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的九边重镇在哪里

华里士 2023-07-19 23:39:36

明朝的九边重镇在哪里?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1368年明朝建国,设十三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

诸子夺嫡时永乐内徒东胜镇、大宁镇。仁宣时期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从开平卫内迁到嘉靖二十一年,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嘉靖二十一年,《皇明九边考》称其为“九边重镇”。

辽东镇

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

蓟州镇

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管辖的长城最初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原名灰岭口),自增设昌平镇后,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区境)。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

宣府镇

总兵驻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管辖的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处,西至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全长510多公里。

大同镇

总兵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县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村东山),全长330多公里。

太原镇

总兵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后移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县)。管辖的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县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800多公里。因该镇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而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在东边的蓟州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山西镇长城城墙多为沉重大石。

延绥镇

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0多公里,在大边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县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与大边墙相接。延绥镇长城遗迹多被积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平做了公路,尚有夯土墩台存在。

宁夏镇

总兵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宁夏镇长城遗迹大部分埋于流沙之中,仅贺兰山段石砌城垣有断续残存,并保存一段因断层地震活动而造成的错位现象。

固原镇

总兵驻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管辖长城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约500公里。明后期改线重建,西北抵红水堡西境与甘肃镇松山新边分界。固原镇长城遗迹除景泰县境的“松山新边”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地段城墙圮坍严重,仅保存夯土。

甘肃镇

总兵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市)。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至嘉峪关讨赖河一带,全长约800公里。甘肃镇长城遗迹,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大段保持连贯的墙体,在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间距10余米的平行墙体。

昌平镇

总兵驻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管辖的长城是从原蓟州镇防区划出的渤海所、黄花镇、居庸关、白羊口、长峪城、横岭口、镇边城诸城堡长城线,其东北起于慕田峪关东界,西至紫荆关,全长230公里。

真保镇

总兵驻保定,管辖的长城北起紫荆关,经倒马关、龙泉关、娘子关、南至故关,全长390公里。

延绥镇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史记载延绥镇也称榆林镇,据程道生《九边图考》载:榆林镇原因总兵驻绥德而称延绥镇。延绥镇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濒我国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南沿,位于万里长城的中段,历史上素为边陲重地。延绥镇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也是明朝与蒙古人交战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为了防备蒙古军的入侵,明朝 *** 曾先后在延绥镇一带数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

数修长城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筑边墙是在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年(1445年)。正统年间,明朝 *** 面临的主要劲敌是蒙古族最强悍的瓦刺部大肆入侵北方边境。所以在正统元年开始,都督王祯修建了延绥沿边城堡、墩台、卫仓等以控制边防。正统十年,延绥巡抚马恭更扩展了边墙和各营堡城池。虽使延绥长城初具规模,但这只是修筑了边墙的一些营堡防守据点,并没有把长城由点连成线。

从英宗正统年间到明代宗景泰年间,明朝与蒙古的战争愈演愈烈。特别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的"土木之变"明英宗也被瓦刺俘去,瓦刺军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幸亏当时主战派的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坚守,才一举击溃瓦刺军。

瓦刺失败以后,蒙古族的另一支勒靶部兴起。它的统治者在明代宗景泰年间和复位后的明英宗天顺时期的索来、毛里孩、明素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时的达延汗,明世宗嘉靖时的俺达汗,都经常率兵入内地掠夺,杀掳居民,使北方地区生产遭到破坏。这样迫使明朝 *** 再次修筑长城,以固边防。第二次大修延绥边墙是在明宪宗成务与长城的修筑41祥化年间,这次才把榆林一带的长城由点连线成了线。

在成化时期,勒靶各部落频繁入侵延绥各地,它们主要有:阿罗世、满鲁都、迎思兰、索罗忽、毛里孩等。它们或东或西,出没无常,连年不断犯境。成化元年(1467年)九月,阿罗世、迎思兰、索罗忽、毛里孩连续数次侵犯榆林塞。成化三年(1447年)七月,阿罗世入侵榆林塞。成化四年(1468年)十一月,毛里孩大举进犯延绥。同年十二月,迎思兰再犯榆林塞。成化六年(1468年)十一月,阿罗世直入延绥车路。这样连续不断的入侵,使延绥各地长期鸡犬不安,民无宁日,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成化八年(1472年)三月,余子俊为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将延绥镇的镇治由绥德迁到愉林。镇治迁来榆林后,大大有利于对蒙古骑兵入侵的防御。余子俊还拓展了延绥镇城,增加了卫兵,设定了攻守器械。同年的七月,他亲率明军击败了入侵的迎思兰,初步巩固了镇治的防守。

掘(延绥镇志)记载,成化十年《1474年)润六月,为加强防卫能力,余子俊率军四万,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马池(今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全长一千七百华里(一说一千四百里)延绥边墙;又构筑了黄甫(今府谷皇甫川)以西至定边营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都互能相望,横截了河套入内地之口,还遇山铲削,逢谷填堑,阻挡了蒙古骑兵的长驱直入。

延绥长城三十六营堡到成化年中期基本全部告成。边墙内外墩台烽隧东西衔千余里,声应乞求,遂互有联络,这段长城才由点连线成为线。

余子俊经营延绥二十余年,整边备,扩充兵员,使延绥镇防守能力大大加强。有很长一段时间,蒙古人不敢轻易越边南下,军民相安,蒙汉出现了和谐气氛,延绥边境各处开始了蒙汉互市。余子俊可以说是明朝时期延绥镇巡抚中最有政绩的一人。

从(延绥镇志》、《榆林府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明孝宗弘治年到明神宗万历年的百余年间,明朝与鞋靶各部落的战争虽然时起时伏,但始终都在威胁着明朝的政权。为此,正德十三年(1518年)十一月,明武宗亲自巡视延绥等各镇的军备防务。

明穆宗隆庆年间,明朝军事力量较为强大,使勒靶部俺达汗掠夺野心有所收敛,表示愿意与明朝言和,希望和内地开展互市。1571年(隆庆五年),明 *** 答应俺达"封我为王,永长北方"的请求,封他为顺义王。就在这一年的九月间,延绥镇的镇城以北十里的红山(今红石峡顶上),明朝 *** 也允许河套蒙古人来此处互市。俺达封王后与其妻三娘子在今内蒙首府呼和浩特市修筑城廓和板升(房屋),明朝 *** 扬名为"旧化',后更名为"归绥",今名"呼和浩特。

第三次修筑延绥边墙是在万历年间。在隆庆年间也对一些边墙作了部分的加高。

隆庆时期,蒙古族勒靶部对整个北方边境的入侵只是稍有收敛,并非停止。在延绥的蒙汉战争仍然不断。明朝到了神宗万历时期,蒙古族各部对明朝的威胁已逐渐成了强弩之末,满族(后金)的威胁反而开始露头。但明 *** 继续在延绥加修长城的目的还是为了防御蒙古各部的入侵。因此万历六年(1578年)大张旗鼓地重修沿边各诸堡和墩台,并砖砌了一些大堡城的牌墙。在镇城以西修了保宁堡垣长二十里,墩台三十六座。响水堡在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牌墙。波罗堡重修砖墙垛。怀远堡修砌砖牌墙边垣长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威武堡在隆庆六年加高,万庆六年修砖砌牌墙边长三十四里零三百二十一步,墩台二十六座。清平堡在隆庆二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三十一里零二百六十九步,墩台三十一座。龙州堡,隆庆六年加高,万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三十四里,墩台四十五座。镇靖堡,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四十七里,墩台四十三座。靖边营,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柳树涧堡,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三十三里零二百三十六步,墩台四十八座。四安边营,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三十三里零二十三步,墩台五十一座。定边营,万历元年(1573年),拓展西关,三年加高,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五十四里,墩台七十七座。

镇城以南的归德堡,万历年间重修周围二里六十九步。鱼河堡,万历四年,砖砌牌墙。

镇城以东,常乐堡,万历六年重修边长十八里零一百七十六步,墩台三座。双山堡,方历六年重修边长三十里零四十五步,墩台四十座以上。

明朝从1463年到1578年的142年期间,历经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八个皇帝,连续大修长城。劳民伤财,也是明王朝最后灭亡的原因之一。长达一个世纪多的修筑长城,难怪至今还留传着"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口头语。

明朝九边是怎样一个防御体系?九边重镇共有多少兵力?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征虏大将军徐达率25万大军北伐,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赶回到了蒙古草原。至此,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元顺帝虽然逃回蒙古草原,但还是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据史料记载,北元(元顺帝北逃后的政权名称)“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至少还是说明当时元顺帝手中还是有不少兵力的。

此后,明朝也曾多次出兵北击蒙古,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却始终无法将对手彻底消灭,北部边患问题成了大明王朝一块无法解决的心病。


为加强北部的防务,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设立了九大军事重镇,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九边,由东往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固原镇(陕西镇),宁夏镇,甘肃镇。九边重镇的总兵力在明朝各时期变化较大,其中永乐年间约为68万人,后来兵力人数一直在40万到90万之间,其中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兵力人数最多,达到了88.5万人。明末崇祯皇帝时期,兵力为59万人。

辽东镇东起凤凰城(今凤城市),西至山海关,全长970余公里。辽东镇的城防体系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五级。镇城有两座,分别是辽阳城和广宁城。镇城下设东、南、西、北、中五路屯兵城,就是路城。各路城分管二十五卫,每卫满额编制是5600人,有些卫单独建立了防御性的卫城,如著名的宁远卫城。卫下计有127所,所依托的城为所城,其规模较小。最低一级的是堡城,也称台堡,有107座。

九边重镇的城防体系大体类似,所以其他军镇的城防情况参照辽东镇即可,下文中不再重复介绍。

在明朝永乐时期,辽东镇驻军兵力为23万人。明朝中期的时候驻军兵力在7万至9万之间。到了万历四十八年,辽东镇兵力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6万,不过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很差,而且很多士兵都是吃空饷,真正遇上战事的时候却经常遇到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到了明末崇祯时期,兵力裁减至8万余人。

蓟州镇是九边中最大的军镇,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定为8.5万人,到了崇祯时期驻军兵力近13万人。

宣府镇东起慕田峪,西至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全长510多公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约12.6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8万余人。

大同镇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县东北),西至鸦角山(今清水河县东部,山西和内蒙古的省界),全长330多公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13.5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7.6万余人。

山西镇(太原镇)东起真保镇长城,西至黄河边的偏头关。山西镇位于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主要作用是防止外长城防线被突破后,敌军长驱直入。作为第二道防线,山西镇的兵力相对较少,崇祯时期驻军兵力5.3万人。

延绥镇(榆林镇)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0多公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2.5万人,崇祯时期驻军约4.5万人。

固原镇(陕西镇)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约500公里。明朝初期,西北地区只设了延绥、宁夏、甘肃三镇,但由于战线太长,距离较远。一旦遭遇战事,三镇之间无法做到遥相呼应,因此在明朝弘治年间又新增了固原镇。崇祯时期固原镇驻军兵力近6万人。

宁夏镇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约7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约2.5万人。

甘肃镇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至嘉峪关讨赖河一带,全长约800公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约9.6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约4万人。

明朝的九边重镇对于防御北部敌人的袭扰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它还有一个隐藏属性,那就是以关隘的形势控制住了中原和草原两边的贸易。中原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可是草原地区物产匮乏,对中原的依赖度非常高。明朝中后期正是通过控制贸易的方式,让北方许多蒙古部落向明朝俯首称臣,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9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