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瞻基时期明朝对麓川地区有什么政策

历史典故 2023-07-19 23:15:26

宣德三年闰四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侵夺南甸、腾冲等处地方。沐晟上奏请发云南、贵州、四川官军五万人及各处土兵讨之。又奏老挝宣慰司刀线歹及宁远州土官刀吉罕恊助交阯,罪不可容。明宣宗认为:麓川之事,前已命你与西南等高层计议怎么抚谕。虽麓川作过必当威服,但念数年来征交阯,讨四川番寇,军民劳弊未甦,所以这次还是让你立即同云南三司廵按、监察御史再遣人招抚,如能顺服不必用兵,果执迷不悛,止调云南官军土军及木邦宣慰司等处夷兵勦之。老挝、宁远,亦不必深究。致使明朝在西南的威信大失,麓川亦大肆扩张,故有英宗征麓川之役。

张志淳在《南园漫录》指出,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正确决策。“夫振之恶虽不可殚述,然其主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于忠臣义士之寃、于久远之计,自今观之,殊为有得。不然,则历今七十余年,为中外所坏,不知群夷变乱几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张志淳进一步分析了致误之由,完全是杨士奇、王恕单边听信沐氏子孙“隐蔽溢美”行状结果,“李(贤)遂据以为真,而以其事迁就之而笔于书,而不复考也”。李贤、杨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于史、于事、于是非皆颠倒谬误,至终身莫之省”,“顾失实至于如此,然则后世将安所凭哉?良可叹也!”

明朝的资料

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朝便竭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方针和政策,如废除丞相、创设内阁大学士、改行省为三司、重用厂卫特务等,从而使君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前期,虽曾爆发“靖难之役”,但政治上强大,并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土木之变”后,国势由盛转衰,宦官长期干政。万历时,出现张居正改革。明末,内外矛盾激化,明朝被农民战争灭亡。

在前代的基础上,明朝社会经济获得极大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扩大,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工艺精湛,商业繁荣,市场活跃,更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明代,封建文化极为繁盛。思想界产生了王守仁、李贽等著名人物;小说成就辉煌,《水浒》、《三国演义》及《西游记》等作品名闻于史;汤显祖、袁宏道及徐渭等文学艺术家领一时风骚;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及徐霞客等科学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 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朱棣开始了北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争,除前两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朱高炽曾与母亲徐氏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文臣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在和平时期,掌握了文臣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武将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笔和嘴,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与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

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在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元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洪熙皇帝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洪熙皇帝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终年四十七岁。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争,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不愧为一代仁主的称号。

--------------------------------------------------------------------------------

宣宗朱瞻基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代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预料到前途的险恶,因此当得知父亲病重后,马上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登基之后,摆在宣宗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宣宗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分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敌酋而告终。宣宗也网开一面,没有杀皇叔朱高煦,而是将他软禁在了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宣宗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到了宣宗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现在看来,宣宗皇帝的决策是正确的,起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远征安南不仅空耗国库,而且使得中国许多的家庭遭受丧子,丧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放弃安南是明智之举。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前些年还专门有这么一个动画片是专门叙述这段历史的。 宣宗朝的废后风波也是他的一个污点,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三十八岁。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

--------------------------------------------------------------------------------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终于思宗朱由检,共16帝。

明朝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郡,其间又有郑和远航扬威于海外,号称 “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由于明朝在统治上相对比较稳定,故而明朝社会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到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炉等手工业产品已成为今天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另外,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更是迅速,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而作为科学著作出现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成为今日我们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的文献资料。在永乐年间,我国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远洋船队六次出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即位后开创了“仁宣之治”的朱瞻基,为什么要退守长城?

一个国家国土面积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小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国土面积越大,人口越多,粮食产量越大,军事力量,战争动员能力也越强

但是,明朝明宣宗在位时期,非但没有在永乐大帝在位时期明帝国疆土的基础之上,进行扩张,甚至还放弃了一些领土

可历史证明,明宣宗放弃一些疆土之后,综合国力反而得到了增强,开创了“仁宣之治”。这是为何?

一、 永乐大帝的扩张

(1) 南征北战,明军威武

洪武皇帝驾崩之后,皇位直接传给了他的孙子,建文皇帝。建文皇帝登基之后的削藩行动严重损害了燕王朱棣的利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驻扎在北京地区的明军在燕王的率领之下,攻克南京,夺取天下。

随后,明成祖朱棣登基继位,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对广大的东北地区,以及西伯利亚进行大规模的羁縻统治,东北甚至西伯利亚地区生活的部落人民纷纷派出使者,来到奴儿干都司表示对大明帝国的臣服。在南方,对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设立交趾布政司,同样进行羁縻统治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让这片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政治被纳入到大明帝国的版图当中。而在永乐大帝在位时期,最著名的莫过于郑和下西洋。

浩浩荡荡的郑和宝船,遮天蔽日的船帆,精神焕发的大明水师,所到之处,当地的掌权者纷纷亲自迎接郑和,献上金银珠宝以表示对明朝的臣服。当时的明帝国,已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帝国。

(2)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大明帝国,土地辽阔,兵强马壮,经济发达,副太平盛世的模样。真的是这样吗?永乐大帝在位时期,疆域确实是整个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但是为了守住这些疆土,就必须要派出军队进行驻扎,以防止敌对势力的入侵。

比如说,在交趾地区的交趾布政司,在长城以外的卫所,都需要军队进行驻扎。这些地区诚然会让大明的军队在进攻南方的土著或者北方的游牧民族时,那10%的时间里更加的方便,却要在100%的时间里,为这些军事防御设施提供补给以及财政上的拨款。这是非常不值的,因为永乐大帝在位时期,国家正是用钱之时。

永乐大帝在发动靖难之役,登基称帝之前,曾经是燕王,也就是驻扎在北京地区,守卫北部边疆地区的诸侯王,对边防事务甚是了解。登基后,明朝依然处于内忧外患当中。永乐大帝作为一位颇有手腕的皇帝,在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问题上,一向强硬。

其中,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讨最为著名,史称“五征漠北”。前几次成果斐然,大明军队甚至在斡难河边安营扎寨。但是同样的,庞大的军队,庞大的作战计划和后勤补给,让整个大明帝国陷入到严重的财政负担当中。还有郑和下西洋,虽然宣扬了国威,但是“薄来厚往”的外交政策同样增加了 财政赤字。

二、 仁宣之治,修养生息

(1) 退守长城,退出安南,再无下西洋

明宣宗即位之后,首先解决了藩王叛乱的问题。让大明帝国得以安定下来。之后,明宣宗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震惊的决定——退守长城,放弃交趾布政司。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非常软弱不能理解,此外,郑和下西洋也是在明宣宗在位时期彻底停止的。这是为什么?大明衰落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永乐大帝在第五次远征漠北当中驾崩,太子朱高炽灵前继位,史称“明仁宗”。开始,明朝的国家战略方针就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战略上的收缩,以及将国家中心转移到治理内政,休养生息当中了。

这点在《大明风华》当中也有所体现。永乐大帝在后几次远征漠北的战役当中没有取得太多的战果,反而耗费了大量的赋税,太子在朝中对永乐大帝第五次远征漠北的建议,当即提出了反对意见


前面已经讲到,永乐大帝虽然将大明帝国的疆土扩张到了空前的规模,可这些地区不是蛮荒之地,就是为瘴气所笼罩的丛林。统治这些地区非但不能够补充家国财政,反而增加了国家的负担,这点是完全得不偿失的。郑和下西洋的彻底停止也是这个道理。

(2) 休养生息,政治清明

明宣宗放弃了许多疆土,那么他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了休养生息

一直以强者的姿态向外展示虽然可以让大明帝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提升,但这个提升并不明显,并且是以消耗国家财政作为代价的。

停止下西洋,放弃交趾布政司,停止在交趾和云南的采办活动,虽然看起来是大明日渐衰落的表现,可这也实实在在节省了国家的财政支出,缓和了财政压力

在政治上,明仁宗和明宣宗和任用并且重用当时在朝廷上以贤能著称的“三杨”,作为自己的内阁大臣,帮助帝王处理政务。

另外,明宣宗在位时期还使用铁腕,对冗余的统治机构进行裁撤,对有贪腐,违法,尸位素餐等不法行为的官员进行惩办。

一时间,许多贤能,有志向,有抱负的人纷纷得到重用,政治局势一片清明。

至于在民生上,明宣宗甚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对苛捐杂税进行削减,减轻农业负担,同时还大力发展小农经济。

由于明朝所在的年均温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全国粮食总产量有所下降。小农经济是帝王的统治基础,所以发展农业也是民心所向

(3) 奉大明为共主

战略上的收缩并不意味着明朝对外的姿态有所放低,作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中原王朝,明朝从来没有对外割地赔款,宁可“君王死社稷”,也绝不让出一草一木。这点在针对瓦剌的军事行动当中显露无疑

永乐皇帝在位时期,就一直着手解决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对大明边境地区的袭扰问题。

五次远征虽然沉重打击瓦剌,但是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麻烦的邻居,威胁一直存在。明宣宗即位之后,对大明的边防事务也甚是上心

对边关的总兵大臣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设置常备军以时刻应对瓦剌的进攻等措施都是明宣宗为加强边防而实施的一些措施

在面对瓦剌对大明的大规模进攻时,明宣宗御驾亲征,消灭了大量的瓦剌主力,甚至还一马当先,消灭了敌军统帅

瓦剌震恐,献出宝刀,纷纷向大明表示出臣服,举解决了长期以来边境问题。

所以,大明的明宣宗之所以在放弃大量土地的情况下,还能够创造出明朝的盛世,重视经济的稳定发展,政治格局一片清明,军事力量强大是关键。

所以,即便放弃了一些土地,但是让大明帝国更加的强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朱瞻基为巩固政局的政策,为何在后来成为了大明危机?

在明朝皇室家庭中,无论是其中严厉的朱棣,还是仁厚的朱高炽,甚至是才华横溢的朱瞻基,他们在历史上都有着诺大的名声。朱棣不用多说,人们早已把他放在唐宗宋祖那般地位。至于朱高炽,庙号?仁宗?就是对他的肯定。而正是有了前面两位先辈打下的基础,才有了朱瞻基时期的全面盛世。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在历史上朱瞻基虽然成就了盛世,但他当初为了稳定政局施行的一些政治措施同样也为明朝留下了巨大的危机,而这些危机在后来甚至演变成为了其王朝覆灭的隐患。

其一:为稳定政局,均衡朝廷内部势力,设立内书房,特地教导宦官读书,并任用宦官,为明朝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隐患。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就曾经留下祖训?宦官不得干政?,这不是因为朱元璋对于太监过于鄙夷,主要缘由还是在于历史上出现过太多次宦官乱政的事件了,比如强汉,又比如盛唐,一定程度上都亡于阉党,连如此强大的大一统王朝尚且如此,朱元璋自然会对太监有所提防。

而到了朱棣时期,作为有名的雄主,朱棣虽然重用太监,但为了防止太监执掌实际权力,干涉朝政,对于宦官设立了非常严厉的刑罚。朱棣对于太监的看管非常的严格,这使得他们依旧没有机会揽权。

总之在明朝前期,朱家先辈们对太监的限制还是相当充分的。

然而到了朱瞻基时期,朱元璋等几位先辈皇帝所设置的禁令开始得到解放,宦官居然开始逐渐掌握权力了。

那朱瞻基为何要如此做呢?笼统点来说的话,还是皇帝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稳定政局。

明朝建立后,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避免宰相一家独大的现象,设立了内阁进行政事的处理,再由皇帝进行决断。

但要知道,无论什么机构,时间长了都会有拉帮结派的现象发生,内阁成员同样形成了小团体,这样一个有组织的团体显然不符合帝王的期望,假如内阁的权力增加,那么显然皇权就必定要受到削弱。

一家独大远远不如两虎相斗,权力能够相互制衡,皇权才能稳固,于是当时在朱瞻基看来为内阁找个对手才是最为要紧的事,就这样宦官进入到了朱瞻基的眼中。

当初在朱元璋的禁令中,为了杜绝宦官干涉朝政,朱元璋甚至禁止其读书写字。然而到了朱瞻基时期,为了对抗逐渐兴起的文臣势力,以及处理更多繁杂的事务,朱瞻基将注意力集中在宦官身上。

朱瞻基于是特地设立了内书堂,专门用来教导宦官们进行学习。要知道有文化与没有文化的宦官差距绝对是相当大的。因为在拥有一定水平后,这些读书识字的太监是可以帮助朱瞻基处理公文的。

此时的朱瞻基只是为了均衡朝廷内部势力,稳定格局才提拔的宦官,但他或许还不知道,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后果会是怎样的危险。

这个巨大的隐患使得明朝的朝堂变得不再安稳。

也正是他的这项政策,使得自己的儿子朱祁镇险些葬送了整个大明王朝朱瞻基之后,朱祁镇宠幸宦官王振,听从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结果不仅葬送了大明朝的几十万军队,自己也被俘虏,明朝也开始由此由盛转衰。

除了王振之外,还有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九千岁魏忠贤,就是明朝宦官干政的典型代表人物。而这些宦官乱政的开始,正是当初朱瞻基设置内书房,教导宦官读书所设下的隐患。

其二:为安心发展经济,进行战略收缩,放弃了奴儿干都司与开平卫部分地方,明朝的边患问题逐渐加剧。

在明朝历史上,朱元璋朱棣都是赫赫有名的战争皇帝,尤其是朱棣,他的永乐盛世就是靠着自己五次御驾亲征,将残元势力打的四分五裂才奠基的。

尽管草原上的势力被朱棣打的溃败,甚至是四分五裂,分为了多个政权,互相争斗。但是朱棣的五次北伐依旧是无法将其彻底消灭。至于原因无外乎游牧民族机动性十足,加上明军对地形不熟悉,导致无法对其进行优势围剿。因此,草原上的威胁一直存在,绝对不能因为他们现在虚弱就放松。

然而到了朱瞻基时期,或许是因为朱瞻基觉得蒙古各个部落被自己的爷爷打的四分八落不足为惧,又或许是年复一年的征战,国家的财政紧张促,以及百姓军队厌战的情绪比较大,在当时的国情来看,休养生息才是正道。

总之,朱瞻基一心一意关起门来搞经济了,对于外敌就将没有放在心上。

而要搞经济,势必就要钱。钱从哪来呢?省出来。所以朱瞻基对于军事领域的财政支出,能省则省,对外军事部署开始战略收缩。

而最为主要的两个战略收缩,一个就是让出开平卫大片前线戍区,再一个就是放弃奴儿干都司。

1、说到开平卫,大家应该不陌生,它是明朝北边防御体系的主干区域。有了开平卫作为明军进攻草原的中转站,明朝面对草原势力占足了优势。而前沿戍区的放弃,就注定了北边防御体系会向内不断缩水,由原来的攻势转为守势。

而这个由攻转守,给了瓦剌势力的崛起的绝佳机会,而瓦剌则是后来发动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瓦剌使得他的儿子朱祁镇率领的明军大败,从这之后,明朝的军事实力也直线下降。

2、再来说奴儿干都司,当初朱棣曾经设立奴儿干都司来控制东北地区,因为路途遥远明朝对于这里的控制力并不强,但是对于这边的势力仍然有所关注,这片地依旧还是在大明的掌握之下。

然而战略收缩,这片苦寒之地自然就被朱瞻基所放弃,大明撤走了在这里的大量控制力量,这片地方真正的成为了无主之地。

而正是因为朱瞻基的这次错误决断,使得明朝对于边境彻底放松,这片无主之地的少数民族没有了管辖。而正是因为缺少控制,后金就在不知不觉间崛起了,成为了一个威胁着明朝边境的强大势力,使得明朝朝廷在后来不得不耗费巨大的兵力来守卫边境,最后还要面对女真人的威胁。

总结

朱瞻基是贤君,他的一系列政策确实使得明朝的经济实力有着显著的提升,盛世也是这么来的。但是无论是稳定政局重用宦官,还是为发展经济进行战略收缩,所造成的隐患都使得后期的明朝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这还真应了那句话,福兮祸所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8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