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羲之的“书圣”称号从何而来是皇帝封的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13:37:31

王羲之的“书圣”称号从何而来是皇帝封的吗

“书以人传”,书法家作品的风格,最终是书家个人情性、品格的自然流露。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则会对个人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在其书风上传承王羲之而又自成风骨,便是一例。

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而唐太宗成了将王羲之推上“书圣”位置的关键人物。

命人临摹《兰亭序》

唐太宗对于王羲之的偏爱,可从“萧翼赚兰亭”事件中表露无遗。彼时监察御使萧翼奉旨,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智永禅师的传承弟子辩才手中,巧取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得手后转呈唐太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唐萧翼赚兰亭图》一幅横卷,画家阎立本将萧翼的狡狯得意,及辩才和尚的错愕失神,以鲜明对比手法,将两人面部表情传神描绘下来,在这样的渲染之后,使得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多了一段经典传奇。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之后,更为世人增添了许多书法故事。影响最大的,即是太宗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按原墨迹“临摹”复制,从此《兰亭序》得以广为传播。

唐太宗生前将《兰亭序》视为至宝,死后也没有释手之意,他临终前嘱咐儿子李治,一定要将《兰亭序》入棺陪葬。

李治无违父命,用玉匣装着《兰亭序》与唐太宗一并葬于昭陵;但《兰亭序》并未因此被埋没……自唐太宗将王羲之书法推上“书圣”之后,王书即是各书法大家争相学习的经典。

双勾填墨法以假乱真

唐太宗时,王羲之的书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时只剩160余件,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摹本仅20件。

彼时,唐太宗在褚遂良等人的精鉴下,一路搜罗王羲之的名迹珍品,“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王字遂成为有唐一代最为风行的书体。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是真心热爱,倾力保存进而推广。其中影响最大的三件事:一是命虞世南等书法名家或临或摹天下第一的《兰亭序》;其次以“双勾填墨法”保留王羲之墨迹;第三是将王羲之字集字翻刻刊行于世。

目前存世的王羲之墨迹中,有许多被鉴定为唐代的摹本。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快雪时晴帖》,被鉴定为唐摹本;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姨母帖》及《初月帖》,是《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中的两件帖;上海博物馆藏《上虞帖》,为唐摹本;在美国的《行穰帖》,是硬黄双勾填墨本;日本皇室藏有《丧乱》《二谢》《得示》等三帖;日本私人收藏《妹至帖》及近年才公开于世的《大报帖》等,均被鉴定为唐双钩填墨摹本。

“双勾填墨”亦称“双钩填墨”,始于唐朝太宗年间,主要目的是复制王羲之的墨迹,在书法复制的方法中,这门技术要求最高,最耗时耗工,但也最接近真迹。是以较透明的硬黄纸,覆于书迹上,先以细笔勾描轮廓,再用墨填补,精准者与真迹几乎无差别。

集字复制广为散布

唐太宗对于王羲之书法喜爱至极,除了找书法名家临摹《兰亭序》,又以“双勾填墨法”复制王羲之墨迹;再者是将王羲之书法以集字方式,组合成一篇文章,并制成碑刻,无尽复制,广为散布。

贞观十九年玄奘三藏法师自印度取经返回长安,唐太宗请法师于弘福寺翻译佛经,三年间总共完成657部,太宗也为此撰写序文,并刻碑纪念,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此碑有两种:

其一是由当时的楷书名家褚遂良书写,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完成,立于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又称为《雁塔三藏圣教序碑》;其二是弘福寺的怀仁法师以集王羲之的书迹方式,所编辑而成的《集王羲之圣教序碑》,于咸亨三年竣工。

怀仁法师集王羲之书法成碑,是书法史上的首创。此碑的集字,均由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中直接摹出,是集王羲之的书法大成。距今千余年前,在没有照相与影印技术的当时,是一件极为艰困的事情。

怀仁法师潜心24年才完成此巨作,此石描摹精湛,点画及使转各显其势,重现王羲之书法妍美的风韵,后人以“天衣无缝,胜于自运”称颂此碑。

除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目前还可以看到僧大雅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完成的《集王羲之兴福寺碑》(明代出土时已断裂,又称《兴福寺断碑》);及大和六年唐文宗李昂,敕令完成的《集王羲之书金刚经》,碑石已佚失,仅存拓本。

自成风骨的唐太宗

将名家书法的墨迹,汇集成帖刻成范本,并椎拓剪裱成册,供人学习的字帖,称为“法帖”。最早刊刻的法帖,是宋代仁宗时所制《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共十卷,有帝王、名臣及著名书法家百余人,计420篇作品。第一卷是帝王篇,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共19位,而唐太宗的书法就占了一半,是其他18位帝王的总和,居历代帝王之最。

唐太宗学习书法,彼时以虞世南为师,但有更多是得自王羲之书法意趣。在书法的历史评价中,后人是如何看唐太宗的字呢?

书法史上著名的评论家张怀瓘,在《书断》有言:“(太宗)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这当然是夸饰之辞。

另一位评论者窦臮,在《述书赋》客观写道:“太宗则备集王字,圣鉴旁启,虽蹑闾井,未登阶陛,质讵胜文,貌能全体,兼风骨,总法体。”

魏晋时期“风骨”二字用于文论和画论,最初其用来品评人物,通常指人顽强的品格和刚正的气质。窦臮用来形容太宗书法,有刻意强调之意,重点在于书法的骨力。

骨力,正是唐太宗对书法美学的观点,其《论书》记述:“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可见太宗虽受到王羲之和虞世南两人的影响,其书法仍自成风骨,高于历代帝王。

王羲之为什么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303-361),字义说,字旦斋,琅崖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是东晋正规军的将军,也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被后人尊为”书法圣贤“。他出生在一个书法家家庭。他的叔叔王毅、王道,表兄弟王田、王洽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七岁时,师从女书法家魏烁。王羲之十二岁前一直抄写《魏书》。虽然他已经很好了,但他总是感到不满意。他常听历代勤于书法家的故事,对东汉“草圣人”张志的书法佩服不已,决定以张志的“林池”故事勉励自己。

为了练字,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翻山越岭,打开古代的石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材料。在他的书房里,在院子里,在大门附近,甚至在厕所外面,他都会摆上凳子,摆上笔、墨、纸、砚。每当他想到一个结构良好的单词,他就会立即把它写在纸上。当他练书法的时候,他苦思冥想以至于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从鹅的某种姿态上了解书法书写和处理的道理。一天早晨,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先之乘小船去清除绍兴的山水。当他们到达一个村庄时,他们看到一群白鹅站在岸边。看到这些,王羲之爱上了这些鹅,想把它们买回家。王羲之让附近的一个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说:“如果有合适的军队需要,请为我写一本道教养生修身黄庭经!”王羲之很想满足道士的要求。这就是王羲之用一本书换一只白鹅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他在一块木板上写了字,并把它拿给雕刻师看。雕刻师用小刀切开木板,发现他的笔迹已经在木板上划了三次。这就是“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的由来。

他最好的书法作品是《兰亭集序》。这是他中年时的作品。东晋时期有一种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都要到河边玩一场戏,以消除不祥之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带着一群四十一岁的作家,到兰亭河边定日。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写诗。这首诗完成后,他们把它收集起来,编成了一本书,叫做《兰亭》。有人建议王羲之作一个序曲。这时,王羲之已经醉了。借酒之机,他拿起松鼠胡子刷,开始在茧纸上写字。

这篇序就是后来著名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是草稿,28行,324字。描述了当时文人雅俗收藏的景象。那位作家情绪如此高涨,据说他再也写不出书来了。其中,有二十多个“志”,用不同的方式书写。宋代的米芾称其为“世界第一本行书”。据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十分珍爱《兰亭序》,死后将其葬在昭陵。剩下的是另一个的复制品。现在人们看到的,都是《兰亭序》的复印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十分丰富。除《兰亭序》外,还有著名的《管女帖》、《十七帖》、《二谢帖》、《凤居帖》、《铁阿姨》、《雪来青帖》、《月一轮》、《黄亭静》等。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是温文尔雅,文风委婉,秋梅见显,王羲之的书法非常优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