边政治清明,没有随便杀大臣的混帐事儿,二他们看到早年间投过去的范文程、李永芳等人普遍得到重用,甚至李永芳还与皇家结了亲。大清的这个政治手腕,远远高于崇祯 “杀杀杀”的政治自杀。

被崇祯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们,都在纷纷寻找逃跑的机会,也是寻找弃暗投明的机会。他们要求生。

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降。崇祯七年(1634)四月,尚可喜降。崇祯十二年(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松锦大战被俘,降了。大清的真心有多么真,在祖大寿身上体现得最典型。1631年(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粮尽援绝,他降了,可是,他很快又逃往锦州城与清军对垒。十年后,松锦大战中,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再次降清。皇太极不计前嫌,照样接收他,并委以总兵衔。祖大寿深受感动,一封信写给外甥吴三桂,为吴三桂后来投降打下了思想基础。

从此以后,明大臣投降大清成为一种流行。参将以上的将领有沈志祥、孙可望、孟乔芳、马光远、孙得功、金砺、鲍承先、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祖可法、祖泽远、张存仁、李国英、刘武元、陈锦、刘芳名、左梦庚、田雄、马得功、张天禄、许定国、刘良佐、赵之龙等120多人降清,他们一降,明朝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大臣了。

这些人或者被授一品大员,或者被封王公等爵,除了个别如“三藩“之类,大多结局很好,有爵位的一直传到清末,由他们的后代承袭。应该说,这些大臣都是崇祯的无偿赠给大清的。叛与不叛,终究都有一个为什么?

在一个大时代的拐点上,人心背向,主要取决于政治的清浊与道义的得失。

明朝大臣洪承畴为什么就投降清朝了呢?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王朝的衰败,都和统治者的政策糟糕与否是分不开关系的。在历史王朝明朝后面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统治非常之腐败,而且重小人弃良臣的整个社会风气,让整个王朝都岌岌可危。

在松山战役当中,当时的崇祯皇帝因为不听信洪承畴的建议,而杀害了良臣袁崇焕,而这,也是刚好成为了松山战役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明朝末期,整个经济社会动荡不安,在注定灭亡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

从历史的资料当中我们其实是可以知道的,关于归降清朝这一件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开始,洪承畴是拒绝的,早在松山的时候,就有人劝他投降,但是坚决地拒绝了。尽管他深刻地知道明朝的后期有多么腐败,整个王朝的内里有多空洞,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追随着。

就算是后来,洪承畴被清朝俘虏。虽然从一开始,他就看出了清朝最后会统一天下,也看出了皇太极的精诚图治,可他还是坚决不投降,就算是皇太极亲自出面劝说他还是没有投降。

在被清朝关押的时候,其实她早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了,他不吃不喝披头散发,就算是一开始被抓住的时候被强迫下跪,他依然傲骨轻蔑。

其实,洪承畴的投降,是经过了他内心复杂的一番强烈的挣扎的。但是,最后打动他的,还是皇太极的真诚和诚心。有一次,他看到他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衣服,皇太极立马脱下了自己的衣服给了他。洪承畴知道,天时地利人和,皇帝确实有一统江山的能力,他会是个明君,会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洪承畴选择了归顺于清朝。

洪承畴为明朝保卫疆土,屡次击退清军,为何后来却投降清朝?

洪承畴被俘的时候,曾经坚决不投降,让他跪下,他说“我乃天朝大臣,怎能跪拜小国王子?”清廷对其无奈,就把他“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水喝,想以此来消磨他的意志。可是洪承畴并不惧怕,一心求死。

《清史稿》记载,洪承畴之所以最后降清,是因为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将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感动了洪承畴,才归顺了清朝的。洪承畴正是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看到清朝成功的可能性,而明朝已经是气数已尽,这大概也是洪承畴决心降清的原因之一。

而民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洪承畴的降清,是因为皇太极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做工作的结果,但并无根据。明清时期的史料多而杂,所以洪承畴投降清朝的原因也是异常复杂。

我认为,洪承畴投降清朝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希望能够依附一个能够一统天下的君主,在明朝,大顺王朝,跟清朝的三种势力对比中,他觉得清朝符合自己条件。再者皇太极能够亲自出马来劝降,更加深了他对清朝的这种认识。

洪承畴投降清朝,经过了心理的挣扎,因为他儒学根底深厚,知道纲常伦理,重视个人名节。被俘之初,一言不发,只求速死。求死和求降转变的发生,肯定不是皇太极和庄妃这对夫妻施展美人计的结果。而是范文程抓住了他的心理,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当初主动投奔清朝,在范文程的不断劝降下,他发现洪承畴洪承畴并没有必死之心,他对人世有的留恋。

被俘时的洪承畴50岁,能力卓越,政治经验丰富,正处于事业关键时刻,本想着大干一场,突然成了阶下囚,他不甘心。于是皇太极抓住这一点,对洪承畴的恩遇更加优厚,希望招降为己所用。

相对于皇太极,崇祯乖戾多疑,文韬武略远不如皇太极,回想崇祯治下明朝臣子的遭遇(袁崇焕、孙传庭),洪承畴开始朝皇太极那边倾斜了。直到有一天,皇太极见其衣服单薄,亲自脱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大受感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0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