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国明朝开国皇帝,而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总共经历了十六帝。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而明崇祯皇帝则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接手时大明王朝就已千疮百孔。明崇祯是历史上最为勤勉与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他执政时国家内忧外患,各大集团把持朝政。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崇祯雷厉风行做了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却促使了文官势力越发膨胀。
这位皇帝并不荒淫也不懒惰,但在历史上却籍籍无名,并没有挽救回残败不堪的大明王朝。随着李自成的壮大,明崇祯最终自缢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令人疑惑的是,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后,明崇祯退无可退的情况下选择自缢,此时,他的身边没有侍卫,这是什么情况呢?明朝时期强大的锦衣卫哪里去了呢?
明朝有两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部门,一个是锦衣卫,另一个就是东厂了。东厂主要作用便是审问,而锦衣卫则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拱卫司”,随着时代发展,直到洪武十五年才被称为“锦衣卫”。
这个部门设立的初衷,是朱元璋用来管制朝廷中那些别有用心的大臣们。锦衣卫在明朝的地位很高,除了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人限制。
因为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的,朝中其他官员不得干涉,朝中官员的案件便皆由锦衣卫处理,从而导致众人畏惧锦衣卫。
锦衣卫内部人员也是分等级的,锦衣卫的老大被称为“指挥使”,在朝中算得上正三品官员,其次是正四品、千户、百户以及小旗。
可以说,从明朝建立开始就有了锦衣卫,他们在明朝是呼风唤雨的存在,既然权利这么大,为何关键时刻却消失了呢?
事实上,锦衣卫前期忠于皇帝,尽心尽力为朝廷做事,同时肩负着保护皇帝的责任。到了明朝中后期,锦衣卫的触角已经渗入明朝军队中,随着权力的膨胀,有个别心怀不轨者暗中投靠他人,甚至做出危害朝廷的事情。
为了阻止一家独大,皇帝便设立了与他们对立的东厂,两个部门明争暗斗,导致战斗力下降。他们将精力都用在了对方身上,朝廷自然会受到牵连。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锦衣卫自然会与之对抗,但伤亡惨重,最终更是选择了投降。
据记载,明末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是骆养性,自掌管锦衣卫以来,深受皇帝信任。但自从李自成攻入京城后,为保存性命,竟献上三万两白银,并归顺于他。
多尔衮入京后,骆养性再次选择投降,归顺清朝,为了笼络人心,骆养性并没有被杀害,甚至得到了天津总督一职。本以为会得到清朝的重视,谁知没多久便被革职,最后于顺治六年去世。
都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指挥使都这样,其他的锦衣卫自然有样学样,除了战死的,大多都做了叛徒。
历史资料显示,同为明朝锦衣卫的李若琏,虽然是最后一名却是最有骨气的,死守城门直至战死。
清朝入关后,依然有锦衣卫的存在,只不过所担任的职责不同,但依然听命于皇帝。不久后,锦衣卫便改称“銮仪卫”,自此,锦衣卫就消息在历史的舞台上。
从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明太祖为维护统治而大开杀戒。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并称的“胡蓝之狱”为起点,之后还有“郭恒案”、“空印案”等。朝中的开国元勋皆以死尽忠,其中受胡惟庸和蓝玉株连的就多达四万五千人。
而促成这些案件幕后机构就是明太祖亲设的锦衣卫,据《明史》所记:“子骧,从定中原,进指挥使,尝掌锦衣卫事,召典狱。”除了毛骧以外,还有明成祖时的纪纲,明英宗时的刘勉等等都曾是著名的锦衣卫指挥使,为帝王们立下过汗马功劳,而锦衣卫也借恩宠在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了十几万人。那么,明朝灭亡时,他们都去哪儿了?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锦衣卫最开始的名称为“拱卫司”,主要为皇帝收集军政情报,后来改为掌管君王仪仗和侍卫的“亲军都尉府”。直到洪武十五年才正式命名为锦衣卫,他们的工作内容逐渐丰富,不仅是收取他国的军事情报,同时也能监察百官动向,包括暗地里的侦查、逮捕和审讯等活动,不受除了皇帝以外得其他任何人限制。
锦衣卫内人员共分为十个等级,从官位至正三品的指挥使,到正四品的指挥佥事,再到千户、百户、小旗,除千户及以上有人数规定外,其他都没有限制。许多的将军、校尉、翻译都是他们的下属,真可算是独享无限风光了。
1.大江东去浪淘净,千古风流人物
公元一三八零年,明太祖罢中书省、废丞相一职,相应之下提高原本中书门下的六部权力,并形成了完全对称的内廷和外廷机构。比如:外设内阁大学士以帮助皇帝协理繁杂的政务文书,内设司礼监以管理皇城内大小琐事。
如此便形成各部同时为皇帝所用,朝堂内外权力则达到相互制衡的局面,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和不可侵犯。锦衣卫与其它亲信部门同样,在前期发展中的兴衰与落寞,全都仰仗着皇帝的喜与忧。
在洪武二十年前,锦衣卫发展得如日中天的时候,朱元璋一张诏书就将锦衣卫直接废除,并且焚毁了锦衣卫的所有刑具。直到明成祖继位才又重设了锦衣卫,但有东厂分化了它的权力,所以这也为后来锦衣卫们谋求自保而不去救国抗敌埋下了种子。
2.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
万历后期,神宗常远离朝政,不理政务,而原本为与锦衣卫互利互惠而相互勾结的东厂,乘机得到了大力发展。因为有了接触朝中大臣奏折的机会,其权势远远超过作为皇帝护卫的锦衣卫,甚至让锦衣卫沦为了它的附庸。
东厂有权更替和选拔锦衣卫的指挥及其他成员,比如:魏忠贤就在熹宗初年时将锦衣卫的指挥使刘侨免职,转而提拔投靠自己的田尔。在公元一四七七年时,当朝皇帝又设立了西厂,其权力甚至超过东厂。锦衣卫的大好光阴就在这厂卫争斗中逐渐逝去,与皇帝的关系也就随之由近变疏,当大敌当前时,皇帝的生死与自己的生死相衡量之下,也就只好选择静观其变。
3.子胥既然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一朝天子一朝臣,锦衣卫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大多也就只能为一位皇帝效劳,当下一位皇帝登基时,前朝的锦衣卫就需要被迫以死表忠。比如王振在继承皇位后,提拔了自己的亲信马顺成为锦衣卫指挥使,而将明英宗时的刘勉和徐恭皆死在朝堂的棍棒之下,明景泰时的卢忠则是被曹钦发现其身份后惨遭砍死,几乎每朝每代都是如此,兢兢业业为君效忠却因君离去而遭无妄之灾,这不得不让从事这个职业的他们时时生活在不安之中,随时为自己找好出路。
二:暮回首,江山如画,残阳如血明朝历经二百六十七个春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期间有著名的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嘉靖中兴等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时代,但最终在东林党争、天灾外患,以及不断地农民起义中,由金国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崇祯皇帝煤场自缢殉国结束了又一代王朝神话。
然而那些曾被帝王信任和宠爱,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队伍,却没能够帮助帝王力挽狂澜,重正山河,竟是在悄无声息中消失于茫茫人海之,只留下后世人为之悲叹。
1.雄章迭铿鍧,遗恨寄酸楚
虽然在明末时锦衣卫与皇帝之间,不如从前那般相互信任和依赖,但仍然有愿意为国捐躯的烈士,比如:李若琏,在京城被攻破时,作为锦衣卫南堂指挥同知的他,带部下死守崇文门,杀敌无望后选择自缢效国。只留下了一句:“死矣!即为今日之事;悲哉!何必后人知。”提督孙光、堂上指挥刘应袭、北镇抚司梁清宏等则纷纷死在了李自成的刑下。
2.落落南冠且笑歌,肯将壮志竟蹉跎:
“昨年京师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这是崇祯时所信任并亲自提拔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在崇祯皇帝要求他带军回京防守时,他因京城瘟疫四起而不愿入城便所给的回报。
在崇祯十一年,骆养性以隔岸观火之态,看京城的大门被李自成率军攻破,而他则带领大部分人献白银三万两投降,在清朝大将多尔衮带兵攻入京城取代李自成后再次投降,之后便成为清朝官员,于顺治六年逝去。
与他同样的有他的锦衣卫同僚,比如:王鹏翀、乔可用,也有著名的将军吴三桂、将领李永芳、部将孔有德等等,正可谓树倒猢狲撒,大抵就是如此了。
3.今此不十一,余日多凄凉
据《南疆逸史》所写:“永明之有吉翔,犹福王之有士英矣。”马吉翔,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有名的锦衣卫指挥使。在一六四五年时曾因为隆武帝送军饷而被升为锦衣卫佥事,后来协助永历帝有功而成为指挥使。
他的一生都跟随着明朝的帝王,因锦衣卫而荣华富贵,也因锦衣卫而客死他乡。当李自成攻占京城后,他就随着其他王室迁往南方,也就是后来的南明。在永历十三,他随永历一同前往缅甸,三年后,缅甸因国内战事而将永历帝献给清军,南明灭亡,马吉翔也在这之前就被囚禁后杀死。
三:总结锦衣卫的兴衰起落与明朝本身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从明初的为巩固江山而刺探敌情,到后来的为维护政权而监审百官。锦衣卫在不受部门限制的情况下,从几十人的小组织,一步步发展到上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强悍队伍。虽然在东厂、西厂相互制约又相互抗衡之下有过几经起伏兴衰,但最终还是陪着明朝走到了最后。
可惜到了崇祯帝时,锦衣卫早已不是那个唯皇帝命令是从的组织了,而是为名、为利而存活。所以当农民军四起、李自成入攻皇城时,锦衣卫却不再守护疆土,奋勇杀敌,除了寥寥几人死在战场外,大多数则选择了旁观自保,或逃之夭夭。
明朝的锦衣卫经过“咒水之难”后高级官员全部殉国,还有一部分投降了清朝和李自成。
锦衣卫是当年朱元璋登上皇位的时候弄出来的。朱元璋出生底下,自从他当了皇帝以后也许是不自信的因素,他感觉一起和他建立明朝的部下们开始有了不臣的心思。于是他建立了这个特务机构,一方面为了监视他的手下,保证朝纲的稳定,还有可以深入民间,得知民间的消息,看看是否出现了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所以锦衣卫一直都应该是皇帝的忠心奴仆。
在明朝持续了将近300年后,锦衣卫也走向了末路。
有的跟如骆养性投降清廷,并在清廷任职。有的被李自成军追赃打死。有的逃走,如北镇抚司掌刑指挥吴邦辅,在北京城破后逃往南京。有的拱卫南明小朝廷,如广东都指挥使马吉翔。他先后拥立隆武帝、永历帝,成为锦衣卫指挥使。1657年转职为大学士,后来更是晋升为内阁首辅。后来随永历帝逃到缅甸,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说明天到咒水河边,同饮咒水盟誓,表示两国的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但寄人篱下,又不敢不去。次日上午,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等人来到缅军驻地塔下,即被三千缅军团团包围。一众臣子见情况不对便夺刀杀敌,终因寡不敌众,大小官员42人全部被杀。随即缅军赶往朱由榔住处,追杀随从300余人。由此明朝锦衣卫的高级官员没有了。
清廷入关后,收编了锦衣卫,锦衣卫的官名等一律沿用,只是取消了侦缉、监狱的职能,变成了皇帝的仪仗队。一年后,清廷将锦衣卫改名为“銮仪卫”。从此,在明朝存在了近300年的锦衣卫从历史长河里永远消失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9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什么人能获赐蟒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