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拒绝迁都南京,导致了明朝这个庞然大物,在农民军和满清八旗的夹击之下迅速灭亡,我们这些后世之人读史,自然而然的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是不是错了?从而顺理成章的延伸出这样的一种假设:明朝的帝都是南京的话,是否就能够再把帝国的命运再延续个几十年呢?
在我们给出答案之前,不妨先来看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理由。
首先,在公的方面,有如下原因:1,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考虑过把当时的大都作为都城,因为南京距离北方边境、经常遭受草原游牧民族袭扰地区太远了,不便事实有效的防御,明成祖篡位成功,自然希望能高举乃父的旗帜以换取更多的支持;2,从政治和军事上来说,北京的地理位置处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度地带,非常适合作为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堡垒,同时也能满足明成祖向北方扩张帝国版图的前进基地的要求;3,当时的北京周围,土地肥沃、河道纵横,适合屯垦和农耕,是能够供养大规模的军队和平民的;4,京杭大运河和海路从元朝开始已经运作成熟,能够把江南地区的物资和人员输送过来。
再来看看私的方面:1,北京是朱棣当王爷之时的封地,是他造反篡位的大本营和后方基地,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早已是铁板一块,而南京毕竟是建文帝的地盘,反对者众,心理上肯定有障碍,没有足够的安全感;2,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一样,是个马上皇帝,他的母亲是蒙古人,对北方草原来说,天生有种亲近感,并且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宿命是征服草原,建立起比父亲更宏大的伟业,从而从侧面证实父亲没有选择自己是错误的。
明王朝在延续了两百多年之后,直到崇祯登上皇位之时,当年明成祖选择北京作为都城的理据,在公的方面,依然有效,所不同的是,攻守之势变了,朱家子孙也不再有其先祖们气吞山河的气魄。此时的北京城,经过两百余年的修建,无论是防御体系还是居住设施都已经相当完备,人口近百万,无论是作为防御的堡垒还是前进基地,即便是单纯的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是绰绰有余的。
例如,崇祯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皇太极于十月二十六日,率领八旗精锐骑兵越过长城,轻兵突进,直趋北京,到十一月二十日,已经兵临北京城下,而当时,明朝的勤王援军已经有四镇抵达,在城外布防,其中既有督师袁崇焕率领的关宁铁骑,也有大同和北京等地的戍军,迫使清军不得不止步于此。
满清军队一路攻击前进,遇到的大部分明军都不堪一击、望风而逃,但由于没有发生普遍的投降,以骑兵为主的清军还是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冲到北京城下,而从其他方向过来的明军却能够及时的堵在前面。我们不难看出,以北京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还是能够有效的迟滞、削弱并成功拦截敌军的。
有人或许会拿李自成轻取北京的例子来证明其防御体系无效,可是熟悉那段历史的都知道,当时明廷内部已经糜烂至极,沿途戍军非但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抵抗,反倒纷纷开城投降,故而大顺军几乎是兵不血刃的拿下北京,失去了人的作用,防御体系自然没有任何威力。
综上所述,明成祖朱棣迁都的决定是对的,北京也没有选错!
鄙人认为朱棣迁都北京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1、天子守边,空白难填
众所周知,朱棣这个前军事地主,起兵靖难,回南京夺了侄子的皇位。享受了绝对权力的无边,也担起了绝对权力的 责任。所以当他借着蓝玉北征的蒙古的大胜的红利期,快速南下时,蒙古北元势力就少了凶狠塞王的监控,又有机会死灰复燃了。
故此,明帝国北部边疆上,少个塞王,帝国来自北元的压力就又加大了, 所以为了固权削藩,朱棣只能将兼职塞王。堵住燕云要冲。开启天子守边时代。
2, 保留纵深、冰山一角
其次,明帝国的北京行政,南京?备份"的体系。也为朱棣迁都北京提供了便利,因为北京到南京漫长的路程,山川阻隔,河道纵横,这就为陪都南京的?待机?,提供了巨大的战略防御纵深,换言之北京失守,南京依旧可以凭借战略纵深继续运转。
而且,黄河、长江、大运河的河运;东海、黄海的海运,可以保证北京和南、西部中国的联系。所以北京可以承担边塞和古都的双重身份, 就像一个露在洋面的冰山一样,水下部分深了。南明小朝廷不就是因此苟延残喘了十几年吗?
3、明元对掐,贯穿始终
而且,明朝朱元璋以来对中国北疆的长城一直在修缮,从东海到甘肃,层次分明的防御体系越修越牛掰。可以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如果不及时将北部边防的缺口,足份足量地补上,很快死灰复燃的北元势力,就会在借着北京缺口涌入北部中国,将其他塞王置于险地。
而事实上明帝国和北元的对掐一直贯穿有明一代,而这不正说明,补洞边防,天子守边的重要性吗!
问题一:明朝为何迁都燕王朱棣靖难之后,将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原因有:
1,燕王的封地就是北平。
2,燕王的责任就是戍守北方北平一带,当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后,北平一带的防守空虚。另外又胁迫另一北方强藩宁王南下,致使北方被游牧民族侵扰。明朝当时的主要威胁就在北方。故,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
问题二: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1.明朝是朱棣迁都北京的,朱棣在发动政变之前就是燕王,驻地在北京,势力范围也在北京。他在那里发展多年,他也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已经有了相当的势力,可以说在北京,朱棣可以消除许多隐患,得意坐稳这个抢来的江山。
2 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亥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所以朱棣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政策,迁都北京,表现其守卫边疆的决心。
3 明朝南京偏于江南一隅,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在者,自秦开始,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宋之前,长安、洛阳、开封都曾做过都城。其中以长安的时间最长。南方如金陵、杭州、扬州等处,亦曾做过都城。奇怪的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这皆因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在冷兵器时代, *** 的文尔雅怎抵挡得住“人”的铁马金戈。建都北方,主要是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
4 由于篡位而得皇帝位,面临巨大压力,想通过迁都改变一下环境。
5 朱棣有很大的抱负和野心,在北京经营多年,我们都知道元朝大都在北京,形成地跨三大洲的大国,而朱棣也抱着这样的梦想,而积极准备。
问题三:商朝多次迁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商汤建都在亳,但商朝前期曾先后多次迁都,关于原因史学界有几种说法:
(1)贵族在旧都太奢侈,迁都是为了节俭;
(2)洪水泛滥,冲毁旧都;
(3)商是游牧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都城也迁来迁去;
(4)商的农业落后,土地肥力耗尽,须迁都换耕地;
(5)贵族之间长期争夺王位的斗争
其中洪水泛滥和贵族间政治斗争的说法较为合理。
问题四:明朝是哪年迁都的?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后从北平发动“靖难之役”,攻占京师,夺取帝位,初时仍定都南京。
1421年2月2日明朝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同时复原南京的名号。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问题五:明朝什么时候迁都明朝建立于洪武元年(1368)。明朝建立之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以汴梁开封府为北京,以凤阳为中都。朱元璋一直想迁都北方,或河洛地区,或关中,并为此派太子朱标北巡,考察山川地理。只是朱标北巡回还后一病不起,而朱元璋已经年老,无力再推动迁都的事。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迁丁的事再次提到日程上来。经过反复论证,明成祖朱棣最终决定迁都北京,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但是,南京作为一个中央级的政治中心并没有废除,明朝从此实行两京制度,北京为京师南京称留都,而且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政治机构,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乃至翰林院国子监一应俱全。
问题六:明朝永乐皇帝为何要迁都北京?早在明代之前,北京就是甲于天下的大城,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有人说就是因为明成祖朱棣在北京有自己稳固的政治基础,所以力排众议,迁都北京。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蒙古势力已有新的增强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极可能出现北宋时半壁江山沦入敌手的情景。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因此永乐帝登基后,深感北平之重要,地形之固、关隘之险、人才之聚、经济之富,且又为自己经营多年的根基。经与谋臣计议,遂决心迁都京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疏通运河,南粮北运,采伐名贵木料巨石,督办金砖。修城垣、拓南城,建宫殿城池,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l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南京则降为陪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0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彻底瓦解史可法抗清部署的一次谋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