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隆庆开关的历史影响

话历史 2023-07-19 23:24:12

隆庆开关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从隆庆开关起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隆庆开关使得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也有学者估算,“由万历元年(157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七十二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关系的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这为大明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亦有学者指出隆庆开关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也为明朝覆亡埋下了隐患。

隆庆开关的政治影响

倭患减轻

隆庆开关之后,这一手治根的办法果然见效,从此“倭渐不为患”。尽管隆庆初年的开放海禁,并不彻底,政府依然通过发放许可证(“由引”)的计划经济方式进行调控,并且严禁海商前往日本。但是,民间被抑制的商业活力依然喷涌而出,“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东西洋),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禁之太严,奸民势穷,必至为盗。自纳饷过洋之利开,豪狡之徒咸趋利畏法。故海澄之开禁,凡以除中国之害也。”

改善明朝北方局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隆庆开关后3年(1570),在张居正和高拱等中央大员的积极推动下,利用鞑靼内部纷争,结束了明帝国与蒙古部落长达200余年的军事对峙,鞑靼首领俺答归顺明朝,封贡互市,史称“俺答封贡”。大明帝国开国200多年,第一次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获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

隆庆开关的经济影响

白银流入中国

据学界研究,当时明朝的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各国欢迎,而许多国家缺乏名优商品能满足明朝的国内需求,只好以白银支付所购明朝商品,引致白银大量流入明朝。

据估计,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72年间,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3亿两(保守估计,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有力地促进了明朝国内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也为明朝中国商人积极参与当时已经建立起来的东亚及太平洋贸易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同时将西方的先进火器引入中土,一定程度的提升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对侵略中国做为殖民地心存忌讳。

中国商品则通过太平洋航路输往拉丁美洲,在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上,影响举足轻重。开关给明朝政府带来了十分可观的财政收入,到1576年的关税收入已超过万两白银;1594年从菲律宾流入的白银应当超过264000两,月港的关税收入则达到29000多两白银,以至于人们将月港看成是“天子之南库”;月港海防馆后改称为“督饷馆”,专门管理月港海外贸易和收税。福建地方和和漳州地方政府为这笔税银曾多次争夺归属权,到1599年,明神宗食指大动,派遣宦官充当税使进入福建,月港出海商船的税银征收权也被其夺取了。

中国学者王裕巽经过分析认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并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贸易与中国有关。

共2页:12下一页

明朝禁海令的内容是什么,禁海令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其实明朝的禁海令对于历史的影响没有清代的厉害,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封闭,慢慢落后于世界,而且还使得某些人落草为寇,危害了社会安定。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避免临海人民遭受倭寇侵袭,所以明令禁止明朝民众进行对外贸易,全面禁止海运,禁止明朝人民去国外做生意,也禁止外国来明朝做生意。

他的本意是为了防止那些海盗、倭寇等袭扰临海百姓,但是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用处。朱元璋并没有觉得他的禁令有什么问题,还觉得是自己下的禁令不够,于是又接连下了好几道禁令,加强了海禁。他这样的行为,不仅阻止不了海盗等流寇打家劫舍,反而限制了沿海居民的生活贸易,使得一些靠此为生的人活不下去,反而跑去当了海盗,甚至参与走私等行为。

当时的世界,在郑和下西洋之后百年,西班牙、葡萄牙已经开始了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西方开始生长,但是因为当时明朝实行海禁,所以并不了解这一点。而且海禁政策,对于海外贸易打击极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限制了商业的发展。而且,因为这种海禁政策,断了沿海地区的某些人的生存之路,使得他们落草为寇,聚集在东南亚等地变成了海盗,所以反而使得最初海禁的目的更难被达到。

虽然当初朱棣为帝的时期,海禁随着郑和下西洋而开了一个小口子。但是后来,嘉靖年间,因为海盗猖獗,明朝政府又捡起了海禁这一点。所以继续海禁,也使得明朝和世界脱节越来越厉害。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没有跟得上资本主义萌芽的萌发期。虽然一直到了隆庆年间打开了海禁,史称?隆庆开关?,但是这么长时间的海禁政策,对于我国的发展还是蛮不利的。

海禁不仅是造成了明朝灭亡的主因,还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无论在任何时候,海禁都是闭关锁国和自我封闭的懦夫行为。

朱元璋当年为何要强迫浙江沿海百姓内迁,并实施了史上最严的“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

一是因为弄不过日本,采用“龟缩之术”躲避日本对沿海数省无休止地侵犯和骚扰,二是为了实现明朝对外贸易的皇家垄断。

很多人反驳说,既然这样,为何还有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很多人并不明白,明朝的海禁禁的民,而郑和下西洋是永乐大帝在篡权后为宣扬自己皇位之合法性而进行的一场耗资巨大的政治作秀。

海禁,不仅仅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还直接影响了后世三百多年的历史。

海禁给明朝自身造成的重大损失

明朝当时的体量是日本的几十倍,为何在200多年间一直备受日本欺负?却采用最为消极的回避战术来应对这位敌人呢?当朱元璋得知曾经更为强大的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都兵败而归后,就彻底失去了对日本用兵的打算。

为了给自己足够的面子,明朝将日本归为了“永不讨伐之国”。明朝对日本是妥协了,但日本对明朝的骚扰停止过吗?

相比宋朝和元朝对海洋贸易的开放和收益,明朝的海禁看似聪明过人,用强硬的行政手段将所有的海上贸易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上,但长期来说吃亏的反而是明朝自己。

当年一位福建的官员这样上奏朝廷,希望朱家皇室能收回推行海禁的命令,却遭到了只看重眼前利益的皇室之拒绝,其内容如下:

“海者,闽人之田也。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开,沿海百姓无所衣食,则转掠海滨。海滨男妇,束手受刃,子女银物,尽为所有,为害尤酷”。

这段文言文并不难理解,为了方便大家,作者就用通俗的语言再翻译一遍,我的翻译是这样的:

“大海本是沿海居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老朱您为了自己家赚钱就夺走了所有沿海百姓的生意,这样一搞您们老朱家暂时性地是发财了,但沿海数省的上千万百姓怎么活呢?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今您断了人家的财路,您这不是逼着人家去当海盗吗?您是占了一时的便宜,却为害了后世百年啊”!

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的手下干活的官员,十个中能善终2个的就算很不错了。

朱元璋能从一个讨饭的和尚变成一代开国皇帝,其聪明才智和杀伐果断绝对堪称一流。

但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更害怕失去他千辛万苦努力后才得到的金钱和地位,为了将他的家业顺利传给子孙,朱元璋和当年的秦始皇一样,为后世操碎了心。

为此,朱元璋不仅恢复了早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分封制和活人殉葬,还搞出了海禁、八股、理学、锦衣卫、内阁、庭杖等帝制中前所未有的东西。

朱元璋搞这些东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稳固老朱家的江山。

朱元璋的分封制搞得各处藩王四处圈地,为害一方,还出现了明朝历史上几次藩王作乱的大事件。

到了明朝末年,帝国因为要养庞大的朱姓皇族而承受着沉重负担,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海禁,在朱元璋和朱棣这位两位政治强人死了之后,这块蛋糕就成了明朝内部抢夺的焦点。

土木堡之变”后,强势的朱姓皇室彻底沦为了文官集团的手下败将,从此开启了围绕着明朝海洋贸易权而展开的上百年的海洋争夺战。

在这场名义上的“倭寇之乱”中,朝廷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几乎耗尽了国力,用举国之力去平复沿海的“海盗”,但成功了吗?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嘉靖死后,隆庆以开放海禁的方式作出了实质性的让步,这才把沿海的海盗变成了合法的商人。

隆庆开关之后,帝国立刻进入了一个高潮式的繁荣时期,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当老朱家想独吃海洋贸易这块古今中外最赚钱的肥肉时,被逼无奈的沿海居民只能以武装走私的方式来正面对抗朝廷。

这不仅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和朝廷的威望,还让沿海数省几十年如一日地陷入了战争状态。当隆庆因为压力过大被逼开关之后,有钱大家一起赚,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只要老百姓有一点活路,谁愿意去做强盗呢?而海禁的危害还不止这些,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海禁对后世的影响

海禁不仅让明朝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还直接导致了海上霸主郑芝龙家族的出现和沿海贸易落入了外国人之手的惨痛后果。

拿哥伦布和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相比,哥伦布的船就像在大象面前跳舞的笨猪。

但哥伦布和郑和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一个为西方帝国寻找发财之路,一个是带着主人的使命前去开创明朝“赔钱赚吆喝”的朝贡体系。

明朝通过海禁迫使周围的所有王国都不得不通过明朝官方这一条渠道为之贸易,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明朝赚得了脸面却每次都是赔钱买卖。

这种妄自尊大而又自欺欺人的行为不但延续到了整个明朝,还成功将这种“傻缺基因”完美地遗传给了清朝。

如果明朝像宋朝那样开放民间海洋市场,并建立起正规的口岸税收体制,这不仅能促进中西间的民间交流,还能繁荣沿海,但这不符合朱元璋眼里的皇家利益。

就是因为明朝约束了沿海百姓,这就是滋生了如汪直、徐海、郑芝龙等超级海盗帝国的出现。

像郑芝龙这样的东方海上霸主,就是趁明朝闭关锁国之季,盘踞一方,广招雇佣兵,不仅佣兵几十万,还手握几千艘战舰,连荷兰和葡萄牙人都要臣服于郑家。

虽然郑芝龙家族名义上是明朝的属臣,但一直都是土皇帝,并不受明朝管制,反而时刻威胁着明朝的海上安全。

明朝海禁对后世危害最大的是,这种官方垄断的甜头让自私而又保守的皇室看到了海禁带给他们的好处。在后世的三百多年中,我们为什么一直处在闭关锁国之中,难道这不是历史的延续吗?

海禁,不仅造成了帝国国际贸易的萎靡不振,还阻断了民间获知外界的最新信息,这种囚笼战术对帝制时代的皇室是有利的,但这种有利造成是后果是什么?是一次次的耻辱和灭亡,是自我阉割式的愚昧和落后,不是吗?

感觉明后期倭寇消失了,是被威继光打跑的还是隆庆开关后自然消失的?

提起一代名将戚继光,人们都是赞许有加的,戚继光在历史上留下的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抗击倭寇了。戚继光抗倭拯救了许多黎明苍生,同时也成就了戚继光自己,戚继光抗倭的历史功绩是不容置疑的,不过明朝的倭患倒也不完全是因为戚继光才彻底消除的。

应该说明朝后期的倭患是在戚继光等人的努力以及?隆庆开关?的共同作用下才逐渐消失的。

在?隆庆开关?以前的嘉靖时期,明朝东部沿海的倭患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段时期的倭患主要就是靠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来抗击的。倭寇在戚继光抗倭期间受到了重创,不过并没有彻底被消除。

明朝时期倭患盛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当时日本处于战乱时期,日本国内一些战败的人员以及浪人和商人在国内一些官僚阶级的支持下前往明朝东部沿海掠夺侵扰。另一方面是明朝自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朝廷不允许民间私自进行海上贸易,这样一来明朝东部沿海地区的商人阶级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从海上贸易获利,于是就暗地里与日本国来的倭寇勾结为患,导致倭患更加严重。

从上述倭寇盛行的原因也可以看出?隆庆开关?对于消除倭患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垕的年号,朱载垕登基后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了民间海上贸易。这样一来,过去的那些倭寇就有机会转寇为商,通过海上贸易获得收益,所以他们就没必要继续当倭寇了。此外,?隆庆开关?后的海上贸易是受各参与方政府支持的,所以各方政府会一起维持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也就是说会治理海盗等影响贸易的因素,所以说?隆庆开关?对消除倭患的意义不小。

明朝朱元璋颁布禁海令的原因 禁海令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影响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政策。
同时,明初沿袭唐、宋、元朝制度,继续实行政府控制经管的朝贡贸易政策。朝贡贸易导致不断赔本,以致“库藏为虚”,给明王朝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朱元璋认为明朝的根本在于农业,而农业的产值足以养活大明王朝。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8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